数学六年级下北师大版2.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课件(40张)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六年级下北师大版2.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说课课件(40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8-01 15:1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说课流程
一、说教学内容
二、说教材分析
三、说学情分析
四、说学习目标
五、说评价方案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二、说教材分析
与以往的数学大纲比较,《标准》对这部分的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提高,在比例的应用方面要求学生“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这样既体现《标准》的要求和所提倡的数学教学新理念,又突出比例在学生数学知识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
三、说学情分析
1、学生已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相关平面图形的知识。具有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基本知识。
2、学生具有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的感性认识,认为图形由小到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但与数学里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求每条对应边按相等的比来变化有很大的差距。
四、说学习目标
(一)、课标相关陈述
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核心概念/地位
放大与缩小的现象/一般
放大与缩小的特点/重难点
放大和缩小的方法/重难点
图形的相似/重点
行为动词
认识
说出
掌握
感受
行为条件
在生活情境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
通过动手操作,结合观察、交流,利用方格纸等形式
通过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
表现程度
初步
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正确
初步
(二)、叙写学习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3. 通过动手操作,结合观察、交流,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正确的将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正确掌握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活动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五、说评价方案
1、结合56页的主题图,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学生汇报最终成果的完成情况,对目标1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
2、结合57页例4 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教师提问,学生能否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和感受图形的相似,依此来判断学生是否理解知识点;对目标2、4进行评价(表现性评价、纸笔性评价)。
3、创设情境:聪聪特意出了一份测试题来考考大家,有信心拿一百分吗?通过给定的比例条件,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把一幅图扩大或缩小,完成对目标3的评价(纸笔性评价)
六、教法与学法
1、说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力求体现新课标理念,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自主探索空间,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凸显内容的生活化,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体现了学习过程的活动化,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2、说教法
由于学生已学习比的意义和熟练求出比值,因此以练习为主线,以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为主题引领本节课的内容,讲解穿插在练习之中,运用启发式讲讲练练、讲练结合、以练带讲的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特点,我采取了如下的教法:
1、情境引入 2、直观演示
3、合作交流 4、讲练结合
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方格纸
八、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二)共同探究新知
(三)动手操作画放大的图
(四)动手操作缩小图形
(五)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六)课堂总结
(七)板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你见过左面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设计意图】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借助很小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再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放大与缩小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知放大与缩小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运用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知识,领悟“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就在我们的身边,让学生欣然地去探索新知。
完成目标1:在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生活中的放大与缩小现象。
例4 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
提问:2:1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前项指放大后的图形,后项指原图形,2:1的意思就是把原图放大2倍。
(二)共同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交流讨论2∶1的含义,是这课内容的重点之一,只有明白了比的含义,学生才能知道把图形扩大或缩小多少倍,为以下的画图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提问:
1、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放大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你是怎样知道的?
3、上面的正方形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 ),放大后所画的正方形的边长要画( )格。
放大到原来的2倍
6
引导学生推出:要把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只要把图形的各边按一定的比放大即可。
完成目标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
(三):动手操作画放大的图
1、提问: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怎样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方法,那么你们会画了吗?
2、动手画一画:按2:1画出上面的图形。
3、交流:请一个同学交流画法(多媒体展示)。
4、总结:长方形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 ),
放大后所画的长方形的长要画( )格,宽要画( )格。
放大到原来的2倍
12
6
4、总结:三角形按2:1放大, 放大后所画的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要画( )格,另一条直角边画( )格。再连接斜边。
6
12
1、按2:1放大三角形,是不是要把三边都量出再画吗?请同学们操作好之后再告诉我。
2、我们可以怎样来放大三角形?
3、按2∶1放大就是把图形的各边放大2倍,刚才同学们只把底和高放大2倍,斜边呢?你怎么知道?
师小结:看来放大三角形我们只要先确定它的高和底,然后连接斜边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 :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图形中,画三角形是难点,由其是画三角形的斜边,因此在交流时,通过设疑重点评讲三角形的画法,让学生清楚要把三角形放大,就先把三角形的底和高放大若干倍,再把斜边连起来就行了。
原来的图形
放大后的图形
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
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
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
地方?
相同:各边的比例关系没有变,各角的大小也没有变。
不同:边的长度改变了,即面积改变了。大小改变了。
综合观察
图形相似
我们把图形按照一定的比扩大后,得到的图形和原来形状相同,大小不同,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相似。
如果把放大后的图形的三个图形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四)动手操作缩小图形
各边缩小到原来的1/3.
按1:3缩小也就是怎样缩小?
左面的图形按1:3缩小,也就是: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只是改变了大小。即:各边比例和各角大小都没变化,只是面积改变了。
【设计意图】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图形放大的数学含义,借助迁移,让学生自己理解按1∶3缩小的含义,放手让学生根据自身对图形缩小的理解对原图进行操作。通过这三组图形: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变化前后的图形大小变了,形状没变,加深学生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理解,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完成目标2、4: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特点和感受图形的相似。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活动探索的乐趣,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五、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一、试一试:
按3:1的比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
聪聪特意出了一份测试题来考考大家,有信心拿一百分吗?
二、火眼金睛
完成课本练习九的第1题。并说明理由。
三、活用新知:把三角形按4∶1放大;把梯形按1∶4缩小。
(1)学生独立练习,在方格纸上作图。
(2)教师巡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小结:先把等腰三角形的底和高放大3倍,再把各顶点连起来。梯形要分别扩大上底、下底和高。
四、判断。
【设计意图】 :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既有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技能知识的训练,又有综合拓展练习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层次性练习,让学生体会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完成目标3:通过动手操作,结合观察、交流,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正确的将一个图形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掌握图形扩大或缩小的方法。
(六)、课堂总结
请同学们用一分钟回顾一下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哪些知识我们要把它牢牢记住?
(七)、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大小变了,形状没变
2∶1=2 各边扩大到原来的2倍
1∶3= 各边缩小到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