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R·七年级下册21 伟大的悲剧 同学们,人类的历史有时往往是很残酷的。古语云:“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可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却用饱含深情的文笔为一位失败者——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作传。这其中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饱含了怎样深刻的人文内涵?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人物传记《伟大的悲剧》!新课导入1.了解茨威格及相关背景;能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把握课文内容。(重点)
2.学习本文运用动作、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难点)
3.感受南极科考队员震撼人心的悲壮美,从而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自己大胆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重点)学习目标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有“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传》等。作者简介背景链接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此时,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一支探险队也正向南极进发。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冰雪中。茨威格发挥想象,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的精神。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部分。字词注音拽( ) 无垠( ) 辜负( )
毋宁( ) 癫狂( ) 凛冽( )
吞噬( ) 贮藏( ) 羸弱( )
履行( ) 告罄( ) 遗孀( )zhuàiyínɡūwúlǐndiānzhùshìléilǚqìnɡshuānɡ鲁莽( ) 踉跄( )
忧心忡忡( ) 海市蜃楼( )
精疲力竭( ) 毛骨悚然( )
怏怏不乐( ) 姗姗来迟( )lǔ mǎnɡliànɡ qiànɡchōnɡshènjiésǒnɡlǚshān拽 :
毋宁:
吞噬:
羸弱:
怏怏不乐:
语无伦次:拉。不如。吞食。瘦弱。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词语解释 斯科特探险队一行无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但悲哀地发现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劣气候,与严寒风雪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悲壮的死去。整体感知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一行身上体现出来的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的高度颂扬。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他本人是否同意这一说法?) 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一观点。品味语言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怎样的复杂感情?) 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就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心理现象。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做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做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做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4.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5.一个人虽然在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虽然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1.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坚毅、执着、不懈探索未知领域,勇于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诚实、守信。
无私、博爱。研读赏析2.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悲壮之旅对于全人类而言具有跨越时代、跨越地域的伟大意义: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给后人以精神鼓舞。3.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并联系课文,说说:一个真正的探险者应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品质?1.一个真正的探险者应该具备以下精神品质:坚毅、执着、团结协作、勇敢、自信、乐观,以及甘愿牺牲、勇于牺牲等精神。2.真正意义上的探险,应该具有积极的意义,因而,固然危险,却能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冒险的美趣”。伟大的悲剧晚到南极,绝望而归(失败之悲)
归途艰难,悲壮覆灭(死亡之悲)
临终遗言,情系亲朋(死别之悲)
魂留南极,世人敬仰(世人之悲)勇于探索
坚毅卓绝悲剧伟大板书设计写作鉴赏1.感情真挚,悲壮崇高。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倾注了作者全部的思想感情,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英雄的失败与牺牲也使得行文更加悲壮崇高。2.细节描写,令人感动。
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充满了感情。例如“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为人类探索献身的伟大精神令人敬佩。 同学们,学习本文,让我们认识到:在人类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进程中,固然有成功,有失败。但只要你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懈地追求,勇于探索,就应该觉得虽败犹荣。从这个意义上讲,追求科学,探索自然,没有失败可言。或者说“成也英雄,败也英雄”。因此,希望同学们热爱自然,热爱科学,不怕失败,勇于探索。课堂小结课件28张PPT。R·七年级下册22 太空一日新课导入1.利用各种媒介获得有关“神舟五号”太空飞行的资讯,了解本文的背景。(重点)
2.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难点)
3.学习航天勇士尊重科学、坚韧严谨的探索精神,激发热爱科学、勇于追求理想的奋斗精神。(重点)学习目标 杨利伟,1965年6月21日出生,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人,大学文化程度,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特级航天员。作者简介历任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背景链接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入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把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后,于10月16日6时23分安全降落在内蒙古主着陆场。这次成功的发射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为进一步的空间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杨利伟耗时两年写成的自传《天地九重》,由20万字和150幅珍贵图片组成。作者以坦率而真挚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回顾了一个小城少年如何成为军人、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如何通过艰难的、接近完美的训练,终于成就了自己见证和创造奇迹的人生。课文便节选自杨利伟的自传《天地九重》。字词注音弧形( ) 炽热( ) 轮廓( )
遨游( ) 严谨( ) 稠密( )
瞬间( ) 烧灼( ) 千钧重负( )húchìkuòáochóujǐnzhuóshùnjūn炽热:
轮廓:
模拟:
严谨:
耐人寻味:
惊心动魄:形容温度极高;极热。构成图形或物体的外缘的线条。模仿;仿照。严密谨慎。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形容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词语解释 这篇由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耗时两年亲笔写成的自传(节选),描写了他首次乘坐我国自己研制的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飞入太空的情景,首度揭示了中国人飞天梦背后生死时速的秘密。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注意借助各部分的小标题,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1.太空一日,充满紧张和意外。阅读课文,找找看,杨利伟遇到了哪些意外情况?他相应地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或举动?细读感悟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共振痛苦失重状态下“本末倒置”的错觉靠意志克服眼睛闭着猛想听到神秘敲击声别害怕趴 听 看 找过载没有紧张舷窗玻璃出现裂缝紧张惊慌抛伞时飞船剧烈晃荡不用紧张,很正常拽 按下谨慎操作,顽强顶住2.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和飞船一起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舱体内的航天员非常痛苦,但“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火箭升空时 “我可以准确判断地球上各大洲和各个国家的方位”“还看到类似棉絮状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绕地飞行过程中 “右边的舷窗开始出现裂纹”“让我紧张以至惊慌”,抛伞时“飞船晃荡得很厉害,让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怀抱着操作盒,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到哪里该做什么,该发什么指令,判断和操作都必须准确无误”,最终飞船“嗵”的一声落地了。归途中品味语言1.“当我返回地球观看这段录像时,我激动得说不出任何话来。”猜猜看,杨利伟激动的话语可能是什么? 心理活动。有克服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叠加共振后的兴奋,有发自内心对祖国和人民鼎力支持太空事业的感激。2.杨利伟在太空中俯瞰地球,“但是,我没有看到长城”。请从杨利伟叙述的太空所见中找出相应的依据。①“在太空,实际上看不到地球上的任何单体建筑。”
②“从载人飞船上看到的地球,并非呈现球状,而只是一段弧。”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③“飞经亚洲,特别是经过中国上空时,我就会仔细分辨大概到哪个省了,正从哪个地区上空飞过。”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3.“让我紧张以至惊慌的却另有原因。”这里的“另有原因”指的是什么?杨利伟又是如何克服的? 舷窗玻璃出现裂缝。
巡视四周,反而放心一点了:可能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如果是故障,重复出现的概率并不高。4.“飞船停住了。此时是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航天飞行的时间为什么要写得如此准确? 照应开头,叙事完整;地球上短暂的一天,太空航行漫长的14圈;幸福的时刻,激动人心的瞬间,必将开启我国太空探险的新纪元。1.在载人飞船上看地球,杨利伟说“我没有看到长城”,似乎是对“航天员在太空唯一能看到的建筑就是长城”这一曾经流传甚广说法的完全否认。你是怎样看待杨利伟的“异类”说法的? 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更难能可贵的是杨利伟作为航天人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互动探究2.在太空中漫游,杨利伟经历了很多神奇的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情非常神秘——“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敲击声。”你觉得杨利伟在太空中遇见的“神秘敲击声”有可能是什么呢?俯瞰地球
发现神秘敲击声太空一日15日9时整 起飞惊心动魄的太空飞行
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板书设计 后来 运行16日6时23分着陆飞船:振动
急剧抖动飞行速度快裂缝 晃荡航天员:痛苦 难受紧张 惊慌
恐惧 应付自如“神舟”后浪推前浪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返回后反映,“神舟”飞船乘坐非常舒适,感觉很满意。但是有两个小的技术细节需要改进:一是返回舱舷窗的位置让他在观察时感到别扭;二是飞船上用来收集杂物的袋子,地面上感觉用拉链比较方便,太空中的实际感受却是用绳系口的方拓展延伸式更方便。针对杨利伟提出的意见,在“神舟”六号设计建造过程中,飞船工程师反复亲身体会,调整了航天员座椅与舷窗的相对位置。重新生产的用来收集零散物品的袋子,封口处也都尽量改成了尼龙搭扣。课件29张PPT。R·七年级下册23* 带上她的眼睛 科幻小说 是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新课导入 科幻小说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科幻小说可能在哲学上是天真的,在道德上是简单的,在美学上是有些主观的,或粗糙的,但是就它最好的方面而言,它似乎触及了人类集体梦想的神经中枢,解放出我们人类深藏的某些幻想。你读过科幻小说吗?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山西阳泉人,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科幻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三体》三部曲等,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其中《三体》三部曲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将中国科幻推上了世界的高度。字词注音点缀( ) 拍摄( ) 蔚蓝( )
合拢( ) 迟钝( ) 闲暇( )
吟唱( ) 心有灵犀( )
天涯海角( )zhuìshèwèilǒnɡxiádùnxīyínyá点缀:
迟钝:
闲暇:
不期而至:
心有灵犀:
天涯海角: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形容人(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指空闲的时间。事先没有约定而意外到来。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形容极远的地方。词语解释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的线索是什么?理清文章脉络。 以“我”的经历见闻转变为主线,以“她”的故事回述为暗线。时间一个向前发展,一个往后推移,又同在最后交叉融合回到同一平面。文章可以分为四部分:开端(1-5):写主任让“我”带上一双眼睛去度假。
发展(6-23):写“我”带着小姑娘的眼睛浏览草原以及小姑娘的不正常表现。
高潮(24-45):揭开悬念,揭示小姑娘克服重重困难坚决完成“落日工程”系列探险航行实验。
结局(46、47):写小姑娘的献身精神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探寻宇宙的奥秘。 本文曾获得1999年度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细读感悟示例:第2段:“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第43段:“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年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读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花季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这句话的深意。 开头的那句“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是为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这样的表现手法叫什么? 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巧妙的伏笔,在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伏笔 巧妙地运用伏笔与照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找出文中其它地方的伏笔和照应之处,说说这里的伏笔和照应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热,热得像……地狱。” “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呀,真美!能闻闻她吗?不,别拔下她!” “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因为小姑娘深知自己根本就没有希望回到地面了,所以她对这些小花产生了一种同命相怜的感觉。她已经把自己当成了小花——那么脆弱,却又那么顽强。 花的生命是脆弱的,小姑娘的生命同样是脆弱的。所以说,文中这么多的伏笔和照应,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表现出小姑娘的处境。小姑娘的处境怎么样?心态怎么样?身陷绝境平静 身陷绝境却如此平静,请问小姑娘强大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齐声朗读第44、45两个自然段,看看小姑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强烈的敬业精神
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对生养了自己的这颗星球的无限的热爱 作为个体的人,她的确很渺小;但作为精神的人,她拥有挺立于天地之间的伟岸。正如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言:人是一根脆弱的苇草,但他是根会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精神铸就小姑娘的崇高。下面我请同学读46、47段,在朗读中进一步来感悟人性的崇高与伟大。 思考:小姑娘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落日计划”的庄严,这时我仿佛“看到了……感受到了……听到了……”,这些表现是否多余? 不多余。小姑娘能为痴爱的地心探险献出生命的代价,她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她的崇高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热血人士为解开未知的宇宙之谜而不懈奋斗。 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浏览课文,说说小说是如何塑造小姑娘这个虚幻的人物形象的?互动探究开端: 带上“眼睛”去旅游
发展:神奇的眼睛
高潮:小姑娘献身于地航飞行事业
结局:铭记精神,砥砺前行带上她的眼睛板书设计想象奇特
构思巧妙喜欢探险
无私无畏
乐于奉献
勇于献身主旨概括 这篇科幻小说通过讲述“我”带一个小姑娘的眼睛去旅行的故事,反映了当代人们心理上的窘迫和思想上的困乏、封闭,展现出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唤起人们对欣赏美的欲望,告诫人们要珍惜平凡的事物。 雨果奖,是“世界科幻协会” 所颁发的奖项,自1953年起每年在世界科幻大会上颁发,正式名称为“科幻成就奖”,为纪念“科幻杂志之父”雨果·根斯巴克,命名为雨果奖。雨果奖和星云奖堪称科幻艺术界的诺贝尔奖。拓展延伸“雨果奖”背后的故事 “星云奖”经常被用来与“雨果奖”相提并论,二者合称为“双奖”。如果一部小说同时拿到了“双奖”,就标志着它已毋庸置疑地进入了科幻经典的殿堂。获得过“双奖”的19部作品是:1.《沙丘》 2.《黑暗的左手》 3.《环形世界》
4.《众神自己》 5.《与拉玛相会》 6.《一无所有》
7.《千年战争》 8.《通向宇宙之门》
9.《梦蛇》 10.《天堂的喷泉》 11.《星潮汹涌》 12.《神经漫游者》 13.《安德的游戏》
14.《死者代言人》 15.《末日之书》
16.《永远的和平》 17.《美国众神》
18.《灵魂骑士》 19.《犹太警察工会》课后作业 目前来看,身陷绝境的小姑娘获救的希望是渺茫的。但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希望。经过20年的研制,第一艘能够进入地心航行的地航飞船“落日20号”研制成功。你很荣幸,成为了“落日20号”地航飞船的地航员,进入地心,找到了“落日六号”并同它成功对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请展开你的想象,续写一段文字。课件42张PPT。R·七年级下册24 河中石兽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个老河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新课导入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重点)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难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含义,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重点)学习目标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在内容上,主要搜集当时流传的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写作背景
笔记小说 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文体知识河干( ) 门圮( ) 船棹( )
曳 ( ) 湮没( ) 啮沙( )
坎穴( ) 溯流( ) 臆断( ) ɡān字词注音pǐzhàoyèyānnièkǎnsùyì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字词释义地名,今属河北。接近,靠近。倒塌。河岸。一起。助词,无义。经过,经历。年。募集。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终了,最后。往下游去。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求,寻找。船桨。这作动词用,划(船)。拖。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踪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
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设馆教书。代词,指这件事。你们这些人。研究、探求。事物的道理、规律。这。削小的木片。被。带。是。埋没。语气词,相当于“罢了”。顺流而下。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信服。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巡河、护河的士兵。凡是。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应该。表原因的发语词。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
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摔倒。像这样。不停止。于是。逆流。固然。按照。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只。主观地判断。不更颠乎( )
曳铁钯( )“颠”通“癫”,疯通假字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钯”通“耙”,整地的农具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动词用作名词,凶猛的河水古今异义渐沉渐深耳( )
尔辈不能究物理( )
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古义:事物的原理
今义:一种学科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阅十余岁( )
是非木杮( )
盖石性坚重( )
但知其一( )古义:经历 今义:阅读古义:代词 ,这 今义:判断词,是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 )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 )
为其来也 ( )被成为是在乃石性坚重( )
乃不知有汉( )
屠乃奔倚其下( )
家祭无忘告乃翁( )而,又 于是,就竟然你,你的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翻译句子 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坑洞中。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课文解读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课文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试概括各层大意。第一层第二层第四层第三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僧僧顺流而下讲学家原地沙下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失败原地水中不可得无迹故事中的物都是怎样寻找石兽的?试归纳总结。水冲物石重沙松几十年的实际经验主观想法僧僧讲学家老河兵老河兵老河兵老河兵老河兵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寺僧:忽而原地打捞忽而顺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虑,主观臆断,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空谈事理,脱离实际。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实事求是。结合全文,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的性格特征。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合作探究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板书设计河中石兽寺僧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顺流而下→无迹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写作鉴赏1.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