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郭沫若 《天上的街市》导入新课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进入诗境,领悟语言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学习重难点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2、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把握“星星”“诗”“蜜蜂”“晚上”“萤火虫”“春天”等形象的内涵。
4、理解诗中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声,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升华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写作背景 诗写于1980年,也是诗人首度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噩梦一般的“文革”十年,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毁灭。因此诗人对“文革”的黑暗进行了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墨的年代,诗人不能自已,倾诉着他质朴的期盼。于是他写下了此诗,寄托自己美好的梦想,也表达了自己的苦闷和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静谧( ) 闪烁( )
朦胧( )( ) 凝望( )
憧憬( )( ) 覆盖( )
劫难( ) 颤动( )fù读准字音 mìshuòméngchōng jiéníngchànlóngj?ng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食指等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新诗潮运动”的产物。因此类诗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成为“朦胧诗”。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1980年以“青春诗会”的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青年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定,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索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音频朗读整体感知 体会作者营造的两种意境,以及如何处理这两种意境? 全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课文讲解 1、为什么说“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 美好的生活就像诗一样的美,每一个人都希望每天把自己幸福、快乐的人生谱写下来,这种愿望就像星星一样的明亮,像像蜜蜂一样酿造出来蜜一样的甜。 “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这种比喻会给你怎样的感受? 3、“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美好的意境。精彩在哪里? 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 4、“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声音怎么会“闪闪烁烁 ”呢?它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在语意上存在怎样的关系?
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5、“寂寞地燃烧”是什么意思? 在寻求自由和光明的过程中,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独,燃烧代表了牺牲。 6、诗中“每一首诗都是—群颤抖的星星”。此处星星为什么要颤抖呢? “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难的诗所受到的束缚,这种不自由带来的就是心灵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颤抖,是人心灵的颤抖。因生活的压抑和束缚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温暖。 7、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无情。疑难解析 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变奏曲,是音乐术语。变奏为作曲基本技巧之一,即通过装饰、改变时值或节奏、改变音符进行方向或次序、改变和声或调性色彩等手段,使音乐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以变化的面貌出现,谓之变奏。系统地运用变奏手法作成的乐曲称“变奏曲”,其结构为“变奏曲式”。 《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并且结构对称,基本句式、修辞手法和一些用语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样的韵律。但诗的下一节与上一节相比,情境、意味发生变化并形成强烈对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语也有所变异。这种情形就如同音乐,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轮廓而又以变化的面貌出现,使上、下两节构成主题与变奏的关系。所以,诗题叫“星星变奏曲”,可谓名副其实。 2、“星星”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味? 这首抒情诗以“星星”象征光明,即诗意、春天、温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但诗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显现的不是阳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闪现的点点光明,寄托了诗人在现实中执着追求的理想。为了希望,他愿意燃烧自己,引领他人寻找光明。讨论象征和比喻的区别: 1、象征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都是抽象的;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通常都是具体的。
2、象征着眼于全文构思,至少也是文章的层次,是一种表现手法;比喻通常是以句子的形式存在,是修辞手法。课堂小结 《星星变奏曲》是一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它运用象征手法,用星星象征光明,表达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这首诗的深刻主题和它的朦胧风格是与它的创作背景和时代状况是分不开的。能力拓展积累与“星”有关的古诗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课堂练习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颤动________????凝望________
安慰________? 柔软________
疲倦________????覆盖________chàn níng wèi róu pí fù? 2.读下面一首诗,找出其中的意象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话,思考“帆”象征什么?三画面象征什么?帆 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什么?它把什么抛弃在故乡?——
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的弓身在嘎吱作响—— 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离幸福的乐疆!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
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回答下面的问题:
意象是孤独的不安分的帆。
蔚蓝的大海,呼啸的海风,翻卷的浪。
清澈的碧流,金色的阳光,遥远的异地。
意象组合成了三幅画面,分别是离乡远去、挣扎奋斗、享受宁静。拓展阅读回旋 江河你提着那盏易碎的灯你把我的眼光拉弯像水波在你脚下轻柔消失提着那盏铜制的灯你用手遮着你像影子样柔和把我的眼光擦得微微发疼提着那盏熟透了的杏子你绿得透过了你的裙子让我染红云彩作你的背影慢慢收回坠着的夕阳你提着那盏梨子那盏樱桃你在我嘴里嚼着我的眼光飘出香味像果子你把我拉弯拱上夜空你碎了我把你拾起来吹散藏在手里的满天星星《星》
记得小时候,孩子们
弄脏的销售
揉皱的纸练习本的方格子墙上
我涂抹一片又一片蓝 一颗又一颗星星
歪歪斜斜又大又亮
如今我很少想起那最初的星星
合欢树叶合上的时候
情人的眼睛,和
孤岛上飘浮的声音
我来到海边
海洋把月亮铺成的小径
一个人走向另一个地方
一大片银白的波浪向我展开
遥远地响着
许许多多细小的山峰微微闪动
小鸟似的点点繁星徐徐飞起
所有的鱼群都已离去
月亮又小又孤独
像一段被人遗忘的小小的回忆
我站着经历死亡身边
几块岩石 几只木船
一动不动
几千年海和手的劳动
一阵阵狂风一阵阵汹涌
仅仅留下
岩石,硬壳似的船。
实在而空洞
一颗又一颗星零零碎碎地死在早晨
似乎还带着希望
我也被留在这里看星星
寻找那颗又大又亮的
把我带走
回到无边的地方
任性地燃烧
每个夜晚都站在那儿
笨拙而又明亮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二、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胧迷离的美好意境,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一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一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是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