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必修四) 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必修四) 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05 16: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一、关于教材
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教材分析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伦理学方面的随笔。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它是一篇议论文。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此类论述性文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学生能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本篇文章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文章中,作者从儿童成长的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的力量的心理基础。全文共10个段落,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并在最后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唯其如此,才能够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这之前接触到的关于父母之爱类的文章侧重于感性方面的,而本文是社会科学论文,它把父爱、母爱上升到哲学高度来理性分析,学生以前未接触过,又加上是外国人写的,他的西方思维方式,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陌生。所有这些都会造成阅读文章时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可以说学生对父母是最为熟悉,对父爱、母爱也体验最深,所以如果学生联系自己、同学乃至同龄人的实际阅读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读懂。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初步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
3、学会一种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的研究模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筛选信息,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精深,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3、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
媒体平台
1、教学用具:多媒体、展示台、DVD影碟机等;
2、准备课件:利用PowerPoint教学课件、相关的文本、Mp3歌曲等。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1、小组研讨目标的确定以及研究计划的编制与实施;
2、引导学生学习西方思维方式,学会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难点:学生对西方思维方式、哲学理论分析陌生,导致文章阅读理解存在难度。
二、关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一)课时安排
计划两课时。
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文脉梳理、疑难探究;
第二课时:巩固落实、整合全文、拓展训练。
(二)教学方法
1、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认为对理解文章有重要影响的词句,以及自己理解有困难的词句,以便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讨论。
2、播放相关多媒体资料,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生动立体的认识,之后根据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因势利导提出几个疑难问题,完成探究性学习。
3、阅读课内拓展文章,完成思考训练题并评讲,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三、关于教学程序
(一)学生预习阶段
目的——培养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
要求——阅读课文,整理四项内容:母爱的优点与缺点;父爱的优点与缺点;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情感变化特征表;罗列可以进行研究的话题。
(二)班级教学阶段
教师明确中心课题——深入理解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学生学习具体方向——通过文章初步阅读,发现作者对“爱”的新认识;
通过文章知识梳理,对课文进行进一步阅读;
通过学习小组讨论研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指定负责人,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心问题进行讨论,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就此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在发表观点时须阐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研究课题;②研究价值;③研究条件,尽量说服小组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小组协商,推荐成员汇报研究成果,由教师及其他组成员做出评价及提出意见。(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学生面对群众的胆量)
(三)巩固复习阶段
1、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
2、完成课后思考训练题,完成以下思考题: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原则的区别在哪里
(四)具体教学实施
在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的学习时间,因此需要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5~10分钟)由上节课的知识和学生预习的情况了解导入新课。简介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多媒体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
2、正式授课:(35分钟)速读课文,筛选信息,理清作者思路,了解作者的观点,使学生领悟父爱与母爱的博大、无私与精深,感受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与伟大;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评析;阅读课内拓展课文,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完成训练题并评讲。
3、课堂小结:(2~5分钟)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激发学生培养健康而成熟的心灵的激情,从而逐渐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布置作业: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罗列可以进行研究的话题。
第二课时
1、导入:(2~3分钟)由上节课的知识和学生作业的情况了解导入。回忆上堂课的知识要点,必要时播放相关多媒体资料,吸引学生注意力。
2、正式授课:(30分钟)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指定负责人,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中心问题进行讨论,问题如下:
①文章中有哪些理解有困难的词句,请提出来,大家互相探究解决。(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
②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提出几个有意义的问题,共同探究。(多媒体展示题目:母爱与父爱各有哪些特点?二者有何区别?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就此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在发表观点时须阐述以下三方面的问题:①研究课题;②研究价值;③研究条件,尽量说服小组接受自己的观点。最后由小组协商,推荐成员汇报研究成果,由教师及其他组成员做出评价及提出意见。(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锻炼学生面对群众的胆量)
3、课堂小结:(1~2分钟)总结学生讨论时的课堂表现,提出不足之处。
4、布置作业:完成课后完成课后思考训练题并评讲,以巩固学生学习情况。
四、关于教学计划的预评估
1、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
2、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3、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