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
2016年高考理科数学查漏补缺练习题
1.在中,角的对边分别为,且满足.
(Ⅰ)求角的大小;
(Ⅱ)若点为中点,且,求.
2.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长分别为a,b,c,已知函数满足:对于任意恒成立.
(1)求角A的大小;
(2)若,求BC边上的中线AM长的取值范围.
3.已知,且.
(1)将表示为的函数,并求的单调增区间.
(2)已知分别为的三个内角对应边的边长,若且,求的面积.
4.已知函数,.
(1)求的单调增区间;
(2)已知△内角、、的对边分别为、、,且,,若向量与共线,求、的值.
5.某市教育部门规定,高中学生三年在校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80小时的社区服务.教育部门在全市随机抽取200位学生参加社区服务的数据,按时间段,,,,(单位:小时)进行统计,其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所示.
(1)求抽取的200位学生中,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90小时的学生人数,并估计从全市高中学生中任意选取一人,其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90小时的概率;
(2)从全市高中学生(人数很多)中任意选取3位学生,记为3位学生中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90小时的人数.试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6.心理学家分析发现视觉和空间能力与性别有关,某数学兴趣小组为了验证这个结论,从兴趣小组中按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50名同学
(男30女20),
给所有同学几何题和代数题各一题,让各位同学自由选择一道题进行解答.选题情况如下表:(单位:人)
(1)能否据此判断有97.5%的把握认为视觉和空间能力与性别有关?
(2)经过多次测试后,甲每次解答一道几何题所用的时间在5—7分钟,乙每次解答一道几何题所用的时间在6—8分钟,现甲、乙各解同一道几何题,求乙比甲先解答完的概率.
(3)现从选择做几何题的8名女生中任意抽取两人对她们的答题情况进行全程研究,记甲、
乙两女生被抽到的人数为X,
求X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E(X)
.
附表及公式
7.年,国际数学协会正式宣布,将每年的月日设为国际数学节,来源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圆周率.为庆祝该节日,某校举办的数学嘉年华活动中,设计了如下有奖闯关游戏:参赛选手按第一关、第二关、第三关
顺序依次闯关,若闯关成功,分别获得个、个、个学豆的奖励.游戏还规定,当选手闯过一关后,可以选择带走相应的学豆,结束游戏;也可以选择继续闯下一关,若有任何一关没有闯关成功,则全部学豆归零,游戏结束.设选手甲能闯过第一关、第二关、第三关的概率分别为,选手选择继续闯关的概率均为,且各关之间闯关成功与否互不影响.
(1)求选手甲第一关闯关成功且所得学豆为零的概率;
(2)设该选手所得学豆总数为,求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
8.生产甲乙两种元件,其质量按检测指标划分为:指标大于或者等于为正品,小于为次品,现随机抽取这两种元件各件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统计如下:
测试指标
元件甲
元件乙
(Ⅰ)试分别估计元件甲,乙为正品的概率;
(Ⅱ)生产一件元件甲,若是正品可盈利元,若是次品则亏损元;生产一件元件乙,若是正品可盈利元,若是次品则亏损元.在(Ⅰ)的前提下:
(1)记为生产1件甲和1件乙所得的总利润,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2)求生产件元件乙所获得的利润不少于元的概率
9.为了做好“双十一”促销活动,某电商打算将进行促销活动的礼品盒重新设计.方案如下:将一块边长为10的正方形纸片ABCD剪去四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SEE′,△SFF′,△SGG′,△SHH′,再将剩下的阴影部分折成一个四棱锥形状的包装盒S-EFGH,其中A,B,C,D重合于点O,E与E′重合,F与F′重合,G与G′重合,H与H′重合(如图所示).
(1)求证:平面SEG⊥平面SFH;
(2)当AE=时,求二面角E-SH-F的余弦值.
10.如图,在四棱锥中,四边形是直角梯形,,,底面,,,是的中点.
(1)求证:平面平面;
(2)若二面角的余弦值为,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11.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AB=6,AD=10,BD=8,E是线段AD的中点.沿BD将△BCD翻折到△,使得平面⊥平面ABD.
(Ⅰ)求证:平面ABD;
(Ⅱ)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Ⅲ)求二面角的余弦值.
12.如图,四棱锥的底面是直角梯形,,,和是两个边长为的正三角形,,为的中点,为的中点.
(Ⅰ)求证:平面;
(Ⅱ)求证:平面;
(Ⅲ)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13.已知函数.
(Ⅰ)求函数的最大值;
(Ⅱ)求函数在区间上的零点的个数(为自然对数的底数);
(Ⅲ)设函数图象上任意不同的两点为、,线段的中点为,记直线的斜率为,试证明:.
14.已知函数.直线经过点且与曲线相切.
(Ⅰ)求切线的方程;
(Ⅱ)若关于的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的最大值;
(Ⅲ)设,若函数有唯一的零点,求证.
15.已知函数的图象在点(为自然对数的底数)处的切线斜率为3.
(Ⅰ)求实数的值;
(Ⅱ)若,且对任意恒成立,求的最大值;
(Ⅲ)当时,证明.
16.设函数,其中.
(Ⅰ)当时,判断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单调性;
(Ⅱ)求函数的极值点;
(Ⅲ)证明对任意的正整数,不等式都成立.
17.设、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
(Ⅰ)若是该椭圆上的一个动点,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Ⅱ)设过定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且∠为锐角(其中为坐标原点),求直线的斜率的取值范围.
18.设椭圆过点,且左焦点为
(Ⅰ)求椭圆的方程;
(Ⅱ)当过点的动直线与椭圆相交与两不同点时,在线段上取点,满足,证明:点总在某定直线上.
19.已知椭圆两焦点分别为、,是椭圆在第一象限弧上一点,并满足,过作倾斜角互补的两条直线、分别交椭圆于、两点.
(Ⅰ)求点坐标;
(Ⅱ)求证直线的斜率为定值;
(Ⅲ)求面积的最大值.
20.已知动圆过定点,且与定直线相切.
(Ⅰ)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曲线的方程;
(Ⅱ)若点是直线上的动点,过点作曲线的切线,切点记为,求证:直线恒过定点,并求面积的最小值.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
1.在以坐标原点为极点,轴的正半轴为极轴建立的极坐标系中,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正三角形的顶点都在上,且依逆时针次序排列,点的坐标为.
(I)求点的直角坐标;
(II)设是圆上的任意一点,求的取值范围.
2.已知曲线的极坐标方程为,倾斜角为的直线过点.
(1)求的直角坐标方程和直线的参数方程;
(2)设是过点且关于直线对称的两条直线,与交于两点,与交于两点,求证:.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直角坐标为(为参数).在以原点为极点,轴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中,直线的极坐标方程为..
(1)试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用普通方程表示)
(2)设点对应的轨迹为曲线,若曲线上存在四个点到直线的距离为1,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4.在直角坐标系xOy中,以原点O为极点,x轴正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曲线C的参数方程是(θ为参数),曲线C与l的交点的极坐标为(2,)和(2,),
(1)求直线l的普通方程;
(2)设P点为曲线C上的任意一点,求P点到直线l的距离的最大值.
参考答案
1解:(1),
,
又因为
所以
,即
(2)此题多种方法,现给出一种方法
设
,
2解(1)由题意,∵对于任意恒成立,∴的最大值为,
当取得最大值时,,即,
∴,又∵A是三角形的内角,即,∴.
(2)∵AM是BC边上的中线,
∴在△ABM中,,①
在△ACM中,,②
又∵,∴,
①+②得.由余弦定理,
∵,∴,
∴,即
3解:(1)由得,所以,
即,
由,得,
即增区间为.
(2)因为,所以,
所以,因为,所以.
由余弦定理,得,即,
所以,因为,所以.所以.
4试题解析:(1)
,
令,,此时函数单调递增,解得,即函数的递增区间为,.
(2)由(1),
∴或,解得或.
∵与共线,
∴,
∴由正弦定理可得,即,①
当时,
∵,∴由余弦定理可得,②
联立①②解方程组可得
当时,
∵,∴由勾股定理可得,③
联立①③可得,,
综上,,或,.
5【解析】(1)根据题意,
参加社区服务在时间段的学生人数为(人);
参加社区服务在时间段的学生人数为(人).
∴抽取的200位学生中,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90小时的学生人数为80人
∴从全市高中学生中任意选取一人,其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90小时的概率为.
(2)由(1)可知,从全市高中生中任意选取1人,其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90小时的概率为.
由已知得,随机变量的可能取值为,
则;;
;.
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为
0
1
2
3
因为,所有.
考点:统计;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期望.
6【解析】(Ⅰ)由表中数据得的观测值
所以根据统计有的把握认为视觉和空间能力与性别有关.)
(Ⅱ)设甲、乙解答一道几何题的时间分别为分钟,则基本事件满足的区域为(如图所示)
设事件为“乙比甲先做完此道题”
则满足的区域为
由几何概型
即乙比甲先解答完的概率为.
(Ⅲ)由题可知在选择做几何题的8名女生中任意抽取两人,抽取方法有种,其中甲、乙两人没有一个人被抽到有种;恰有一人被抽到有种;两人都被抽到有种
可能取值为,,
,
1
的分布列为:
.
7【解析】(1)设甲“第一关闯关成功且所得学豆为零”为事件,“第一关闯关成功第二关闯关失败”为事件,“前两关闯关成功第三关闯关失败”为事件,则,互斥,
,,
.
(2)所有可能的取值为,
,,
,,
所以的分布列为:
0
5
15
35
P
考点:独立事件的概率,数学期望.
8【解析】(Ⅰ)元件甲为正品的概率约为:
元件乙为正品的概率约为:
(Ⅱ)(1)随机变量的所有取值为,,,,而且
;;
;
所以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为:
所以:
(2)设生产的件元件乙中正品有件,则次品有件,
依题意,,解得:,所以或,
设“生产件元件乙所获得的利润不少于元”为事件,则:
考点:古典概率;分布列和期望.
9.【解】(1)∵折后A,B,C,D重合于一点O,
∴拼接成底面EFGH的四个直角三角形必为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底面EFGH是正方形,故EG⊥FH.
∵在原平面图形中,等腰三角形△SEE′≌△SGG′,∴SE=SG,∴EG⊥SO.
又∵SO,FH平面SFH,SO∩FH=O,∴EG⊥平面SFH.
又∵EG?平面SEG,∴平面SEG⊥平面SFH.
(2)法1:过O作OM⊥SH交SH于M点,连接EM,∵EO⊥平面SFH,∴EO⊥SH,
∴SH⊥平面EMO,∴∠EMO为二面角E-SH-F的平面角.
当AE=时,即OE=,Rt△SHO中,SO=5,SH=,∴OM=,
Rt△EMO中,EM=,cos∠EMO=.
所以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法2:由(1)知EG⊥FH,EG⊥SO,并可同理得到HF⊥SO,故以O为原点,分别以OF,
OG,OS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
在原平面图形中,AE=,则底面正方形EFGH的对角线EG=5,
∴,
在原平面图形中,可求得,在Rt△SOE中,可求得,
设平面SEH的一个法向量为,则得,
令x=2,则
∵EG⊥平面SFH,∴是平面SFH的一个法向量,设二面角E-SH-F的大小为θ,
则cosθ=,∴二面角E-SH-F的余弦值为.
10.【解析】(1)∵平面,平面,∴.
∵,,∴.
∴,∴,
∵平面,∴平面平面.
如图,以点为原点,分别为轴、轴、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设,则.
,
设,则,为面的法向量.
设为面的法向量
,则,
即,取,则,
于是,.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则,
即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
考点:1、面面垂直的判定;2、线面角的计算;3、空间向量的计算.
11.【解析】(Ⅰ)平行四边形ABCD中,AB=6,AD=10,BD=8,沿直线BD将△BCD翻折成△,可知CD=6,,BD=8,即,故.
因为平面⊥平面,平面平面=,平面,
所以平面.
(Ⅱ)由(Ⅰ)知平面ABD,且,
如图,以D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由于E是线段AD的中点,
所以,.
在平面中,,,
设平面法向量为,所以
,即,
令,得,.
设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则
.
故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Ⅲ)由(Ⅱ)知平面的法向量为,而平面的法向量为,
故
,
因为二面角为锐角,
所以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考点: 用空间向量求平面间的夹角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12.【解析】(Ⅰ)证明:设为的中点,连接,则
∵,,,∴四边形为正方形,
∵为的中点,∴为的交点,∵,
∴,
∵,∴,,
在三角形中,,∴,
∵,∴平面;
(Ⅱ)方法1:连接,∵为的中点,为中点,
∴,
∵平面,平面,∴平面.
方法2:由(Ⅰ)知平面,又,所以过分别做的平行线,以它们做轴,以为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已知得:
,,
,,,
,
则,,,.
∴∴
∵平面,平面,∴平面;
(Ⅲ)
设平面的法向量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
则,即,
解得,令,则平面的一个法向量为,
又则,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考点: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3解:(Ⅰ)∵函数,其定义域是,
∴,
,,∴,
∴当时,;当1时,.
∴函数在区间上单调递增,在区间上单调递减.
∴当时,取得最大值,其值为,
(Ⅱ)由(Ⅰ)可知的最大值为,
①
当时,,若,
则,
即.
此时,函数与轴只有一个交点,故函数只有一个零点;
②
当时,,又,
,
∴函数与轴有两个交点,故函数有两个零点;
③
当时,,函数与轴没有交点,故函数没有零点.
(Ⅲ)∵,
∴.
又
.
不妨设,要证明,
即证明
即需证明,
由可得
∴
需证明.
即需证.
令,则,
∴在上是增函数.
∴当时,,
又,∴,
∴,
∴,
即.
【选题理由】本题是构造新函数问题较为典型的问题,而且本题提出了一种研究二元不等式的重要技巧,化多元为少元.
14解:(Ⅰ)设直线与的图象相切于点,由于,
∴,
∵直线过点,
∴,
即,
解得,
∴切线的方程为.
(Ⅱ)设,
∴,
当时,,当时,,
∴在时取极小值,也是最小值.
∴要使原不等式成立,则,
∴,
故的最大值是.
(Ⅲ)由条件可知,函数,
,
∴在上单调递增,
令得,
画出与的大致图象可知,有唯一实数根,
且当时,,当时,,
又有唯一零点,∴,
∴,,
故,
设,,
则在上单调递增,
又∵,,
∴,
由零点存在性定理可知.
【选题理由】第Ⅰ问是过曲线外一点求曲线的切线方程的代表方法;第Ⅱ问是求解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典型方法;第Ⅲ巧妙运用了导数零点的设而不求技巧.
15解:(Ⅰ)因为,所以.
因为函数的图像在点处的切线斜率为3,
所以,即.
所以.
(Ⅱ)由(1)知,,
所以对任意恒成立,即对任意恒成立.
令,
则,
令,
则,
所以函数在上单调递增.
因为,
所以方程在上存在唯一实根,且满足.
当,即,当,即,
所以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所以.
所以.
故整数的最大值是3.
(Ⅲ)证明1:由(2)知,是上的增函数,
所以当时,.
即.
整理,得.
因为,
所以.
即.
即.
所以.
证明2:构造函数,
则.
因为,所以.
所以函数在上单调递增.
因为,
所以.
所以.
即.
即.
即.
所以.
【选题理由】本题将函数零点的存在性定理、导数零点的设而不求和二元不等式的证明融为一体,是一道很漂亮的试题.
16解:(Ⅰ)函数的定义域为.
,
令,则在上递增,在上递减,
.当时,,
在上恒成立.
即当时,函数在定义域上单调递增。
(Ⅱ)分以下几种情形讨论:(1)由(I)知当时函数无极值点.
(2)当时,,时,
时,时,函数在上无极值点。
(3)当时,解得两个不同解,.
当时,,,
此时在上有唯一的极小值点.
当时,
在都大于0
,在上小于0
,
此时有一个极大值点和一个极小值点.
综上可知,时,在上有唯一的极小值点;
时,有一个极大值点和一个极小值点;
时,函数在上无极值点。
(Ⅲ)
当时,
令则在上恒正,
在上单调递增,当时,恒有.
即当时,有,
对任意正整数,取得
【选题理由】本题给出了导数零点为无理式问题的求解方法,这类问题是导数问题中的一种重要题型.
17本题主要考察直线、椭圆、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等基础知识,以及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及推理计算能力。
解:(Ⅰ)解法一:易知
所以,设,则
因为,故当,即点为椭圆短轴端点时,有最小值
当,即点为椭圆长轴端点时,有最大值
解法二:易知,所以,设,则
(以下同解法一)
(Ⅱ)显然直线不满足题设条件,可设直线,
联立,消去,整理得:
∴
由得:或
又
∴
又
∵,即
∴
故由①、②得或.
【选题理由】本题是“求范围”和“求定值”问题典型问题.
18解:
(Ⅰ)由题意:
,解得,所求椭圆方程为
(Ⅱ)
方法一
设,,,且,
设直线的方程为,
④
将④代入=1中整理,得
.
依题意,是上述方程的两个根,且,
∴
⑤
∵,,
,.
而
∴
即.
③
将⑤代入③整理,得.
⑥
由④、⑥消去得,这就是点所在的直线方程.
∴点总在定直线上.
【选题理由】本题实际上是求轨迹方程问题,此题解法较为特别,方法非常重要.
19解:(Ⅰ)由题可得,,设
则,,……………………2分
∴,∵点在曲线上,则,∴,从而,得.则点P的坐标为.
……………………5分
(Ⅱ)由题意知,两直线PA、PB的斜率必存在,设PB的斜率为,………6分
则BP的直线方程为:.由得,设,则,
同理可得,则,.
………………9分
所以:AB的斜率为定值.
………………10分
(Ⅲ)设AB的直线方程:.
由,得,
由,得
P到AB的距离为,………………12分
则
。
当且仅当取等号
∴面积的最大值为.………………14分
【选题理由】本题综合性较强,运用了各种技巧和方法.
20解:(Ⅰ)根据抛物线的定义,由题意可得:动圆圆心的轨迹是以点为焦点,以定直线为准线的抛物线;………………………………………………………………………………………………2分
设
∵
点到准线的距离为,
∴
圆心的轨迹的方程为…………………………………………………………………………
4分
(Ⅱ)
∵,∴
设切点的坐标分别为,,则,
则过点的切线方程为,即,即
过点的切线方程为,即,即
∵过点的切线都过点
∴,
∴点,都在直线上
∴直线的方程为,即…………………………………………………6分
又因为点是直线上的动点,所以
∴直线的方程为,即
∴直线恒过定点…………………………………………………………………………………8分
联立得到
又因为点是直线上的动点,所以,即…①
则是①的二根
∴,
∴
………………………………………………………………………………10分
点到直线的距离是:
…………………………………………………11分
∴
即
面积的最小值是…………………………………………12分
【选题理由】导数、函数图象的切线,切点弦方程的求法等典型方法的综合应用,有启发性.
极坐标与参数方程参考答案
1解:(1)由题意,得曲线的普通方程为,其参数方程为为参数,又因为点的坐标为,所以点的坐标为,即;点的坐标为,即.
(2)由圆的参数方程,可设点,
于是
,
∴的范围是.
2解:(1)(为参数).
(2)∵关于直线对称,∴的倾斜角互补,设的倾斜角为,则的倾斜角为,把直线(为参数)代入并整理得:,根据韦达定理,,即.
同理,得.∴,
即.(10分)
3解:(1)由(为参数)消去参数得:
故动点A的普通方程为;
(2)由(1)知,动点A的轨迹是以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
由展开得:,
∴的普方程为:.
要使圆上有四个点到的距离为1,则必须满足,解得.
4解:(1)直线l与曲线交点的直角坐标分别是(2cos,2sin),(2cos,2sin),即(1,),(,1).
∴直线l的普通方程为,即x+y﹣=0.
(2)点P到直线l的距离d==.
∴当cosθ=﹣1时,d取得最大值=.
A
B
D
E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