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23 23:39:00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welcome学习是一种快乐的活动!---教师寄语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豪,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诗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他在宋神宗元丰年间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呢?记承天寺 游
苏轼 夜授课教师:杨金海寝 藻 荇qǐnzǎoxìng听读,扫除字音障碍注意下列句子朗读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注意下列词句的翻译:欣然:
无与为乐者:
遂:
相与:
盖: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高兴地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于是共同、一起原来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思考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有闲”——热爱生活 夜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赏月 绘景抒情写人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空灵、皎洁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潇洒、达观一个“闲”字 流露出贬谪生活的落寞,政治仕途的黯淡。
然而作者能在挫折面前达观处之,自我排遣,热爱生活,这种人生态度无疑是 的。积极课堂反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四。
2、背诵全文。再见 比较阅读,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画面的意境从选材来看, 《三峡》向我们描绘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之令人神往;
《记承天寺夜游》描绘的是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读来似曾相识。 从画面的色彩以及给人的感受来看,三峡的景致奇特、优美,绚丽多彩,生机勃勃。那隐天蔽日的群峰,乘奔御风的江流,雪白的浪花,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奇松怪柏,林寒涧肃,还有那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一幅幅画面摇曳多姿,风格迥异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为现代自然环境所不及。 苏轼的月夜小景描绘的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寻常物,但这似曾相识的景物在苏辙的大手笔描绘下,则是那样的空灵、素雅,超凡脱俗,荡涤胸襟。积水般空明澄澈的月色,藻待一样自由飘浮的竹相影,奇妙的比喻把我们带入到出神火化的艺术境界。 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来看,《三峡》-一文的情感是丰富的。
“自非事午夜分,不见潮月”,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面对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化,作者不得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是作者禁不住的欣喜;
而“属引凄清”、“哀转久绝”的猿啼,潜然泪下,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外,百姓艰难。
《记承天寺夜游》使我们感受到苏武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总之两篇文章都使读者在欣 赏到文中描绘的自然之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