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4课 洋务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习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运用分组讨论评价洋务运动,通过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学会从图片等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教学重点】
洋务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概况。
【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步入近代的清王朝,遭到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又受到太平天国运动的沉重打击,统治已是风雨飘摇,面对残酷的现实,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分化,在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这场自救运动有哪些内容?结果如何?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2.中央代表人物有奕
INCLUDEPICTURE
"../../../诉彩.tif"
\
MERGEFORMAT
;地方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二、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为了洋务的需要,洋务派还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3.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比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三、建立新式海陆军
1.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组建新式洋枪队,淘汰传统兵器,采用西式兵操练兵,使清朝军队的武器和战术逐渐发生变化。
2.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大规模进行近代海防建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3.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企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于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在中央以奕
INCLUDEPICTURE
"../../../诉彩.tif"
\
MERGEFORMAT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他们在跟外国侵略者交涉和镇压人民起义的过程中,认识到列强的船坚炮利,技术精良,主张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他们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这两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慈禧太后也是顽固派,不过她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拥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结论:洋务派顽固派都是维护清政府统治为目的的。
【探究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从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能力出发,可从两方面评价洋务运动。第一、洋务运动的破产,说明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也无法实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第二、洋务运动的进步性表现为:它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第一批近代企业在中国出现了;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对本国封建经济起到一定的解体作用,从而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民用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结论:从维护封建统治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失败了。但洋务运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时间
代表人物
目的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自强: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求富:开办近代民用企业
建立新式海陆军
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D )
A.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B.发展军事工业
C.发展民用工业
D.维护清朝统治
2.“中国文武制度,事实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为此,洋务派创办了( A )
A.近代军事工业
B.近代民用工业
C.近代海军
D.新式学堂
3.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A )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工业 ③筹建海军
④废除科举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是( D )
A.制夷
B.自强
C.灭洋
D.求富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公车上书、维新运动的展开等基本史实、初步认识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意义。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时,统治阶级内部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达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但结果失败了。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地主阶级探索救国救民的失败,在洋务运动中兴起的民族资产阶级又将以怎样的方式继续探索斗争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的学习。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1.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2.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3.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议》,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
二、百日维新
1.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决心变法。1898年6月,清政府颁布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
3.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失败的?
维新变法终究还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拯救中国,而且没有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也不适合中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维新变法的领导者没有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而且即使没有袁世凯的告密变法也不会成功,因为当时的变法领导者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并且当时中国的经济状况根本不能执行变法,再加上当时的殖民者也干涉这次变法,导致最后变法的失败,所以说这场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变法虽然失败,但其进步性、积极作用不可抹煞。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了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探究二】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的区别。
(1)戊戌变法:是指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戊戌政变:是对戊戌变法的残酷镇压,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的大肆捕杀维新派,废除变法诏令的流血事件(政变),是反动的,具有阻挠和破坏性作用,它的发动,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失败。
结论: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有着本质的区别。
【探究三】戊戌变法的性质。
它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更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政治改革第一次积极有益的尝试,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虽然历时短暂,却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深入分析其失败原因对于我们今天的改革事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结论:戊戌变法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也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戊戌变法康有为与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揭开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百日维新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
内容及结果
意义: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陈旭麓说“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由1
300多名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要求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是( C )
A.鸦片战争的炮声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甲午战争的惨败
D.中华民国的成立
2.如图是某报刊登的上海广智书局的新书广告,其内容表明当时知识界流行的思想是( B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3.下列人物中,极力宣传“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点,推动维新变法的是( B )
INCLUDEPICTURE
"../../../曾国藩.tif"
\
MERGEFORMAT
,A.曾国藩
INCLUDEPICTURE
"../../../康有为.tif"
\
MERGEFORMAT
,B.康有为
INCLUDEPICTURE
"../../../邹容.tif"
\
MERGEFORMAT
,C.邹容
INCLUDEPICTURE
"../../../陈独秀.tif"
\
MERGEFORMAT
,D.陈独秀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旅顺战役、威海溃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认识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观念。
【教学重点】
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内容。
【教学难点】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瓜分狂潮。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2.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中国守军奋起反击,清军将领左宝贵中炮牺牲,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陷落。
3.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日舰吉野号,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这次海战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主力尚存。可惜战后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夺取了制海权。
4.日本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大连、旅顺。旅顺守将徐邦道血战四天,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日本占领旅顺后,连续进行了四天的大屠杀,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5.1895年,日本进攻山东威海卫,北洋水师丁汝昌自杀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
1.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2.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3.《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1.《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__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2.1899年,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这一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中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①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2)客观方面: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中国相对落后。
结论:纵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北洋舰队的覆灭,说明了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的道路已走不通了。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变中国落后政治制度的尝试。
【探究二】《马关条约》影响。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概括为割领土、赔巨款、开四埠、设工厂四个方面。《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苛刻、对中国危害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不仅使大片领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严重削弱了中国的国防,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2)巨额赔款,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而且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经济危机。为偿付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大借外债,帝国主义国家则通过附有苛刻条件的贷款,进一步控制清政府,使清政府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同时,这笔赔款,也增强了日本的侵略力量。(3)四个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于把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和江浙两省,向日本同时也向其他帝国主义开放,便于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4)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就直接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同时,这条约规定也反映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而资本输出必然导致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
结论:所以说《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探究三】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
(1)自鸦片战争以来,美国多次参与侵华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美国实力比英国等国弱,难以单独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2)南北战争后,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工业强国,但军事力量还较弱。(3)1898年美西战争之时,列强已在中国强占了租借地,划分了“势力范围”。为改变这种局面,为了分享西方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结论:门户开放政策使帝国主义对华的争夺暂时取得了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门户开放”政策并没有减少中国被瓜分的危险,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严重了。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甲午中日战争与
“瓜分”中国狂潮甲午中日战争时间:1894年
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战役、
威海卫战役
《马关条约》的签订时间:1895年
内容及影响
“瓜分”中国狂潮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某班级召开的历史故事会上,一位同学讲到“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此诗句赞颂的是( C )
A.关天培
B.左宗棠
C.邓世昌
D.林则徐
2.“邓世昌毅然下令,开足马力,直冲敌舰,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有此场景的史实是(
C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黄海大战
D.义和团运动中学历
3.2016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了2015年中国六项考古新发现,致远舰等六项发现入选。致远舰将士壮烈成仁的地点是下图中的( A )
4.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列强通过侵略战争的方式,与中国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上述内容出自( B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瑷珲条约》
5.“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下列集中体现了这一“巨祸”的史实是( C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6.在近代,开放杭州为通商口岸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7.曾经通过《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的国家是( C )
A.葡萄牙
B.英国
C.日本
D.美国
8.著名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割台湾”与下列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有关?( C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9.《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 B )
A.割地
B.开设工厂
C.赔款
D.划使馆界
10.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 A )
A.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
B.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C.八国联军战争爆发后
D.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
11.在近代,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D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妥协
B.洋务派开展的“自强”“求富”运动
C.民族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
D.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第7课 抗击八国联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口号及抗击八国联军的有关史实。
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
2.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着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为救亡图存,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然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与此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自主学习 梳理知识
一、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这些组织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于是,义和团纷纷拥进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他们已控制了京津地区。
3.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相信降神附体、刀枪不入等。这些落后因素为清政府控制、利用和镇压义和团提供了条件。
二、抗击八国联军
1.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在廊坊一带狙击敌人。
2.清政府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教堂和使馆区侵略者的义愤,鼓励他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对使馆区的围攻,成为列强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借口。
3.在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失陷。
4.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途中,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镇压下失败了。
5.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1.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辛丑条约》的影响。
结论:《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列强勒索的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外国军队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国防安全;设置使馆区,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开始凌驾于清政府之上;改变清政府外交机构的地位,更加强了列强向中国勒索、发号施令的权利;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探究二】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结论:《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归纳 提升能力
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运动兴起、口号
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
抗击八国联军廊坊狙击战
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战斗
天津保卫战
联军攻陷北京
《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影响
达标测评 巩固新知
1.“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B )
A.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B.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贪官恶霸横行乡里
D.贫苦农民富有斗争精神
2.1841年英军占领了香港岛;1851年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1901年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对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主线最准确的概括是( B )
A.西方侵华史
B.西方侵华史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
C.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的历史
D.中国人民探索史
3.“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与这一规定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D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