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实验高中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语文
集??体??备??课??教??案
项目
内容
课题
蜀道难
修改与创新
教学
目标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
教学重、
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
教学
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
教学
过程
?
?
第一教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
??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 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讨论)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
(讨论,交流)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二教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提问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
??(讨论,交流)
??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五:《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提问六: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
??(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
?
?
介绍李白时,讲解其生平和个性,以便帮助学生认知李白诗歌的内容和风格。
?
?
?
?
?
?
?
引导学生抓关键词:“高”、“险”、“杀人如麻”——战祸。并感知“一唱三叹”的结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艺术特色点到为止,因为在讲解中学生已充分感知。重点体悟浪漫主义写法——夸张和想象。
?
?
?
?
?
?
?
?
?
?
?
?
?
?
?
?
板书
设计
?
一叹——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二叹——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三叹——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
教学
反思
?本诗歌内容上学生比较好理解把握,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照注释,结合工具书一起探求理解。教学中我重点带领学生感悟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充分感知诗歌中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以更好的把握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