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内容
课题
短文三篇
修改与创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
2、理清作品思路,分析文章阐述的哲理。
3、品味文章朴实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
4、领会文章丰富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哲理。
教学准备
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
在中国,
自杀已成为中国人
的第五大死因,是
15—34
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在中国每两分钟有
1
人自杀死亡、
8
人自杀未遂;
目前,
我国每年有
28.7
万人死于自杀,
200
万人自杀未遂。这说明现代的人越来越脆弱,对生命轻视。
一个死囚在临刑前被突然告知:
你如果能端着一碗水绕皇宫走上一圈而滴水不洒,
你就
会被国王赦免。死囚答应了。皇宫周围高低不平,还有许多台阶,观看的人起哄,而死囚只
是死死地盯着碗里的水,一步步地走了大半天,终于走回到了出发点,竟然一滴水也没有洒
出来。人群沸腾了,国王也非常高兴,问他:
“你怎么能做到滴水不洒呢?”死囚回答说:
“我端的哪里是水,分明是我的生命啊!
”人生只是一个竞技场,当你扮演自己的角色在场
上自由呼吸着生命的空气时,
也许你并没有觉察到,
生命、
自由的宝贵,
而一旦将失去这些,
除了懊悔与自责外,更多的是加倍珍惜。
那我们如何对待生命呢?又如何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呢?那就让我们从
《短文三篇》
中
寻找答案。
这三篇短文,是三个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家,站在不同角度对人生问题的思
考。这三篇短文蕴涵的深刻哲理是什么,看看能不能对我们认识“人”有所启发。
二、基础知识过关:
1、作者简介
(1)蒙田(1533—1592)
,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
16
世纪的作家中,
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
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
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
的学者。
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
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
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
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
1562
年他皈依天主教;
1572
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
《随笔集》
。
(2)帕斯特尔(1623—1662)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
(3)罗伯特 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
民歌手、IBM
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
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
2、文体常识
随笔: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
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
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
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
散文与随笔的区别:随笔主“理”
,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
“情”
,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
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材上,杂文取材
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
;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
“淡”一些(多
为二、三流题材)
,往往是“小中见趣”
。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
,往往寸
铁杀人,
“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随笔较为“闲适”
,
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
刺”
,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
,较为惬意。
三、学生自读课文,并圈点批注文章
方法指津:把你认为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进行圈点、标注。
四、文脉梳理
1、
《热爱生命》这篇短文分别表述了什么样的主旨?是怎样表述的?
明确:这篇短文的思路是这样的:作者从“度日”的含义谈起,引出对生命的两种不同
的理解和态度。对比中得出结论:生命是否可爱,取决于对生命的认识。如果认识有偏差,
只好虚度此生。接着换了一个角度,从生命的特殊形式——死亡谈起,指出只有热爱生活的
人才没有死的苦恼。作者由于讲究生活的方法,才使生命丰盈饱满。
2、简单概括:
第一部分(第
1~2
段)
:热爱生命,享受生命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
3
段)
:珍惜光阴,充实生命。
五、疑难探究
1、自主探究:请大家将预习中理解有困难的词语和问题提出来,互相探究解决。
2、合作探究
(1)文章中“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而有限的,活过一天,就意味着向死亡走近了一
步,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作者正是从终极意义上关照生命,以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2)文章中说:
“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否举
出实例证明这个观点。
明确: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死而无
憾。
如果一辈子浑浑噩噩,消极悲观地对待生活,留下太多遗憾,临终必然苦恼。
从哲学意义上说,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在人类的历史上,饮鸩身
亡的苏格拉底、引颈就刀的阿基米德、服毒自杀的杰克 伦敦、自沉汩罗的屈原、进退皆忧
的范仲淹、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鞠躬尽瘁的周恩来等著名的人物都是把个体的“小我”融
会于人类的“大我”之中,实现了生命的自我超越。
3、概括主旨
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享受生命赋予的快乐,让生活过得丰盈充实,对于死亡也就不觉
得烦恼了。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后两篇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1、这是作者在瞬间进发出的思想火花。
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从生理的层面来讲,人只不过是一根苇
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一口气、一滴水就能致人于死命。第二,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
思想。因为能思想,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因为能思想,比能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比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的宇宙高贵得多;因为能思想,人囊括了宇宙。第三,人要努力好好
地思想,这是道德的原则。人不能求之于空间,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总之,人的尊严
在于能思想,因此人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
主旨:人本身很脆弱,伟大之处在于能思想,人应该“努力地好好思想”
。
2、探讨特点
语言美:运用修辞手法:①比喻,使内容形象生动,将人比作会思想的苇草,指出人脆
弱和坚强的两种特性;②对比,指出人和顽石、畜生的区别在于思想。
哲理美:文章深刻而耐人寻味,如苇草的脆弱和坚强,时间、空间的无法填充和思想、
尊严的可以追求,庞大的宇宙和渺小的“我”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文章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
点明思想对人的重要作用。
3、关键句子理解
(1)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
明确:作者将“人”比作“苇草”
,形象地指出人是脆弱而不堪一击的(这是就肉体、
物质一面而言的)
。接着作者转折一笔在“苇草”这个喻体前加了“能思想”的修饰语,强
调由于有思想,人就比宇宙还高贵,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
,
从而指出人要“努力地好好思想”
。
(2)文章说,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
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明确:人有一种希望,就是填充空间和时间,即希望自己占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但与
浩瀚的宇宙相比,人占有多少空间都没有用;人无法避免死,因此也占不了多长时间。人的
尊严不在于填充空间和时间,而在于思想。思想有深浅高下之分,高明的、有深度的思想才
能使人获得力量,体现出人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努力,显示出人的独特性和魅力,也即获
得人在自然万物中的“尊严”
。因此,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
“提高自己”
。
(3)文章说:
“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
。
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
试对这句话做一点说明。
明确: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对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
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作者把“努力好好地思想”作为道德的原则,说明作者思想的
高度重视。
三、学习《信条》
1、文章开宗明义:
“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
在幼儿园就学过。
”接着,文章列出了十七条。作者认为“你需要知道的任何东西都在上边
那些条条里”
。这些条条是人们过正常合理生活所需要遵守的那些最基本的原则,包括个人
的健康习惯,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对生活保持热情和兴趣,承认死亡以及注意观察周围事
物等。作者进一步阐释,十七条中的任何一条,都可以应用到成年,实践于家庭、社会,生
活、工作之中,甚至可以用到政府行为中。最后,作者强调十七条中的一条:
“当你们出门,
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这是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
要有集体精神。
2、注意这些信条中,最能打动我们心灵的是哪些?(探究短文的重点难点)
3、总体看来,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探究短文的主旨)
明确:人们在生活中要想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实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最基本的规则,而
这些规则在幼儿园里就学过了。
4、关键句子理解
(1)
“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滩中。
”
(2)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
“当你们
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最好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
5、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明确: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
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
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
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
且坚实可靠”
,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
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6、小结
“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是个容量很大的题目,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他举重若轻地以开列“信条”的方式来大题小做,见微知著。这些“信条”不仅适用于幼儿
园,而且适用于家庭、社会;不仅适用于孩提时代,也适用于成年时期;人们在生活中,实
际上只需要遵守那些在幼儿园里就学过的最基本的规则。
作者诚恳地呼吁人们都来积极主动
地实践这些充满人性光芒的忠告。
四、整合全文
将这三篇短文联系起来作点思考,发表自己对生命、生活的认识。
明确:
“人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信念的一种高级动物,是受到自然厚赐的优越无比的
一种生命形式,我们应该用思想指引自己的行为,用信念照亮人生的道路,热爱生命,热爱
生活,让我们生活是丰盈充实,有意义、有价值,如此,即使地‘死亡’
,我们也会泰然处之。
”
五、总结
三篇短文中,
这些闪烁着理性的光芒的语句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
当我们懂得了死与生
的关系时,我们会更加热爱生命;当我们知晓了人如苇草一般脆弱,但有了思想我们变得高
贵而强大时,
我们看到了思想对于生命的意义;
当我们明白度过一生靠的居然是在幼儿园里
学到的那些信条时,
我们不禁感慨看似简单的信条中包含了多少永恒!
这些都是由作者运用
辨证统一的思想找到矛盾的对立统一点,
从而在我们寻常所见中敏锐地捕捉到并加以挖掘出
来的!
六、布置作业
1、请大家精心领悟、摘抄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拓宽到课本以外,搜集整理一些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
3、做《同步作业》巩固。
4、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
《热爱生命》
坏日子
热爱生命
好日子
重在态度
哲人
我
更多的关心生命
如何热爱
讲究方法
抓住今天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脆弱
人是苇草
渺小
高贵
有尊严
人伟大
不断提高自己
能囊括宇宙
人能思想
教学反思
《短文三篇》收录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蒙田的《热爱生命》,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美国作家富尔格姆的《信条》。三篇哲学小品文从不同角度对生命、人生进行阐释,学生从中获益匪浅。我设计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和自创生命格言的方式,目的是使学生对生命和生活及人生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观、人生观,培养其健康向上、向善、积极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