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空城计(课件+教案+学案+说课稿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5课空城计(课件+教案+学案+说课稿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04 12:00:06

文档简介

空城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一个生字,会写十个。
    3.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了解诸葛亮。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阅读,读悟结合,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3.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此人,并学习他遇事沉着冷静、足智多谋。
课前准备: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你们看……(放录像)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片段。
大家猜一猜这是那个名著中的故事。
你们是不是很感兴趣?
齐读标题《空城计》。
  
二、初读课文。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解决。
(可以借助拼音朋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
看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小组内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自己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写出来,小组内先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问老师。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播拓展,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及情感。同时,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充分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
4.计是什么意思?《空城计》又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出什么计?
5.“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为什么使用这个计策?你认为怎样?你有更好的计策吗?(将有关的句子带感情地反复读)。
6.反复读课文的对话,从中体会每个人物的感情,体会他们各自的心理。
  
四、拓展延伸。
谈一谈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形象?
  
五、书写生字。空城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 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课余时间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初一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敢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风。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遂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故事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懿(yì) 氅(chǎng) 纶(guān) 笑容可掬(jū) 遁(dùn) 蜂拥 隐匿(nì) (大惊)失色 旁若无人 无不骇然(hài)
  2、弄清文中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目的: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
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
1、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弄险成功,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对司马懿了如指掌、知彼知己)
2、作为“魏之名将”的司马懿为什么会中计失败?
明确:(对诸葛亮不够了解、刚愎自用)
3、联系故事情节,试分析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
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司马懿:多疑自负、老谋深算、刚愎自用
4、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笑”的语句,认真品读。
明确:“三笑”
笑容可掬→故作轻松的笑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抚掌而笑→如释负重的笑
(想: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成功自豪的笑
(想: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也。)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并进一步了解了写人的一些方法。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六: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课外通读一遍《三国演义》 。《空城计》同步练习
1.小说是一种以塑造__________为中心,通过__________的叙述和__________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
提示:这实际是小说三要素的考查,注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人物形象
故事情节
环境
2.《空城计》节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___。这部名著的作者是__________时期小说家__________。
答案:《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罗贯中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众官无不骇然。(

(2)言讫,拍手大笑。(

(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4)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

提示:结合上下文,根据具体语境完全可以推测出加点词的意思。
答案:(1)惊惧的样子;(2)完结,终了;(3)拍;(4)逃跑,逃走。
4.写出下列事件的主要人物。
(1)温酒斩华雄(

(2)威震长坂坡(

(3)赔了夫人又折兵(

(4)白帝城托孤(

提示:这些都属于著作中的精彩片段,必须熟悉。
答案:(1)关羽;(2)张飞;(3)周瑜;(4)刘备。
5.联合国秘书长即将改选之际,人们都想方设法打听“小道消息”。在联合国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突然问当时任秘书长的加利:“明年是秘书长选举年,你是否考虑过将竞选连任下届秘书长?”只见加利微微一笑,慢条斯理地答道:“古埃及有一句谚语:‘旧鞋好穿。’”全场当即为之一震。
针对记者的提问,加利的回答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得体,他主要表达了两种信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巧妙地运用语言,一语双关。
参考答案:①参加竞选,希望连任;②表达自己的优势与自信。
阅读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1、“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如此模样”指的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2、司马懿“笑而不信”,他为什么“笑”?“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诸葛亮为什么笑?
3、由哪个词可看出司马懿的心理变化,并决定退兵?用原文回答,他退兵的原因是什么?
4、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还会用吗?用了还会成功吗?
5、根据语段,概括诸葛亮、司马懿的性格:
答案:
1.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
2.这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在大军压境之时,会冒这么大的险。诸葛亮的笑是镇定自若的笑,面对强大的敌人,为了退敌而临危镇静、自信。
3.“疑”字可看出司马懿的心理变化。退兵原因,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4.
凭诸葛亮的智慧,以他对司马父子的了解,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可能会用别的计策,不可能再用空城计了,如果要用,空城计肯定会失败。因为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有可能会攻城,那么诸葛亮只能束手就擒。
5.诸葛亮: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出奇制胜
司马懿:老谋深算、狡诈多疑、自负草率(共32张PPT)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但
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们的思绪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故事。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第95回——
“空城计”。



5
小说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5.
相关资料
6.
检查预习
7.
听读课文
9.
句段品析
10.
疑难探究
11.
板书设计
13.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4.
拓展延伸
15.
教材习题讲解
4.
文体知识
8.
整体感知
12.
本课主旨
16.
课后作业布置
(难点)
了解《三国演义》,理清故事情节,理解诸葛亮“三笑”的心理内涵及“空城计”施计成功的原因,提高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理解课文对比映衬的写作手法,能够准确把握人物形象。
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
(重点)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代表作为小说《三国演义》。
蜀后主建兴四年,曹丕病死,其子曹睿即位,任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诸葛亮采用离间计,令马谡散布司马懿图谋叛魏的流言,使司马懿被削职回乡。诸葛亮乘此机会,发兵汉中,蜀军出祁山,抵渭水,长安告急。曹睿见势不妙,起用司马懿为平西都督,令其拒守长安。司马懿老谋深算,上任之后,即夺新城,斩了私通蜀汉的孟达,乘势直逼汉中咽喉的街亭和列柳城。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但他不听王平的劝告,执意在山上安营扎寨。司马懿率兵围山,断其水源,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随即司马懿又攻下列柳城。诸葛亮闻讯,迅速安排退兵之计。但此时司马懿已进兵诸葛亮所驻守的西城。情急之下,诸葛亮便上演了一出“空城计”。
小说和章回体小说
小说是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按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按题材,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
章回体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的一种传统形式。源于宋代平话,以长篇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为成熟的标志,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与司马懿在街亭对战,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时,马谡兵败如山倒,使得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读一读字音
纶巾    旌旗
司马懿
guān
jīng

远dùn(
)
蜂yōng(
)
隐nì(
)
hài(
)然
笑容可jū(
)
言qì(
)
fǔ(
)掌
鹤chǎng(
)
wàng(
)行出入

写一写字形









1.分拨:
2.蜂拥:
3.失色:
4.妄行出入:
5.笑容可掬:
6.远遁:
7.言讫:
分派。
远逃。遁,逃。
形容人多势众,来势很猛。
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例句:母亲笑容可掬地将我揽在怀里。
说完。讫,完结,终了。
8.旁若无人:
9.骇然:
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例句:他旁若无人地大声打电话,全不顾周围愤怒的目光。
旁若无人、目中无人辨析:同:都含有“心目中没有别人”的意思。异:“旁若无人”偏重于态度,语义较轻。“目中无人”偏重于内心思想,语义较重。例:会议已经开始了,他才旁若无人地走了进来。他公然违反课堂纪律,真是太目中无人了。
惊讶、受惊的样子。
9.骇然:
10.神鬼莫测:
惊讶、受惊的样子。
神鬼都不能测定。例句:想到这里,他抬头一看,威虎厅离他只有五十余步了,三十秒钟后,这场吉凶难卜、神鬼莫测的斗争就要开始了。神鬼莫测、神机妙算辨析:同:都有计谋巧妙的意思。异:“神鬼莫测”属主谓结构,从侧面来表现巧妙的谋划。“神机妙算”属并列结构,从正面直接写巧妙的计谋。例:诸葛亮作战时用兵如神,神鬼莫测。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神机妙算,巧借东风,助周瑜战胜了曹操。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复述故事。
【答案】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官大惊失色,惟独孔明不动声色。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1.第①段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危急的形势?
【答案】
三个方面:一是魏兵来速快,出乎意料,气势盛;二是双方力量极其悬殊;三是听到消息后众官“尽皆失色”的表现。
2.第②段对诸葛亮进行了哪几方面的描写?分别有何
作用?
【答案】对诸葛亮进行了语言、动作描写。“吾自有计”表现了诸葛亮胜券在握,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披、戴、坐、焚、操”等动作形象地写出了诸葛亮的镇定自若。
3.
“果见”句是不是对上文简单的重复?
【答案】
不是简单重复,而是有意为之。此处借司马懿的眼睛观察诸葛亮,突出了诸葛亮的镇定。
4.司马懿父子的对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案】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了司马懿的狡诈多疑。同时,这里明写司马懿,实际上是在暗中表现诸葛亮的机智勇敢和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
5.从第③、④段中可以看出司马懿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司马懿是一个狡诈、生性多疑、武断、刚愎自用的人。这里可结合退兵这件事及父子二人的对话分析司马懿的性格。
阅读方法解密
分析人物形象法。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一般从五个方面分析:①通过人物描写来分析形象,如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重视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他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形象。②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形象。③通过典型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④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⑤结合写作背景或文章主题去理解。
6.第五段写空城计成功后诸葛亮与众官的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案】不多余。这样写更能突出诸葛亮的过人智
慧,“空城计”是他知己知彼的心理战术的胜利,主动出兵更说明了他的料事如神。说明他了解司马懿的心理,而且连司马懿的退兵之计都料定了,并且早已做好了伏击的安排。
重点品析第5-6段
7.作者在第③~⑥段中写了诸葛亮的三次“笑”,这属于什么描写?这三次“笑”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案】细节描写。第一次笑是“笑容可掬”,故作轻松的笑;第二次是“抚掌而笑”,表现了诸葛亮如释重负的心理;第三次“拍手大笑”是胜利的笑,自豪的笑,同时也隐含了对司马懿草率退兵的嘲讽。
故事的结局,着重通过对话和对比描写来刻画诸葛亮。魏兵退去后,诸葛亮“抚掌而笑”
,因为这早已在他的意料之中。可是“众官无不骇然”
,是因为想起来仍十分后怕。令众将惊诧莫名的是:
“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从诸葛亮的回答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确实是料事如神,简直是想到司马懿的心里去了,而且就连司马懿退兵之路都料定了,并且早已作出了大败敌军的安排
。这样安排情节既惊险离奇,又合乎情理。
重难点小结
【答案】此题运用分析人物形象法。要抓住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来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要注意多角度地分析人物性
格。(1)足智多谋: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吾自有
计”,设下“空城计”。(2)处变不惊:他没有像众官那样被吓得“失色”,而是“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
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3)神机妙算:
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必退兵:“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1.【主题探究】结合课文说说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诸葛亮弄险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彼知己,对司马懿了如指掌,甚至对司马懿怎么想、怎么做都事先想到了,故能险中取胜。司马懿虽是魏之名将,并与诸葛亮打过多次交
道,了解诸葛亮的性格,但他对诸葛亮的了解不够全面,加上他刚愎自用,导致他中了诸葛亮的计。
2.【难点探究】结合课文思考诸葛亮弄险成功和司马懿中计的原
因分别是什么。
临危不惧
足智多谋
诸葛亮
司马懿中计
老谋深算
多疑自负
释计
施计
本文叙述了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的故事,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1.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
2.对比衬托手法的巧妙运用。
用众官的语言、神态衬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
3.生动的细节描写。
诸葛亮三次“笑”的描写,展现了人物不同的心理。
三国相关歇后语: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一、
故事的开端:兵临城下。故事的发展:临危施计。故事的高潮:司马懿中计。故事的结局:孔明释计。
面对“空城计”,司马懿先是“笑而不信”,然后是大疑,最后命令退兵。退军之后,他与次子司马昭的对话,表现了他的狡诈多疑。最后空城计的成功则可以看出诸葛亮更是“计”高一筹。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这样写是为了更好地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使行文有波澜。
二、
课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第三段中的“笑容可掬”,是镇定自若的笑,此时他大概想的是: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绝不敢进来。第五段中“抚掌而笑”,是脱险之后的欢笑,想的是: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第六段中“拍手大笑”,是成功之后的开怀大笑,想的大概是: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让他吃了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
点拨:细节描写如果运用得恰当传神,对于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十分重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这三次“笑”都属于细节描写。
略。
三、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