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地图的基本要素——第2课时小河流向
方向正北村庄耕地耕地林地公路小河ABC沿公路由A到B
是向 方
向走 沿公路由B到C
是向 方
向走 东北正东经纬网地图正东东南正北北极北南西东北东西南地球上有没有这样一个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个方向?什么是比例尺?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 比 缩小的程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做一做图上距离7厘米,实际距离70千米,该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若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4cm,则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若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200km,则在比例尺是1:1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 比例尺的计算已知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求比例尺:
已知比例尺和实地距离,求图上距离:
已知图上距离和比例尺,求实地距离: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想一想:观察下面三幅图,大家能发现有什么不同吗?地图上的比例尺形式形式示例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1:4000000(1/4000000)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40千米 做一做:你能对下面不同形式的比例尺进行转换吗?1:50000000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500 km1∶6000000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60km1:30000000考考你:以下三个比例尺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分别是哪个?
①
② 1∶30000000
③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50km。看一看,想一想:填一填大小小大详略我来做总结比例尺大小、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程度
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图幅相同的地图上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图例 ---是地图上各种各样的 。
注记---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以及表示山高、水深的数字等。例:图例注记符号你知道吗?【课题】七年级上册 第二章 地图 第一节 地图基本要素(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运用比例尺量算距离。
正确阅读、使用地图,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量算两地间的图上或实地距离。(重点)
2.掌握比例尺大小与内容的详略和范围大小的关系。(难点)
3.能在各种地图上认识常用图例。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教2:1”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任务带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课本、地图、《助学》、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
习
导
入
运用多媒体出示与上节课有关的两个问题
二、读图回答:
1、B在A的 方向。
2、B在C的 方向。
3、C在A的 方向。
学生回答问题,复习上节课的知识要点。
地图上的方向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通过复习,加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巩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衔
接
过
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个地点之间的相对方向,但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除了知道两地的相对方向以外,我们还得知道两地间的距离,那么,我们该如何从地图上获取两地之间的距离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自
主
学
习
任务一:掌握比例尺的定义与公式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比例尺的定义与公式的填空。
1、地图上的比例尺,
表示 比 缩小的程度。
2、比例尺=
快速阅读课本P28,并标注出重点内容,然后凭记忆独立完成教师出示的填空。
培养学生的快速记忆能力。
衔
接
过
度
我们知道了比例尺的定义与公式,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公式来进行相关的计算呢?我们共同来看下面的三道题目。
合
作
探
究
任务二:完成比例尺的计算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与比例尺相关的三道练习题
图上距离7厘米,实际距离70千米,该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若在一幅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间的距离是4cm,则这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若两地间的实际距离是200km,则在比例尺是1:1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
根据上面这三道题目,大家能总结出来比例尺的相关计算公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多媒体上的题目,三名学生板书。
题目完成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比例尺的相关计算公式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通过练习题的训练,学会比例尺的计算,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
衔
接
过
度
我们知道了比例尺的相关计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不同的地图上,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也不同,那么比例尺都有哪些表示方法呢?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读
图
与
转
化
任务三:掌握比例尺的表示方法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三幅地图。
学生总结后,教师出示三种表示方法的示例
?形式
?示例
?数字式
?1:800 000 00(1/800 000 00)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800千米
?线段式
学生结合三幅地图,快速阅读课本P28总结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通过读图对比,学生掌握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
练
习
巩
固
在学生完成学习后,教师出示一道题目,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比例尺间转化的练习。
数字式
线段式
文字式
1∶6000000
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300km
学生独立完成,并选派代表回答。
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比例尺的三种不同表示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衔
接
过
度
在不同的地图上,不但比例尺的表示方法不同,比例尺的大小也不相同,那么我们该如何区分比例尺的大小,比例尺的大小又对地图有什么影响呢?
探
究
与
总
结
任务四:区分比例尺的大小
多媒体出示两道题目
1、比较、、三个比例尺的大小。
2、以下三个比例尺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分别是哪个?
①
② 1∶30000000
③图上1cm代表实地距离150km。
我们通过上面的题目知道了比例尺的大小,那么比例尺的大小对地图有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下面两幅地图。
多媒体出示“北京动物园”与“北京中心城区”两幅图(图幅相同)并利用表格比较相关内容。
根据上面的表格,你能用两句话总结出来比例尺
项目
北京动物园
北京中心城区
比例尺的大小
大
小
实地范围的大小
小
大
内容的详略
详
略
的大小与实地范围的大小、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比较,比较后回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比例尺的大小
分数大的,比例尺大
分数小的,比例尺小
学生根据图和表格小组之间展开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表格中的填空
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越大,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通过具体的问题掌握比例尺的大小
结合图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知识进行总结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衔
接
过
度
同学们,我们在观察地图时,会发现地图上除了比例尺还有一些特殊的符号以及一些文字和数字标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因此,我们要想利用好地图,就必须熟悉这些语言,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下这些特殊的语言。
读
图
与
思
考
任务五:认识图例和注记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进行提问:
什么是图例和注记?
图例和注记又被称为什么?
教师出示常用的图例卡片,让学生进行抢答。
学生自学课本P30,了解图例和注记的定义,体会图例的设计来源,并且记忆常用的图例。
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快速记忆能力。
总
结
与
梳
理
同学们,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到此就结束了,下面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板书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对重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整体认识,形成知识体系。
【当堂达标】
1.(目标1)在比例尺为“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0千米”的东西半球地图上。赤道的长度应该是 ( ) A.20厘米 B.40厘米 C.80厘米 D.10厘米
2.(目标1)实际距离为1200千米,图上距离为20厘米,该图的比例尺为 ( )
A.1:6000000 B.1:600000 C.1:12000000 D.1:12000
3.(目标2)在表示同一地区的四幅图中,当图幅不变时,表示内容最详细的一幅是( )
A.1:10000000 B.1:1000000 C.1:100000 D.1:10000
4.(目标2)图幅相同的甲乙两幅地图,甲图中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0千米,乙图的比例尺是1:3000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的地区范围较大 B.甲图比例尺较大
C.乙图所表示的内容更简略 D.乙图比例尺较小
5.(目标2)绘制某地区的地图,其图幅大小与所选用的比例尺是相对应的,其规律一般是( )
A.图幅越大,比例尺越小 B.图幅越大,比例尺越大
C.图幅越小,比例尺越大 D.图幅的大小与比例尺大小成反比
6.(目标2)某中学(长200米、宽150米)的校长请你画一张地理课本大小的该校平面图,你认为下列比例尺较合适的是( )
A. 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B. 1/100000
C. 1/1000000 D. 1:1000
7.(目标3)在泰山旅游图上,有“ ”“玉皇顶”“1524”,其中属于图例的是( )
A. 1524 B. C. 玉皇顶 D. 和1524
8.(目标1、2、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给此图配上图例。
2.图上出现的注记有 。
3.天津在北京的 方向。
4.若此图的比例尺为1:5000000,请量算北京市中心到天津市中心的实地距离。
【教学反思】
运用好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条件,地图知识常用也比较抽象,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讲清楚是本节课的教学关键,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五个任务,环节分明的完成教学目标,在每个环节中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并且通过不断练习、巩固、促进学生抽象能力的提升,但在时间的控制上教师要把握好,以便留给学生自主消化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