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产生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理解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
找出地球公转与自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地轴倾斜,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演示任务一:学会正确演示公转
第一点、让地轴的北端指向我们假设的北方向;
第二点、公转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第三点、地球公转轨道始终在同一个水平面上。
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
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演示任务二:
让地球仪停在轨道上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位置,
注意观察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我有发现:
随着地球公转一周,
太阳直射点在
纬线和
纬线之间往返移动。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3月21日前后
6月22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A
图
B
图
C
图
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呢?
地球公转时
地轴倾斜
太阳直射点移动
明白产生四季的原因
太阳直射
枣庄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往复移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反映出这种变化呢?
地球表面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地面通过吸收
太阳光热得到热量
早
晨
中
午
傍
晚
什么时候感觉比较热?
一天中
早
晨
中
午
傍
晚
什么时候太阳看起来比较高?
中
午
正午太阳最高
A
图
B
图
正
午
早
晨
夏
至
冬
至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低比较
30°18′
冬至日
枣庄
正午太阳高度最低
77°10′
夏至日
枣庄
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
太阳直射点移动
我们感到冷热不同
东
东
西
西
白昼时间大约14小时
白昼时间大约9小时
夏
至
冬
至
白昼长短不同
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
白昼的长短变化
地面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
太阳直射点移动
我们感到冷热不同
请正确选择一幅图,按照图表说明枣庄冬至日时的具体情况
A
图
B
图
C
图
正午太阳高度
达到一年中最
(高/低)
我们会感觉比较
(热/冷)
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
(多/少)
白昼时间
达到一年中最
(长/短)
这一天
太阳直射
纬线
我选择
(A/B/C)图,说明枣庄冬至日的情况。
地面得到
太阳光热多少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
正午太阳高低
白昼长短变化
四季
变化
太阳直射点
移动
地球斜着身子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
北回归线
埃及
在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天到来的时候,
当这一天中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刻,
胡夫金字塔的影子顶端所在的地方埋藏了你永远也无法想象的巨大宝藏
夏日里的一天
怎么挖不到宝藏呢?
冬至日
正午时刻
在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天到来的时候,
当这一天中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刻,
胡夫金字塔的影子顶端所在的地方埋藏了你永远也无法想象的巨大宝藏
山
东
中国
地球
月球
地球
银河系
银河系的边缘
离我们最近的河外星系
有史以来人类在可见光情况下观测到的夜空最深处的景象
77°10′
夏至日
枣庄
正午太阳高度最高
白昼时间最长
30°18′
冬至日
枣庄
正午太阳高度最低
白昼时间最短
53°44′
春分日和秋分日
枣庄
昼夜等长【课题】七上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公转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逐渐养成观察、动手操作和绘制简图的能力。
2.能准确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明确公转产生的四个特殊节气(二分二至)及特点。
3.通过分组演示、讨论、画图、归纳等方式,加深对地球公转产生现象的理解,如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等。
【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学生用小地球仪、橡皮筋或纸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解疑答惑:“十·一”长假期间,许多同学跟着家长外出旅游。李明同学去了北京,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了升国旗仪式。他清楚地记得国旗是在当天的6:10缓缓升起,而同班的张浩却说今年“五·一”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是5:15,李明和张浩同学感到很困惑,为什么不同的时期去北京观看升国旗时间会不同呢?你能帮他们解疑答惑吗?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适时引导:原来这是由于地球公转造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研究地球的公转。
结合生活实际,利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自主学习(一)我会演示
一、公转的方向和周期1、提出自学要求:(1)在课本第16页标划重点;(2)完成《助学》16页1、2两题。2、提出问题,播放动画。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鼠标的指针进行提示。最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小结。3、演示与评比同学们四人一组,在演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注意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请同学们准备好小地球仪(每组四个)、硬纸壳(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十字光源(自制)、短绳、刻度尺等工具。
一、初步认识地球的公转1、自学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1)用蓝颜色的笔标划知识,用红颜色的笔圈起重点,如:自西向东、365天、倾斜、北极星等。(2)标划完知识点后,合上课本,完成《助学》16页1、2两题,完成后再打开课本核对答案。2、带着问题看动画。学生先看提出的问题,结合自学内容和动画显示组织答案,回答问题。小结:(1)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运动,其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大约365天。(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其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3、学生演示,小组评比。(1)先由组内成员依次演示,演示的同时要说出小结内容。组长及其他成员负责评判。(2)被抽取到的小组委派一位成员进行演示,其他成员观察后,发表自己的认识。(3)学生认真观察老师示范,对照自己的演示进行改进。
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学会自学的方法。让学生意识到应该带着问题去看动画、视频、演示等问题,明确学习目的。鼓励学生进行演示,通过演示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深度。增强绘图意识,多方面呈现学习效果。
绘制简图
师生共同小结:演示公转时,先将地轴的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再将地球仪由左手方按弧形轨道缓缓拉至胸前,再推向右手方,继续沿着弧线到面前最远点,后回到左手方。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方向是逆时针旋转。同学们能否将公转方向添加到简图中呢?
4、师生共同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5.根据地球公转示意图,绘制出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承接过渡
同学们,通过地球公转的演示
你能发现地球运转到不同的位置,太阳直射点在不断变化,昼夜长短也在发生变化,也就产生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下面我们开学习四季的变化。
自主学习(二)
二、四季的变化1.自学教材第18—20页,完成下列表格。
我会观察
2、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学生小组内演示地球公转,观察二分二至时阳光直射情况,思考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操作步骤:(1)中间以十字光源为太阳;(2)从春分点开始,注意地轴方位,直尺正对赤道;(3)按照逆时针方向旋转,保持地轴指向不变,调整直尺指向,跟随地球仪的旋转。教师在学生自我演示后用电脑动画演示。
观察演示,动手尝试,互说规律(1)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演示,听取教师对展示步骤的讲解。(2)教师演示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本的“实验记录”部分,按步骤进行演示。
通过演示将头脑的知识点转化成操作活动,利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拓展延伸
1.房地产开发中,为了保证后排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必须考虑前后楼南北方向上的楼间距(如下图)。思考:(1)楼间距的设计主要应该参考哪个季节的光照情况。(2)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楼间距设置略大一些的应该是哪个地区?在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天到来的时候,
当这一天中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刻,
2.在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天到来的时候,当这一天中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刻,胡夫金字塔的影子顶端所在的地方埋藏了你永远也无法想象的巨大宝藏。据此说说什么时刻才能挖到宝藏?
结合生活实际,攻克难点。
过渡
其实地球上真正拥有明显四季变化的区域也只是一部分,你知道他们的范围吗?其它地区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0页内容,找出答案吧!
自主学习(三)
三、地球上的五带阅读课本第20页内容,完成下列题目。1.五带的划分(1)依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
的多少。(2)划分及各带特征:①热带:位于
之间,终年炎热,有
现象。②温带:位于回归线和极圈之间(北温带和南温带),
比较明显,无阳光直射现象,也无极昼、极夜现象。③寒带:北极圈以北(北寒带),南极圈以南(南寒带),终年严寒,有
现象。2.在图中填出五带的界线和五带的名称。
我会描述
展示图片,听取汇报(1)五带划分的依据(2)五带的界线(3)五带的特点(4)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哪个带?2、巩固知识,完成《助学》。
1、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知识,借助彩图的提示,完成以下问题。(1)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将全球表面划分为五带。(2)五带的界线:①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②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③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④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为北寒带;⑤南极圈到南极点之间为南寒带;(3)五带特点:见课本20页彩图的标注。(4)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2、完成《助学》17页的6、7两题。
加强自学和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构建与梳理
知识结构的梳理,便于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当堂达标】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3题。
1.我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这一天地球正运行在下图中的
位置
A.①点
B.
②点
C.
③点
D.
④点
2枣庄房屋内的光照面积S最大时,地球公转的位置大致位于
( )
A.①点
B.
②点
C.
③点
D.
④点
3.当地球公转到图中④时,下列哪幅图昼夜关系表示正确?(
)
4.下列四幅图是广州市一同学在探究学习活动中绘制的正午日照图(分别选取不同季节的一天),你认为我们冬至日正午日照最接近哪一幅?(
)
5.观察与探究
通过学习,我们能够解释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比如下面两种自然现象。
图一
图二
(1)观察现象:
①图二中,夏季楼房影子较
(长/短),说明夏季正午太阳升得较
(高/低)。
②图一中,
带影子最短,该带正午太阳高度角较
(大/小),同样的阳光在该纬度地带照射面积较
(大/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较
(多/少)。
(2)说明原因:
①由于地球绕着太阳的
(自转/公转)运动,太阳直射的位置在北回归线和
(纬线)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引起了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
②由于纬度的差异,越往高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越
(大/小),单位面积获得的热量不同,就有了
的划分。
(3)体验生活: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
带,为保证后排低层房屋中午时间的采光,楼与楼之间距离的设计应参考
(季节)的光照情况。
【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点密集,考点集中,理解难度大。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在四个方面进行了加强:一是加强学生的自学,凡是难度较低,课本讲解清晰的知识点有学生自学解决,并辅以《助学》的练习进行巩固;二是加强观察与演示操作的力度,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先是教师演示,再由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增强对知识理解的深度;三是加强简图的绘制训练,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将头脑中的知识点经过转化绘出简图,将会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有很大的提升。四是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如楼间距的确定,照射进室内面积的大小等现象来思考其中的原因,让学生感到地理与生活关系紧密。同时,我还积极使用动画效果,降低学习难度,减少语言描述,便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公转特征:
地轴是倾斜的,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昼夜长短的变化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4、四季的划分
地理意
义
地球的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四季变
化
1、五带划分的依据
2、五带的界线
3、五带的特点
五带划
分
公转周期:一年(约36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