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叮铃铃》,能在欢快、活泼的情绪中感受歌曲的意境。培养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知识与技能:掌握装饰音升记号的唱法,学会用亲切、活泼的歌声有感情地演唱。
3、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听唱法,引导学生参与听、唱、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发现、创造、表现音乐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用亲切、活泼的声音充满感情地唱出草原民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指导二声部的演唱。
教具:
钢琴、课件、碰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音色如何?
生:这好像是铃儿的声音,音色清脆,悦耳。
师:回答的很好,请看是老师手里的碰铃发出的声音。这样清脆悦耳的声音如果运用到旋律中那会带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呢?那么今天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叮铃铃》。我们一起去歌曲中寻找答案!
二、学唱:
1、在学习歌曲之前同学们先来听一遍老师范唱,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感受歌曲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一群放牧的少年,在山坡上放羊,欢快活泼的情绪)
2、接下来我们再来听一遍录音范唱,这一遍我们同学来听一听这首歌曲采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齐唱/二声部合唱)那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这首歌曲它是几几拍的,(2/4)
2、真棒!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唱这首好听的歌曲吧!
3、我们先来学习歌曲的齐唱部分:请同学们跟随老师的琴声,先来用La模唱一遍歌曲的旋律。
恩,很好,不过同学们这里要注意了,在这段的第二个小节中有一个音乐符号,记得它是什么记号吗?
是的,(升记号)加了升记号就是在原来的音上再升高半个音,那么我们来单独练习一下这里!
再来看一看第四小节的这个小音符认识吗?
(前倚音)那么旋律学会了,歌词也由我们同学自己来填,跟着老师的琴声。请同学们注意了,演唱时一定想想刚才我们听到的音色,别忘了把清脆,明亮表现出来啊。
4、唱的真棒,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学习歌曲的第二个部分—合唱。
我们先来学习高声部,我们一句一句的来学,请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歌曲中的前倚音和下滑音的唱法。
那么再来看看低声部,教师范唱低声部,简单吧,那我们同学这一遍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声的演唱二声部。
同学们学的可真快,现在我们把两个声部合在一起,看谁最能站稳自己的声部,在合唱之前,我们同学再来观察一下谱子,看一看在第3小节这里是不是出现了力度标记,渐强,再渐弱,那么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把歌曲的力度处理好。
5、这首歌我们已经学完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自己来完整的唱一遍第一段。
6、这首歌曲它一共有几段,我们来看看一、二段的结尾部分,相同吗?是不是多了一个小节,恩,那么我们在演唱的时候就要把这最后一个小节唱的稍慢一点,有一种结束感。
三、活动:
恩,这样歌曲我们就全部学完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分成两组,由我们同学自己创编,来完整的展示一下这首歌曲,比一比看哪一组表演得好!
四、小结。
在你们快乐的歌声中,老师看到了一群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小牧童。我们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老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快乐,有一个金色的童年。嬉游曲
[教学目标]
1、介绍弦乐器,了解弦乐四重奏,它怎样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重点]
了解弦乐四重奏,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教学难点]
能根据音乐旋律想象音乐画面。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
1、认识弦乐器:
师生共同研究弦乐器,从弦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式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出示课件),小组内交流,然后把交流的结果告诉老师。(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2、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嬉游曲》,来了解弦乐四重奏。
二、欣赏歌曲,整体感知:
1、教师简介《嬉游曲》。
作品分析:这部作品在莫扎特的所有嬉游曲中最受欢迎。莫扎特于1772年创作此曲,当时他才十六岁。本曲与作者早年完成的四手联弹曲《D大调钢琴奏鸣曲》(K.38)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展开部的写法以及突出第一小提琴主导作用的写法,表现出奥地利作曲家米夏埃尔·海顿(Michael
Haydn,1737-1806)对他的影响。
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在各声部衬托下,第一小提琴呈示的第一主题生动活泼,富于动力性,犹如春天的溪水欢跃地奔流。
这一轻快的主题奠定了整个乐章欢快的基调。这一主题反复以后,乐曲呈示第二主题。展开部主要以第一主题的素材为核心发展,在展开部的后半部分,乐曲转为小调,形成乐曲色彩的对比。再现部重新出现了呈示部生动活泼的气氛,最后平稳地结束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3/4拍子,奏鸣曲式。
刚开始是行板主题,随后乐曲先后出现两支新的咏叹调那样流畅而富有表情的旋律。展开部很简短,音乐平稳地进入再现部后结束。
第三乐章——急板,D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轻松跳跃,第二主题是音阶式的上下起伏,然后整个呈示部反复一遍。展开部将新出现的主题作赋格式的发展,经过再现部后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2、介绍弦乐四重奏。
3、简介作者莫扎特及作品集。
4、完整欣赏乐曲,体会弦乐四重奏的特点。
三、教师总结,下课!雏鹰之歌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进一步识谱能力及对歌曲学习的兴趣,表现出活泼、快乐的少年。
2、通过学习《雏鹰之歌》让学生努力做“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争做“明天的雄鹰”。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带有“坚定、自信”的情感演唱歌曲。
难点:熟练掌握“下滑音”及节奏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谁会用手势做出一个飞翔的雄鹰?
师:同学们做的真好,让我们随着这段音乐做一做,这是一只怎样飞翔的鹰?(引出“雏鹰”)
2、老师就为同学们演唱一首关于雏鹰的歌曲好不好?叫《雏鹰之歌》。
3、歌曲中唱到了什么?(引出“少年——雏鹰”的关系)
这首歌是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培养成“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背景下创作的。所以说这首歌是专为你们这个阶段写的一首歌,那就让我们用自豪、自信来学习这首《雏鹰之歌》吧!
二、新课教学
1、聆听歌曲划分部分。
师引导学生从速度、情绪等的变化为歌曲划分部分。(两部分)
2、跟着音乐做律动。
拍号?(四四拍)
四四拍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3、找一找歌曲中都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如果学唱应该注意什么?
(||: :|| 、(XX) (\ ) 下滑音,0 休止符、不同的两个结尾)
4、师按乐句示范教唱,处理歌曲中的(XX)、休止符、重点下滑音,强调反复记号。
5、变换演唱方式练习。
三、扩展延伸
说说你如何成为“祖国明天的雄鹰”。
小结:
下课结束!缆车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缆车》,听辨男声音色,感受童声、女声、男声3类不同音色的特点及其艺术表现力。
2、认识拍,理解其含义和强弱规律。
教学内容:
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意大利歌曲《缆车》欢乐兴奋的情绪,使学生从旋律上行、下行的进行方式中想象出缆车上下飞速滑动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拍的拍号、含义、强弱规律和指挥图式,并且能够在歌曲与练习中。
2、通过视唱、歌曲演唱、节奏拍击与听听唱唱拍拍等系列音乐活动,掌握拍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缆车》。
1、欣赏书上的插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听第一遍时,能感受男高音独唱高亢嘹亮的音色,并与童声、女声音色加以区别。
2、介绍歌曲两部分不同的表现内容与情绪。听第二遍时,想象这两部分的音乐形象。
3、请乘坐过缆车的同学讲讲自己那时的心情与所见所闻。
4、听第三遍,感受歌曲的风格,并用动作来表示歌曲中的力度变化,轻声哼唱旋律。
(二)认识拍、拍号及其强弱规律、指挥图式。
1、学习音拍的含义、强弱规律与指挥图式。
2、看谱视唱一、视唱三,用拍手与拍腿表示强弱规律。
3、听歌曲录音或用钢琴演奏,帮助学生巩固拍的有关知识。
(三)课堂小结。
(四)师生告别,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