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或点标题播放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4岁。死后谥“文忠公”。
承 天 寺 塔
位于银川市城西承天寺内,俗称“西塔”,是西夏王朝的主要佛寺。始建于105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塔通高64.5米,异常俊秀挺拔。
承天寺
承天寺大雄宝殿
承天寺甬道
承天寺庑廊
陀罗尼经幢(宋)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欣然( )
户( )
念( )
者( )
……的人
遂( )
寝( )
相与( )
步( )
空明( )
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 )
交错纵横
但少闲人( )
耳( )
罢了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卧、睡
共同、一起
散步
(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掌握词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叙
事
事件:
人物:
交代了时间:
地点:
夜游原因:
初冬之夜
承天寺(黄州)
苏东坡、张怀民
月夜如户,欣然起行。
苏轼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景:
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夜游因月而起(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处处扣月;
写月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月”。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
写 景 赏 析
绘景 —— 抓住了景色的特点:
描绘庭中月光: 皎洁 澄澈 空灵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无人上月的惋惜
2、淡泊名利、豁达乐观
的人生态度
1、被贬的悲凉心境
“闲人”是不是指无所事事的人?
不是。“闲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之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虽然他在政治上有远大包袱,但是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
“闲”:饱含作者身世感慨: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赏月的欣喜。
文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有人生的感慨;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这表现了作者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念。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作者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最后一句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文中“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____________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___________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____________充分体现出两个人的关系甚笃。
“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表面无一字明叙,但“遂”字的不假思索、“亦”字的心有灵犀、“相与步于中庭”玩赏月夜美景的同道之乐等等却已将二人亲密无间的关系展露无疑,此乃暗写之法。品析时要善于发现并体会某些词语的弦外之音。
总结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同学们接触的剧本可能不多,能不能根据老师的示范接着往下写呢?
示范:
(夜,明月高悬。一间简陋的房间,一个人正
在解衣)
苏:有些困了,没人为伴,还是睡吧。(抬头)
咦,月亮?啊,多好的月光啊!美好时光岂
能浪费!还是出去走去吧!(穿衣)
……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联绵:在课文各段落,选列关键词,以联绵形
式,组建既有趣味又能贯串段落文意的
文字 ——「冠首」游戏。
联绵顶真用心思
活动一 文字游戏
月明星稀 月到天心 月透窗纱 月照松泉
明月清风 明心见性 明镜高悬 明日天涯
例如
月:
明:
顶真:选取文中词句,以顶真接龙方式,完成
文字接续游戏,以能涵盖篇章段意为主。
横行霸道,道听涂说。说明事理,理清义解。
「解衣欲睡」
明日黄花,花红柳绿。 绿满芸窗,窗映霜月。
「月色入户」
例如 (首尾二句皆出自课文中)
「藻荇交横」
「积水空明」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幕里说来幕外演
活动三 双簧做秀
说明:
(一)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二)由学生在幕后读白,而幕前学生依照读白内容情节,表演动作。
(三)共同欣赏讲评。
范例:【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
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寝,
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走着,走着
就来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就邀他来
携手同行,共赏良辰月景
怀民,怀民……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瞧,这庭院积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荇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啊!
何时没有月亮?
却偏偏在此时照临!
何处没有竹柏?
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怀民,怀民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这份纯真悠雅的闲情
我俩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