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二 杂记、跋序、书信、论文阅读
一、【2015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赠医者汤伯高序
【元】揭傒斯
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
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呜呼,其先王之道不明欤?何巫之祸至此也!人之得终其天年,不其幸欤!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辨疑补漏,博约明察,通微融敏,咸谓古人复生。其治以脉,不以证,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余行数千里莫能及,间一遇焉,又止攻一门,擅一长而已,无兼善之者。来旴江,得汤伯高,该明静深,不伐不矜,深有类于徐。余方忧巫之祸,医之道不明,坐视民命之天阏而莫救,而爱高之学有类于徐,且试之辄效,故并书巫医之行利害及徐之本末以赠之。嗟夫,使世之医皆若虚、伯高,信之者皆吾里之人,巫其能久胜矣乎!
伯高名尧,自号常静处士。若虚名棪。闻庐山有郭氏,号南寄者,亦有名。
(选自《揭傒斯全集》)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屏:摒弃
B.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 ? 容:容纳?
C.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 恚:怨恨
D.其治以脉,不以证 证:症状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B.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C.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D.无富贵/贫贱不责其报/信而治/无不效/其不治/必先知之/惟一用巫乃去/不顾自是/吾里之巫/稍不得专其功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
B.徐若虚先生举进士后,不愿做官,回乡行医。他虚心好学,努力钻研,写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他医术高明,治病效果显著,其影响逐渐改变了当地信巫的风俗。
C.旴江的汤伯高先生和徐若虚先生非常相像,他的医术全面而精湛,但他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其医风受到作者的赞赏。
D.作者写这篇序是因为担忧巫祸不除,医道不明,无人挽救百姓的生命。希望世上的医生都像若虚、伯高,民众都像“吾里之人”信医不信巫。
10.把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①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5 分)
?
②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5 分)
二、【2015浙江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题。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揺。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旣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客有过而叹曰:“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今之当涂,昔之当涂也,来为守者,孰不知学之宜葺,而独忘之者,岂真忘之哉?力不赡耳!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王侯易民之忧,纳之安乐之地,以其余力大新兹学,役不及民,颐指而办。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
客于是又有叹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天下,传之至今,天地之位,日月之明,江河之流,万世无敝者也。时治时乱,时强时弱,岂有他哉?人而已耳!财用之不给,甲兵之不强,人才之不多,宁真不可为耶?《诗》曰:‘无竞维人。’谓予不信,请视新学。”
夏四月既望,厉阳张某记 。
【注】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带袋。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坎儿置之屋壁 坎:挖洞
B.当涂兵之冲 冲:突袭,冲击
C.侯下车 下车:读到任
D.力不赡耳 瞻:足,狗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子之恭也?????????????? 将有以为也
B.及冬,则有边事??????????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颐指而办???????????????? 吾尝跂而望焉
D.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夫晋,何厌之有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名为“学记”,却略于州学本身的具体描述,将重心置于有救民兴学之功的王秬,塑造了一位勤政崇学的地方官形象。
B.文中以“客”的口吻盛赞王秬贤于当涂历任长官,就是因为他才真正认识到修葺州学的重要性,故能事济而功成。
C.文末感叹,自古以来天下之治乱强弱皆系于人,成事与否关键也在于人,太平州得以重建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D.文章语言质朴流畅,叙事简而有法;后半部分的大段议论,宏阔高远,显示出宋代士大夫心忧天下、善议政事的特点。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先 是 郡 将 欲 楼 居 材 旣 具 侯 命 取 以 为 阁 辟 其 门 而 重 之 凡 学 之 所 宜有无一不备。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
(2)始王侯之来,民尝以水为忧,已又以兵为忧。(4分)
三、【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这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偃兵,辍不攻宋。
??????????????????????????????????????????????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审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9.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闻而悼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偃兵?????? 偃,停止
C.如审有机关?????? 审,确实
D.赍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飞之三日而不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C.言巧工为母作木车马????????????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于凉州造浮图???????????????????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1.下无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般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去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曷,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12.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运用“以子之矛攻子这盾”的方法,指出儒书中对鲁班的记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3分)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3分)
(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2分)
四、【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与王昆绳书①
【清】方苞
苞顿首:自斋中交手,未得再见。接手书,义笃而辞质,虽古之为交者,岂有过哉!苞从事朋游间近十年,心事臭味相同,知其深处,有如吾兄者乎!
出都门,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耳目开涤。又违膝下色养②久,得归省视,颇忘其身之贱贫。独念二三友朋,乖隔异地,会合不可以期,梦中时时见兄与褐甫③辈抵掌今故,酣嬉笑呼,觉而怛然增离索之恨。
苞以十月下旬至家,留八日,便饥驱宣、歙,间入泾河。路见左右高峰刺天,水清泠见底,崖岩参差万叠,风云往还,古木、奇藤、修篁郁盘有生气。聚落居人,貌甚闲暇。因念古者庄周、陶潜之徒,逍遥纵脱,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天地日月山川之精,浸灌胸臆,以郁其奇,故其文章皆肖以出。使苞于此间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穷经而著书,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其所成就,未必遂后于古人。乃终岁仆仆,向人索衣食,或山行水宿,颠顿怵迫,或胥易技系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君子固穷,不畏其身辛苦憔悴,诚恐神智滑昏,学殖荒落,抱无穷之志而卒事不成也。
苞之生二十六年矣,使蹉跎昏忽,常如既往,则由此而四十、五十,岂有难哉!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是将与众人同其蔑蔑⑤也。每念兹事,如沉疴之附其身,中夜起立,绕屋徬徨,仆夫童奴怪诧不知所谓。苞之心事,谁可告语哉!吾兄其安以为苞策哉!
吾兄得举,士友间鲜不相庆,而苞窃有惧焉。退之⑥云:“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愿时自觉也。苞迩者欲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而求其所以云之意。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日月迅迈,惟各勖励,以慰索居。苞顿首。
?? (选自《四部丛刊》本《方望溪先生全集集外文》)
【注】①本文是方苞在科举受挫后写给中举的学友王昆绳的回信。②色养:指孝养侍奉父母。③褐甫:方苞的另一位朋友。④胥易技系:形体劳累,心怀忧惧。⑤蔑蔑:藐小,不足称道。⑥退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
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义笃而辞质????????????????? ?笃:深厚
B.会合不可以期????????????????期:约定
C.向人索衣食?????????????????? 索:搜寻
D.士友间鲜不相庆????????????鲜:少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达方苞愿望的一组是( )(3分)
①运舟南浮,去离风沙尘埃之苦 ? ②得一亩之宫、数顷之田,耕且养
③胸中豁然,不为外物侵乱? ???? ? ④束缚于尘事,不能一日宽闲其身心
⑤无所得于身,无所得于后 ???? ? ⑥穷治诸经,破旧说之藩篱
A.①③⑤??? ?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方苞在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近况,并自我鞭策,不愿虚度光阴碌碌无为。
B.方苞无法告诉童仆的心事,是指没能过上像庄子、陶渊明那样的隐居生活。
C.信中提醒王昆绳中举后对别人的庆贺要冷静对待,表达了对他的深厚情谊。
D.这封信虽然流露出忧虑的情绪,但主要是表达了努力治学著书立说的志向。
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岩居而川观,无一事系其心。(3分)
(2)虽冒风雪,入逆旅,不敢一刻自废。(3分)
五、【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2-1-c-n-j-y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骊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讙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言。有官君子,( ? )审择焉。
???????????????????????????????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常有是训矣????????????????? ?? 训:斥责
B.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 牧:治理
C.相时度力,敝者葺之??????????????? 相:观察
D.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 愈:更好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 ),未易( ? )言。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 与??? 而??????? B.者??? 与??? 其
C.之??? 所??? 其??????? D.者??? 所??? 而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B.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C.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D.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
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治官如治家,凡事当如,而官府所司范围更广,责任更重,因此治官更应尽心。
B.管理若对家人侵吞牟利的“侵渔”行为不加禁止,那就会处处受制,祸生儿席。
C.前一则谈如何做事,后一则言如何做人,彰显出张养浩勤奋而淡泊的为官态度。
D.两则忠告观点鲜明,论证方法则有所区别,前者正反说理,后者重在反面论证。
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3分)
译文:
(2)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4分)
译文:
(3)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3分)
译文:
六、【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以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釜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能一言之命于臣。军不许陈,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去。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千,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 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臣既受命于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虚则进????????????????? 置杯焉则胶
B.是故智者为之谋????????????????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蚓无爪牙之利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受斧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是,应该在太庙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君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过和将军的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5分)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5分)
七、【2015北京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共18分)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1】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注释】(1)祁黄羊:人名,晋国大臣。后文解狐、午、腹(tun),均为人名。
9.选择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2分)
①至公也( )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②忍所思以行大义( )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 )(2分)
A.其谁可而为之????? 君知其难也
B.午非子之子邪????????? 今者有小人之言
C.而遂杀之前??????? 后遂无人问津
D.伤人者刑???????? 同予者何人
11.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不与其子而授舜
没有传位给自己儿子而传给了舜。
B.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您的发问是恰当的,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C.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在这件事上先生还是听我的吧
D.此所以禁伤杀人也
这是用来禁止杀伤人的法令
12.请把第一段中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3.用恰当的熟语描述下列人物各自的处事为人。要求任选两人,每个人物用两个熟语(包括成语)描述。(4分)21教育网
①晋平公:
②祁黄羊:
③腹?:
14.请具体说明“善”字在以下三种语境中指向的对象。(3分)
①平公曰“善。”
②国人称善焉
③孔子闻之曰:“善哉!”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共6分)
15.《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21cnjy.com
八、【2016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www-2-1-cnjy-com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版权所有:21教育】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分)
九、【2016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
(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狂夫”借指作者,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分)
十、【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2·1·c·n·j·y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www.21-cn-jy.com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21·cn·jy·com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分)
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分)
参考答案
一、【2015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7.B???
8.C??
9.A
10.(1)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21·世纪*教育网
? (2)(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几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
二、【2015浙江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6-20题。
16.B
17.C
18.B
19.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20.(1)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
(2)当初王侯来时,百姓曾经把水灾作为忧患,随后又把战争作为忧患。
三、【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9.A??
10.B??
11.B??
12.A
13.(1)果真(如果确实)得不到宋国,而且做不道义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攻打它呢?
(2)如果木鸾机件、枢纽完全具备,和木车马相同,就一直飞翔不会落下来。
(3)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
四、【2015福建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5题。(15分)
2.C
3.D
4.B
5.(1)在山岩上居住,在河岸边观水,没有一件事能束缚他们的心怀。
(2)即使冒着风雪(赶路),(或者)入住旅馆,一刻都不敢自行荒废。
五、【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5. A
6. B
7. A
8. C
9.(1)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
(2)(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
(3)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件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
六、【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9.C
解析:“次”有军队驻扎之意。意为军队全部安扎之后,将军乃还其军幕。就是有苦同当,不独享安逸,从下面“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亦可推敲出“次”与“舍”的关系,进而琢磨出“次”的意思。
10.A
解析: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B.前者是“为、替”,后者是“对”,为赐是施恩之意。
C.前是“的”之意,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后是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意为“利爪牙”。
D.前者表条件或前题,意为“才”;后者表承接,“于是”。
11.C
解析:太史负责“卜”,斋戒的行为是进入太庙的人所需要的,保持自身的干净不亵渎神灵。斋戒要跟上日期,斋戒三天后,到太庙,然后对那只可怜的乌龟做出某种暴力行为,看龟的裂纹占卜,选一个好的日子举办一下斧钺的交接仪式。
12.B
解析:注意对象。是太公在表达自己的军事思想,“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而将军“君许之,乃辞而行。”人家已经在得到君主承诺后辞行了。
13.?(1)国家的安危都在将军身上了。现在某国不遵守臣属的职分,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前去讨伐它。
(2)士卒们并不是喜欢送死、乐意负伤,而是因为他们的将领能够了解他们寒暑饥饱的详细情况,体恤他们的劳苦,因此甘心尽力报效。
七、【2015北京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共18分)
9.①B
【解析】文中的“至公也”是评论尧舜禅让的行为是天下最公正的。
②C
【解析】文中的“所私”指巨子的儿子,意思是用对自己的儿子狠心的方式来伸张大义。
10.A
【解析】选项A中第一个“其”表疑问语气,第二个“其”是代词。B选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的意思,C选项遂都是于是就,D选项者都表示“……的人”。【出处:21教育名师】
11.B
【解析】“君问可”的意思应该是国君您问我谁可以担当此任。
12.日月的光芒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顺行它们的品性于是万物都得以生长。
13.晋平公: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从善如流。(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
祁黄羊:一碗水端平、举贤不避亲。(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
腹?:不徇私情、大义灭亲。(其他符合人物特征的成语、熟语也可)
【解析】晋平公要抓住他咨询、听取祁黄羊意见这一特点;祁黄羊要抓住他“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这一特点;腹?要抓住他坚守法律惩处自己的儿子这一特点。
14.①此处的“善”是平公赞同祁黄羊的举荐,认为他说得对。
②此处的“善”是国人称赞祁黄羊的行为,认为他做得好。
③此处的“善”是孔子评论祁黄羊的说法,认为说得好。
【解析】抓住语境,指出“善”的具体内容就可以。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5题。(共6分)
15.①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解析】一问一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师生的关系就能推断出来。
②【解析】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同学们可以赞同任意一种,说明理由。
【参考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八、【2016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
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①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②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③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九、【2016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3.D
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来源:21cnj*y.co*m】
25.A
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十、【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9.B
10.D
试题分析:D表转折,但、却。A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介词,对于/介词,从;C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11.A
12.B
13.(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