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的营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蛋白质是构成我们身体的主要成分之一;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身体需要的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资料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的类别等方面的认识。
2.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2.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同时能意识到自己的观点需要证据的支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及各自的作用。
教学难点: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三、教学准备
肥肉、白纸、碘酒、滴管、花生米、马铃薯、馒头、鸡蛋白。
四、教学过程
1、预习引入
(课前预习作业:统计一天中的食物,并拍照上传。)
邀请部分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评价自己一天的餐单是否有营养。
其他学生评价。
教师点评,引出课题—食物中的营养
2、科学探究
实验指引
①学生阅读实验指引(教师将实验指引推送到学生平板)。
②师生评价实验指引,找出实验的注意事项。
实验探究
①学生分组实验,将看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组长将本组实验结果用平板电脑拍照后上传至分组研讨)
②探究结果分享,学生查看分组研讨,互相点评。
③提问:为什么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你知道原因吗?
微课自学
①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微课。
②师生归纳总结食物中的营养及其特点。
3、练习升华
拖动搭配练习:设计一天的餐单
①学生完成练习。
②师生分享。
课堂在线练习,巩固新知。
五、板书设计
调节身体机能
能量的主要来源
人体的主要成分
水
矿物质
维生素
脂肪
糖类
蛋白质
食物中的营养《食物中的营养》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收集、观看资料、交流、实验探究等获取信息,丰富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方面的认识。在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会通过实验等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激发探究营养成分的浓厚兴趣。
本节课采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网络预习。学生在网络上完成了预习作业,并且上传照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随时调用学生的预习作业,当堂展示可以引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②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主动”,在本节课中,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和评价的作用,更多的是学生实验探究、练习以及发言。对于老师推送的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来学习,比如可以暂停或是多看一遍。另外,拖动的练习也让全班每个孩子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提高了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
③以前的实验课,总有一些孩子好奇其他组的现象,在教室里走动。但是在本节课中,学生可以利用平板电脑将本组的实验结果拍下来上传,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也可以发现某些小组操作不当的地方,从而提高实验课的效率。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由于实验材料准备得很充分,因此总的来说这节课还是很充实的,而且本节课的实验材料都选取的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以孩子们的兴趣是很浓厚的。另外,平板电脑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地发挥,提高了课堂效率。由于采用了个性化的学习工具,所以课堂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能关注到个性差异。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由于采用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方式,孩子们的参与度也是大大提高。不过,由于本课的容量比较大,所以最后的课堂练习没能全部完成,也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希望下次可以把课设计得更加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