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杰出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新课导入
詹天佑(1861-1919),号眷诚,字达朝,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习铁路工程,毕业论文为《码头起重机研究》获得学士学位。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造“竖井施工法”和“之”字形线路,震惊中外;有“中国工程之父”之称。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詹天佑?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课教材从三方面“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少年”“京张铁路创奇迹”“出任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刻画了爱国科学家詹天佑光辉的一生。
第一目“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少年”。教材交代了詹天佑20岁之前的主要经历,即幼童出洋归国,刻画了近代中国在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背景下,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幼童出洋这个历史事件本身就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化矛盾、双重分裂的性格。(派幼童留学体现了中学对西学的被动吸纳和接收;而最后幼童回国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学的排斥、抗争。)建议教师补充有关幼童教育中中学与西学的矛盾,以及幼童留学夭折的情况的史料,加深学生对洋务运动核心理论——中体西用的理解。
第二目“京张铁路创奇迹”。这是课文的重点所在,介绍詹天佑对中国铁路事业的重要贡献,由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铁路史上的不朽地位。建议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1)交代他在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7年学非所用的经历。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到詹天佑学非所用是清朝官僚腐败的结果,另一方面也简要补充他在这期间的经历,特别是给学生介绍詹天佑在中法战争马尾战役中的英勇事迹,突出他一贯的爱国情操。
(2)詹天佑真正投身中国铁路建设。可以请学生回答其后他主持了哪些工程,在主持这些工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来克服的,在这一过程中又体现了怎样的人格品质等问题。詹天佑在工程界崭露头角是完成一项施工难度较大的铁路大桥——滦河大桥。教师要特别强调此次工程是在英、日、德三国工程师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完成的。可以说他是临危受命。同时,要学生体会詹天佑克服困难的精神面貌(他多方测量滦河水流地质——脚踏实地;运用新式气压沉箱法建桥墩——勇于创新)。詹天佑通过成功建成滦河大桥,树立了自身在当时工程界的地位,并于同年被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为会员,得到世界同行的认可。
(3)成功修建了京张铁路。詹天佑初战告捷后,不久,又遇到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修建第一条铁路。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他遇到的严峻考验:一是工程以外的困难,主要是英俄两帝国主义争夺路权给中国构成的压力,以及外国人幸灾乐祸,看中国人工程失败的阴暗心理。当然除帝国主义争夺路权之外还有资金、时间、设备等方面的问题。第二个考验是工程本身的难度。詹天佑克服种种恶劣的自然条件,深入工程第一线进行测绘,展示了一代科学家一丝不苟、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正是在周密的测绘基础上才能大胆、智慧地提出两种施工方案——“之”字形路线和“分段施工法”。
最后,京张铁路于1909年完工,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提前两年完工,费用只有外国人估价的1/5),是中国人自己筹款、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被外国工程师称为“不可能的奇迹”。
第三目“出任中华工程学会会长”。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将本目内容和对詹天佑的整体评价结合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教师点拨:在詹天佑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华工程师学会,学会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工学家,詹天佑领导并开拓了我国工程学术事业,贡献卓著。晚年的詹天佑依然为国家的铁路事业努力工作,终因积劳成疾,不幸早逝。到此教师可以归纳:詹天佑后期个人事业取得的成就没有前期影响大,让学生思考前后的反差,了解到个人事业的发展是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兴家兴,国衰家衰,也使学生了解到,历史人物都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的人,会受到时代局限。
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所做的贡献时,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切勿对其作太苛刻的要求。为此,对詹天佑后期为铁路事业做的贡献也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总之,终其一生,詹天佑都在为中国铁路事业操劳,至死仍念念不忘铁路,真正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詹天佑是如何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铁路事业的。
课程标准
了解詹天佑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重点
1.詹天佑修建京张等铁路的史实,詹天佑对中国铁路事业的贡献(重难点)2.总体评价詹天佑(重点)
第一批赴美留学的少年
1.1861年,詹天佑生于广东南海县一个没落茶商家庭。
2.1872年,詹天佑赴香港,考取“幼童出洋预习班”,不久,跟着容闳到了美国。
3.詹天佑发愤苦学,在全体留学生中,只有他和另一人获得了学士学位。
京张铁路创奇迹
1.背景
(1)回国后学习海军轮船驾驶,并在马尾战役中大显身手。
(2)1888年,转入中国铁路公司,出色地完成了塘津铁路的铺轨工程,并在津榆铁路滦河大桥修筑中,成功地解决了英、日、德三国工程师束手无策的桥墩施工难题。
(3)33岁时,被选为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第一位中国会员。
(4)主持、参与了仅凭中国人自己力量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即新易铁路。
2.修建
(1)受命:在列强为争夺中国铁路修筑权闹得不可开交时,詹天佑挺身而出,受命担任京张铁路会办和总工程师,主持铁路的修建。
(2)过程:1905年9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1909年9月全线通车,比原定计划提前两年完工。
出任中华工程师学会会长
1.1912年,詹天佑在广州创立了广东中华工程师会,任会长。后与另两会合并,成立中华工程师会,总会设在汉口,詹天佑被选为会长。
2.詹天佑长期担任工程师学会会长,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
3.1919年,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终年59岁。
詹天佑的历史功绩及对其总体评价
1.历史功绩
(1)19世纪80年代,他投身于中国铁路建设事业,曾主持过我国京张、川汉、粤汉等早期铁路的建设,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他主持的京张铁路的建成,震惊了中外,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3)他在帝国主义列强面前不畏强暴,威武不屈,提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的口号,体现了华夏子孙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高尚民族气节,永为后世楷模。
(4)他面对高山深涧、悬崖峭壁的险境,能想方设法,依靠群众战胜重重困难,修筑了京张铁路,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干。
总之,詹天佑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的一生是为中国铁路建设奋斗的一生,他实事求是地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为中国的铁路事业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操。
2.总体评价
詹天佑是我国近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史上的先驱,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知识分子。他为发展我国早期铁路建设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詹天佑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主要原因是( )
A.他是加入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第一位中国工程师
B.他是第一批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的中国学生之一
C.他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D.他始终捍卫中国的铁路权益
【解析】 “之父”含有最早之意,而京张铁路就是在詹天佑主持下中国人自己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答案】 C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我很幸运被任命担任现在的工作。中国已渐觉醒,而且急需铁路,现在全国各地都在征聘中国工程师。中国要用自己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路,由于我成了中国第一流的工程师,因此全体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密切注视着我的工作。如果我失败,不仅是我个人的不幸,因为中国工程师不会再被人们所信赖,在我受命担任此工作前,甚至出任之后,许多外国人公开宣称,中国工程师绝不可能担当如此艰巨的重任……
——詹天佑给美国老师的信
请回答:
(1)詹天佑早年赴美留学与我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材料中“如此艰巨的重任”指什么?
(2)詹天佑的主要功绩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詹天佑身上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对詹天佑的历史评价
材料解读
材料中詹天佑在给美国老师的信中,阐述了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困难和为国争光的坚定决心
解答思路
第(1)问应该结合材料给出的背景,调用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第(2)问“主要功绩”“评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即可;最后一小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要言之有理
【尝试解答】
(1)历史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历史功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历史事件:洋务运动。任务:担任修筑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
(2)历史功绩: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评价:詹天佑不愧为“中国工程之父”。精神:发愤图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选择题
1.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近代第一次政府选送的留学生出国是在(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洋务运动时期
D.甲午战争以后
【解析】 詹天佑出国留学是在1872年,当时是洋务运动时期。A项是1840—1842年,B项是1856—1860年,C项是19世纪60—90年代,D项指1895年以后。
【答案】 C
2.电影《詹天佑》中不应该出现的场景是( )
A.詹天佑被耶鲁大学授予硕士学位
B.詹天佑被选为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会员
C.1909年中国人自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全线通车
D.詹天佑任广东中华工程师会会长
【解析】 詹天佑和另外一人最终获得的是学士学位,故A项不会出现。
【答案】 A
3.下列对京张铁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修筑时间虽短但质量优良
B.采用了西方的技术和力量
C.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并建筑
D.是近代中国的骄傲和自豪
【解析】 京张铁路是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B项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 B
4.1961年,我国发行了詹天佑诞辰百年纪念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是纪念他使中国铁路建设领先于世界水平 ②左图西服领带反映他接受西方文明,推动近代化 ③右图八达岭和京张铁路代表他卓越的贡献 ④是纪念他在中西交往和近代化方面的成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属于图文结合式选择题,实质考查詹天佑的主要贡献,解答时应结合詹天佑的主要活动进行思考。詹天佑是我国近代著名铁路工程师,曾主持修建滦河铁路大桥、京张铁路等工程,对我国近代化和中西交往做出了重大贡献,故B项符合题意。京张铁路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但不能说明它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詹天佑回国前,曾有美国同学劝他留下,对他说:“贵国贫穷,既无筑铁路之器材,亦无筑路之人才,以君之学识,如应聘美、英,当可宏图大展,阁下之生活亦可丰裕。”詹天佑谢绝了,回答道:西方国家虽富,那是外国,我要学习其先进的科学知识,却不能眷恋其物质生活享受;中国虽贫虽弱,她却是生我养我的祖国,现在正需要我回去贡献所学,把她建设得富强起来。如不以所学报国,何以对祖国人民与家乡人民?
材料二 京张铁路全长200多千米,沿途大部分是高山峻岭,“石工最多,又有7000余尺桥梁,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未有”。中国人修建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开后,一些西方人讽刺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要过50年才能实现。”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爱国情感?
(2)中国人自己修建京张铁路,当时面临哪些困难?
(3)詹天佑面对西方人的讽刺,表现了中国人怎样的精神?
【解析】 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材料一中“中国……是生我养我的祖国……正需要我……如不……报国……何以对祖国……”这一信息。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回答第(3)问时要紧紧围绕一个词“爱国主义”。
【答案】 (1)面对外国丰厚和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詹天佑不为所动,他从小立志报国,赴美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他要以所学知识为国奉献和建功立业,詹天佑一直以救国救民、振兴中华为己任,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爱国心,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2)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十分恶劣,当时中国的筑路条件非常简陋:政府拨款少,工具落后,技术水平差,工期紧,帝国主义打算看中国人的笑话。
(3)詹天佑不畏艰难与压力,不顾讥讽和嘲笑,毅然接受了修建京张铁路这一背负祖国荣辱的历史使命,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挑战这一艰巨任务,用实际行动和结果来回击西方人的嘲笑,在他身上体现了中国人坚决捍卫祖国尊严、自立自强的爱国情感。
一、选择题
1.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毕业于( )
A.剑桥大学
B.牛津大学
C.耶鲁大学
D.麻省理工学院
【解析】 詹天佑赴美时考进著名的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铁道工程专业,其他选项的三所大学与他没关系。
【答案】 C
2.詹天佑献身中国铁路事业开始于( )
A.在耶鲁大学学习时
B.回国分配到福州船政学堂时
C.从福州船政学堂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时
D.修建京张铁路时
【解析】 詹天佑从福州船政学堂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后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答案】 C
3.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詹天佑等爱国知识分子的特点( )
A.不畏艰辛的好学精神
B.严谨踏实的学术作风
C.强烈的反帝情绪
D.严谨踏实的科研精神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解析】 以詹天佑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身上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工作中严谨踏实的科研精神。A、B两项说法不全面,C项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特点。
【答案】 D
4.以下图片都与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有关。其中体现了京张铁路在减缓坡度方面的独特设计的是( )
A B C D
【解析】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詹天佑为减缓坡度设计“之”字形路线修建京张铁路,故选A项。
【答案】 A
5.在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中,不论是古代的屈原、戚继光,还是近代的林则徐、詹天佑,他们这些自强者的共同特点是( )
A.取得社会力量的帮助
B.为人生的理想执着地追求
C.认识自己的长处
D.与外来侵略作坚决斗争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从题干关键词“共同特点”可以判断,只有B项才准确揭示了他们的共同特点。
【答案】 B
6.以下名句,哪一句更适合评述詹天佑(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C.勿屈己而徇人,勿沽名而钓誉
D.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解析】 在对历史人物熟悉的基础上就可以知道是詹天佑,他为了中国铁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答案】 A
7.通过詹天佑接任京张铁路总办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他身上感受到的精神,不包括( )
A.维护国家利益
B.敢于挑战困难
C.痛恨清政府
D.具有创新意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修建京张铁路所面临的艰苦条件及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我们可以判断,这体现了他不畏艰险、敢于创新以及热爱祖国的精神。
【答案】 C
8.詹天佑说:“现在全中国都要求修筑铁路,而我们的主张是中国之事应办自中国人。”这说明( )
A.詹天佑盲目排外
B.詹天佑捍卫国家铁路权益
C.中国铁路技术先进
D.中国铁路工程师素质高
【解析】 由“中国之事应办自中国人”分析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8年,广东商办粤汉铁路公司总工程师邝景阳因人事纠纷准备辞职,而邝一离任,此职必将由日本人担任。詹天佑得知后致信邝景阳,进行规劝:我闻知后感到非常遗憾,我料想他们是决心将你挤走,但是,为了铁路事业,望你坚持下去,只要你一离开,此路恐将落入日本人手中。
材料二
后人为了纪念詹天佑,在青
龙桥车站旁竖立了他的铜像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詹天佑怎样的心情?反映了他的什么精神?
(2)后人为什么在青龙桥附近为詹天佑竖立铜像?
【解析】 本题有两个材料,它们所体现的主题是一样的,那就是詹天佑一生为国为民,捍卫祖国筑路权,鞠躬尽瘁,值得后人尊敬和深刻怀念。第(1)问从詹天佑对邝景阳的规劝中可以看出詹天佑维护中国筑路权的急切心情。第(2)问人们之所以在青龙桥车站旁为詹天佑竖立铜像,一方面是为了纪念詹天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詹天佑设计青龙桥铁路路线的伟大贡献。
【答案】 (1)詹天佑在得知邝景阳辞职的消息后,心情急切地对他进行规劝,因为他意识到,一旦邝景阳辞职,就意味着粤汉铁路的主权将落入日本人手中,他从民族利益出发,为维护中国筑路权,奉献着自己的赤诚忠心,反映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人们之所以在青龙桥附近为詹天佑竖立铜像,这跟詹天佑设计京张铁路的路线有关系。在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为了让火车能爬上陡坡,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之”字形线路,使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种设计,体现出詹天佑过人的智慧和为国家不辞辛劳的精神,值得人民永远怀念。
10.观察下图:
图一
图二
请回答:
(1)图一中的科学家是谁?根据图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其人。
(2)依据图二指出该科学家的主要科技成就和体现的精神。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依据图片中的信息,弄清图片中两位科学家是谁,再联系教材相关内容,按题目要求分析归纳。
【答案】 (1)詹天佑。杰出的铁路工程师,有“中国工程之父”的美誉。
(2)修建京张铁路,发展中国的铁路事业。科学报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中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秀品质
1.胸怀宽广、志向高远,以国家民族甚至全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事业为己任。
2.勤奋好学、积极探索,以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
3.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结合实践不断检验、完善和更新已有的思想理论体系,不盲从、迷信权威和经验。
1.在谈到自己的有关理论时,马克思曾这样说道:“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段名言主要反映了他( )
A.敢于政治斗争
B.善于思考问题
C.敢于否定自我
D.敢于批判他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炼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注意题干中的“在谈到自己的有关理论时”这一关键句。
【答案】 C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
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做了全面阐释,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2.列宁主义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规律,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能在帝国主义薄弱的一国首先取得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的正确性。
3.毛泽东思想
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的光辉典范。在革命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在其指导下,成功地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4.邓小平理论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建设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2.科学社会主义是一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关于这一发展过程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共产党宣言》的发展是其诞生的标志
B.列宁主义可以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C.中俄两国在相同的国情下分别产生了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解析】 中国和俄国革命的实际国情并不相同,故C项表述不准确。
【答案】 C
综合检测(五)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经济阶级矛盾激化
B.工人阶级觉醒
C.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D.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日益暴露,马克思、恩格斯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由此产生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的理论做指导,于是他们共同努力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 D
2.“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句名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哲学家不仅要解释世界,更要去改变世界
B.号召人们起来为改造世界而斗争
C.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D.马克思立志献身于人类解放事业的远大理想
【解析】 由材料可知,马克思强调的是哲学家必须把奋斗目标定在改变世界上,其喻意就是他作为哲学家立志献身于人类的解放事业,这就是他说的“改变世界”,A、B两项不是实质,C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D
3.“布尔什维主义和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出现。”这里的“新型”是指( )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B.以暴力革命为手段
C.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的
D.以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
【解析】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明确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规定为党的基本任务,这次会议标志着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正式创立。
【答案】 C
4.列宁要求无产阶级有这样的胆识:“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用资本家拣来打我们的砖头建设共产主义!我们没有别的砖头,我们就是要用这些砖头,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为此所采取的措施是( )
A.将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
B.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
【解析】 根据材料“用资本家拣来打我们的砖头”“资产阶级专家”等可知,列宁是用资本主义的某些因素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也就是实施新经济政策,故选C项。
【答案】 C
5.毛泽东思想中有关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有( )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④属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故选A项。
【答案】 A
6.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不包括( )
A.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为之奋斗
B.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D.创造性地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解析】 D项是“文革”中犯的“左”倾错误,不符合“历史功绩”这一要求,故选D项。
【答案】 D
7.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成熟地掌握了三大法宝。这三大法宝是( )
①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风格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 ②在党的绝对领导下为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战的人民军队 ③团结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共同奋斗的统一战线
④在革命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思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①②③都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成功的三大法宝。
【答案】 A
8.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
A.消灭私有制,实行计划经济
B.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
C.消除平均主义,实行市场经济
D.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
【解析】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达到共同富裕。
【答案】 B
9.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④是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排除④,答案为A项。
【答案】 A
10.邓小平在《对二野历史的回顾》中说:“毛主席打了个极秘密的电报给刘邓,写的是‘陕北甚为困难’。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这一行动是( )
A.挺进大别山
B.发动渡江战役
C.发动淮海战役
D.发动平津战役
【解析】 材料中“跃进到敌人后方去”是解答的关键信息,只有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16分,第12题24分,共40分)
11.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使党和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信念更加坚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是最高的探索者”……“起了先导的作用”……“毛泽东在探索中的失误和挫折也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材料二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纠正、创新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自《川大学者谈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
(1)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留给我们的“历史借鉴”主要是什么?(6分)
(2)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贡献?其思想核心和奋斗目标是什么?(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何内在联系。(4分)
【解析】 第(1)问考查的是毛泽东思想。第一小问要求回答毛泽东思想在关于社会主义道路问题探索的主要内容。第二小问是指在探索中有很多失误,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第(2)问主要是考查邓小平理论中关于社会主义探索的主要内容,学生可结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理论的相关内容简要作答。核心思想是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思想一致: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奋斗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第(3)问二者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 (1)成就: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正确政策,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制定了经济建设方针。借鉴:注意防止“左”倾错误。
(2)领导全党进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决策,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思想核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奋斗目标: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这一过程既有思想理论上的继承、扬弃和发展,也有前后衔接和转换,是统一的历史过程中的两个阶段。
12.无产阶级革命家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请回答:
(1)指出图1历史人物的最主要理论的三大组成部分。(6分)
(2)材料二中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在内容上有何相似之处?(10分)
(3)为寻找适合本民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图2、图3两位伟人形成了怎样的理论?分别领导中国走过怎样的发展道路?(4分)
(4)苏俄新经济政策和图2、图3人物的重大理论与图1中人物的重大理论有何关系?(4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综合能力。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较易解答。第(2)问第一小问设问简单;第二小问要求学生进行中外比较,应把握好比较点来进行解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解答。第(4)问注意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答案】 (1)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实质: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或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相似之处: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包括所有制、分配等),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都主张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注重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都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等领域;都注意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遵循先农村后城市经济改革的道路等。
(3)理论与道路:毛泽东形成毛泽东思想,走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形成邓小平理论,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三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家共同的品质
1.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
牛顿在“巨人的肩上”大胆创新,做出了辉煌的科学发现,爱因斯坦则大胆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创立了相对论。
2.正确的科研方法
(1)独立思考是科学创见的首要条件,是科学思维的必备品质。
(2)重视实践调查,考察,归纳总结(牛顿),理论分析(爱因斯坦),科学实验以及实践调查,科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是科学家基本的方法。
(3)坚持不懈勤奋探索。
3.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科学的价值观。关注国家民族、全人类生存,强烈的责任感,以工作为快乐,以成功为享受。
4.艰苦奋斗的精神。
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所具有的一般优秀品质不包括( )
A.开拓创新
B.艰苦奋斗
C.单打独斗
D.善于协作
【解析】 C项并非优秀品质,事实上,任何一项重大成就都离不开团队的协同作战。
【答案】 C
综合检测(六)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按序分类,体现了进化演变思想的是( )
A.《本草纲目》
B.《农政全书》
C.《天工开物》
D.《几何原本》
【解析】 《本草纲目》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体现了生物进化思想。
【答案】 A
2.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目的是为了( )
A.帮助父亲更好地行医
B.名扬天下
C.纠正过去医书的错误
D.入朝为官
【解析】 李时珍在行医的过程中,发展我国古代医书中有很多错误,危及人的健康,为此他几乎花费一生写作《本草纲目》,以指正前人的错误,造福人类。
【答案】 C
3.假如你是詹天佑,你将不可能亲眼见证( )
A.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签订《马关条约》
B.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
C.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D.中共一大召开
【解析】 詹天佑于1919年病逝,而中共一大于1921年召开,故D项符合要求,A、B、C三项都能由他亲眼见证。
【答案】 D
4.“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初建铁路的梦想破灭令我抱恨终天,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此中人物是指( )
A.牛顿
B.詹天佑
C.李四光
D.爱因斯坦
【解析】 从“初建铁路”“铁轨”这些有效信息可知,此材料与詹天佑有关。
【答案】 B
5.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位教授在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的石油。从理论和实践上批驳了这一“中国贫油论”的是( )
A.李时珍
B.李四光
C.詹天佑
D.毛泽东
【解析】 1954年,李四光用科学的理论论证了中国存在3个含油区,后来陆续发现大庆、大港等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答案】 B
6.李时珍、詹天佑和李四光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都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做出了贡献
B.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C.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科技成就
D.都为中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解析】 A、B、C三项是三位科学家的共同之处,但李时珍与D项不相符。
【答案】 D
7.苹果落地引起了牛顿的思考,他发现了( )
A.万有引力定律
B.力学三大定律
C.光谱学
D.光的波动说
【解析】 苹果落地触发了牛顿的灵感,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答案】 A
8.2013年,“神舟”十号飞船带着华夏儿女的梦想再叩苍穹,奔向太空,这应用了( )
A.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方法
B.牛顿经典力学原理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
D.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解析】 宇宙飞船的发射及进入轨道利用的是万有引力定律,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9.1944年12月,爱因斯坦同斯特恩、玻尔讨论原子武器和战后和平问题,1945年3月同西拉德讨论原子军备的危险性,他还写信介绍西拉德去见罗斯福,未果。1946年5月,他又发起组织“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并担任主席。爱因斯坦这些行为的主要目的是( )
A.倡议各国科学家不要研制原子弹
B.宣扬自己反对非正义战争的坚定立场
C.敦促美苏结束“冷战”对峙局面
D.促使社会认识核战争的严重后果
【解析】 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爱因斯坦主张研制原子弹,以消灭法西斯。B项与题干没有直接关系。C项与题意无关。D项准确反映了题中材料的核心内容。
【答案】 D
10.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是( )
①相对论彻底否定了牛顿力学 ②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 ③相对论将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 ④牛顿力学为相对论力学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解析】 此题围绕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考查学生对相对论伟大意义的理解。相对论只是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所以①错误,牛顿力学体系成为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下的一个特例,所以②③④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7分,第12题13分,共40分)
11.阅读下面材料: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对世界科技发展和中国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请回答:
(1)概括指出这三位杰出科学家的重大科技成果。(6分)
(2)分别评价这些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12分)
(3)综合概括三位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良品质。(9分)
【解析】 第(1)问必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实际是要求回答这三人所做贡献的意义。第(3)问应找出三位科学家的共性。
【答案】 (1)李时珍:编著了《本草纲目》。詹天佑:设计、修建了京张铁路。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
(2)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中国的医药学知识,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科技界赢得了国际声望。
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打破了“中国贫油论”,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不迷信权威,坚持不懈、勤奋刻苦,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科技报国。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香港《明报》10月2日报道:19世纪唯物社会主义思想家马克思,以凌厉后劲压倒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千禧年最伟大思想家选举中胜出。
材料二 英国广播公司(BBC)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评选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结果如下:
1.马克思(____思想家)
2.爱因斯坦(____国科学家)
3.牛顿(____国物理学家)
4.达尔文(英国科学家)
5.阿奎那(意大利经院哲学家)
6.霍金(英国科学家)
7.康德(德国哲学家)
8.笛卡儿(法国数学家、哲学家)
9.麦克斯韦(英国物理学家)
10.尼采(德国哲学家)
请回答:
(1)请注明排在前三名的思想家(科学家)的国籍。(3分)
(2)马克思最后跃居排名的榜首,主要是因为他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4分)
(3)爱因斯坦和牛顿紧随马克思之后排在第二、三名,请
你分别介绍他们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贡献。(6分)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较易地答出第(1)问。第(2)问,在回答时要抓住主要的东西,不要面面俱到。第(3)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但要注意题中的“主要”二字。
【答案】 (1)德、美、英。
(2)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起国际社会主义运动。
(3)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体系形成。第一节首创中央集权制度的秦始皇
●新课导入
秦始皇(前259-前210),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秦孝公之后第六任秦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始皇有着怎样的离奇身世?这位“千古一帝”对中国的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又实行了怎样的暴政?我们应该如何去评价这位历史人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课教材包括六个框目的内容,知识点较多,建议教师将其整合为三个板块进行讲解:从质子之子到少年秦王;始皇帝的文治武功;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关于第一板块“从质子之子到少年秦王”的讲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进行点拨,重点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①嬴政的离奇身世。②少年继位,展露雄才。少年嬴政在当时极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巧妙地运用政治手腕,最终实现了独掌大权的宏愿,初步显示了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雄才伟略。
关于第二板块“始皇帝的文治武功”的教学,其实就是对教材第2—5目的处理。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然后回忆必修1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然后点拨关键点:(1)十年兼并战争,统一中国。①首先点明的是,秦王嬴政能够统一中国的两个主观条件是善于用人和战略正确。从中可以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还具有军事战略家的长远目光和才能。②还可以深入的点拨出统一中国的深远影响,但用时不宜过长。(2)北击匈奴,南伐百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基础知识。然后,结合教材“秦朝疆域图”进行师生互动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在地图中用笔标出万里长城和南海
诸郡的具体位置,说明这是秦始皇北伐和南征的成果体现;找出秦朝疆域的四至的位置,说明秦朝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帝国,这对于祖国版图的奠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3)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一部分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怎样的官职?其职责各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秦始皇还实行了哪些统一的措施?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残暴统治,怨声载道。可设置几个简单的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秦始皇时期,人民的赋役如何沉重?人民怨声载道,做出了哪些反抗?秦始皇实行了何种刑法?说明了什么问题?然后进行点拨,说明秦朝短命而亡“在其政不在其制”的结论。
关于第三板块“秦始皇的功过评价”的讲解,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根据“功”和“过”分成两个层次。然后合作讨论,秦始皇的功和过各有哪些?(功:顺应潮流,完成统一;采取措施,巩固统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过:穷奢极欲,用刑太酷,焚书坑儒)
课程标准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重点难点
1.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重点)2.秦始皇的功过评价(重难点)
从质子之子到少年秦王
1.质子之子
战国末年,被派到赵国当“质子”的秦国异人之子。
2.少年秦王
(1)登位:公元前247年,年仅12岁的嬴政登上王位,由吕不韦辅政。
(2)掌权
①公元前238年,嬴政亲政后,消灭嫪毐集团。
②公元前237年,免去吕不韦的相职,把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十年兼并,统一中国
1.条件
物质条件
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和物资的交流
善于用人
秦王用人唯才,虚己待人,广招英才
顺应潮流
实现统一是人民的愿望
2.战略方针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集中力量、各个击破、选准时机进行决战。
3.过程
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4.意义
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北击匈奴,南伐百越
1.北击匈奴
(1)目的:为了北部边疆的安全。
(2)措施
①派大将蒙恬北伐匈奴,夺取黄河河套一带的广大地区。
②设置44个县,迁徙内地居民前去耕垦戍守,并修筑长城。
2.南伐百越
(1)军事:派屠睢分兵南征。
(2)行政:设置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3)交通: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3.意义
(1)扩大了秦朝的疆域。
(2)促进各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大融合。
(3)使我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创建中央集权制
1.政治
(1)中央:建立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2)地方:推行郡县制。
(3)法律:统一法律。
2.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3.文化
(1)统一文字。
(2)下令“焚书坑儒”,禁止私学。
残暴统治,怨声载道
1.原因
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刑酷法。
2.影响
人民怨声载道,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秦始皇的功过评价
1.功:杰出的政治家
(1)消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法律、文字、货币与度量衡,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2.过:暴君
(1)大兴土木,加重了人民的赋役负担。
(2)以刑杀为威,并焚书坑儒,毁坏了大批文化典籍。
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条件
1.时代条件
(1)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统一向大一统发展。
(2)经济基础:封建经济(自然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3)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
(4)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渴望统一。
(5)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
2.秦国因素
(1)重要因素: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
(2)根本因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战略战术: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4)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1.“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以上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 )
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起的作用不大
B.商鞅变法是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
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
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
【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最终完成国家统一。故B项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
【答案】 B
全面评价秦始皇
1.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
3.焚书坑儒、严刑酷法、滥用民力,专制暴虐,使秦朝短暂而亡。
总评: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2.《嬴政的道》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
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解析】 本题适合用排除法解答。郡县制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并非秦始皇开始实行,故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排除C项;D项所说是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故排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一整套政治制度,使官僚政治取代了血缘政治,并影响了后世2000多年。
【答案】 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始皇时长城修筑情况。
地段
修筑概况
东段:辽宁阜新市——内蒙古化德县
沿用战国燕长城旧迹,部分是新筑的;累石为城、树榆为塞
中段:内蒙古兴和县——乌兰布和沙漠北缘
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加以重新修缮,阴山至贺兰山间的广阔缺口是新筑的;依托大青山和阴山,主要用石块垒砌
西段:内蒙古准格尔旗——甘肃岷县
鄂尔多斯高原上的长城随山势高低起伏,城墙系夯土筑造
——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秦始皇
万里长城分几段》
材料二 (秦始皇)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从而全部拆毁了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
——《中国军事通史》(第四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
(2)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拆毁“内地的诸侯互防长城”的主要背景。有人在论及秦始皇的统治时,认为“秦始皇筑了长城,也毁了长城”。结合相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对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评价
材料解读
材料一:主要说明长城不同地段因地制宜地修筑的情况。材料二:是说秦始皇灭掉六国后,全部拆毁了内地原来的互防长城
解答思路
第(1)问要分析材料一不同城段的修筑情况,把握关键字眼,比如“沿用”“在战国赵长城基础上”“依托”“随山势”。第(2)问主要结合史实,注意评论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一般原则
【尝试解答】
(1)因地制宜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地制宜的措施:对旧长城重新修缮;借助地形修建长城;就地取材,建材多样。
(2)主要背景: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评述:这个观点符合史实。秦始皇修筑长城巩固了边防,保证了社会安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但是滥用民力,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一、选择题
1.唐太宗曾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太宗在此主要肯定了秦始皇( )
A.废分封,置郡县
B.统一全国,开拓疆域
C.实行皇帝制度
D.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解析】 “拓定边方”意即拓展彊域,扩大统治区域。
【答案】 B
2.“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汉书》中的这句话表明班固认识到秦统一的意义之一是( )
A.使人民脱离了弱小的诸侯国
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
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生产环境
【解析】 题意强调“黎民”“免于战国”意指秦统一后人民免于战乱,生活安定,生产发展。
【答案】 D
3.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有效信息。由材料中“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可知,反映的是秦统一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历史,故B项正确。
【答案】 B
4.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是因为他( )
A.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首创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修筑了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原的安宁
D.焚书坑儒、禁止私学,维护了思想统一
【解析】 秦始皇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C两项只是秦始皇的功绩之一,不能全面概括其贡献;D项的消极性影响更大一些。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5.下面是某同学为研究古代帝王搜寻到的一幅漫画,据此设置了一个历史探究情境,请你把下面相关法庭记录整理一下。
原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告诉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告人自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通过情境的创设考查对秦始皇的评价。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辩证地进行评价,并且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答案】 原告:秦统一后的平民百姓。
被告:秦始皇。
原告诉状: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横征暴敛,严刑酷法,统治极其残暴。你是一个暴君。
被告人自辩:我统一了六国,结束了以前那种割据混战的局面;我北征匈奴,南伐百越,开拓了疆域;我颁布了秦律;我统一了度量衡、货币、车轨和文字;我修筑长城和驰道,开通灵渠。这些都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奠定了祖国疆域,巩固了国家统一。我是千古一帝。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嬴政掌握实权前的秦国说法正确的是( )
①秦国仅是战国七雄之一 ②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③秦国统治者先后顺序是:秦昭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
④吕不韦辅佐嬴政,嫪毐为相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 秦统一全国后才创建中央集权制,嬴政掌实权前吕不韦已经为相,嫪毐仅是宦官,故②④错误。
【答案】 C
2.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指的是( )
A.嬴政亲政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嬴政统一全国
【解析】 由“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可知,李白的诗指的是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
【答案】 D
3.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图,能辨认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然后依据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来作答。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图中②为韩,④为赵,③为魏,①为楚,⑥为燕,⑤为齐,秦灭六国的顺序为②④③①⑥⑤。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的局面。
【答案】 A
4.“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表明“新皇帝”的重大举措是( )
A.建立皇帝制度
B.废分封,立郡县
C.设立三公九卿
D.统一货币、度量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关键信息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体现了废除分封制。“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体现了建立郡县制,中央任命官员管理地方,故选B项。
【答案】 B
5.对建立了“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千秋功业秦始皇的评价,最为合适的是( )
A.从谏如流,知人善任
B.缔造统一,创立新制
C.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D.退修诗书,万世师表
【解析】 “吞二周而亡诸侯”指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履至尊而制六合”指的是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B
6.秦始皇之所以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主要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大力发展
B.国家实现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D.秦朝推行法治
【解析】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都是巩固统一的措施,其前提都是政治上的统一。
【答案】 B
7.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 之所以说“秦,虽死犹存”,关键是结合秦朝的历史贡献来看,尤其是秦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以及开创的一系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答案】 D
8.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秦始皇( )
A.建帝制,百世袭
B.废分封,行郡县
C.焚书坑儒,修长城
D.车同轨,书同文
【解析】 本题的“题眼”是材料中的“民心和民力”以及“评论秦朝灭亡”。造成秦朝短命而亡的不是制度上的原因,而是实际操作中的暴政,这些暴政使之最终丧失了民心和民力,造成必然灭亡的结果。最符合题意的是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弊,秦亦于此匆匆十五年间,尽演出之,诚天下之大观也。
——夏曾佑《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中国文化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作者为什么发出“天下之大观”的感慨?请结合材料和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两则材料的评价有何相似之处?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注意从“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和“专制政体之流弊”两方面回答。第(2)问关键是读懂材料,理解两则材料的观点。
【答案】 (1)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等旧制;创建以皇帝制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虽统治短暂,但所创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沿用。
(2)都肯定秦始皇和秦朝的重要历史地位;都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进行评价(都体现了整体史观)。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上农除末,黔首(指平民)是富。普天之下,抟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指船和车)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忧恤黔首,朝夕不懈。……举错(同“措”)必当,莫不如画。
——《琅琊台刻石》(始皇二十八年)
材料二 1973年8月5日,毛泽东作《七津·读〈封建论〉呈郭老》(指郭沫若):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的哪些内容符合秦始皇的历史事实。
(2)材料二中的“焚坑事件”指的是什么?毛泽东在诗中认为“焚坑事件要商量”,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句话的理解。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作答。第(2)问要注意审题,实际上就是要辩证地看待焚书坑儒事件。
【答案】 (1)勤于政务,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建设水陆交通网道,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和规范。
(2)“焚坑事件”指焚书坑儒。理解:秦始皇镇压反对派,控制思想,手段野蛮残暴,是对文化的摧残,对政治生活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但在当时条件下有利于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所以应辩证看待这一事件。孙中山与甘地比较
1.历史贡献
(1)孙中山:创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实行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积极捍卫民主共和、促成国共合作等。
(2)甘地:提出甘地主义思想、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民族独立开辟了道路。
2.道路(思想)
(1)孙中山——暴力革命;甘地——非暴力不合作。
(2)成因:孙中山改良道路受阻;甘地受到“仁爱”、宗教思想的影响较深。
3.人格魅力
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争取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民主、自由的人文情怀;大公无私、不贪恋权力等优秀品质。
1.下列关于孙中山和甘地思想的共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张向苏俄学习
B.具有反宗教的世俗主义思想
C.主张以革命手段改造社会
D.以民族主义为主要内容
【解析】 二者都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努力,都带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答案】 D
印度和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在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发生。
(2)领导者都是本国的资产阶级。
(3)在斗争中人民群众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2.不同点
(1)发生的直接原因不同:印度是反对英国的高压政策,土耳其是反对协约国的瓜分。
(2)社会性质不同: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土耳其是半殖民地。
(3)斗争手段不同:印度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反抗斗争,土耳其是武装斗争。
(4)结局不同:印度反帝斗争暂时走向低潮,土耳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凯末尔革命、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共同点是( )
A.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B.都采取和平手段反对殖民统治
C.斗争对象都是国内反动势力
D.最后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解析】 两次革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A正确。但采取的方式不同,一个是暴力、一个是非暴力,一个是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一个是反帝反封建,土耳其经过凯末尔革命步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综合检测(四)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毛泽东曾认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其理由是( )
A.以往的民主革命都失败了
B.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合作
C.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
D.孙中山提出了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解析】 “正规说来”,也就是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本质特点。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民族独立和争取民主权利的愿望。
【答案】 D
2.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宁高度评价了孙中山及其革命的卓越贡献,并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正在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列宁的这一看法肯定了( )
A.革命派从此登上中国政治舞台
B.孙中山防止社会的贫富分化
C.孙中山为救国救民而不懈努力
D.辛亥革命打击了列强在华势力
【解析】 题干强调的是“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应该选D项,这也反映了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答案】 D
3.在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方面,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采取的方式有( )
①采用政党政治 ②运用法律手段 ③暴力斗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解析】 ①是一种方式,如组织中华革命党;②是一种方式,如颁布《临时约法》;③是一种方式,如“二次革命”等。
【答案】 D
4.段祺瑞公开叫嚣:“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为此,孙中山发起了( )
A.“二次革命”
B.护国运动
C.护法运动
D.国民大革命运动
【解析】 材料中“段祺瑞”“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是关键信息。为反对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维护《临时约法》,孙中山于1917年发起了第一次护法运动。
【答案】 C
5.孙中山在临终国事遗嘱中指出:“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核心主张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B.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解析】 从“唤醒民众”“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等信息可以判定,这个遗嘱的核心主张是三大政策。
【答案】 A
6.《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你们听见有话说,‘要爱你的邻居,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下列哪个人物的思想和斗争实践与上述材料内容相符合( )
A.甘地
B.孙中山
C.凯末尔
D.华盛顿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甘地“坚持真理”学说的内容,B、C、D三项三人皆无此主张。
【答案】 A
7.甘地发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最终目的是( )
A.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B.争取印度自由独立
C.抵制西方的物质文明
D.反对种族歧视
【解析】 A、C、D三项都不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最终目的,这三项活动最终是要争取印度自由独立。
【答案】 B
8.凯末尔革命、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共同点是( )
A.都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
B.都采取和平手段反对殖民统治
C.都结成反帝统一战线进行斗争
D.都推翻了封建统治
【解析】 B项与凯末尔革命不符,C、D两项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符,故A项是共同点。
【答案】 A
9.“土耳其民族失去了它的非凡的领袖……”这里的“领袖”是指( )
A.拿破仑
B.甘地
C.苏丹
D.凯末尔
【解析】 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打败侵略者,获得民族独立,被称为“土耳其之父”。
【答案】 D
10.凯末尔说:“我们希望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我们的头脑愿意接受现时代思想,但我们仍得保持自身不变。”为此他推行的改革有( )
①废除政教合一 ②用拉丁字母拼写土耳其语 ③走苏俄发展道路 ④大力发展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从题干信息可知,凯末尔改革是在保持土耳其历史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废除了阻碍现代化的旧习俗。③④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18分,第12题22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所以主义是先由思想再到信仰,次由信仰生出力量,然后完全成立,何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呢?因为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
——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二 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以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首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于同年4月1日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中促进政治地位平等和经济地位平等的内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的原因。这在当时有何意义?(10分)
【解析】 第(1)问在设问中给出了两个答题方向,一个是“结合材料一”,一个是“结合所学知识”,但材料一只是一个引子的作用,因此答案的主要方向是从三民主义的内容出发,组织答案。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给出的信息回答,但要注意提炼。第二小问从“1940年”的时代背景出发,考虑其实际意义。
【答案】 (1)政治地位平等是指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主权和政治权利;经济地位平等是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2)原因:他倡导民主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意义:缅怀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有利于促进国共之间的合作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革命已经十三年,现在得到的结果,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所以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我一生革命,便是担负这种责任。
——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演讲
材料二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以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
(1924年1月)
材料三 甘地认为:“使印度贫困的那是机器。”“机器……代表一种大罪恶。”“印度的仇敌……是西方的物质文明!”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四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它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提及的“徒有民国之年号,没有民国之事实”?材料二中“早六年革命”指哪次革命?在这“十三年”中孙中山进行了哪些重大斗争活动?(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述孙中山与甘地领导的民主革命斗争的侧重点有何不同。(5分)
(4)历史兴趣小组想对孙中山和甘地作一个专题性研究,请帮他们列出一个适当的专题题目。(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问注意材料一出处时间,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3)问注意设问要求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第(4)问专题题目的设计要符合孙中山、甘地的历史贡献。
【答案】 (1)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建立北洋军阀专制统治。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答对两个即可)
(2)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反对资本主义及其“物质文明”,他主张恢复以手纺车为中心的手工业和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
(3)孙中山反对专制、争取民主共和;甘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4)“亚洲觉醒”的先驱(亚洲的“国父”或亚洲民主革命的先驱)。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比较
项目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北美独立战争和建国
法国大革命
贡献
赢得内战胜利建立共和国,巩固革命成果
领导独立战争,推动建国、立宪,捍卫民主政治
稳定秩序,颁布法典,反对外来干涉
局限
入侵爱尔兰,屠杀反对派,实行独裁统治
对种植园奴隶主妥协,保留黑人奴隶制
恢复君主制,实行独裁统治,后期对外侵略
影响
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美国除外),确立了一些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作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代表,有着诸多相同之处( )
①非凡的军事指挥才能 ②走上独裁道路 ③主持政局时制定行之有效的内外措施 ④与封建势力做斗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④
【解析】 华盛顿并没有建立过独裁统治,②与题意不符;④与华盛顿不符;①③均为三人的相同之处,所以选C项。
【答案】 C
综合检测(三)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马斯顿草原之战的参加者、苏格兰人列斯里说:“欧洲还从没有见过类似的带兵艺术。”他赞扬的是( )
A.拿破仑
B.克伦威尔
C.华盛顿
D.孙中山
【解析】 1644年7月,在马斯顿草原之战中,克伦威尔指挥军队打败了王党军队,故B项符合要求。
【答案】 B
2.克伦威尔的名言:“假如我年轻10岁,我就会叫欧洲所有的国王发抖。”由此可以看出克伦威尔代表的阶级是( )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B.地主阶级
C.封建势力
D.无产阶级
【解析】 当时条件下的“国王”应指封建国王,由此可判断,克伦威尔所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故选A项。
【答案】 A
3.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反抗专制统治的过程中,英国革命曾有一个阶段背离了出发点,走向反面。能支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 )
A.查理一世解散议会,实行无议会统治
B.克伦威尔驱散长期议会,建立“护国主”政治
C.议会发动政变,拥立威廉和玛丽
D.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推翻封建统治为目标的,但是在革命的过程中,主要领导人克伦威尔在1653年建立“护国主”政治,实行独裁统治。A、C、D三项都体现不出专制来。
【答案】 B
4.右图反映了克伦威尔正在驱散议会。驱散议会后,克伦威尔被拥立为终身“护国主”。他当时建立的政权性质是( )
A.君主专制政权
B.封建专制政权
C.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政权
D.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解析】 1653年,克伦威尔驱散长期议会,实行独裁统治,同年12月,就任“护国主”,集立法、行政及军事大权于一身。但克伦威尔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答案】 C
5.有人说:“这位先生(指华盛顿)作为军官以他的技能和经验,他的足以自食其力的财富,出类拔萃的才能和众口交誉的极好声望,将比联邦中的任何其他人更能博得全美国的支持……”以上材料反映出华盛顿出任大陆军总司令源于他( )
①有作战经验和领导艺术 ②有较多的财富 ③有杰出的才能 ④出身高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由材料中的信息“经验”“财富”“才能”不难判断B项正确。④在材料中未体现。
【答案】 B
6.1785年,华盛顿意识到美国政府是“一个半死不活的、一瘸一拐的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华盛顿采取的措施是( )
A.发动北美独立战争
B.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
C.建立美国联邦政府
D.开创总统连任两届的范例
【解析】 独立后的美国,面对内忧外患,由13州结成的松散联盟——邦联,束手无策,独立战争的胜利果实“濒临混乱和毁灭的边缘”。1787年,华盛顿主持召开制宪会议,通过联邦宪法,大大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1789年根据宪法,华盛顿组建了第一届联邦政府。故B项是关键性措施,C项从属于B项。
【答案】 B
7.如果你是美国公民,你投票赞成华盛顿为美国历史上最受尊敬总统的理由是( )
A.他的名字与本国首都名字一致
B.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总统
C.他起草了《独立宣言》
D.他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解析】 A、B两项不足以成为最受尊敬总统的理由,C项说法有误,《独立宣言》是由杰斐逊起草的,故选D项。
【答案】 D
8.拿破仑身矮腿短,却是历史上的巨人,他曾创造许多战争奇迹,但真正让他名垂青史并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得以巩固和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
A.编撰并公布《法国民法典》
B.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D.奇迹般地逃出厄尔巴岛,再登皇位
【解析】 材料中“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得以巩固和产生深远影响”是关键信息。能达到这种历史影响的只有拿破仑的《法国民法典》。
【答案】 A
9.右图是法国为庆贺、欢迎拿破仑战场胜利归来而修筑的“凯旋门”。下列对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君主势力
②确立了法国的欧洲霸主地位 ③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人民的反抗 ④具有革命和侵略的双重性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是多重性的,即革命性、侵略性、争霸性、奴役性等。①是革命性的表现,②是争霸性的表现,③是因为奴役被侵略国的人民而引发的后果,故①②③④皆正确。
【答案】 A
10.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认为:我们现在法国的很多事情,与其从拿破仑时代找原因,不如从比利牛斯山上的原始人找原因更加深刻。这表明他( )
A.注重以全球史观研究历史
B.强调长时段考查历史的重要性
C.主张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D.拿破仑时代对法国的影响甚微
【解析】 拿破仑时期属于近代,而原始从属于古代,由此可知,布罗代尔强调从更远的时期去考查法国历史,故选项B正确。材料只涉及法国,不能体现全球史观,可排除A。材料没有论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可排除C。拿破仑时代对法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排除D。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进行独裁乃至复辟统治都是正常的,是革命成果稳定时期,是英国的阶级构成及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总结说:“任何国家,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
材料二 他(克伦威尔)在许多方面是“一个优秀人物,甚至是一个卓越的天才”,然而他却是“靠了欺骗和暴行才使他成为国家第一把手的”。他是一个“勇敢的坏人”。因为他既有那么多的受到咒骂、应入地狱的罪恶,又有些引起若干人长期怀念的美德。
材料三 比尔德认为,华盛顿并不是个不讲个人及本阶级经济利益的人,开国元勋们提出的五项经济利益,华盛顿就拥有四项。还有人认为华盛顿加入革命后,始终属于右翼;他还是受种植园奴隶主和资产阶级欢迎的人,在任八年,其政策和言行都以种植园奴隶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为依归,他本人也成了美国最大的富豪之一。
——均摘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的因素。(4分)
(2)为什么说克伦威尔“在许多方面是‘一个优秀人物’”?(4分)
(3)概括材料三观点?其依据是什么?(6分)
(4)综上所述,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6分)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克伦威尔、华盛顿的功绩和评价。第(1)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后回答。第(2)问实际考查克伦威尔的历史贡献,综合回答即可。第(3)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第(4)问对人物的评价要本着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原则。
【答案】 (1)因素:英国的阶级构成及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稳定革命成果的需要。
(2)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3)华盛顿是个讲个人经济利益和阶级利益的人,(华盛顿是种植园主和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有一定道理。依据:开国元勋们提出的五项经济利益,华盛顿就拥有四项;华盛顿加入革命后,始终属于右翼;受种植园奴隶主和资产阶级欢迎;其政策和言行都以种植园奴隶主和大资产阶级利益为依归;成为美国最大的富豪之一。(4)评价历史人物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全面、客观、一分为二的原则。
12.在17—18世纪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英雄人物辈出,他们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前运行。观察下列三幅图,回答问题。
(1)按表格回答。(12分)
图片
人物
典型战役(2个)
政权形式
总体评价
(2)在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中,你认为谁做得最好?并说明原因。(8分)
【解析】 本题以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三个历史伟人为主题,层层设问,考查学生分辨图片能力和对历史人物的活动归纳与评价能力。第(1)问填充表格,关键是要分辨出三幅图片分别是克伦威尔、华盛顿和拿破仑,总体评价要概括简练。第(2)问首先要判断出华盛顿更令后人敬仰,原因应围绕他的表率精神来回答。
【答案】 (1)克伦威尔:马斯顿草原战役、纳西比战役;革命中创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建立“护国主”统治;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虽有过失,但功大于过。华盛顿: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独立战争胜利后,依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政权;他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无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拿破仑:土伦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雾月政变”后建立执政府,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他对内大力改造法国,对外靠战争巩固了革命成果,但后期的对外战争又葬送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他不愧为大革命时期的杰出人物。(2)华盛顿。原因:①他坚决拒绝当国王;就任总统期间致力于完善民主制度。②第二届任期终结时,决然引退,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言之有理即可)第四节“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
●新课导入
艾萨克·牛顿爵士是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
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牛顿为人类建立起“理性主义”的旗帜,开启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逝世后被安葬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成为在此长眠的第一个科学家。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牛顿?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节课包括四个框目的内容:从笨学生到大科学家;创建经典力学体系;数学、光学和天文学家的成就;不彻底的唯物论者。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将其整合成三块:从笨学生到大科学家;牛顿的伟大成就;不彻底的唯物论者。即将教材的第二目和第三目整合成一个板块来进行讲解。
关于第一目“从笨学生到大科学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然后教师点拨关键点:(1)出生——小学——中学——大学时代。(2)家乡避疫——教授——大科学家。教师还应该点拨,牛顿的巨大成功,与巴鲁这样的大科学家的引导密不可分,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牛顿自己刻苦钻研和不懈努力的结果。正如牛顿所说:我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尔拾到了一些美丽的贝壳,是因为自己站在了前人的肩上,看得远了一些。
关于“牛顿的伟大成就”,包括教材第二目和第三目的内容。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制作表格,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自主填写:
项目
主要成就
历史意义
物理学
著作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运动三定律
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
数学
微积分的创始人之一
光学
太阳光的合成性;物质的颜色之谜;《光学》
天文学
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
天体力学的创立者
关于“不彻底的唯物论者”的讲授,建议教师将其本课导语结合起来,形成对牛顿的公正评价和认识。牛顿作为一个“唯物论者”的体现是什么?(牛顿的自然科学成就)。其“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一概用纯粹力学的规律予以解释;提出了所谓的“绝对时间”“绝对时空”的观点;认为各种自然事物,只能发源于上帝的意志之中)。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不彻底性”的原因何在?(17世纪是近代唯物主义的形成时期,唯物主义还不成熟)。
结合本课引言和所学知识总结归纳,怎样评价牛顿?(尽管牛顿是一个并不彻底的唯物论者,但这掩盖不了其作为伟大科学家的熠熠光辉。他在数学、力学、天文学家、光学等领域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任何一项成就度,足以使他跨入大科学家的伟大行列而名垂千古,而他却集诸多成就于一身,成为科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式的科学巨匠。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伟大的科学事业)。
课程标准
了解牛顿的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牛顿在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的主要贡献,其在世界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重难点)2.对牛顿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重点)
从笨学生到大科学家
1.1643年,牛顿诞生在英国林肯郡。
2.读小学时,牛顿成绩一般。12岁时上了中学,逐渐成了同学中的佼佼者。
3.1665年1月,牛顿大学毕业,取得文学学士学位。
4.1667年初,牛顿回到剑桥,并于次年3月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高级院委。
5.1669年10月,牛顿成了“卢卡斯讲座”的数学教授。
创建经典力学理论体系
1.牛顿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是创建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
2.1685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3.1687年,牛顿出版了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阐述了他关于动力学和引力问题的研究成果。他提出了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4.法国科学家拉普勒斯称赞《原理》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中最卓越的杰作”,牛顿当然也堪称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数学、光学和天文学的成就
1.牛顿和莱布尼茨并称为微积分的创始人。
2.提出微粒说:光是由微粒形成的,并且走的是最快速的直线运动路径。
3.牛顿的著作《光学》在1704年正式出版。
4.1668年,牛顿设计制造了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并因此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并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不彻底的唯物论者
1.从哲学的角度审视牛顿,可以发现他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
2.牛顿把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过程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一律用纯粹力学的规律予以解释;牛顿提出所谓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观点,这些表明牛顿是一个不彻底的唯物论者。
3.受亚里士多德的影响,牛顿认为“是上帝之手赋予了行星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4.1727年3月20日,牛顿在睡梦中安然长眠,享年85岁。
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原因
1.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
2.在天文学方面,他解释了潮汐现象,指出潮汐的大小不但同朔望月有关,而且与太阳的引力也有关系。牛顿从理论上推测出地球不是球体,而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并由此说明了岁差现象等。
3.在物理学上,牛顿基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工作,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建立了经典力学的理论体系。
4.在数学上,牛顿创立了“牛顿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学。在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他用数学解释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天体运动的现象。
5.在光学方面,牛顿发现白色日光由不同颜色的光构成,并制成“牛顿色盘”;关于光的本性,牛顿创立了光的“微粒说”。
6.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概括和总结。
牛顿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作用不包括( )
A.经典力学
B.微积分
C.放射理论
D.日光的分析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经典力学、微积分、日光的分析皆属牛顿的贡献,而放射理论不是他的成就。
【答案】 C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中学时牛顿就喜欢做实验并记笔记。他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许多现象记录下来,还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因生活所迫,他曾一度辍学在家,即便如此,他仍在从事科学研究。有一天,外面狂风大作,下起大雨。牛顿只披了一件斗篷跑到院子里,在雨中跳来跳去地做风力实验,再把实验数据记录下来,以供研究。
材料二 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我不知道在别人看来,我是什么样的人;但在我自己看来,我不过就像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为不时发现比寻常更为光滑的一块卵石或比寻常更为美丽的一片贝壳而沾沾自喜,而对于展现在我面前浩瀚的真理的海洋,我还没有发现呢。
——牛顿
(1)结合材料一,你怎样看待牛顿的学习方法?
(2)材料二中牛顿以怎样的态度看待他取得的成就?在他身上我们能够学到科学家的哪些优秀品质?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对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评价
材料解读
材料一:简单介绍了牛顿善做实验的学习品质,并列举了一个小例子;材料二:展示了牛顿的两则名言,从而说明了牛顿对自己伟大成就的态度
解答思路
第(1)问要求回答的是“怎样看待”而不是“学习方法”,解题关键在于牛顿的学习方法是科学的。牛顿通过做实验、记笔记,积累数据并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要求回答的是“态度”而不是“成就”,第二小问要求回答的是“优秀品质”,解题关键是认真体会牛顿的名言
【尝试解答】
(1)怎么看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秀品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怎样看待:牛顿的学习方法是科学的。通过做实验、记笔记,积累数据,并能够把知识进行分类整理。这样的学习方法与当时的“归纳—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一致的。
(2)态度:牛顿对待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很谦虚的。
优秀品质:我们可以从牛顿身上学到虚怀若谷的谦虚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还有勤奋的探索精神等。
一、选择题
1.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的一块墓碑上写着:自然界和自然规律隐藏在黑暗中,上帝说,让他出生吧,于是一切都成为光明。其中的“他”是指( )
A.巴罗
B.笛卡儿
C.牛顿
D.伽利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牛顿是近代经典力学的创始人,揭示了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奥秘。
【答案】 C
2.右图的作者是( )
A.牛顿
B.伽利略
C.爱因斯坦
D.爱迪生
【解析】 本题考查知识能力。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片上的英文字母可知,右图是牛顿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故选A项。
【答案】 A
3.《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出版的最大意义是( )
A.改变了19世纪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的看法
B.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C.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且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D.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解析】 A项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意义,C项是伽利略的成就,D项“从根本上动摇”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4.有一次,牛顿一边做试验一边煮鸡蛋,竟将怀表当成鸡蛋放到锅里煮起来,对这件事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了牛顿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
B.体现了牛顿严肃的科学态度
C.牛顿在生活上不能自理
D.牛顿做事心不在焉
【解析】 B项与材料无关,C、D两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由材料可看出牛顿专心致志探索的工作态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牛顿的《原理》公认是科学史上的最伟大的著作。在对当代和后代思想的影响上,无疑没有
什么别的杰作可以同《原理》相媲美。二百多年来,它一直是全部天文学和宇宙学思想的基础……无怪乎牛顿力学的非凡成功甚至给诸如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也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他们试图在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力学或准力学为楷模。
——《十六、十七世纪科学、
技术和哲学史》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们在牛顿革命的启发、激励下进行了种种思考,伏尔泰曾写道:“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规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但由于牛顿学说本身的机械决定论性质,充满机械唯物论精神的启蒙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形而上学的武断(主要是忽视了人的心灵的复杂性)。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生活的时代的特征,并列举两位影响了牛顿的巨人。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学说对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
【解析】 回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结合所学知识”,另外注意,无论是回答第(1)问中的“时代特征”还是回答第(2)问中的“主要影响”,都要注意简明扼要,抓住核心。
【答案】 (1)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启蒙思想兴起与传播,近代科学不断取得进展。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列举两位即可)
(2)影响:①在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并确立了相关学科的科学体系和科学的研究与思维方法。②推动了启蒙运动。③机械决定论对启蒙思想及某些社会科学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选择题
1.牛顿在研究天文学领域上,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包括( )
A.哥白尼
B.伽利略
C.爱因斯坦
D.开普勒
【解析】 牛顿是17世纪的科学家,A、B、D三位科学家都生活在17世纪以前,故选C项。
【答案】 C
2.解决万有引力定律问题的物体运动三定律不包括( )
A.惯性定律
B.加速度定律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D.质能守恒定律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均属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内容,D项不属此范畴。
【答案】 D
3.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由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努力,牛顿才有可能在已经准备好了的材料上建立起宏伟的经典力学大厦。这座大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发表
B.《物种起源》发表
C.《纯粹理性批判》发表
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
【解析】 牛顿力学体系建立的标志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
【答案】 D
4.对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这部科学巨著第一次阐释了微积分学
B.提出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C.标志着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D.这是在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牛顿在自然科学领域成就的辨析能力。A项迷惑性很大,但这部“数学原理”是一部力学巨著。B、C、D三项符合史实。
【答案】 A
5.从伽利略到牛顿,对人类科学发展史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中世纪神学的阴影已消退
B.科学家的认识有局限性
C.产生了诸多科学巨人
D.实验自然科学诞生
【解析】 牛顿生活的那个时代,中世纪神学的巨大阴影还未消退。
【答案】 A
6.“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波义耳
C.拉瓦锡
D.哥白尼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万有引力现象,故选A项。
【答案】 A
7.右图为苹果公司最初的LOGO,图片外框写着“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该公司作此选择最可能的理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
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
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D.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
【解析】 A项是古希腊“智者运动”的意义;B项是量子力学的意义;C项是相对论的历史意义。D项准确概括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答案】 D
8.牛顿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下列对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物理学的伟大飞跃
B.丰富和发展朴素唯物主义
C.为启蒙思想提供科学基础
D.敬畏真实并抨击宗教神学
【解析】 从材料“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可以看出,牛顿并未抨击宗教神学。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是在物理学领域,牛顿进行了最有意义的研究。在这方面,他以伽利略的研究为基础,将后者的成果发展到辉煌的顶点。伽利略主要关心的是地球的运动,牛顿则发现了有关宇宙本身的定律。
材料二 伽利略发现,运动中的物体若无一定的外力使它转向,便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发现要求人们必须解释:为什么行星不易直线飞离,而趋于落向太阳,结果形成其椭圆形的轨道;为什么月亮同样趋于落向地球。
材料三 牛顿已发现一个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实际上,自然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按照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予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进行运转。……人们开始把牛顿的物理学分析方法被应用于整个思想和知识领域,不仅用于物理领域,而且应用于人类社会。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简要指出牛顿经典力学诞生的客观条件。
(2)牛顿物理分析方法的特征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经典力学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问可依据材料一、二中“以伽利略研究为基础”等信息,从理论基础和社会需求等方面进行归纳。第(2)问应联系材料三中“数学上能证实的根本的宇宙规律”等信息,从表达形式、研究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说明。第(3)问应结合材料三中“应用于思想知识的整个领域”等信息,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
【答案】 (1)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科技自身发展的要求。
(2)利用数学做完整的推理;注重实验。
(3)牛顿经典力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启蒙思想探求人类社会的法则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10.阅读下面材料:
牛顿出生的时代,正是欧洲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向前跃进的变革时代。欧洲的科学,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进入中世纪后,基督教会统治欧洲长达上千年,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欧洲的科学被禁锢在神学思想中,成了宗教的附属物。文艺复兴后的200年中,真正的科学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登上新的历史舞台,并以磅礴的气势迅速发展。牛顿的时代是一个科学革命的大时代,而他也以巨大的成就给这个时代增添了绚烂的色彩。……少年时代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凡,成绩一般,但却喜欢读书、沉思、做科学小实验。迫于生活艰难,牛顿的母亲只得让他停学务农,但是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的舅父说服了母亲让牛顿继续读书。1661年,18岁的牛顿以减费生的身份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近代科学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牛顿在力学上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3)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解析】 本题以牛顿生活的社会背景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归纳概括和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同时通过伟大人物的生平介绍,培养学生对优秀精神风貌与意志品质的感悟。第(1)问要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时代背景进行提炼,注意经济与思想两个角度。第(2)问依据教材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注意是在“力学”方面的成就。第(3)问应从牛顿艰难的童年时代与努力拼搏的求学时代中进行感悟,只要言之有理,积极向上即可。
【答案】 (1)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1687年出版了《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形成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万有引力定律成为天文学的基础定律。
(3)科学进步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成功需要谦虚的态度,勤奋探索的科研精神等;贫穷不是个人的耻辱,反而可以磨炼个人的意志品质。第三节土耳其共和国的缔造者凯末尔
●新课导入
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土克,土耳其的国父,被赐予Atatürk(阿塔图尔克)就是“土耳其人之父亲”一姓。从1895年升入玛纳斯提军事预备学校,到1916年,凯末尔晋升为将军。在1918年奥斯曼帝国卫国战争中,凯末尔全身心地投入到拯救祖国的斗争中,在他的推动下,议会在1920年1月通过了庄严的土耳其独立宣言《国民公约》。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凯末尔?带着这个问题,让我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框目的内容: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创建土耳其共和国;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进行改革。
关于第一框目“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的讲解,建议教师把握两个大的方面的内容:(1)在战争中成长:①参加了青年土耳其党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在土、意战争中崭露头角。③一战结束后,升为集团军的总司令。战争使凯末尔锻炼和增长了军事才能,同时也赢得了巨大的威望。
(2)在救亡中成功:①将各地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军。②成立了全国护权协会,担任主席。③组建了以他为首的国民政府。④取得了民主革命与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协约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了《洛桑条约》,承认土耳其本土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此处教师要补充
相关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洛桑条约》的巨大进步性: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土耳其和德国一样也遭受掠夺性的宰割,战胜国强迫土耳其当时的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色佛尔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这个条约受到了凯末尔和国民政府的坚决抵制,协约国被迫同土耳其改签了《洛桑条约》,由此体会出凯末尔革命的丰功伟绩。
关于第二目“创建土耳其共和国”的讲解,建议教师把握三个方面的要点:(1)背景: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滋长,二者都梦想通过强权,重建土耳其的霸权,实际上是要重复素丹时代政教合一的封建的老路。(2)过程:凯末尔主持大国民议会,正式宣布废除了苏丹专制制度。(3)结果: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关于第三目“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进行改革”是本节课的重点,建议教师制作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填写,从而理清线索,掌握重点。
项目
主要措施
方向
外交
和平化
政治
世俗化
经济
独立自主
社会
现代化
文教
现代化
评价
世界上杰出的改革家,现代土耳其国家的“国父”
课程标准
了解凯末尔在领导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主要活动,评价其在土耳其民族独立和复兴中的贡献
重点难点
1.凯末尔实行的一系列现代化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重难点)2.对凯末尔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重点)
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1.成长经历
(1)早年参加青年土耳其党及其发动的资产阶级革命。
(2)在1911年的土耳其与意大利的战争中崭露头角,并在一战中被迅速提升。
2.领导民族独立运动
(1)背景
①一战后,土耳其成为协约国宰割、瓜分的对象。
②1919年5月,希腊在英国支持下入侵土耳其,土耳其民族灾难空前严重。
(2)表现
①凯末尔将各地农民游击队统一改编为国民军,并成立全国护权协会。
②1920年,凯末尔将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组建以他为首的国民政府,建立国民军,并充当总司令。
③1922年,土耳其国民军在凯末尔领导下反攻并打败内外敌人,取得民主革命与民族独立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④1923年,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洛桑条约》,土耳其获得独立。
创建土耳其共和国
1.背景:凯末尔抵制了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思潮。
2.过程
(1)1922年11月1日,正式废除苏丹专制制度。
(2)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进行改革
1.背景
(1)一战后,土耳其经济面临崩溃。
(2)凯末尔努力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
2.内容
(1)经济:制订经济发展计划,刺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利用和限制外资。
(2)政治和社会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和伊斯兰教法规,实现政教分离。
②废除封建等级、特权及各种陈规陋习,建立平等国家。
(3)文化教育
①关闭教会学校,对内外兼收并蓄,实现土耳其字母拉丁化。
②实行免费教育,世俗教育,男女合校,对伊斯坦布尔大学进行现代教育理念的改革。
3.意义:促进了土耳其国家的进步。
凯末尔被尊为“土耳其之父”的原因
凯末尔是土耳其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现代土耳其国家的缔造者,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1.他领导土耳其革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迫使协约国签订《洛桑条约》,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建立了共和国,为土耳其发展创造了条件。凯末尔革命是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民主革命,对土耳其和亚非国家影响深远。
2.共和国成立后,推行一系列社会改革,废除哈里发制度;实行政教分离;颁布宪法和制定其他各项法律;大力发展经济;大力发展文化和教育;废除陈规陋习;提高妇女地位,凯末尔的改革使土耳其从政教合一的封建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土耳其的现代化。
凯末尔以其突出的贡献、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土耳其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土耳其之父”。
“共和国失去了它的缔造者,土耳其民族失去了它的非凡的领袖,人类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儿子。”这是给谁写的讣告( )
A.甘地
B.凯末尔
C.穆罕默德·阿里
D.孙中山
【解析】 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共和国”和“土耳其民族”可以得出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 B
阅读下面材料:
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圆柱形红色礼拜帽是神圣的宗教和帝国的象征。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凯末尔担任总统,选择了具有西方色彩的现代化道路,推行改革,但遇到巨大阻力。1925年凯末尔下令,禁止戴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改戴欧式礼帽。但这一禁令受到广泛抵制,随后政府规定戴土耳其礼拜帽有罪。此举引起强烈不满,在一些地方甚至引发公开抗议和骚乱,但均被凯末尔镇压,有些人被处以绞刑。经过凯末尔政府一段时期的强力推行,终于有不少人开始戴欧式礼帽,从而告别传统的土耳其礼拜帽。
——刘易斯《现代土耳其的兴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服饰变化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2)分析凯末尔政府禁戴礼拜帽与辛亥革命后中国剪辫运动的异同。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凯末尔社会习俗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
材料解读
凯末尔担任总统后,强制要求土耳其人民改换习俗,戴欧式礼帽,遇到了较大的阻力,但经过强制推行之后,逐步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解答思路
第(1)问从服饰变化反映社会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角度回答。第(2)问注意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尝试解答】
(1)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关系:服饰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有助于服饰变化变革;社会变革带动服饰变化。
(2)异:前者侧重于改变传统习俗以利于学习西方;后者主要针对封建制度和旧的生活方式。同:发生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辫子和礼拜帽都被视为旧时代的象征;政府采取强制性措施,意在加速社会变革。
一、选择题
1.凯末尔领导的土耳其革命性质是( )
A.它仅仅是一场民族独立战争
B.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改革
C.它是一场反封建哈里发的革命
D.它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解析】 土耳其革命既是一场民族独立战争,还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A、B、C三项说法皆不准确。
【答案】 D
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和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同点包括( )
①领导者倡导使用和平的斗争手段 ②领导者提出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目标 ③民族资产阶级充当了运动的领导力量 ④都取得了预期的结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发动了武装斗争,故①与题意不符;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未取得预期效果,未能获得民族独立,故排除④。
【答案】 C
3.凯末尔曾说:“为了拯救国家,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摧毁从政府机器到国民精神的一切,并树立新的东西。”下列各项措施与凯末尔的理论不相符的是( )
A.废除政教合一的政体
B.效仿西方的法律法规
C.推行国有化政策,限制私有资本的发展
D.革新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
【解析】 凯末尔改革中,鼓励和支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与凯末尔的理论不符。
【答案】 C
4.19世纪以来,一些阿拉伯国家进行了近代化改革,其中以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最具代表性。这两次改革相同之处有( )
①废除哈里发制度 ②进行军事改革 ③建立近代工业 ④实行教育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埃及和土耳其两国改革的内容。①土耳其凯末尔改革废除了哈里发制度,不适合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②只适合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③④是他们改革的共同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凯末尔采取的一项激进措施,就是取消费兹帽,代之以西式礼帽。费兹帽是一种红色圆柱形的帽子,是当时穆斯林土耳其人的特殊服饰。他认为,土耳其人的这种装束是非常不合时宜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土耳其的社会(世俗化)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他说:“自认为是文明的土耳其共和国人民,必须用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精神状态,用他们的家庭生活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来表明和证明他们是文明的。”
——钱乘旦《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
(1)根据材料,指出凯末尔为什么认为“土耳其的社会改革必须从服装入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
(2)概括凯末尔改革对土耳其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由材料“费兹帽……是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打扮”即可提炼出土耳其改革从服装开始的原因。第二小问由所学知识可知,土耳其凯末尔改革的政治前提是土耳其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第(2)问要从服饰改革对推动本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高度来认识其影响。
【答案】 (1)原因:费兹帽等装束非常不合时宜,与现代文明社会格格不入。政治前提:民族独立战争的胜利,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或“凯末尔革命”的成功)。
(2)影响:推动了社会的世俗化,促进了社会的现代化。
一、选择题
1.一战后,使土耳其获得新生的文件是( )
A.《凡尔赛和约》
B.《色佛尔条约》
C.《洛桑和约》
D.《九国公约》
【解析】 1923年,协约国被迫与土耳其签订《洛桑和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答案】 C
2.奥斯曼帝国信奉的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新教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
【答案】 C
3.有人说:“凯末尔革命开创了现代民族解放运动,是这一类型的先声。”这里所说的“这一类型”是指( )
A.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
B.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民族民主革命
C.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民族民主革命
D.发生在西亚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
【解析】 凯末尔革命是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故A项符合题意;凯末尔革命既没有利用宗教进行组织和发动,又不是十月革命直接影响的产物,故排除B、C两项;D项不如A项表述准确全面。
【答案】 A
4.下列不属于凯末尔改革内容的是( )
A.实行政教合一
B.制定了共和国的民法、刑法和商法
C.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D.废除种种陈规陋习
【解析】 据教材可知,B、C、D三项均是凯末尔改革的内容;A项说法不对,因为凯末尔宗教改革的内容是政教分离。
【答案】 A
5.凯末尔领导的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得到了亚洲其他国家的支持
B.国际帝国主义的力量已被削弱
C.土耳其人民民族意识的增强
D.凯末尔的正确领导
【解析】 凯末尔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民族革命的胜利,主要依靠的应该是本民族的英勇斗争。本题A、B两项均是外部的有利条件,应予以排除。D项是土耳其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另外,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想获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所以本题答案是C项。
【答案】 C
6.凯末尔革命后,土耳其社会性质发生的变化是( )
A.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B.由殖民地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C.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D.由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解析】 土耳其独立之前是英、法、德等国的半殖民地,独立后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故选C项。
【答案】 C
7.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凯末尔政府的改革( )
①促使土耳其走上民族国家复兴和现代化道路 ②代表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利益
③使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④中心内容是反帝反封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凯末尔改革的背景、内容、性质、影响等,①②③④都符合其要求。
【答案】 A
8.一战结束后,孙中山、甘地、凯末尔思想的共同点是( )
A.学习苏俄
B.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C.主张武装斗争
D.具有反宗教的世俗主义
【解析】 他们三人都是“亚洲觉醒”的先驱,分别领导了本国的民族民主革命。A项适于孙中山,C项不适合甘地,D项适合凯末尔。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他(凯末尔)提出了生存斗争的指导原则:“就我们这场运动的哲学观来说,我们的眼光要转向西方。我们将把西方的制度移植在亚洲的土壤上。我们将按西方的模式改造我们的学校。亚洲的新口号不再是泛伊斯兰教主义,而是民族主义。”
——[美]H.科恩《东方民族主义的历史》
材料二 军事胜利对真正解放来说是不够的,在民族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在民族的思想教育中,我们的指南将是科学和技术,能否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是生死存亡的问题。
——穆斯塔法·凯末尔(土耳其)
材料三 虽然土耳其在他(凯末尔)死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国家遵循的原则基本上还是他生前制定的指导方针:建立及捍卫疆域有限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启迪土耳其人民的民族意识;摆脱伊斯兰教对国家法律和教育的控制;不但要物质生活西化,人们的思想和风俗习惯也要西化……
——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21年前后凯末尔关于生存斗争指导原则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凯末尔被土耳其人尊为“国父”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根据两则材料中态度的变化分析,材料一中根据“不再是泛伊斯兰教主义,而是民族主义”分析,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西方的制度移植在亚洲的土壤上”一句体现了向西方学习,“能否成为现代文明的国家”说明了前进的方向。第(2)问抓住“他生前制定的指导方针”“捍卫疆域”“西化”等方面分析,还可以根据凯末尔领导土耳其革命、进行社会革命、其思想对土耳其的发展起到的影响等方面概括。
【答案】 (1)由反对西方殖民主义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由宗教振兴到民族复兴;由争取民族独立到迈向现代文明。
(2)领导了土耳其民族解放斗争,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自由,建立共和国;主持全面彻底的改革,使土耳其由一个封建神权国家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民族复兴道路;其立国原则长期成为土耳其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
10.阅读下列图片:
戴礼帽的凯末尔 凯末尔与土耳其女飞行员在一起
请回答:
(1)这两幅图反映的是凯末尔哪一方面的改革?其作用如何?
(2)凯末尔改革还涉及哪些方面?
【解析】 第(1)问较为简单,解答的关键是将图片信息和设问有机联系起来。第(2)问回答的关键是要调用所学知识。
【答案】 (1)社会生活。作用:土耳其人民的社会生活走向了世俗化和现代化,尤为典型的是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实现了男女平等。
(2)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模块综合检测
(时间:60分钟 分值:90分)
1.(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随着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成为唐朝开边拓土的重要力量。高丽人高仙芝出身于将门之家,唐玄宗开元后期出任安西副都护,镇守西域。天宝六年(747年),高仙芝率一万骑兵,历经艰难险阻,长途奔袭阻断西域商路的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境内),俘其国王。经此一役,“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
天宝八年(749年),高仙芝以石国(依附于唐朝的西域小国)不守蕃属之礼为由,率军征讨,大肆杀掠,掠得大量金银珠宝,“皆入其家”。石国王子召引大食(阿拉伯帝国)军队进攻唐安西四镇,与高仙芝率领的唐军战于怛逻斯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唐军大败。自此,唐朝在西北疆域的扩展受阻。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仙芝成为唐朝名将的时代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高仙芝的功过。(8分)
【解析】 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唐朝的发展”“由少数民族将士组成的‘蕃兵’‘蕃将’”并结合唐玄宗时期的对外政策、对外贸易、边疆政策与用人政策等分析回答。第(2)问从直接与间接两个方面来回答其功过,可以从对唐朝统治、丝绸之路、开拓西域等角度来回答。
【答案】 (1)强大的综合国力;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外贸易繁荣;积极的边疆政策;开放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
(2)维护唐朝的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献;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2.(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作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
【解析】 第(1)问要根据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时期的文化特点进行概括。第(2)问首先根据所给材料确定历史背景的时间,然后结合康、雍、乾时期中国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经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3.(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学风丕振,声誉日隆”。
——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分析。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设立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它又是全校最高权力机构……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放在新文化运动这一背景下进行评价。
【答案】 (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经验。
(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
4.(2016·浙江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汉书》
材料二 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义”观念下,唐代处理与周边部族关系的基本政策,既继承了前代的册封体制,又新创了管理体制,朝廷所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7分)
(2)根据材料二,列举唐管辖民族地区的举措。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在处理边疆诸问题上唐与秦的不同之处。(8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中“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蛮夷曰道”等信息,再结合秦统一南方越地后设郡等知识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唐朝“新创了管理体制”“授予的‘都督’‘刺史’称号与其首领地位一样世袭不改”等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回答。
【答案】 (1)在中央设置“典客”;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解决百越问题后,设置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
(2)举措: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当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不同之处:秦任命官吏实行行政管理,唐则加以羁縻。
5.(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
——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8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并联系德国政体的特点概括。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等信息概括;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上述政策进行评析。
【答案】 (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3年,在罗孝全的帮助下,洪秀全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借用、吸收西方宗教中的平等、互助的思想,创立了拜上帝教。……进展顺利的革命形势,使得洪秀全相当乐观。他继续颁准施行一系列激进的文化政策,如“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从而掀起了一场焚烧典籍、扫除偶像的高潮。……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做过一些调整与改动,如停止焚书,增设删书衙,不再扫荡庙宇神像等。
材料二 在泛览百家的基础上,他(曾国藩)感到“周末诸子各有极致之诣……若游心能如老、庄之虚静,治身能如墨翟之勤俭,齐民能以管、商之严整,而持之以不自是之心,偏者裁之,缺者补之,则诸子皆可师也,不可弃也”。……在曾国藩眼里,中学不仅存在弊端,而且应该因时加以更新。“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功夫”。
——成晓军、彭小舟《洪秀全与曾国藩
文化观之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秀全和曾国藩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洪秀全和曾国藩的传统文化观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9分)
【解析】 第(1)问,阅读材料信息可知,洪秀全借鉴了西方宗教思想,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科技,据此可知二人都借鉴西方文化。从材料一中“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做过一些调整与改动”和材料二中“在曾国藩眼里,中学不仅存在弊端,而且应该因时加以更新”等信息比较不同点。第(2)问,洪秀全的做法破坏了传统文化,同时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曾国藩的思想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同:借鉴西方文化。
异:前者先全面否定,后有所调整;后者在肯定的基础上加以维护,并因时更新。
(2)洪秀全:对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曾国藩:推动了“中体西用”思潮的产生,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第一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新课导入
1916年9月15日,即当年农历8月18日,孙中山视察绍兴、普陀后,旋即抵达海宁县盐官镇观看钱塘潮。面对潮如壁立、奔腾而至的钱塘大潮,他用睿智的双眼扫视着前方,感慨万千,发出了“当今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著名论断。志趣高远,振聋发聩!孙中山先生在其一生的革命实践中,是怎样体现这一思想的?他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可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节课教材通过六个框目讲述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光辉的一生。关于孙中山的知识,在必修模块上已经多次涉及,而且与之相关的故事、电影、电视等材料也很多。因此,学生对此并不陌生,鉴于这种实际,建议教师在讲授时采取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点拨并板书关键点的办法来推动授课。
第一目“求学行医转向革命”。本目主要讲述了孙中山先生开始转向革命的历程。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点:(1)求学:出身农家,勤奋好学,少有壮志。(2)行医:孙中山的行医过程也是其进行爱国活动的过程。(3)革命:上书遭拒,看清了清政府的本质,转向革命。
第二目“创立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本目学生虽然比较熟悉,但仍应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教师点拨的关键点是:(1)创立同盟会。①背景:革命呼声高涨。②时间:1905年夏。③地点:日本东京。④领导: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任执行部庶务。④性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⑤意义: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有了领导核心,民主革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⑥纲领:“十六字纲领”。(2)三民主义:①地位:同盟会的纲领。②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③意义: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④局限:没有明确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土地革命的要求不彻底。
关于“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论战:通过与改良派的论战,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为革命实践做好了舆论准备。(2)革命:前八次革命特别是黄花岗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也使革命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获得了胜利。(3)就职: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清帝退位。(4)立法: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5)解职:孙中山的被迫辞职,说明了当时反民主力量的强大;也说明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走向独立民主的道路;还说明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既具有革命性还具有很大的妥协性。(6)意义。
关于第四目“为捍卫民主共和制而斗争”一目,建议教师制作下列表格,让学生阅读教材后自主填写,教师点拨,从而形成一些深刻的认识:
运动名称
针对对象
运动结果
历史结论
“二次革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关于“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背景:孙中山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其个人的革命经历及其与时俱进的精神;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2)制定过程:国民党“一大”。(3)内容。此处着重把握新三民主义和三民主义相比增加的新内容。建议通过下列表格呈现:
运动名称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认识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关于“奋斗到最后一息”的教学,教师把握两个关键点:(1)扶病北上。孙中山先生为实现全国的和平统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抱病北上,体现了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者的伟大胸襟和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与爱国心。(2)溘然长逝。弥留之际的孙中山挂念的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和平”“奋斗”事业,体现了一代伟人为了民族的解放与复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课程标准
概述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评价其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1.孙中山缔造共和、维护共和的主要史实,孙中山与时俱进的品质和鞠躬尽瘁的爱国情怀(重点)2.正确认识孙中山对中国革命与巨大贡献与深远影响(重难点)
求学行医转向革命
1.青年时,孙中山曾毕业于香港雅丽氏医院西医书院,之后,他边行医,边进行爱国活动。
2.1894年,转向革命,在檀香山建立中国最早的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创立中国同盟会和三民主义
1.1905年8月,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2.三民主义
(1)提出: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2)性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含义
民族主义
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统治,解除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4)作用: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5)局限: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没把整个封建地主阶级作为革命对象,土地革命的要求也不彻底。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背景
(1)舆论准备: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
(2)武装斗争
①黄花岗之役:发生于1911年4月27日,成为辛亥革命的先导。
②辛亥革命:1911年10月10日在武昌爆发,各省响应。
2.民国建立
(1)标志: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2)措施
①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自由民主观念传播的法令。
②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结果: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3.评价辛亥革命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①推翻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②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捍卫民主共和制而斗争
1.“二次革命”
(1)原因: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上台,制造了“宋教仁案”。
(2)经过:1913年,孙中山号召武力反袁,掀起“二次革命”。
(3)结果:“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流亡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继续领导反袁斗争。
2.护法运动
(1)第一次护法运动
①原因:护国运动胜利后,北洋军阀集团仍掌握政权。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等。
②经过:孙中山奋起倡导护法运动,捍卫共和国的象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结果:1918年,因为受桂系军阀的排挤,孙中山愤然离开广州,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
(2)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年,孙中山重返广州,继而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此后,广东军阀陈炯明阴谋叛乱,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护法运动再次失败。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与奋斗到最后一息
1.三大政策
(1)背景
①“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先后失败。
②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启发。
③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
(2)确定——中国国民党“一大”
①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②内容
a.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通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党纲、党章。
c.把旧三民主义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
d.核心内容是改组国民党。
2.伟人长逝
(1)背景:为实现全国的和平统一,孙中山抱病北上。
(2)时间: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1.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最伟大的功绩)。
4.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顺应历史潮流,改组国民党,制定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进程。
1.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解析】 从时间上排除A项;从“创举”的角度排除B项,因为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王朝被推翻的事件;从“变局”的角度排除D项(“变局”的含义是政局变动)。
【答案】 C
孙中山一生的三次转变
1.从“医人”到“医国”
(1)原因:民族危机的刺激;受西式教育的影响;国外生活求学经历。
(2)1894年,孙中山整理了他20多年的中西教育所获,针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向李鸿章提出了他的救国强国理论,企图改良社会,实现了从“治病救人”到“救国救民”的转变。
2.从“改良”到“革命”
(1)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上书失败,认清清政府本质。
(2)投身革命事业:创建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策划或参与多起反清的武装起义;1905年创建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领导辛亥革命,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捍卫民主共和: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
3.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1)原因:捍卫民主共和屡遭失败,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启发,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国共合作的实现。
(3)合作基础: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新三民主义。
2.民国初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为捍卫阶级利益,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B.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C.国民党为反对袁世凯专制发动二次革命
D.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北伐战争开始
【解析】 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同盟会而不是兴中会;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民主革命运动兴起,而非同盟会这个革命政党的建立;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标志着大革命的兴起,而不是北伐战争开始。所以答案为C项。
【答案】 C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1922年8月在一次谈话中说:“吾国建设当以英国公正之态度,美国远大之规模,以及法国爱国之精神为模范,以树吾民国千百年永久之计。然而今日中国之外交,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至于国际地位言之,其对吾国利益相同,且无侵略顾虑,而又能提携互助,策进两国利益者,则德国是也。”
——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
材料二 俄国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我革命之所以不成功,则各党员至今仍不明三民主义之过也。质而言之,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初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及后与列强奋斗六年,乃始知其用力之最大者,实为对于民族主义……其(指陈独秀等)所以竭力排挤而疵毁吾党者,初欲包揽俄国交际,并欲阻止俄国不与吾党往来,而彼得以独得俄助而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也……我国革命向为各国所不乐闻,故尝助反对我者以扑灭吾党,所望为同情只有俄国及受屈之国家及受屈之人民耳。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孙中山对苏俄的认识有何不同?
(2)简要评析孙中山“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的观点。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孙中山的伟大转变
材料解读
材料一强调中国当学习欧美国家的政治制度,强化与苏俄的邻近关系。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意在说明国民党“联俄”政策的原因: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可以帮助中国革命
解答思路
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国土邻接关系密切言之,莫如苏维埃俄罗斯”,材料一只是从地理位置方面强调中俄关系。材料二中“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说明孙中山认识到有必要联俄,结合材料概括即可。第(2)问要求评价孙中山的观点,切忌只回答“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评价要从两方面来回答,注意不要忽视观点的局限性
【尝试解答】
(1)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922年通过对比强调中俄地缘关系;1923年认为苏俄同情国民党,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相通,有必要联俄。
(2)为联俄、联共提供依据;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有一定联系,也有本质区别;孙中山的观点有历史局限性。
一、选择题
1.1900年1月,《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如右图),它是兴中会的机关报。该报纸宣传的政治观点不包括( )
A.创立合众政府
B.反对封建专制
C.倡导暴力革命
D.力主维新改良
【解析】 1894年,孙中山创立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革命纲领,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2.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解析】 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辛亥革命,它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项不符合要求,因为共和很快被袁世凯践踏;C、D两项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3.1912年,孙中山对袁世凯说:“十年之内,大总统非公莫属。”“希望您当十年总统,十年之内我筑成铁路二十万里,您练精兵五百万。”这段话反映了孙中山的救国理念由革命救国转向( )
A.实业救国
B.教育救国
C.军事救国
D.法制救国
【解析】 从材料可以分析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革命已经成功,对建设新的国家充满了期待,产生了“建造铁路”等许多实业救国的思想。根据所学,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有识之士面对国家与民族的贫弱,痛定思痛,提出了许多救国图强的思想,实业救国自洋务运动以来一直成为各界人士积极探讨的热门话题,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孙中山,在民国建立后,曾提出过许多实业救国的计划,试图亲自尝试实业救国实践。
【答案】 A
4.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实行新三民主义
【解析】 本题主要从时间上判断,1924年孙中山此时已经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昌起义猝然发动,猝然成功,而此前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是屡战屡败,可以说,辛亥武昌首义成功大大出乎革命党人的预料,在混乱的局势面前,革命党人慌忙把领导权让给了黎元洪……孙中山宣称:“今日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已达到,唯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杨波《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的原因探析》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不数月半壁江山易帜,然而摆在国人眼前的景象是:“言外患则日逼南满,俄涎蒙古也;言内忧则会党充塞,匪盗如毛也。再观内部意见丛生,内讧可惧,四崩五裂,论之堪忧……每逢夜半,枪声四起,睡不安忱,惊惶起坐。”而此时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同盟会,早已处于十分涣散状态,即“革命军起,革命党消”,“非有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方能澄清宇内,底定中原”。
——《共和危言》,1912年3月28日《申报》
材料三 武昌起义后四天,以立宪派为主体的江浙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就开始制定拥护袁世凯以收拾大局的计划。他们一方面让拥有实力的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以顺应一致要求共和的全国人心;另一方面则压迫革命党人交出政治权力,由袁世凯当共和政府的大总统……列强表示,只有在袁世凯解决“南北争端”后,才可能承认中华民国。
——近代史资料丛刑《辛亥革命》
(1)阅读以上三段材料,概括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
(2)你如何看待孙中山让位袁世凯?
【解析】 回答第(1)问从三则材料中可以找到相关的答案提示句,如:“革命党人慌忙把领导权让给了黎元洪”(思想准备不充分)、“同盟会,早已处于十分涣散状态”等。回答第(2)问,如何看待孙中山让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其让位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至于认识我们可以有多种答法,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革命党人还不具备掌握政权的思想准备;功成身退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实力软弱;袁世凯的实力和手段;列强的干涉;立宪派的反对;同盟会组织涣散。(任答五点)
(2)孙中山让位,有其复杂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最根本的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导致。从以后历史的发展来看,他的让位是民主共和道路上的巨大挫折。要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还需要更强大的阶级来领导。(言之有理即可)
一、选择题
1.1905年夏,孙中山曾指出:“此一省欲起事,彼一省亦欲起事,不相联络,各自号召,终必成秦末二十余国之争。”这表明孙中山( )
A.认识到清朝的覆亡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B.已感到建立统一资产阶级政党的迫切性
C.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公认领袖
D.看到了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解析】 题干中孙中山强调各地分散的斗争迫切需要统一的组织和指导,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 )
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解析】 孙中山的社会革命是主张“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以此避免“欧美今日之不均”,故A项正确;孙中山的政治革命是主张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材料内容与此无关,故B项错误;孙中山的民族革命是主张用暴力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材料内容与此不符,故C项错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它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但不是“废除剥削”,故D项错误。
【答案】 A
3.下图是某纪念馆网页上的一幅宣传画,该馆纪念的是( )
A.金田起义
B.黄花岗起义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解析】 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图片中的“民国之门”。直接促成中国走进民国之门的显然是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核心起义是武昌起义。
【答案】 C
4.1912年2月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的颁布
【解析】 清帝下诏退位说明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被推翻,所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A、B、D三项与孙中山的话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 C
5.“袁氏未去,当与国民共任讨贼之事;袁氏既去,当与国民共荷监督之责,决不肯使谋危民国者复生于国内。”上述材料可能出自( )
A.《临时约法》
B.《讨袁宣言》
C.《第二次讨袁宣言》
D.《讨逆宣言》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内容可判断为护国运动期间孙中山发表的《讨袁宣言》内容。故B项正确。
【答案】 B
6.“中山不死,国共求同”是北大学生欢迎连战时打出的标语。孙中山为国共“求同”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是( )
A.领导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召开国民党“一大”,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
C.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D.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迫使袁世凯下台
【解析】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标志国共合作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A项北伐战争始于1926年,但中山先生于1925年3月12日去世;B项把共产党改造成了国民党说法错误,两党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共同革命;D项袁世凯1916年在全国人民唾弃声中离世,与本题无关。据此A、B、D三项错误。
【答案】 C
7.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关于“新三民主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是“民族、民权、民生”
B.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新三民主义改造和发展了旧三民主义
D.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与时俱进精神的体现
【解析】 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也是“民族、民权、民生”,但有了更深刻的内涵,“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三大政策。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三大政策实现新三民主义,它是孙中山思想与时俱进的体现。
【答案】 B
8.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的共同贡献在于( )
A.推动本国建立民主政治体制
B.促使本国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推翻了本国的封建制度
D.推进了本国法治建设
【解析】 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体制,排除A项;B项中的“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与孙中山不符;华盛顿和孙中山并未推翻本国的封建制度,排除C项。D项属于三人的共同贡献,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某也农家子弟,生于畎亩,早知稼穑之艰难。……且国中人口,甲于五洲,倘不于农务大加整顿,举行新法,必至民食日艰,哀鸿遍野,其毙可预决也。故于去春,孑身数万里,重历各国,视察治田垦地新法,以增见识,决意出己所学,以提倡斯民。
——孙中山《创立农学会征求同志书》(1895年)
材料二 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要杀四万万人之半,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去,那不必去管他。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906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土地问题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这一思想有何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根据材料结合孙中山生平以及民生主义的发展即可解答。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归纳。第(2)问依据民生主义的内容回答。
【答案】 (1)农业与土地问题(民生问题)。
原因:出身农民;人口众多,农民贫困;海外所学,报效祖国。
(2)核定地价,平均地权。提出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年,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具体解释为: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行民族的独立自主……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和被选举之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的解释蕴含了什么思想?依据这种思想,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时,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2)材料二中强调“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具有什么进步意义?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力图在中国实行哪些重要的政治制度。
(3)通过材料三与材料一,可以看出孙中山对列强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孙中山在1924年为推动民主革命发展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解析】 第(1)问回答的关键点是材料中“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行民族的独立自主……”的信息。第(2)问回答的关键是调用所学知识。第(3)问回答的关键点是材料三中“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的信息。
【答案】 (1)思想:民族主义。最大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2)进步意义: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制、责任内阁制。
(3)变化:由不明确反帝到明确反帝。举措:改组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三节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励精图治的清康煕帝
●新课导入
他是个天分极高、坚韧顽强的少年,即位后每日读书长达数个时辰,以至学习过苦而呕血。16岁时,他以智慧和勇气设计铲除了专权跋扈的辅臣鳌拜,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此,他以超群的胆识和兼容并包的胸怀,开始治理被破坏得伤痕累累的大地。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帝。那么,康熙帝为中国历史的进步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又有哪些不足之处?对康熙帝应该如何客观评价?本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教法案例
本节课从六个框目讲述了清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主要包括两个大方面的内容,一是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二是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皇帝,历来赞多贬少,与之相关的历史电视剧或故事也很多,建议教师将之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
第一部分“康熙幼年登基,除掉权臣稳政局”,就是教材第一目“幼年登基,铲除鳌拜”的内容。它并非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史实,教师简单点拨即可。教师的点拨应该围绕本课整体的教学核心——对康熙帝的评价来展开,为更好地评价康熙帝做好必要的铺垫:少年康熙勇挑重担,以其过人的智谋巧
擒权臣鳌拜,掌握了实权,稳定了政局。这突出显示了康熙帝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过人胆量与政治睿智。
第二部分“康熙帝对清朝的统治”,包括教材第2—6框目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建议教师从四个方面讲解。(1)反对分裂,维护统一。主要把握三个关键点:①平定三藩;②统一台湾;③平定噶尔丹。康熙帝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权。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一大贡献,非常值得肯定。(2)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康熙帝组织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了沙俄侵略者,并使之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从而有效地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领土主权。这是康熙帝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又一大贡献。
(3)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康熙帝在政治上增设南书房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他在经济上实行奖励垦荒、实行“更名地”、推行“摊丁入亩”和治理黄河等措施,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清朝封建经济的发展。这些也是值得肯定的。
(4)采取思想文化措施,强化集权统治。主要措施包括倡理学、编书籍、“开博学鸿词科”和大兴文字狱。对于这些措施的评价就不能一概而论。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但其消极影响也很大,正是这些思想专制的实行,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着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阻碍了中国科技迈向近代的步伐。尤其是文字狱的实行,摧残了文化,其危害更大一些。
最后,建议教师做出表格,让学生在填写表格过程中理清线索,便于更好地对康熙帝进行客观评价。
课程标准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康熙帝在巩固国家统一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措施(重点)2.对康熙帝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重难点)
幼年继位,铲除鳌拜
1.幼年继位
1661年清康熙帝即位,1667年亲政。
2.铲除鳌拜
1669年擒获鳌拜,平反冤假错案,整顿吏治,稳定了政局。
平定三藩,统一台湾
1.平定三藩
清康熙帝采取剿抚并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历时8年平定三藩之乱。
2.统一台湾
清康熙帝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于1683年攻下澎湖,清军进驻台湾,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
抗击沙俄侵略,粉碎分裂活动
1.抗击沙俄
(1)背景:清朝初年,俄国军队侵入黑龙江流域,清政府多次交涉无果。
(2)过程
①亲临东北,派人侦察敌情。
②设置黑龙江将军,调兵遣将,积极备战。
③围攻雅克萨,打败俄军。
④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捍卫了领土主权和国家尊严。
2.粉碎分裂
先后平定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和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社会经济
1.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重建内阁及翰林院,设南书房。
(2)作用: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2.发展社会经济
(1)背景:农业经济久经战乱破坏,急需恢复发展。
(2)措施
①大力奖励垦荒。
②实行“更名地”。
③实行赈灾,减免赋税。
④试行“摊丁入亩”,进行税制改革。
⑤任用靳辅为河道总督,治理水患。
(3)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提倡理学,编纂书籍
1.提倡理学
(1)措施
①将朱熹塑像抬入大成殿,成为第十一哲。
②为朱熹讲学之地考亭书院题写匾额。
③提拔“理学名臣”,大力宣扬理学。
④颁布《圣谕十六条》,按照儒家思想制定士民的行为准则。
(2)意义: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统一的思想基础。
2.编纂书籍
(1)编纂《周易折中》《日讲四书解义》和《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等。
(2)为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亲赐书名。
开博学鸿词科,兴文字狱
1.开博学鸿词科
1678年在北京第一次开博学鸿词科,此举扩大了清政权的支持面。
2.兴文字狱
对于不愿顺从清朝统治的汉族士人,康熙帝则用文字狱严加镇压,这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客观评价康熙帝
1.历史贡献
(1)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两次反击沙俄侵略。康熙帝为维护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把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紧密结合在一起,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
(2)康熙帝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古今图书集成》等要著,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
(3)康熙帝统治时的中国,政局稳定,领土广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为中国历史上长达150年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础。
2.不足之处
康熙帝统治时期,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独裁,继续推行闭关政策,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这就为中国在19世纪遭受西方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史学家戴逸评价“康乾盛世”的主要视角应是( )
A.古今的历史变迁
B.政治经济的互动
C.中外的历史比较
D.民族意识的消长
【解析】 在中国古代,“盛世”本身的概念就包括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比较繁荣、人民负担较轻等元素。从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看,“康乾盛世”也是比较有名的,故可以排除A、B两项。D项说法与题目没有关系。本题关键是明确“滑向衰世凄凉”的真正含义,它是指由于封建专制和自然经济的高度发展,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科技等新的社会发展因素,与同时代的西方相比,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 C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五年(1727年),台湾知府沈起元条陈台湾事宜称:“漳泉内地无籍之民,无田可耕,无工可佣,无食可觅。一到台地,上之可以致富,下之可以温饱。”……据统计,台湾归统时有人口20万左右,到嘉庆中期,总人口已达200万之众。
——陈锋等《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 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从康熙到嘉庆年间,先后担任府儒学教授的36人、训导23人,台湾县儒学教谕36人、训导25人,凤山县儒学教谕34人、训导11人,全部都是福建人。
——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
(1)材料一中“台湾归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
的?指出材料二所述康熙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的政治意图。
(2)根据上述材料,评述康熙帝统一台湾对加强闽台经济、文化联系的积极作用。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台湾归统”的背景、措施和影响
材料解读
材料一:在归统之前,台湾的人口很少,在归统之后,台湾人口增加了10倍,说明台湾归统后经济获得了发展;同时也说明,台湾的归统也有利于大陆特别是福建当地人口的就业和生活。材料二:台湾归统后,清政府派出多名文化官员到台湾进行教化,强化了台湾和内地的文化联系
解答思路
第(1)问的第一小问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分析;第二小问注意统治者不论采取何种措施,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其统治。第(2)问要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把握住“设问解读”分析的角度,不要跑偏
【尝试解答】
(1)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积极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背景:镇压地方分裂割据势力,统一已成历史趋势;殖民入侵,威胁清王朝的统治。意图:加强对台湾的管辖。
(2)积极作用:经济上,大量移民进入台湾,缓解了福建沿海人口和生活压力,促进了台湾经济开发;文化上,输送福建教育人才,促进台湾文化教育发展。
一、选择题
1.康熙即位后,辅政大臣中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鳌拜矫诏斩了苏克萨哈。这一事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康熙亲政后打击权贵
B.苏克萨哈威胁皇权
C.鳌拜大权独揽
D.康熙对鳌拜优礼相加
【解析】 材料通过鳌拜矫诏斩苏克萨哈的史实,说明了鳌拜独揽大权,威胁到皇权。
【答案】 C
2.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中写道:“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他的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鳌拜集团被铲除
B.清军平定三藩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清军统一台湾
【解析】 从材料信息“海上”“扶桑”“水犀军”等可以看出,这是康熙帝为清军统一台湾而写的。
【答案】 D
3.观察下图,图中诗为:“大漠孤城祁连山,戍楼遥望暮云间。西风忽报边关紧,十万兵勇过桥湾。”图中的清军“过桥湾”是为了( )
清军过桥湾图
A.平定三藩之乱
B.挫败沙俄侵犯
C.平定噶尔丹的叛乱
D.开发西北边疆
【解析】 诗中的“祁连山”“大漠孤城”等信息表明,清军要去西北平定叛乱,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4.晚年的康熙帝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我们看来这一评价的主要立足点应是( )
A.他加强了中央集权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B.他运筹帷幄,平定三藩叛乱和噶尔丹叛乱
C.他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他提倡理学并开博学鸿词科
【解析】 康熙帝一生贡献颇多,应加以概括总结,C项是对A、B、D三项的概括和总结。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帝在国内和对外的斗争都为中国历史写下了有声有色和值得珍视的篇页……但康熙未敢使中国越过封建国家雷池一步,始终没有表现出某种使中国跳出落后状态的独特尝试,原因何在?关键不在个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会条件。
——刘大年《论康熙帝》
材料二 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请回答:
(1)请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值得珍视的篇页”,任举三例。
(2)分析材料一中导致康熙帝历史局限性的社会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说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第(1)问“值得珍视的篇页”指的是康熙帝的贡献,结合教材举三例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省略号后面的内容概括归纳即可。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回答即可。
【答案】 (1)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加强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署《尼布楚条约》,维护了国家主权。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极为弱小;专制主义政治和思想日益加强。
(3)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潮流;一分为二的原则。
一、选择题
1.康熙帝在铲除权臣鳌拜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局的措施,不包括( )
A.将鳌拜处死
B.平反冤假错案
C.大力整顿吏治
D.永远废除圈地
【解析】 对鳌拜的处理是革职拘禁而并非处死。
【答案】 A
2.下图表明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 )
图中札付为安远靖寇大将军察尼
提升归降的叛军千总为守备时所颁发
A.坚决用武力消灭三藩势力
B.剿抚并用的战略战术
C.以安抚为主的方针
D.分化叛军的力量成为平定三藩之乱的主要方针
【解析】 材料能够提供的主要信息是提拔投降的叛军将领。
【答案】 B
3.假如你是一名电视导演,看到了下列电视剧剧本描写的场景。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 )
A.《康熙王朝》中,康熙帝以“除恶勿尽”的策略,平定了三藩之乱
B.《鹿鼎记》中,清政府派施琅进攻台湾,并从郑克塽手中收回台湾
C.《小宝与康熙》中,康熙帝身先士卒,带领清军取得雅克萨战役的胜利
D.《康熙秘史》中,康熙帝打败噶尔丹,迫使其中央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
【解析】 B项符合史实。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时,采取了“剿抚并用、分化瓦解”的策略;康熙帝在雅克萨之战中,是御驾亲征,但直接带兵打仗的是彭春和萨布素;康熙帝打败噶尔丹后,并没有签订条约。《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签订的条约。
【答案】 B
4.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广大地区属于中国领土的条约签订于( )
A.康熙年间
B.顺治年间
C.雍正年间
D.乾隆年间
【解析】 题干所述条约为《尼布楚条约》,它签订于1689年,是康熙年间发生的事件。
【答案】 A
5.康熙三十年(1691年),“多伦会盟”举行。康熙帝在会上答应了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请求,除保留其原来汗号外,对旧有的济农、诺颜等名号,一律改为清王朝的亲王、郡王、贝勒等封爵。其目的包括( )
①解决平定三藩之乱的后顾之忧 ②政治上进一步孤立噶尔丹势力 ③加强内外蒙古和清中央政府联系 ④防止俄军入侵尼布楚和雅克萨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三藩之乱的问题已经在1681年彻底解决,排除含①的选项;沙俄入侵问题也已经在1689年得到了妥善解决,排除含有④的选项;噶尔丹问题在1720年才得以彻底解决;从材料中保留汗号和改名号可以得出③的结论。答案为B项。
【答案】 B
6.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广东、四川等省试行将丁税并入田赋的“摊丁入亩”制度,这一制度的优点不包括( )
A.减轻贫民负担
B.简化了税种
C.简化了征税手续
D.本质上体现了农民利益
【解析】 摊丁入亩后,地丁合一,按田亩多少单一标准收税,减轻了贫民负担,简化了税种和收税手续,具有重大进步意义。但摊丁入亩本质上体现了地主阶级利益。
【答案】 D
7.清康熙帝说:“宋儒朱子,注释群经,阐发道理……朕以为孔孟,有裨斯文者,朱子之功,最为宏钜。”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康熙帝比较推尊朱熹
B.康熙帝看到了朱熹对孔孟儒学的发展作用
C.康熙帝肯定了朱熹,否定了孔孟
D.康熙帝推重儒学特别是程朱理学
【解析】 材料体现了清康熙帝对朱熹的大力推尊,但他并未否定孔孟之学。
【答案】 C
8.右图是电视剧《宫》的宣传海报。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
A.军机大臣跪见皇上
B.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C.皇上亲自处理《南山集》案
D.皇帝下旨设立内阁
【解析】 军机大臣设立于雍正年间;鸦片战争爆发于道光年间;内阁是明代设立的。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2016·浙江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记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
——《世界遗产在中国》
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
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②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③康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④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
——《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要予以展开。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修得民心”的角度作答,“木兰”意为哨鹿,康熙帝把“木兰围场”作为围猎、避暑、练兵,真正职能还是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避暑山庄”是北京到木兰围场的途中康熙帝设立的行宫之一,后来康熙将其变成引见官吏、接见各民族王公贵族、外国使节及处理朝政的场所,实际上是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每年除夕,皇帝在“故宫保和殿”举行盛宴,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和朝廷文武大臣。第二小问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角度概括,康熙帝加强与少数民族的团结,以包容的心态因地制宜的处理边疆和民族关系。第(2)问属于开放性问题,从四个角度的认识中任选一个展开阐述康熙帝的“文治武功”,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观点与史实结合,规范准确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职能:①木兰围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②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③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
经验:因地制宜地处理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
(2)选择①: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统一国家。
选择②:康熙帝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矛盾。
选择③:康熙帝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和平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
选择④:康熙帝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
材料二 300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其实直到1860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
材料三 康熙帝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东华录》(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对康熙帝的作为作简要评价。(不能照抄原文)
(2)试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
(3)材料三体现了什么政治体制?这与材料二中1840年的遭遇有何关系?
【解析】 第(1)问主要是从材料中提炼要点,注意设问中“不能照抄原文”的要求,不是说不能使用原文,事实上此问的答案离不开材料原文的提炼。第(2)问从多方面回答。第(3)问要结合必修1中的知识回答,并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理论综合回答。
【答案】 (1)善于吸收新知识,重视农业,对工业化不感兴趣。
(2)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需求很少,对世界缺乏认识。
(3)政治体制:君主专制。关系:封建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导致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惨败。第一节中国古代圣人孔子
●新课导入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有一套虽不周密而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见解。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
孔子对于中国历史还有哪些贡献?为什么被称为“圣人”?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节课分六个框目对先师孔子的生平和贡献进行了讲述。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将其整合成三个大方面的内容:勤奋好学,终成大才;孔子的主要活动;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第一个大的方面“勤奋好学,终成大才”,其实就是对教材第一个框目“自幼勤奋好学”的处理。本目主要把握两个关键点:(1)出身寒微,自强不息。(2)勤奋好学,终成大才。
第二个大的方面“孔子的主要活动”,主要涉及对教材第2—5目的处理。(1)兴办私学。主要从七个方面进行把握:①首创私学;②“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③以“六艺”为主要教学内容;④“言传身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⑤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⑥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的教学成果。(2)创立儒学。主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是“正名”;二是“仁”的思想。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必修3已经学过的相关内容,从联系的角度进行讲授。①“正名”,就是恢复已经被破坏了的周礼,从而恢复混乱的社会秩序;②“仁”,就是“以德治国”“克己复礼”。
(3)周游列国。孔子带领弟子,不畏艰辛,周游列国13年,但终不得用。此处教师应该点拨出深层次的原因:当时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孔子倡导的“仁”的思想不利于在争霸战争中取胜。因此,其思想在当时得不到推广。(4)整理古籍。①首先知道孔子所整理的六部古籍;②其次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对六部经书的内容作大致了解;③教师点明孔子整理这些经书的深层次原因——将其作为治国救民的重要工具;④教师可以从中华文明传承的角度,点拨“六书”对于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的巨大作用。
第三个大的方面“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对孔子思想的定位与评价。讲授时,应该以教材最后一目为基础,联系前两个部分的内容,综合审视孔子的一生,回顾其在教育、思想等方面的主张,对孔子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此处,建议教师引用曲阜孔子文化节等新颖材料来说明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世界地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以下四点:(1)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因素。(3)儒学思想具有世界影响。(4)对待儒学的正确态度。
课程标准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重点难点
1.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历史地位(重点)2.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评价(重难点)
自幼勤奋好学与兴办私学
1.自幼勤奋好学
(1)从小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长大后为官之余抓紧时间学习。
(2)利用时机,认真学习周礼。
(3)善于抓住机会向他人学习。
2.兴办私学
(1)授徒办学:兴办私学;后来做官从政、周游列国,均未停止授徒;晚年坚持办学。
(2)教育主张
①教学原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②教学内容:礼、乐等“六艺”。
③教学方法:主张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强调要学思结合。
(3)历史影响:对当时和后世中国各项事业的进步,特别是对孔子思想的传播和儒学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创立儒学
1.背景:春秋晚期是一个社会秩序“礼崩乐坏”的时代。
2.内容
(1)强调“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以实现天下太平并长治久安。
(2)必须首先“正名”,只有通过道德教化,用礼制来规范人们的言行。
(3)思想的核心是“仁”。
①从“德”的角度来说就是“爱人”。
②从“礼”的角度来说,他认为是“克己复礼为仁”。
(4)主张“爱民”“富民”“教民”“化民”和“安民”。
3.地位
汉武帝时期之后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成为统治者“治国理民”的工具。
周游列国与整理古籍
1.周游列国
(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找到发挥自己政治才能的地方。
(2)经过:先到卫国,然后游历曹、宋、郑、陈、蔡等国,后来到楚国。
(3)结果:周游列国13年,终不见用。
2.整理古籍
孔子晚年编订出《诗》《书》《礼》《乐》《易》《春秋》6部著作。
孔子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1.地位
(1)在汉武帝后,成为封建社会理论化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
(2)在封建社会里,儒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儒学在中国周边国家广泛传播,传到西方也受到应有的重视。
2.态度
(1)原因:进入近代社会,儒学不断受到批判和否定。
(2)态度:其内容虽有糟粕,更有精华,必须批判地继承。
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孔子的思想既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从汉代开始,几乎所有的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思想,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脉。
2.以仁、礼、道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经历代的损益,积淀下来,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中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3.在教育方面,孔子不仅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模式,并且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诸方面影响深远。他打破了以往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教育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从而连续不断地发展下来。
4.孔子的思想对亚洲一些国家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学对近代欧洲思想的发展也发生了一定影响,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和鼓舞。
下列对孔子思想的历史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在春秋时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B.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思想体系
C.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未得到推崇,故A项不正确;儒家思想体系也不是在春秋时期形成的,故B项也不对;孔子的思想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并未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也不正确。孔子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经后世发扬、改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故选D项。
【答案】 D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论孔子思想》
材料二 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
——《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1)两则材料都涉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孔子在教育方面有何贡献?
(2)材料一、二评价孔子时,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孔子思想的内容以及历史地位
材料解读
材料一:既指出了孔子认识的局限性,又指出了其伟大的历史贡献。材料二:既指出了孔子思想的先进性,又说明了孔子思想保守性的根源所在
解答思路
第(1)问可从兴办私学、教育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回答。第(2)问比较两则材料,看出两则材料采用的相同方法是论从史出,采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人物。第(3)问回答时要注意从原题引用的材料观点和所掌握的评价历史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论证
【尝试解答】
(1)教育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评价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兴办私学,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提出了一些今天仍然受益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继承、整理和传播历史文化典籍。
(2)相同方法:阶级分析法、两分法。不同结论:材料一:维护奴隶制的保守主义者,但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材料二: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但也表现保守的一面。
(3)运用正确的观点全面分析历史人物,看其对社会潮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
一、选择题
1.“三十而立”是孔子对自己30岁时所达到的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30岁的孔子( )
A.开办私学,聚徒讲学
B.步入政坛,政绩显赫
C.周游列国,展示抱负
D.整理典籍,专攻教育
【解析】 孔子50岁时步入政坛,后弃官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典籍,B、C、D三项的时间在孔子50岁之后。
【答案】 A
2.季氏大夫擅自用天子之礼,跳“八佾舞”,孔子愤慨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因材施教
【解析】 鲁国季氏用天子的乐舞违反了周礼,而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因此材料反映的孔子主张是克己复礼。
【答案】 C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促进公平,采取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等举措。这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和原则中的(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启发式教学
D.温故而知新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打破了只有贵族接受教育的局面,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公平。
【答案】 A
4.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
A.知之为知之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因材施教
【解析】 解题注意关键信息“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相矛盾,而“有教无类”是指不论身份高贵与低贱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与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相矛盾。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儒家学者之重视教育是有目共睹的,私塾、书院乃至老师弟子的直接传授形式,是儒者实行教育的主要手段。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本来就是一个大教育家,自孔子始教育就不再是少数贵族阶级的特权,而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
请回答:
(1)据图1分析孔子周游列国对孔子及其弟子一行的作用。
(2)据图2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中值得我们继承的地方。
(3)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被称为“圣人”且受到后人敬仰的原因。
【解析】 第(1)问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回答,既可以答最直接的作用,如增长见识等,也可以从长远的角度来回答,如为儒学的创立打下基础等。第(2)问要结合现代教育实际来作答,注意要抓住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第(3)问要从总体上分析孔子受人尊敬的原因,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
【答案】 (1)增加了阅历,增长了见识;传播了孔子的思想,为儒学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2)“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实事求是”“学思结合”“反复温习”的学习思想;“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
(3)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社会理论化的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一、选择题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孔子主张( )
A.谦虚好学,并不盲从
B.博学多才,见多识广
C.雄才伟略,实事求是
D.成人达己,志向高远
【解析】 由材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明其勤奋好学,以及“择……”可以看出A项正确。
【答案】 A
2.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表明他提倡( )
A.启发诱导,反对注入式的教育方式
B.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
C.因材施教,主张依据实际而进行教学
D.为国举贤,宣传“仁”为核心的思想
【解析】 资质上等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资质中等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答案】 C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为解决上述问题,孔子的主张是( )
A.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名正言顺
B.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以求得人民的拥护,使其统治名正言顺
C.要求东周统治者承认强大的诸侯国的霸主地位,使他们号令诸侯名正言顺
D.给世间万物确定稳定的名号
【解析】 为匡正被破坏的名实关系,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
【答案】 A
4.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中说:“孔子出门必坐车。”孔子的这一行为最能体现儒家思想中的( )
A.“礼”
B.“仁”
C.“仁政”
D.“德治”
【解析】 儒家思想中的礼是外在的社会规范,是西周等级制度。“孔子出门必坐车”反映的是行为与身份等级相符。
【答案】 A
5.“定六艺于杏坛,绍虞夏商周之统;藏诸经于鲁壁,开关闽濂洛之传。”这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庙大成殿的一副对联,与该对联相关的历史人物的主张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人者,仁也,亲亲为大”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解析】 “六艺”是指孔子编订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杏坛”传说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故题干对联歌颂的历史人物是孔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6.针对鲁国公室衰微,私家强盛,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卿擅权,孔子提出的主张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忠君尊王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孔子主张“忠君尊王”,向鲁君提出强公室、抑三卿的建议,以裁抑三家的势力。
【答案】 D
7.“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孔子为此而采取的行动是( )
A.做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
B.收徒授业,整理文化典籍
C.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
D.提出“正名”主张
【解析】 孔子为使自己的学说传于后世,专心于文化教育事业,并且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整理成“六经”。
【答案】 B
8.孔子之所以被尊称为“圣人”主要是因为( )
A.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盛极一时
B.孔子广收门徒,社会影响力大
C.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
D.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解析】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故C项正确。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有关孔子的材料: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皆准,俟百世而不惑也……吾将以政治家尊孔子……而政治家不足以尽孔子。食政治家之赐者,不过一国……不过百年,而孔子之因时的政治,可以善当时之中国,可以善2000年迄今之中国……
——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
——[日]儿岛献吉朗《诸子百家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
(2)材料二从哪些方面评价了孔子?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作者评价的主要依据。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解析】 第(1)问在回答时要准确提炼材料一信息。回答第(2)问时注意材料二中“教主”“教育家”“政治家”等信息。回答第(3)问时要注意从中国和世界两个方面入手。
【答案】 (1)主张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提倡“仁”,主张以德治民。
(2)儒学创始人,中国人深受孔子思想影响;教育家,教育思想影响深远;政治家,孔子的政治主张不受时代的限制。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材料二 孔子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孔子是开始传播贵族学到民间来的第一人。孔子修诗、书,订礼、乐,赞易而作春秋,此所谓“六经”。其先皆官书也,经孔子之手而流布于民间。
——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的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孔子是怎样“传播贵族学到民间”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及其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核心:“仁”。
影响: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2)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对文化的垄断;修诗书,订礼乐,赞易作春秋。第三节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新课导入
李四光(1889-1971),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湖北省黄冈人,蒙古族,英国伯明翰大学硕士,挪威奥斯陆大学荣誉博士学位。首创地质力学。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李四光的著名事迹也被翻拍为电影。1932年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代理校长,又任重庆大学教授。为中国甩掉“贫油”帽子,创立地质力学理论。为中国“两弹”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李四光?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课教材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我国现代杰出科学家李四光的主要生平:胸怀壮志,出洋留学;创建地质力学;破除“中国贫油论”;探讨地震预报和地热开发。这些内容具体而扼要地介绍了李四光的学业和科研生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和对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主要贡献,也蕴含着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要原因。建议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图文材料,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能够体现李四光高尚人格、科学精神和个性特征方面的资料,帮助青年学生不但重视立志,更能为志向的实现而不懈努力。
第一目“胸怀壮志,出洋留学”。教材以李四光先后留学日本与英国并学成归国工作为线索,讲述了李四光少年时代、留日和留英三个时期的志向和学业情况,并通过“链接阅读”栏目,向学生展示了与李四光成长密切相关的史实。
教师在授课时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1)留学日本,学习造船: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目的学习重点,建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本目中“链接阅读”之一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讨论“李四光名字是怎么来的?”“李四光为什么选择造船专业”“是哪些因素导致少年李四光有‘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以期让学生初步理解导致李四光作出这一选择背后的主观与客观因素。(2)留学英国,改学地质,为国开矿。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在师生交流中完成。建议教师先提出“李四光留英时为什么选择地质专业?他在获得硕士学位后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相关内容并进行思考。
第二目“创建地质力学”。教材主要介绍李四光对中国地质力学的卓越贡献,同时也概要地介绍了李四光在其他领域的科研成果。科学研究是非常艰苦的创造性工作,本目教材展示了李四光不迷信权威,“让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与长期呕心沥血“为真理而奋斗”的献身精神。建议教师在授课时把握下面几个角度:(1)执教和领导:先后是担任北大地质系教授和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工作之余仍坚持不懈的研究。
(2)1926年,他发表了《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一文。在这一著作中,李四光在吸收了当时国际先进地质学家思想营养的基础上,肯定了地壳运动“平移说”,这部著作成为李四光在地质力学萌芽时期的代表作。(3)1945年,李四光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地质力学理论始具雏形。此处建议教师补充下面材料:1948年,李四光代表中国出席在伦敦举行的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第一次应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新华夏海的起源”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从此,地质力学这一新学科正式载入史册,李四光成为公认的地质力学奠基人。
(4)1962年,李四光完成《地质力学概论》一书,这是他对自己40余年地质力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的总结。此书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第三目破除“中国贫油论”。本目内容在讲授时,建议教师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
“中国贫油论”的产生。“海相生油”论的影响;英国地质学家勘探的结果。(2)“中国贫油论”的破除。①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推断,中国蕴含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资源。②实践证明。中国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油田的发现,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同时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充分的证明。
第四目“探讨地震预报和地热开发”。本目建议教师从两个大的方面把握:(1)地震预报:1962年3月广东新丰江水库和1966年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灾难。李四光通过对断裂带的研究,参考我国历代文献中丰富的地震资料,认为是可以对地震作出预报的。为了能够探索预报规律,李四光不顾高龄,深入邢台震区进行考察和研究,开创了活动构造研究与地应力观测相结合的预报地震的途径。后来,李四光曾对河北滦县、迁安一带的地震提出了预见。事实证明,这些预见是正确的。
因此,虽然李四光还没来得及对地震预报问题作出更深入的研究就与世长辞,但他的研究成果已饮誉海内外。(2)地热开发:李四光认为地球是个大热库,应该大力开发和利用;李四光认为把煤炭当燃料是十分可惜的事情,这对于当今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课程标准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重点难点
1.李四光在我国地质力学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重难点)2.结合史实评价李四光(重点)
胸怀壮志,出洋留学
1.清朝末年,李四光出生于湖北黄冈一个世代塾师之家。
2.1902年,被选派赴日本留学,进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后又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
3.民国成立后,出任湖北实业部部长。袁世凯窃位后,愤然辞职,赴英留学,入读伯明翰大学学地质专业。
4.李四光博览群书,并能熟练运用英、日、德、法等国语言。
创建地质力学
1.1920年5月,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后又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
2.李四光以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创立了地质力学。
3.1962年,李四光著成了《地质力学概论》一书,这部重要著作成为地质力学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破除“中国贫油论”
1.20世纪20年代,英国地质学家克拉普到中国玉门勘探,连打了7口钻井,都不见石油喷出。于是“中国贫油论”便逐渐流传开来。
2.1934—1935年,李四光在欧洲讲学时就含蓄地驳斥了“中国贫油论”。
3.1954年,李四光在《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远景》的报告中,又科学地指出我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和石油。
4.陆续在沉降带发现了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重要油田,终于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探讨地震预报和地热开发
1.1962年,周恩来委派地质部长李四光组建地质大队,专门从事地震调查研究,解决地震的预报问题。
2.李四光还极为重视地热的开发、利用问题。
3.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在京逝世。
李四光的贡献及对其评价
1.贡献
(1)在地质力学的指导下,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重大工程服务。
(2)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在李四光地质力学的指导下,我国勘探部门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和勘探。相继找到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震惊了世界,使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保障。
(3)李四光还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做出了贡献。
(4)晚年,他对地震的生成和预测作了大量研究,有效地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预测和预防。
2.评价
(1)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献给了祖国和人民,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李四光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1988年,我国发行了一套《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这套邮票共4枚,《地质学家——李四光》就是其中一枚。李四光能够享有这样的荣誉,主要是因为( )
A.他本人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高地位
B.他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其成就对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D.他创立了新兴的学科,并在该学科的研究中有较高造诣
【解析】 现代科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和社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李四光的科学理论,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地质灾害预报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由于这些成就和他的爱国精神,他赢得了人民的尊敬。
【答案】 C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早在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德在《中国和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中,就提出了“中国贫油论”。多少年来,国际上“权威”们的论断认为:“世界已知油田,大都在海相地层中,而中国大部分是陆相地层,因此,不可能储藏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石油。”
材料二 1954年,李四光应邀到石油管理总局作了题为“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远景”的报告,明确指出:“可以这样考虑: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先从新华夏系的旁边摸起,同时在覆盖地区着手摸底,物探、钻探都可以用上,看来是有意义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李四光对我国石油探测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认识?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李四光对中国摘掉“贫油国”帽子做出的贡献
材料解读
材料一:简单介绍了“中国贫油论”的出现;材料二:李四光对于中国是否有石油做出了乐观的评估,并提出了勘探建议
解答思路
第(1)问要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进行比较归纳“不同”。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李四光对我国石油前景的重新评估和所学知识分析。第(3)问从当时国际、国内等环境出发判断
【尝试解答】
(1)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材料一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材料二认为中国能够探测到石油。
(2)李四光从运动的观点出发,探索地质现象的本质、地壳结构及构造规律,建立了独创的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的石油探测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在科学研究上,不要迷信“权威”,而应根据客观实际作出自己的判断。
一、选择题
1.“舜土无私万象涵,纬经地脉赖君探。若无妙手寻油出,赤县焉知是哪堪?”这首七绝古诗赞颂的是( )
A.李时珍
B.詹天佑
C.李四光
D.邓稼先
【解析】 阅读此题的材料后我们会发现,“若无妙手寻油出”是解题的关键,我们所学的中国近现代科学家中为勘探石油做出最大贡献的就是李四光。
【答案】 C
2.李四光在英国硕士毕业后,他的老师挽留他在英国工作,后来又建议他到待遇优厚的印度工作,但李四光坚决回国,其原因主要是( )
A.李四光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立志报效祖国
B.李四光作为中国人,具有浓厚的思乡之情
C.中国政府给李四光高官厚禄,让他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所所长
D.英国掀起了排华运动
【解析】 李四光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时,中国近代地质科学尚在襁褓之中,急需人才,于是他谢绝高薪聘请,毅然回国,这说明,李四光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答案】 A
3.李四光最有影响的代表作为( )
A.《地质学概论》
B.《力学概论》
C.《地质力学略论》
D.《地质力学概论》
【解析】 1962年,李四光著成了《地质力学概论》一书,这部重要著作成为地质力学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而是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答案】 D
4.“中国贫油论”这一错误结论被驳倒,主要是根据李四光的哪一理论( )
A.古生物学研究理论
B.科化石鉴定的标准
C.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理论
D.地质力学理论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了解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及其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在中国作了一番地质调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贫油。”
材料二 1953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李四光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解析】 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材料二中的时间即“1953年”,由此可联系新中国刚成立后“一穷二白”的现状。第(2)问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回答第(3)问时应仔细阅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答案】 (1)新中国成立初期,石油严重短缺;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的工业化建设,使国家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
(2)依据: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史实: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地质部门、勘探部门经过共同努力,相继找到了大庆、大港、胜利、华北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3)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一、选择题
1.近代以来,我国许多知识分子纷纷求学海外,以图报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留学过的国家有( )
①日本 ②法国 ③英国 ④德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李四光先是留学日本,学习造船专业,后来又留学英国,学习采矿和地质。
【答案】 B
2.李四光赴英留学,改学地质的目的是( )
A.立志为祖国造出第一流的兵舰和轮船
B.希望中国人开发自己的矿藏,不受外国人的摆布
C.为中国找出大油田,摆脱“贫油国”的帽子
D.为祖国培养地质人才
【解析】 李四光在伯明翰大学,最初选择了采矿专业,但想到采矿离不开地质,于是又转学地质专业,因为他希望中国人能开发自己的矿藏,不受外国人摆布,这表现了其爱国之心。
【答案】 B
3.李四光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领域里最重大的科学贡献是( )
A.地质力学理论
B.古代冰川学说
C.亚洲是人类的早期发源地之一
D.地震预报
【解析】 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交叉领域”,B、D两项是自然科学,而C项是社会科学,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A
4.使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得到有力证明的是( )
A.大庆、胜利等油田的开采
B.《中国地质学》等著作的发表
C.中国第四纪冰川的确立
D.中国地质部的成立
【解析】 利用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进行勘测,找到了大庆、胜利等油田,证明了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答案】 A
5.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我国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下列哪些地区发现了油区( )
A.松辽平原、华北平原
B.华北平原、江汉平原
C.青藏高原、渤海湾地区
D.北部湾地区、渤海湾地区
【解析】 我国发现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位于松辽平原、华北平原上。
【答案】 A
6.詹天佑和李四光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海外求学
B.参加同盟会
C.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D.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
【解析】 两位科学家中只有李四光参加过同盟会,詹天佑没有参加,A、C、D三项是他们的共同点。
【答案】 B
7.20世纪50年代,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这与哪些油田的发现有直接关系( )
①大庆油田 ②胜利油田 ③克拉玛依油田 ④华北油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中国在克拉玛依油田发现之前,随着大庆、大港、胜利、华北油田的发现,就已经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答案】 B
8.1971年对于中国外交战线来说意义重大,这一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这一年里中国还发生的事情有( )
A.尼克松访华
B.中日建交
C.李四光逝世
D.中美建交
【解析】 A、B两项均发生在1972年,D项发生在1979年。1971年4月29日,伟大的地质力学家李四光在北京病逝。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李四光在英国硕士毕业后,他的老师挽留他在英国工作,以取得博士学位。后来又建议他到印度工作,那里待遇优厚。但李四光想到自己是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祖国服务。当时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正处于初创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他毅然踏上报效祖国的回国之路。
材料二 鉴于李四光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声望,国民党政府几次许以高官厚禄来拉拢他,都遭到拒绝。因为李四光对国民党的腐败以及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十分失望。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在英国的李四光非常高兴,他克服重重困难,在1950年春携夫人回到了祖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李四光为什么一定要回国工作。
(2)根据材料二,当时,李四光全家都在英国,他为什么又一次回国?
【解析】 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材料一中“当时中国迫切需要大量专门人才”等信息。回答第(2)问时应抓住材料二中“李四光对国民党的腐败以及……表现十分失望”这一关键信息。
【答案】 (1)李四光在少年时代立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志向。他去英国学习的本意就是让国人也能开发自己的矿藏。获得硕士学位后,虽然有机会在国外工作,但当时中国的地质科学发展处于初创时期,迫切需要大量人才,李四光想到自己是中国人,应当将自己的所学为祖国服务,因此毅然踏上归国之路。
(2)李四光对国民政府十分失望,与此同时,他看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前途执着奋斗,对此寄予厚望。新中国的成立,使李四光感到科学发展、国家复兴有望,就克服重重困难,决定回国,全力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唐朝诗人李白一首著名的古乐府体诗作。1920年,李四光根据此诗作创作了小提琴曲《行路难》,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和抱负。
材料二 其雕塑和孔子、鲁迅等中华名人一起“落户”在中华世纪坛,供全国人民纪念;曾是前清进士、同盟会会员、共产党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是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人;把“中国贫油论”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他是……
请回答:
(1)材料一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结合材料二,判断出材料中的“他”指谁。请结合相关史实对此人进行评价。
【解析】 第(1)问体会材料中“多歧路,今安在”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首先从材料中“中国地质力学的创建人”等信息中判断“他”是李四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答案】 (1)抒发了作者在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环境中挣扎求索、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
(2)李四光。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建者、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第一节英国“护国主”克伦威尔
●新课导入
奥利弗·克伦威尔是英国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克伦威尔生于亨廷顿,曾就读于剑桥大学的雪梨苏塞克斯学院,信奉清教思想。在1642—1648年两次内战中,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5年6月在纳西比战役中取得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
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压力下,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位资产阶级传奇人物?学完本节课,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教法案例
本节课主要包括四个框目的内容,讲授时要分清主次。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克伦威的客观评价,而评价的依据是克伦威尔在内政与外交方面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历史影响。
关于第一目“‘铁骑军’与‘新模范军’的统帅”的讲授,建议教师将其作为“了解”的内容进行处理。本目讲授的是克伦威尔在内战中崛起的基本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克伦威尔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较高的政治素养。
第二目“建立‘护国主’政治”,教师应将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讲授时建议把握以下三点:(1)护国主政体建立的背景:国内政局动荡不安,新生的英吉利共和国受到了威胁。(2)护国主政体的性质是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但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它和封建专制有本质的区别。(3)补充护国主政体建立的意义:它是特殊时期出现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政体,有力地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应该给予肯定。
第三目“争夺海上霸权”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此部分内容在必修模块已经有所涉及,虽然并不深入,但可以和本部分内容形成互补。本目应该引导学生形成两个认识:(1)克伦威尔通过三次英荷战争,为英国确立海上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克伦威尔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
第四目“克伦威尔功过评说”,是本节课学习的落脚点。此处授课建议教师首先给学生说明一些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原则:评价历史人物首先要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要从历史人物本身的功过是非出发,不能依据自己的主观好恶来评判;其次还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即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不能一概而论;再次,评价历史人物一般要坚持生产力的标准、历史潮流的标准、人民利益的标准等几个重要的标准。
由此延伸开来,再对克伦威尔形成评价:(1)关于其进步性,抓住恩格斯的名言“兼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于一身”。教师对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进行简要的概括评价,就可以形成对克伦威尔的进步性的评价了。(2)关于其局限性:应该从其阶级局限性入手,结合其统治措施,深入剖析克伦威尔民主的局限性。
课程标准
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分析其功过
重点难点
1.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主要贡献(重点)2.结合史实,正确评价克伦威尔(重难点)
“铁骑军”与“新模范军”的统帅
1.“铁骑军”的统帅
(1)29岁当选为议会议员。1640年11月“长期议会”召开,他再次当选议员,属于激进的“独立派”。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战争爆发后,克伦威尔招募了一支骑兵队。
(3)1644年7月,在马斯顿草原之战中大败王党军。他的骑兵被誉为“铁骑军”。
2.“新模范军”的统帅
(1)1645年4月,组建“新模范军”,克伦威尔掌握军队实权。
(2)1645年6月,在纳西比战役中粉碎了王党军主力。
建立“护国主”政治
1.背景
(1)克伦威尔夺取了议会大权并平定了王党叛乱和“平等派”起义。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渴望一个强有力的军事独裁统治。
(3)1653年,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
2.建立
1653年12月,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3.影响
克伦威尔集立法、行政及军事大权于一身。
争夺海上霸权
1.背景
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2.措施
(1)实施海军建设计划,颁布《航海条例》。
(2)打败荷兰,掌握海上霸权。
(3)通过外交手段,获得与葡萄牙殖民地进行贸易的权利。
(4)与丹麦、瑞典签约使英国船只得到了进入波罗的海的航行权。
(5)攻占牙买加岛和敦刻尔克。
3.影响
为英国夺得“海上霸主”地位并为它日后成为“日不落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克伦威尔功过评说
1.功
(1)他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又是资产阶级政权的捍卫者。
(2)他最初设想建立君主立宪制是符合英国国情的。
2.过
镇压平等派、掘地派运动,不能满足城乡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要求。
客观评价克伦威尔
1.肯定之处
(1)军事上:在内战中率军击溃王军主力,为共和国与民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政治上: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从而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3)外交上:颁布《航海条例》,扩大了英国外贸和航海的利益范围。
(4)经济上:积极运用军事、外交手段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并积极发展工商业。
2.缺点与局限
(1)远征爱尔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
(2)军事独裁统治和频繁的军事活动引起人们不满,造成社会动荡。
3.总体评价:功大于过
(1)英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
(2)其缺点与局限,本质上是当时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决定的,并非仅是个人原因造成的。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恩格斯曾说克伦威尔是“兼罗伯斯庇尔与拿破仑于一身”。丘吉尔则认为“克伦威尔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的独裁者不是一种类型”。那么,克伦威尔的最大功绩在于( )
A.打败了王军
B.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C.颁布《航海条例》
D.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解析】 A、B、C三项都是克伦威尔的功绩;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克伦威尔的最大功绩。
【答案】 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军事
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击溃王军,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政治
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改善法律,有序行政
外交
颁布《航海条例》;进行英荷战争;与三国签约
文化
扶持文教;宗教信仰自由
经济
积极发展工商业
材料二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三 在我们的时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军事、政治方面的哪些史实能够得出这一结论?
(2)材料一中的哪些史实可以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3)材料二、三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方面存在的共同局限是什么?你认为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结合时代背景,你如何认识克伦威尔独裁与资产阶级民主之间的关系?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
材料解读
材料一: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材料二:克伦威尔的野心使共和国建立的希望破灭。材料三:克伦威尔为维护自由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解答思路
第(1)问材料二的观点认为克伦威尔是军事独裁者,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依据”:政治方面是任护国主,军事方面是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第(2)问可从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史实回答。第(3)问评价存在片面性,评价人物时应全面评价。第(4)问应考虑特定条件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尝试解答】
(1)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实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史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共同局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要观点: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史实依据:克伦威尔任护国主,进行军事独裁统治;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2)史实: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死国王,建共和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3)共同局限:存在片面性。注意问题:证据要全面,孤证不立,不要武断下结论。
(4)认识: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特定条件下,个人独裁和资产阶级民主制是相容的;个人独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主制发展。
一、选择题
1.英国内战中,既显示了克伦威尔卓越的统帅才能,又使战局出现转折的战役是( )
A.纳西比战役
B.马斯顿草原战役
C.萨拉托加大捷
D.约克镇战役
【解析】 马斯顿草原战役使战局出现转折,克伦威尔的军队赢得“铁骑军”的称号。
【答案】 B
2.有人说,克伦威尔是一位“未戴王冠的英国国王”,其主要依据是( )
A.率“新模范军”打败王军
B.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领导人
C.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
D.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解析】 “未戴王冠的英国国王”是指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C项正确。
【答案】 C
3.克伦威尔统治时期,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所体现的是( )
A.殖民主义的屠杀和掠夺政策
B.工业资本的自由贸易政策
C.金融资本的垄断贸易政策
D.殖民主义的贸易保护主义
【解析】 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的海上贸易,但在几次战争后,荷兰被迫接受《航海条例》,英国从此掌握海上霸权,B、C两项明显不对,A项与此无关。
【答案】 D
4.恩格斯说克伦威尔“兼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于一身”,这说明克伦威尔( )
①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②是资产阶级政权的捍卫者 ③建立的军事独裁统治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④建立的护国政体与封建专制本质是一致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罗伯斯庇尔是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拿破仑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实施与克伦威尔相似的军事独裁统治,但却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③④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纳西比战役中
材料二 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无不认为,克伦威尔在对英国历史作出的最显著的贡献中,首先是,在经过近乎十年的内战之后,他在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奠定了一个和平时期……也许可以这样说,谁都比不上像他那样取得如此丰富的成就,他死后不久,就引起了一场大混乱。可是在克伦威尔护国政体统治下,却使英国人比较地享有繁荣,并能在国内过和平生活。
——[英]莫里斯·阿什利《论奥利弗·克伦威尔》
材料三 在(克伦威尔)这种“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经过多次动荡以后,新的重心终于确立了,并且成了(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四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没有真心实意地努力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只图填个人欲壑,无所不为,丑态百出,终于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
——蒋孟引《论克伦威尔》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克伦威尔政治活动的性质。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克伦威尔给英国带来“繁荣”的举措。
(3)指出材料三、四中的克伦威尔的“革命活动”与“(英国历史)新的出发点”的关系。
(4)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材料四的观点?为什么?
【解析】 第(1)问直接从图片中提炼有效信息。第(2)问综合克伦威尔的活动回答。第(3)问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先提炼观点,否定其作用,然后结合史实分析这一观点正确与否,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
【答案】 (1)反专制王权的斗争(或领导资产阶级革命)。
(2)将爱尔兰、苏格兰合并到英格兰;建立有序的行政机构;扩大海外商业利益(或颁布《航海条例》,或和葡萄牙、丹麦等国缔结商约);发展工商业。
(3)奠定基础。(意思相近即可)
(4)观点:不同意。因为克伦威尔的作为符合英国资产阶级利益。
或同意。因为克伦威尔否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一、选择题
1.1628年,克伦威尔首次被选入议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此时英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B.新贵族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C.资产阶级、新贵族同专制王权的矛盾
D.英国同苏格兰的矛盾
【解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资产阶级、新贵族和专制王权的矛盾是主要的社会矛盾。
【答案】 C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克伦威尔与其他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国王专制统治的阵地在( )
A.议会
B.三级会议
C.教会
D.大陆会议
【解析】 早在13世纪,英国就有了议会,议会长期享有征税权的传统。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后,国王相信君权神授,经常侵犯议会的征税权。17世纪初,英国国王与议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矛盾的焦点是税收问题。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以议会为阵地,同国王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
【答案】 A
3.克伦威尔在其“护国主”任上曾说:“护国主为终身职务,与国会共同掌握立法权,与国务会议共同行使行政权……议会的议案必须经过护国主的批准才能生效。”上述言论说明了克伦威尔( )
①蜕变为封建专制君主 ②实际操纵了立法权和行政权 ③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④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把各种权力都掌握到自己手中,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但他采取的许多措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他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①说法明显不对。
【答案】 D
4.有关护国主政体性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君主立宪政体
C.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
D.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政权
【解析】 本题考查的基础知识是克伦威尔护国主政体的性质。从能力要求来看,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克伦威尔统治时期的内外措施看,维护了英国的海外利益,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资产阶段和新贵族的利益。但是多次解散议会,建立起了军事独裁政权。
【答案】 D
5.右图中的场景描绘了1653年发生在英国伦敦的一幕,某人带领军队闯入议会,手中挥舞宝剑,怒气冲冲地对敢于“犯上”的议员们吼道:“恶棍们,滚开!”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A.克伦威尔
B.查理一世
C.詹姆士一世
D.查理二世
【解析】 1653年,由于部分激进的议员提出改革的要求,激怒了克伦威尔,他带领军队驱散议会,建立了“护国主政治”。
【答案】 A
6.1651年,霍布斯结束11年的流亡生活回到了英国,很快便出版了《利维坦》一书,这是他第一次在英国公开发表著作。其境遇转变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政治主张适应了( )
A.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要求
B.英荷争夺殖民霸权的要求
C.克伦威尔维护统治的要求
D.工业资产阶级参政的要求
【解析】 《利维坦》意在用以比喻一个强大的国家,借此论证君权至上,反对“君权神授”,符合资产阶级巩固政权,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需要,故选C项。
【答案】 C
7.英国于1649年颁布《航海条例》,其主要针对的国家是( )
A.法国
B.西班牙
C.葡萄牙
D.荷兰
【解析】 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是为了同荷兰争夺海上优势。A、B、C选项中的三国与此关系不大。
【答案】 D
8.下列对克伦威尔的评价准确的是( )
A.自始至终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出身于新贵族,只代表新贵族利益
C.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是反动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D.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克伦威尔没能自始至终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他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克伦威尔虽然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但其统治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故选D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
军事
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击溃王军,远征爱尔兰
政治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任护国主,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改善法律,有序行政
外交
颁布《航海条例》;进行英荷战争
文化
扶持文教;宗教信仰自由
经济
积极发展工商业
材料二 自17世纪以来,有关克伦威尔的著作,源源不断地大量涌现。卷帙浩繁的著作,不但内容广泛,而且思想差异很大。对克伦威尔的评价,更是褒、贬、臧、否,应有尽有,可说是千差万别。颂扬他的人,说他在行动领域中的地位正像莎士比亚在艺术领域的地位一样,是古往今来英国人中最伟大的人。责骂他的人,说他是世界上曾有过的臭名昭彰的暴君之一;他之所以成为国家元首,完全是通过他对自由事业的背叛和他对那些曾与他共同为自由而战斗过的卓越的爱国者们的卑鄙无情的背弃。
——[英]查尔斯·弗思著《克伦威尔传》
(1)根据材料一,说明为什么克伦威尔是一个“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2)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评价克伦威尔。
【解析】 第(1)问归纳克伦威尔的贡献,从资产阶级革命中和共和国时期两个阶段分析,前一阶段领导革命成功,后一阶段建立共和国,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第(2)问材料二中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出发,给予克伦威尔截然相反的评价。正确评价克伦威尔要一分为二,既要肯定其贡献,也要看到其不足。
【答案】 (1)领导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克伦威尔功过参半,一方面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另一方面实行军事独裁。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二 1962年出版的纳萨尔尼·克鲁奇的《克伦威尔的历史》一书中指出:“在我们的时代,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材料三 丘吉尔在《英语民族史》一书中认为:“如果说在危急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如何评价克伦威尔的?
(2)利用史实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三评价克伦威尔的共同点。
(3)上述材料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三人的评价存在分歧反映了什么问题?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然而由于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看出,共和主义者赖德洛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由材料二“他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看出,纳萨尔尼·克鲁奇认为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由材料三“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面貌而出现的”看出,丘吉尔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也是持否定态度。第(2)问依据第(1)问可看出共同点,都认为克伦威尔是独裁者,再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态度: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全面评价。“问题”从阶级属性和利益角度思考。
【答案】 (1)材料一:认为克伦威尔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材料二:认为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共和国,是为国家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材料三:认为克伦威尔曾拯救议会,但他毕竟是专制的独裁者,实际上持否定态度。
(2)驱散议会,建立护国主政治,就任护国主,实行独裁统治。
(3)缺乏实事求是的全面评价。
评价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和政治斗争以及评论者的政治观念。第五节科学巨匠爱因斯坦
●新课导入
爱因斯坦(1879—1955),美籍德裔犹太人。他创立了相对论,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被公认为是自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物理学家。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创立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爱因斯坦?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节课包括四个框目的内容:26岁的世界级大科学家;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创立;科学思想与音乐爱好;为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奋斗。爱因斯坦与牛顿同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二者在科学贡献上联系密切,爱因斯坦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和发展,他们在求学经历和性格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建议教师在授课时用联系的观点,将二者在某些方面比较,便于更好的认识和评价爱因斯坦伟大的一生。
第一目“26岁的世界级大科学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出生——中小学——大学——工作。(2)研究:①第一篇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②4篇论文:研究布朗运动;光量子假说;相对论。此处教师应当补充相关材料,说明一项伟大的科学和科学家往往一开始是孤独的,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他的伟大的成就,其实已经使他能够和牛顿相提并论,但当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
第二目“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的创立”。此目的一个特点是理论性很强,而且学生在物理课上应当已经学过。因此,建议教师不要再在理论本身的解释上做过多的文章。将重点放在理论建立的意义上面。可以在学生阅读教材课文和“学术窗口”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爱因斯坦相对论包括哪两大块内容?它们建立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基本内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建立有何意义?对于爱因斯坦有何影响?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问题,将教学的重点引导到对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科学家的评价上面来。
第三目“科学思想与音乐爱好”。教材主要讲了两个大的方面: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和音乐爱好。建议教师按照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点拨的思路教学。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爱因斯坦认为科学的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样认为生命的意义的?爱因斯坦是怎样认识科学的社会功能的?爱因斯坦擅长哪两种乐器?对于音乐和科学的关系,他是怎样认为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有良知,负责任;志趣高雅;思想深邃的科学家)
第四目“为人类和平事业而奋斗”。教材以爱因斯坦为世界和平而努力的史实,讲述了他为世界和平事业做出的贡献。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术窗口”的相关材料与问题,认识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同时更是全人类命运的关注者。建议教师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一战前后:发表《告欧洲人民》,反对战争,呼吁和平。(2)二战之前:从“绝对的和平主义”到“战斗的和平主义”的转变。(3)二战前后:建议美国进行原子弹研究——反对美国“中立”——战后不遗余力反对核战争。
(4)巨星陨落:1955年4月18日,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因主动脉瘤破裂病逝于美国普林斯顿。巨星陨落,举世同悲。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自己不过是自然的一个极微小的部分。”他把一切献给了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自由的征程,最后连自己的骨灰也回到了大自然的怀抱。但是正如英费尔德第一次与他接触时所感受到的那样:“真正的伟大和真正的高尚总是并肩而行的”。爱因斯坦的伟大业绩和精神永远留给了人类。
课程标准
了解爱因斯坦的人生成长历程及主要科学成就,认识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的重要贡献,其在世界和平方面所做的贡献(重难点)2.评价爱因斯坦(重点)
26岁的世界级大科学家
1.1879年,爱因斯坦生于德国南部小城乌尔姆,是德籍犹太人。
2.1896年,爱因斯坦考入了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
3.1901年,在《物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
4.1905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上共发表了4篇论文:一篇研究布朗运动;一篇提出光量子假说,因此他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另外两篇构成“相对论”。
5.从1909年起,爱因斯坦被瑞士的一些大学聘任为副教授、教授。
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的创立
1.建立
1905年建立狭义相对论,1916年建立广义相对论。
2.含义
狭义相对论是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关系的理论;广义相对论提出广义相对性原理和等价原理。
3.意义
(1)狭义相对论统一了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动力学两大体系,使物理学在逻辑上成了完美的科学体系。
(2)广义相对论建立了完善的引力理论,使宇宙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3)相对论被科学家们承认是人类科学史和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科学思想与音乐爱好
1.爱因斯坦不仅有伟大的科学发现,也有伟大的科学思想,他认为科学是推动民主的革命性力量。
2.爱因斯坦崇尚科学,也崇尚艺术。
3.在爱因斯坦看来,艺术与科学二者均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共同追求和谐之美。
为人类和平事业而奋斗
1.1914年,爱因斯坦与他人发表《告欧洲人书》,反对战争,呼吁和平。
2.纳粹上台后,他发表了不回德国的声明,并准备同纳粹德国作殊死的战斗。
3.二战后,爱因斯坦不遗余力地反对核战争,反对美国制造氢弹和扩军备战政策。
4.为了人类永久的和平,他一度建议联合国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5.1955年4月18日逝世于普林斯顿。
对爱因斯坦的评价
1.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创立的相对论为科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他提出的质量能量公式E=mc2,为原子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他是坚定的和平捍卫者,他热爱和平、厌恶战争,关心人类的命运。
3.他是一位伟大而平凡的人,他的伟大人格更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遗产。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在评价某科学家时指出:在他的宇宙里,“每一种现象都带有欺骗性。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转换。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平行线可以交叉。光线弯曲的径迹其实缠绕宇宙”。这位科学家是( )
A.伽利略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解析】 “物质和能量可以相互交换”指的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E=mc2。“双胞胎以不同的速度衰老”说明时间是可变的,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答案】 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位太太从维特来,走得比光还要快;她有一天出门早,沿着相反的方向跑,却在头天晚上回来了。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二 在1931年的一次采访中,爱因斯坦说:“我首先承认我的政治信念: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不是人为国家而存在。这对科学也适用。有一些多年前的表述是由这样一些人作出的,在这些人看来人本身才具有最高的人类价值。……我相信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
——《一个时代的神话——爱因斯坦的一生》
材料三 我从不追求舒适和奢侈的生活,说起来我还有点蔑视它。我对社会正义的激情常常使我开罪于人,而且我同样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我向来重视作为个体的人,我极端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综上所述,我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尽管它总是把它打扮成爱国主义。……我坚信社会地位和财物带来的特权不公平且败坏道德,过分夸张个人崇拜同样如此……我认同民主的理想,虽然我深知民主国家的癌疾……国家这个共同体的重要目标就是社会正义和对个人经济的保护。
——爱因斯坦《我的信仰声明》
(1)材料一用风趣的小诗形式揭示了爱因斯坦的哪一项科学成就?这一成就有什么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爱因斯坦的主要观点,并简要评价爱因斯坦。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对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评价
材料解读
材料一:列举了一个“运动着的时钟会变慢”的小例子。材料二:爱因斯坦阐释了自己对国家使命的认识——国家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而设立的。材料三:爱因斯坦阐述了自己爱好和平和民主的坚定立场
解答思路
第(1)问很简单,即回答相对论及其重大影响。第(2)问要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是:“国家是为人而设立的”“国家的最重要使命就是要保护个人并使他有可能发展成一个创造性的人”“坚决反对任何不必要的束缚和人身依附”“仇视暴力和党同伐异”“和平主义者和军国主义反对者,拒绝任何种族主义”“个人崇拜”“我认同民主的理想”
【尝试解答】
(1)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要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成就:相对论。影响:推动了现代科学革命,使自然科学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有利于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
(2)国家是为人设立的,国家的重要目标是保护社会正义和保护个人的自由;科学的目的是服务于人类的幸福;反对种族主义;反对军国主义,主张和平;反对个人崇拜;主张实行民主制度(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评价:爱因斯坦是一个热爱民主,拥护个人自由的民主主义者。
一、选择题
1.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
A.日心说
B.量子论
C.相对论
D.经典力学
【解析】 由“牛顿观念的破产”可知该理论解决了牛顿经典力学的危机,为现代科学革命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论,故排除A、D两项。由“宇宙新理论”可知为相对论,光线在通过强引力场附近时会发生弯曲,相对论主要是宏观领域的理论,而量子论主要是微观领域的理论。总之,由关键时间信息1919年和“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可以判断为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故选C项。
【答案】 C
2.在电视剧《宫》中,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清朝年间,为晴川穿越时空回到古代提供科学依据的是( )
A.基因改造工程
B.空间控制理论
C.相对论
D.量子论
【解析】 本题是情景式选择题。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随着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这就为穿越时空提供了科学依据。
【答案】 C
3.1921年,爱因斯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因为他( )
A.提出了相对论
B.提出光量子假说
C.发表《由毛细管现象得到的推论》
D.研究布朗运动
【解析】 1905年,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发表论文,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决了一直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使他后来获得了科学界最高的肯定与奖赏——1921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答案】 B
4.爱因斯坦说:“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什么武器,但是第四次世界大战人们将只会用木棒和石头打仗了。”这个言论表明爱因斯坦是一位( )
A.反对战争的科学家
B.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C.狂热的爱国主义者
D.鼓吹战争的社会活动家
【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爱因斯坦曾致力于防止核战争,成为一个著名的反战运动活动家,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论物体的电动力学》,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为纪念这一成果诞生100周年,2005年被定为“世界物理年”。
材料二 爱因斯坦坚信对希特勒只有用暴力才能遏制,于是他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向他通报核裂变的能力……美国1945年秋天用两颗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广岛和长崎,从而结束了世界大战……爱因斯坦并没有参与开发核武器,当听到核弹轰炸广岛的消息时,他沮丧地说:“呜呼,哀哉。”他在晚年致力于反对原子武器。
材料三
秦山核电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爱因斯坦创立了什么科学理论。他对近代物理学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材料二中爱因斯坦通报核裂变的用意何在?后来爱因斯坦对研发核武器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从中体现了他怎样的社会责任感?
(3)结合材料三谈谈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爱因斯坦的历史贡献。第(1)问结合史实作答。第(2)问须注意材料中爱因斯坦对核武器态度的变化,第(3)问要注意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科技的作用。
【答案】 (1)科学理论:狭义相对论。贡献: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
(2)用意:迅速打败德国法西斯。变化:反对使用核武器。社会责任感:关心人类的进步与和平。
(3)科技既可以给人类带来福祉,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灾难,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一、选择题
1.19世纪,西方宗教信仰的虔诚度降低。与这一趋势形成无关的科学家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因斯坦
D.伽利略
【解析】 牛顿、达尔文、伽利略的成就都对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起到打击作用,但爱因斯坦的成就与此无关。
【答案】 C
2.20世纪初,为物理学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是( )
A.牛顿力学
B.经典物理学
C.相对论
D.电磁学
【解析】 从20世纪初的时间要求和“物理学”的内容要求分析,只有C项符合。
【答案】 C
3.1999年12月,在20世纪最后一期的《时代》周刊中,评选出了一位“世纪人物”。《时代》周刊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以其最伟大的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形象独占鳌头”。这个“世纪人物”应是( )
A.牛顿
B.达尔文
C.爱迪生
D.爱因斯坦
【解析】 由题干可知符合“世纪人物”之意的是爱因斯坦。
【答案】 D
4.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作用和意义不包括( )
A.改变了牛顿力学的时空观念
B.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C.推动了天体和宇宙演化的观测研究及理论探讨蓬勃开展
D.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解析】 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是近代物理学领域的一次伟大革命,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A、B、C项都是相对论创立的意义,D项是爱因斯坦对光电效应研究的作用。
【答案】 D
5.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下列哪些技术成就不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完成的( )
A.原子能发电站
B.氢弹
C.原子弹
D.地震的预测
【解析】 原子能发电站、原子弹、氢弹都利用了爱因斯坦创立的相对论。但地震的预测并未利用该理论。
【答案】 D
6.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下列名言与这段话含义一致的是( )
A.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B.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C.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
D.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解析】 题干中,爱因斯坦强调品德比才能重要,符合题意的是D项。
【答案】 D
7.爱因斯坦生前留下遗言:“不许把我的房子变成博物馆。”这说明爱因斯坦( )
A.崇拜偶像
B.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作偶像来崇拜
C.看重荣誉
D.死后要哀荣
【解析】 爱因斯坦的遗言说明了他淡泊名利,不希望别人把自己当偶像来崇拜。
【答案】 B
8.某科学家逝世后,媒体这样评价:“在我们这一时代物理学史中,他现在是,将来也还是人类宇宙中有头等光辉的一颗巨星。……他也许比牛顿更伟大,因为他对于科学的贡献,更加深刻地进入了人类思想基本概念的结构中。”这位科学家是( )
A.达尔文
B.爱迪生
C.普朗克
D.爱因斯坦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提取出两个关键信息:这位科学家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他的物理学贡献甚至比牛顿更伟大。由此判断,这位科学家只能是爱因斯坦。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牛顿时代,牛顿的道路是一位具有最高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所能发现的唯一道路;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爱因斯坦
材料二 作为科学家,他的理论非常深奥,一般人无法领悟。作为思想家,他的见解相当深邃,普通人难以理解。可是,这样一位科学精英和思想精英,为什么会走进大众的生活,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并受到全世界男女老少的尊敬和爱戴呢?……爱因斯坦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
——《爱因斯坦与大科学的诞生》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创造的概念”、材料二中爱因斯坦的“理论非常深奥”分别指的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2)1952年11月8日,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提名爱因斯坦为总统候选人。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被提名为以色列总统候选人的原因。
【解析】 第(1)问,“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是指经典力学;爱因斯坦“他的理论非常深奥,一般人无法领悟”是指相对论、光子理论。牛顿的理论属于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的理论属于现代物理学。第(2)问,由材料信息“作为科学家”“作为思想家”“一位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的世界公民”可以得出答案。
【答案】 (1)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光子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继承与发展。
(2)爱因斯坦在科学上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和科学良心;是犹太人中的杰出人物。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道:“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则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唯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同样数量的劳动力,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可以生产出比过去多几十倍几百倍的产品。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
(3)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其成因。
(4)爱因斯坦作为伟大的科学家,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两人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共同价值取向是什么?
【解析】 第(1)问的回答需要正确迁移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概括”这一要求,不要太复杂。回答第(3)问的关键是准确提炼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4)问应从两位伟人的高尚人格即为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入手。
【答案】 (1)创立了相对论,发展了量子论(或提出光电效应),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2)爱因斯坦:科学可以制造战争,也可以制止战争,关键取决于人类本身。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3)爱因斯坦侧重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或科学对战争的影响);邓小平侧重于科学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成因:20世纪30年代人类面临战争的威胁;两极格局解体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
(4)科学应造福于人类的和平发展事业。中外三大思想家的比较
分类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思想成果
“仁”“礼”
“理念论”
“三段论”、知识起源于感觉
政治主张
以德治民、施仁政
理想国
“法治优于人治”
教育成果
兴办私学、有教无类
阿卡德米学园
吕克昂学园
学术成果
整理“六经”
《理想国》
物理学、逻辑学等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孔子是古代西方与东方的三大思想家,关于对他们的评价正确的有( )
①三者的思想对后世的东西方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②他们都主张“理性”和“法治” ③三人的思想都涉及教育范畴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宏观上掌握东方的孔子和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异同点。孔子的思想成为东方文化的核心,同时也影响到世界;柏拉图和亚士多德的思想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而且也影响到后来的世界其他地区,故①正确。三者的思想都涉及了教育范畴,故③正确;②明显不正确,这一说法只适合亚里士多德。故选C项。
【答案】 C
综合检测(二)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4年5月21日至23日,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济南举行。论坛如果对孔子的一生做简要回顾,不应包括( )
A.孔子生活在战国时期
B.家境贫寒但聪颖好学
C.素有抱负但时运不济
D.开办私学而声名鹊起
【解析】 本题考查孔子的从政经历。孔子生活在我国的春秋时期,而非战国时期,故A项说法不准确。其他三项说法均符合史实。
【答案】 A
2.下面的场景,体现了现代中国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社会美德。从思想角度看,体现了孔子的( )
A.仁者爱人
B.贵贱有序
C.中庸之道
D.克己复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灵活应用和知识的迁移能力。孔子的仁者爱人,不仅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其他人,仁爱对象大大超出了家族和等级的界限。
【答案】 A
3.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他所指的“礼”是指( )
A.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
B.礼貌待人
C.和谐的人际关系
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
【解析】 孔子的“礼”即“周礼”,也就是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答案】 A
4.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在《中国焦点2006》评出的最能代表中国的十大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有现实意义
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C.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了后世教育
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解析】 A项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方面,B项较为笼统,C项属于教育,都不能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D项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孔子思想的重要地位。
【答案】 D
5.他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的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这个人是( )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莫尔
D.圣西门
【解析】 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被人们称作是乌托邦,解题时注意“第一个”这一信息。
【答案】 B
6.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以下培养目标他最有可能赞许的是( )
A.武士
B.物理学家
C.哲学家
D.公民
【解析】 柏拉图主张哲学家治理国家,他最赞许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哲学家。
【答案】 C
7.“除非哲学家就是王,或者这个世界上的王和君主都具有哲学的精神和力量,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并把那些只追求两者之一而不顾另一的平庸的人们驱逐到一旁去,否则城邦就绝不会免于灾难而得到安宁……”这表明柏拉图的观点是( )
A.统治者要有智慧之德
B.保卫者要有勇敢之德
C.生产者要有节制之德
D.哲学家天生就是王
【解析】 “除非哲学家就是王……伟大和智慧合而为一”说明“统治者要有智慧之德”。B、C、D三项与材料不符。
【答案】 A
8.柏拉图在最后一部著作《法律篇》中明确提出:“要同时设立两位王而不是一位,从而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合乎比例的限度。甚至在那以后……注意到你们的统治者仍旧会有狂热之举,就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这一主张( )
A.蕴涵着分权制衡的思想萌芽
B.奠定了雅典民主制的基本框架
C.指出了轮番而治的潜在弊端
D.成为罗马设立元老院的理论基础
【解析】 把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使他们的权力有更加合乎比例的限度”“设法限制王族的专横,让二十八位长老在处理国务时发出与国王同等的声音”“引入一个礼仪官的职位,由抽签决定,作为一种约束”。这些都渗透了其分权与制衡的思想萌芽。
【答案】 A
9.逻辑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突出贡献。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B.亚里士多德的研究集中在归纳法
C.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
D.在逻辑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最主要的贡献是“三段论”
【解析】 亚里士多德对逻辑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绎法,因而B项中的归纳法是错误的。
【答案】 B
10.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作过高度的评价,说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著名的“三段论”命题,如“没有一个人是永生的——希腊人是人——所以,没有一个希腊人是永生的”。“三段论”主要体现了亚里士多德哪一方面的成就( )
A.生物学
B.逻辑学
C.伦理学
D.生理学
【解析】 “三段论”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中演绎法的表现形式,A、C、D三项与此无关。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2分,第12题18分,共40分)
11.阅读下面材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请回答:
(1)概括孔子上述言论反映出的他的政治主张。(6分)
(2)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孔子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和目的。(16分)
【解析】 所给材料体现了孔子的仁、礼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的这些思想是鉴于春秋社会变革时期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为匡正社会秩序而提出的,问题解答要具体。
【答案】 (1)重视“礼”,强调“仁”,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
(2)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新旧社会势力矛盾激化,人际关系紧张。目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的权威,改变天下大乱的局面,重建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但政治实践又使孔子认识到,形式上的“礼”“乐”必须以“仁”为根基,“礼”和“仁”必须结合起来,实现天下太平并保持长治久安。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除非哲学家变成了我们的国王,或者,我们称为国王或统治者的那些人能够用严肃认真的态度研究哲学,使得哲学和政治这两件事情结合起来,而把那些只搞政治而不研究哲学和只研究哲学而不搞政治的人排斥出去,否则我们的国家就永远不会安宁,全人类也不会免于灾难。
——柏拉图
材料二 正义就是占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国家的正义在于三种人各做各的事情。
——柏拉图
材料三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和政治家的关系,其目标是什么?(4分)
(2)材料二中的“三种人”分别是谁?试指出“国家”的前提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怎样的精神?举例说明。(8分)
【解析】 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材料一中“国王或统治者……能够……研究哲学”这一信息,并结合柏拉图的观点来组织答案。第(2)问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回答第(3)问时要体会“吾更爱真理”的含义。
【答案】 (1)关系:政治家首先是哲学家。目标:建立理想国。
(2)统治者、保卫者、生产者。三类前提:人各自恪守职责。
(3)体现了他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问题的探索精神。亚里士多德经常把老师柏拉图作为批判的对象。第二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列宁
●新课导入
《列宁与卫兵》的故事:一次,列宁进斯莫尔尼宫时,门口卫兵洛班诺夫不认识列宁,一定要他按规定出示证件。与列宁一起来的那名随从上前说出列宁身份,让卫兵立即予以放行,卫兵知道眼前这人就是列宁时,他脸红了,连声说“对不起”。列宁亲切地对他说:“你做得很对,任何人都要坚守制度。”并出示了证件。这个故事是列宁伟大人格的一个缩影。那么列宁身上还体现了哪些品质?列宁为俄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样一位伟人?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节课主要包括六个框目的内容: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创建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粉碎反革命叛乱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实施新经济政策;俄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将其整合成三条主要线索六个字:“成长”,就是教材第一框目“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贡献”,包括教材“创建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粉碎反革命叛乱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实施新经济政策”四个框目的内容;“评价”,主要包括“俄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这一目的内容。
关于第一条线索“成长”的处理,建议教师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1)时代背景:俄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革命征兆已经酝酿。(2)个人经历:其哥哥为革命而牺牲;列宁因为革命活动而被逮捕流放;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接受马克思主义。(3)标志:在萨马拉城组建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4)发展:在圣彼得堡参加马克思主义小组;建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入狱期间,写完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
第二条主线“贡献”,主要讲述了列宁的四大贡献:创建政党、领导革命、巩固政权、探索发展。其特点是和必修模块的内容重复较多,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教师结合必修模块的相关内容进行点拨。(1)创建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议教师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①背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但没有完成建党的任务。②思想基础:列宁创办《火星报》,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写成了《怎么办?》一书,为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③成立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④影响:出现了党内分歧,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2)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议教师把握和点拨以下几个关键点:①1905年革命。这次革命使无产阶级受到了锻炼,获得了宝贵的经验。②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③《四月提纲》。它指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向。④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人类历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3)粉碎反革命叛乱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①内忧外患的形势。②列宁的应对措施:军事上,组建了工农红军;外交上,同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经济上,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军事需要。③结果:把白卫军全部击溃,把外国军队赶出了俄国,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4)实施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体现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与时俱进的品质。此目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建议教师让学生简单回顾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然后,重点点拨说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列宁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主义从俄国实际出发,适应了俄国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对经济建设的成功探索。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
第三条主线“评价”,主要涉及教材第六框目“俄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把握:(1)地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共产主义战士,苏维埃俄国的缔造者和杰出的领导人;不仅是20世纪伟大的人物,也是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伟人。(2)精神:列宁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了俄国人民,赢得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爱戴和崇敬。(3)影响:列宁的人格、思想和他所领导的十月革命深刻地改变了整个20世纪,其深远影响波及整个世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列宁评价时,不要仅仅依靠本目内容,而应该结合第二板块“贡献”的内容,对列宁形成综合评价,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课程标准
简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认识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的贡献
重点难点
1.列宁对俄国革命与建设的贡献及其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重难点)2.客观评价列宁(重点)
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
1.出生:1870年,列宁出生在辛比尔斯克城。
2.成长经历
(1)1887年,列宁考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开除,后被流放。
(2)1888年,列宁阅读了大量书籍,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3)在萨马拉,列宁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积极从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于1889年建立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4)1893年8月,列宁加入圣彼得堡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5)1895年9月,列宁把各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为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创建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背景
(1)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2)1900年12月,列宁创办《火星报》,同时写成《怎么办?》,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2.标志:1903年7月至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
(1)会议上出现布尔什维克(多数派)与孟什维克(少数派)两派。
(2)把争取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规定为党的基本任务。
(3)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3.斗争
1912年1月,在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孟什维克被清除出党。
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背景
(1)1905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得到锻炼并获得经验。
(2)1917年2月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3)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使政权和平转移的任务,并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4)1917年7月,彼得格勒工人与士兵的游行示威遭到临时政府的血腥镇压,革命和平发展的希望破灭。
(5)1917年10月10日,列宁成立军事革命委员会领导武装起义。
2.过程
1917年11月7日,起义爆发,临时政府被推翻,次日,苏维埃政权宣告成立。
3.意义
(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殖民地人民解放运动树立了榜样。
(3)人类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
粉碎反革命叛乱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1.粉碎反革命叛乱
(1)1918年1月,苏维埃政府组建工农红军。
(2)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一战。
(3)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自1919年3月到1920年下半年,红军三次粉碎了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实施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战争使苏俄经济濒于崩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加剧了经济恶化,进而引发政治危机。
2.决策: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
3.内容
(1)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及雇用劳工。
(2)工业: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或国家无力兴办的企业,恢复私人小企业。
(3)流通:允许农民自由买卖。
(4)经济体制:实行经济核算制。
(5)工资制度:废除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
4.意义
(1)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利于摆脱经济和政治危机。
俄国历史上的一代伟人
1.列宁及其领导的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20世纪,影响了俄罗斯甚至整个世界。
2.列宁是20世纪和整个人类历史上的伟人。
3.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
列宁的主要贡献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1.主要贡献
列宁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与革命家,其主要贡献可用“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条道路、一个主义”来概括。
(1)坚持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建立先进的工人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2)由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发动群众开展暴力斗争从而夺取政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依靠工农政权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4)推进世界革命,帮助其他国家建党、开展革命斗争。
(5)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和马克思主义学说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国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继承和发展
项目
理论阐述
理论指导的实践
历史作用
一战期间
“一国胜利”理论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理论指导
二月革命期间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七月事件
为夺权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十月革命期间
《国家与革命》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和平过渡
实施新经济政策
巩固了政权,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打下了基础
列宁主义被视为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发展了剩余价值学说
C.指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推动作用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列宁的贡献核心有两点:探索在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进行成功的革命理论探索和在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B、C两项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D项表述不准确。所以本题答案是A项。
【答案】 A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苏联史》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在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
材料三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苏联兴亡史》
材料四 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列宁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实施这一政策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三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的中心措施是什么?
(3)材料四中的“再后退”退到什么地步?“后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材料解读
材料一:充分肯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战争胜利和推进社会主义的作用。材料二:列宁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之处。材料三:列宁公开表示变换经济政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材料四:列宁明确表示要实行国家调节买卖业和货币流通政策
解答思路
材料反映了苏俄经济政策的变化历程。第(1)(2)(3)问根据材料提炼,比较简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作答。第(4)问要求综合材料得出结论,这需要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经过对照分析后再上升到理论性认识
【尝试解答】
(1)主要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地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本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主要目的: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变化: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心措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3)地步:由国家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发展商品生产。根本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结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制定政策的原则和基础(或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一、选择题
1.1950年,苏联政府发行邮票,纪念列宁创办《火星报》50周年(如图)。列宁当时创办该报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作好准备
B.为建立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作准备
C.为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俄国作准备
D.为发动十月革命做舆论方面的准备
【解析】 1898年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代表大会并没有完成建党工作,列宁认为,要在俄国建立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必须从思想建党着手,他把创办政治报纸作为建党的第一步。
【答案】 B
2.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为当时俄国革命指明的新的方向是( )
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发动武装起义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 在《四月提纲》中列宁号召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
【答案】 A
3.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 )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
B.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
C.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
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
【解析】 从瞿秋白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A
4.(2016·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21年,列宁承认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并且“这种不满意是合理的”,他说:“(这)首先而且主要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工人阶级如何对待农民。”列宁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 )
A.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
B.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推广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解析】 建立工兵农代表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施于1918年,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不会出现“农民对目前建立的关系是不满意的”,故B项错误;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故C项正确;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此后,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面材料: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的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一位历史人物在1921年的讲话
请回答:
(1)这位历史人物是谁?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材料中的观点的?
(2)结合所学,概述这位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
【解析】 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情况。回答第(1)问时首先要注意材料中“利用资本主义”这一信息,由此可想到新经济政策,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背景”。第(2)问的回答需要正确迁移所学知识,注意全面。
【答案】 (1)人物:列宁。背景:国内战争胜利以后,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起农民的不满,并导致暴动,政治危机严重。
(2)创建布尔什维克党;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苏维埃政权取得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实行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苏俄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选择题
1.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俄国取得胜利,并在建设中取得一定成效,说明革命或建设要( )
A.全面继承
B.无章可循
C.彻底批判
D.实际创新
【解析】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并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取得成效,说明进行革命或建设时要注意本国国情和创新。
【答案】 D
2.标志着列宁主义形成的会议是( )
A.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大会
B.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召开
C.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成立大会
D.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形成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布尔什维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列宁主义的形成。故选B项。
【答案】 B
3.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根本不同点是( )
A.领导不同
B.性质不同
C.主力军不同
D.结果不同
【解析】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十月革命则属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 B
4.右图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列宁。他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
【解析】 结合题干中的条件“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以及题干提示“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分析,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5.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这表明他( )
A.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
B.指出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
C.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途径
D.肯定了应对战争局势的新措施
【解析】 引文表明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不仅能够应对战争,更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这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极大认可,D项正确。没有反思该政策存在的问题,A项错误;没有指出新经济政策出台的必要,B项错误;而这一途径是不正确的,C项错误。
【答案】 D
6.1921年,新经济政策通过后,有些共产国际里的革命者痛惜地哭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此人( )
A.没有弄清楚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B.认为列宁在俄国恢复了资本主义
C.存在严重的“左倾幼稚病”
D.与列宁有阶级利益的冲突
【解析】 本题通过对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正确理解,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以逐步恢复发展生产。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由此判断材料中的人没有正确认识到新经济政策的本质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答案】 A
7.1918年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中写道:“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的沙皇专制时代
B.十月革命将无产阶级专政变成了现实
C.十月革命将给中国革命带来新的希望
D.社会主义革命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潮流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十月革命为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带来了希望,李大钊等人也希望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使国家走上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之路;而当时仍然是资本主义占据世界发展的主流地位。所以选C项。
【答案】 C
8.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列宁( )
A.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
B.对资本主义存在软弱和妥协的一面
C.全面修改了马克思主义原理
D.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转向资本主义
【解析】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从俄国国情出发,找到的一条落后的俄国的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不高和组织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这个过渡的特点是: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另一方面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群众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列宁《四月提纲》
材料二 第一次革命高潮提出的,我们党过去宣传的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曾是使革命和平发展,使小资产阶级逐渐清除其幻想的口号。现在和平发展和使政权无痛苦地转归苏维埃已不可能。因为政权事实上已经转移到反革命资产阶级手中。现在只有彻底消灭反革命资产阶级专政才是正确的口号,只有得到贫苦农民支持的革命,无产阶级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完成新高潮的任务。
——1917年8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
的一次大会决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最初主张以什么方式夺权?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布尔什维克党最终夺取政权采用的是什么方式?原因又是什么?
(3)材料二的“第一次革命高潮”和“新高潮”分别指的是什么现象?这两个现象的性质是什么?它们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解析】 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材料一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和平”等信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容易答出。第(3)问也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 (1)方式:和平夺权。原因: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没有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
(2)方式:暴力夺权。原因:临时政府制造了七月事件,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革命和平发展已不可能。
(3)现象: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底,列宁接见来访的农民时,针对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一位农民说:
“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列宁亲自记录了他们的意见,坚定地说:“这种政策我们一定会改变!”
列宁会见来访农民
材料二 我们说俄国共产主义的“最初步骤……”把小农组织成各种协作社这一从小商品农业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的办法,也刚刚开始实行。由国家组织产品分配来代替私营商业这件事,即由国家收购粮食供应城市、收购工业品供应农村这件事也是这样。
农民经济仍然是小商品生产。这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极其深厚的资本主义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起来,而且同共产主义进行极其残酷的斗争。这个斗争的形式,就是以投机倒把来反对国家收购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概括地说,就是反对由国家分配农产品。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苏维埃俄国的什么现象?
(2)结合史实,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宁对农村经济政策的设想,针对农民的不满,列宁又是怎么解决的?其政治影响是什么?
【解析】 材料一反映的是余粮征集制,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材料看农民反对余粮征集制。第(2)问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侵犯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2)设想: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农业。解决:1921年推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政治影响: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第三节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
●新课导入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是毛泽东于1954年于秦皇岛北戴河开会时创作的一首词《浪淘沙·北戴河》。《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具有比《观沧海》更鲜明的时代感、更深邃的历史感、更辽阔的宇宙感和更丰富的美学容量。毛泽东是怎样引领中国一步步“换了人间”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节课主要包括八个框目的内容:走出韶山冲;创办《湘江评论》,出席中共一大;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万水千山只等闲;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打倒蒋家王朝,建立人民共和国;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诗人和书法家。
关于第一目“走出韶山冲”,教师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即可。教师点拨以下几个关键点:(1)出身:农民家庭。(2)求学:小学——中学——师范。(3)从业:创办新民学会——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员。
教材第2—6目,讲述的是毛泽东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将这五个框目作为一个板块来讲授,便于学生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和整体性,也便于对毛泽东形成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评价。(1)创办《湘江评论》,出席中共一大。这一目内容可以说是毛泽东革命生涯的第一步,讲授时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①五四运动时期,在湖南主编《湘江评论》;成功地开展了“驱逐张敬尧”运动。②出席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2)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此目主要内容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革命思想的提出和初步实践,围绕着两个大的问题展开:①农村包围城市: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重要文章,明确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军的革命主张。②武装夺取政权: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发动秋收起义;文家市决策;三湾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③建立了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万水千山只等闲。讲述的是红军被迫长征的历史,这是一段对于中国革命的走向非常重要的历史,红军的长征既为革命保存了精英和骨干,也从侧面证明了毛泽东战略战术的正确性,同时也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确保了革命以后健康持续的发展。围绕着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建议教师引用毛泽东的诗词《长征》或者是与之相关的视频材料来讲述,增强课堂的生动性,以其实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
(4)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和确立时期。在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大局出发,以民族利益为重,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同时,革命力量也得到了大发展。围绕着这一中心,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本目:①抗战策略: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深入阐述了这一策略;
在这一策略的指导下,中共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到来。②战略方针: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明确指出了“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开展敌后抗战”的方针。③论持久战的总方针。④整风运动,保持了高度的统一。⑤完善理论。毛泽东总结全党的智慧,形成了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达到了成熟阶段。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5)打倒蒋家王朝,建立人民共和国。抗日战争胜利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审时度势,终于赢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显示了超人的勇气和智慧。由于此部分内容学生已经较为熟悉,因此,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点拨即可:①争取和平:毛泽东进行重庆谈判,国共两党签订了《双十协定》。②战略防御: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③战略反攻。④战略决战:毛泽东组织了三大战役;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元旦献词;解放南京。⑤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的方针政策。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⑦新中国的成立。
教材第七目“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建议教师在授课时点拨以下几个关键点:(1)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2)成功的探索: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同时,建议教师补充毛泽东在探索中的一些失误的材料,比如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文革”等,便于对英雄人物形成一个立体的清晰的认识和评价。
教材最后一目。建议教师利用问题引导法授课:从上面我们学过的七个框目中,应如何评价毛泽东?(有功也有过,功大于过;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战略家、思想家)。请观察教材“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从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毛泽东还是一位豪放浪漫、独领时代风骚的伟大诗人和书法家。
课程标准
了解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缔造新中国的贡献(重难点)2.对毛泽东进行客观评价(重点)
走出韶山冲和创办《湘江评论》,出席中共一大
1.走出韶山冲
(1)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2)1914年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校。
(3)1918年,与蔡和森等人创办新民学会,探索改造社会的途径。
(4)1918年8月,毛泽东到北京,后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邓中夏等。
2.创办《湘江评论》
(1)五四运动时,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并发表《民众的大联合》等文章。
(2)1919年12月,毛泽东发动驱逐张敬尧的运动并取得胜利。
3.出席中共一大
(1)1920年夏,毛泽东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11月,与何叔衡等在长沙建立共产党组织。
(2)1921年7月,与何叔衡出席中共一大,后在长沙建立中共湖南支部。
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
1.秋收起义
(1)背景
①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军的主张。
②1927年,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论断。
(2)爆发:1927年9月9日。
(3)进展
①起义受挫后,部队退到文家市,毛泽东决定到农村去发展。
②在三湾村,毛泽东对部队进行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立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2.创建革命根据地
(1)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次年4月,朱德、陈毅率部队与毛泽东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2)发展
①毛泽东和朱德开辟了赣南和闽西根据地。
②1931年11月,毛泽东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3)理论:在农村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走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
万水千山只等闲
1.背景
(1)1930年12月到1933年2月,毛泽东、朱德和周恩来领导与指挥红军粉碎了四次反革命“围剿”。
(2)因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时间
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
3.遵义会议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
①重新肯定毛泽东的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
②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秦邦宪、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3)意义
①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②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③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
1.1935年12月,毛泽东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并随后进一步阐明该理论。
2.在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进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3.1938年5月,发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阐述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总方针。
4.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为战胜困难和夺取最后胜利作了准备。
5.在陕北,毛泽东进行创造性的理论研究,使毛泽东思想达到成熟阶段。
6.1945年的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打倒蒋家王朝,建立人民共和国
1.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并签订《双十协定》。
2.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并指挥打败了蒋介石的全面和重点进攻。
3.1947年10月,毛泽东正式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4.1948年9月至次年1月,毛泽东组织三大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年初,他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元旦献词。
5.1949年4月21日,命令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23日解放南京。
6.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7.1949年6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阐明即将建立的新中国的性质。
8.在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毛泽东被选举为主席,10月1日,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与诗人和书法家
1.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1949-1952年,在毛泽东领导下,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2)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3)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1956年,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他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路。
(2)1957年2月,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的重大成果。
3.诗人和书法家
(1)诗词特点:气吞山河、激荡人心、催人奋进。
(2)书作形式:题词、信件、手书诗词等。
(3)书法成就:以行草和草书成就最高。
评价伟人毛泽东
1.毛泽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2.突出贡献
(1)领导党和人民找到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道路。
(2)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领导党和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领导党和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探索一条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毛泽东为古老中国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3.在晚年他也犯了“左”的错误,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但是错误是第二位的。他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斯·特里尔说:“毛泽东是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东方道德标准的哲学家。”下列各项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③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思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晚年的某些错误思想不是毛泽东思想。
【答案】 A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地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关于国家资本主义》
材料二
《论十大关系》书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毛泽东的开创性贡献是什么?
(2)材料一中毛泽东提出的措施的实质是什么?根据材料二指出,该文发表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二毛泽东提出的思想的共同依据是什么?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改造和探索的贡献
材料解读
材料一:毛泽东对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性质、功能等方面的阐述。材料二:毛泽东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解答思路
第(1)问据材料一、二进行概括。第(2)问从变革生产关系角度分析“实质”;从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方面回答“目的”。第(3)问从中国国情等角度分析
【尝试解答】
(1)贡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共同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贡献: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提出解决十大关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实质:借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力量,最终消灭资本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目的: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3)依据:中国的国情和苏联的经验及我国“一五”计划建设的经验教训。
一、选择题
1.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他的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泛指江西)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描述的是( )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解析】 根据题干“毛泽东”“军叫工农革命”“要向潇湘(泛指湖南)直进”这些提示可直接得出答案为C项。因为湘赣边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亲自领导的,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起义军分三路攻打湖南省会长沙。
【答案】 C
2.2012年11月8-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下列有关党的重要会议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共一大: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参加了会议
B.中共遵义会议: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C.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阐述了抗日战争持久战的总方针
【解析】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持久战的总方针是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中阐述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49年。
【答案】 D
3.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是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告的。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答案】 B
4.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开始形成一个初步的比较系统的思路的是(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
B.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C.《论十大关系》
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解析】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找到了一条推动中国革命走向复兴和胜利的道路。结合右图,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1928年秋)
材料二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材料三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毛泽东《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1)据材料一,将“西江月”后□□□处省去的内容填写完整并指出该词创作的历史背景。
(2)上述毛泽东诗词展现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场景。从材料二、三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以此论证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国民革命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发展,提取毛泽东诗词和图片中的有效信息。第(1)问从材料中提取“山下”“黄洋界”“1928年秋”等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及地图,可判断出“西江月”后方框内省去的内容是“井冈山”,进而结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等相关史实说明毛泽东创作该词的背景。第(2)问结合“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提炼材料二、三中能够论证红色政权继续存在的句子论述回答即可。
【答案】 (1)井冈山。历史背景:秋收起义后,创建革命根据地,击退敌军进剿。
(2)军阀重开战(蒋桂战争)——军阀混战,为红军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分田分地真忙——土地革命,唤起民众。路隘林深苔滑(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直指武夷山下等)——偏远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红军有回旋余地。
一、选择题
1.1910年毛泽东在东山高小读书的入学考试中,曾写下了《咏蛙》一诗以言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A.毛泽东写这首诗表现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襟
B.毛泽东此时是为了接受近代科学知识
C.毛泽东此时是为了更多地接触各层人民、了解社会
D.流露出毛泽东胸怀大志、立志扭转乾坤的雄心壮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1910年毛泽东还未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排除A项;接受近代科学知识是在进入新式学堂学习后,排除B项;接触各阶层人民、了解社会是进入湖南第一师范时期,排除C项。
【答案】 D
2.《毛泽东去安源》是著名的红色经典油画(如图)。毛泽东当年去安源主要是为了( )
A.创建党的早期组织
B.发动工人运动
C.培养农民骨干
D.开展土地革命
【解析】 1921年后毛泽东先后七次到安源,发动和领导了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答案】 B
3.观察下图,毛泽东主办该讲习所的目的在于通过它培养农民干部( )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A.为中国的创立奠定基础
B.适应国民革命发展的需要
C.为农村根据地培养骨干
D.促进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
【解析】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创办于1926年,当时中国正处在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时期,故B项正确。
【答案】 B
4.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他把中国共产党提高到了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批驳了所谓中共不过是从属于莫斯科之傀儡的看法,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史实的理解能力。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选B项。
【答案】 B
5.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万里长征
【解析】 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指红军的长征,它堪称“伟大传奇”。
【答案】 D
6.毛泽东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过渡的形式”,联系新中国1949-1956年的历史可知,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答案】 B
7.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的一手抄本的封皮上赫然写着: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落款是: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六日至九月卅日。它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如何坚持抗战
B.决定实行土地改革
C.建立何种国体政体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解析】 民国三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945年,这一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到重庆(渝市)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商谈和平建国问题。
【答案】 C
8.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里的“万里长征”是指( )
A.人民解放战争进程
B.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
C.新民主主义革命史
D.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
【解析】 本题考查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时注意题干的关键词“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说明以后的路更长。选项中A、B、C三项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任务都已完成,因而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19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探索经历了从“西学东渐”到“走自己的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山。
材料二 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救国理论和主要贡献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说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创造的民主革命道路指什么?这一道路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解析】 在回答第(1)问时要抓住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答。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毛泽东的民主革命道路应指“工农武装割据”,二是从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这一角度入手回答题中的“影响”。
【答案】 (1)救国理论:“三民主义”。主要贡献:创建民国,维护共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道路把中国的民主革命引向胜利,使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亚洲产生。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二 那个时候,给我安了一个名字叫“枪杆子主义”,因为我说了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们说,政权哪里是枪杆子里头出来的呢?马克思没有讲过……的确,马克思没有这么讲过,但是马克思讲过武装夺取政权,我那个意思也就是武装夺取政权,并不是讲步枪、机关枪那里头就跑出一个政权来。
——毛泽东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怎样的思想?其存在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的主要革命思想。
(3)材料一、二在思想方面的共同点是什么?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中可以直接看出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第二小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即可;第三小问结合中国革命发展的实践综合回答。第(2)问结合材料二中“我那个意思也就是武装夺取政权”的信息回答。第(3)问从二者的共同点分析。
【答案】 (1)思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条件:中国继续存在买办豪绅阶级的分裂和战争。
影响: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2)武装夺取政权。
(3)开展武装斗争。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
1.全面性原则
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
2.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
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角度去评价。
3.主流性原则
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
4.阶级性原则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不能贴阶级标签,也不能苛求古人。
5.实践的原则
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
1.“千古一帝”并非历史学家对古代帝王的严谨评价,但却为近年来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所常用。假如你是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史学顾问,那么,你应否定下列哪一编导的剧目策划( )
A.秦始皇——中国古代“第一帝”
B.唐太宗——创造了“贞观之治”
C.唐太宗——大唐盛世的奠基者
D.康熙帝——世界潮流引领者
【解析】 本题应把握三位帝王所处的历史时代及其特征。康熙帝时中国处于清王朝的所谓盛世时期,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由盛转衰,而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向近代迈进,故D项说法错误。
【答案】 D
比较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表现
人物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时代
战国后期—秦朝(封建社会初期)
隋末—唐初(封建社会鼎盛期)
清初(封建社会后期)
贡献
(1)统一中国(2)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3)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1)发展、完善封建制度(2)调整政策,推动“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促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3)纳谏、用贤、高度自省的德行成为后世君主楷模
(1)内平纷争、外抗沙俄,维护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开启“康乾盛世”
局限
暴政
晚年骄奢
文字狱、闭关政策
根源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局限
2.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都( )
A.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创立了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C.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D.实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解析】 B项与康熙帝不符,C、D两项与秦始皇不符,A项是其共同点。
【答案】 A
综合检测(一)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说:“秦无尺士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下列对题目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功效
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
D.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最主要的不同点
【解析】 材料中秦不实行分封制,避免了战乱的发生,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故选B。
【答案】 B
2.李贽说:“始皇帝,千古一帝也。”唐朝吴兢说:“始皇暴虐,至子而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前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
B.前者坚持道德原则评价秦始皇,后者坚持历史原则评价秦始皇
C.前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前的秦始皇,后者评价的是秦统一后的秦始皇
D.以上的说法全部都不对
【解析】 由“始皇帝”排除C。李贽语主要从秦始皇的功绩:统一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入手;吴兢语“暴虐”从秦的暴政——残暴统治入手。故A项符合评价原则。B、D两项错误。
【答案】 A
3.白居易在《七德舞》中说:“××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白居易所指的人物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解析】 由材料“举义兵”“定两京”“二十有九即帝位”等关键信息不难判断出此人为唐太宗李世民。故正确答案选C项。
【答案】 C
4.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而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
A.认识到君与民同等重要
B.认识到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C.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看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
【解析】 从材料中的“民,水也”“国依于民”可以看出,唐太宗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B项与材料无关;A、C两项说法均不符合实际。
【答案】 D
5.据史书记载,“贞观六年(632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此事说明唐太宗( )
A.比较重视吏治的清廉
B.没能注重维护官吏的形象
C.注意满足臣下的实际需求
D.注意反腐,官民一视同仁
【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从材料中的“麸数石”可知陈万福贪污额较小,但“令自负出以耻之”又表现出唐太宗对他的惩罚,故A项最符合题意。
【答案】 A
6.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这一记载( )
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 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 ③过分地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 ④完全不符合唐初的实际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贞观年间,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行旅不赍粮”等则有点过分粉饰和美化“贞观之治”。①②③正确,④叙述错误,故选C项。
【答案】 C
7.康熙帝和吴三桂斗智斗勇的故事曲折、艰难,至今在民间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康熙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从清朝初期国内的局势看应当属于( )
A.满汉民族间矛盾
B.清王朝与明王朝残余势力的矛盾
C.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D.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康熙和吴三桂等三藩之间的矛盾斗争,应当属于封建国家内中央政权与分裂割据势力的矛盾。
【答案】 D
8.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组织的两次抗击沙俄侵略自卫反击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康熙帝抗击沙俄的地点是雅克萨,故②正确,本题选B项。
【答案】 B
9.下列有关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措施,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平定三藩之乱 ②统一台湾 ③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 ④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①平定三藩之乱是在1673-1681年;②统一台湾是在1683年;③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是在1690年;④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是在1689年。故选C项。
【答案】 C
10.“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今人留下的最深刻历史教训是,为政者应( )
A.勤于政事,善始善终
B.轻徭薄赋,发展社会经济
C.选贤任能,惩治贪污腐败
D.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
【解析】 考点:近代衰落的原因。“康乾盛世”是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但是由于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造成了与外界联系的中断。逐渐衰落下来,造成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吸取的教训要顺应时代潮流,避免虚骄自大。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14分,第12题26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统一以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材料二 (唐太宗)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旧唐书》
材料三 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矣!”
——《资治通鉴》
材料四 (唐)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唐太宗的用人特点。(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列出唐太宗在位时所选用的贤臣。(3分)
(3)材料四中的“长策”是什么?其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4)唐太宗的用人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
【解析】 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材料中“收罗四方名士”“咸尽其才”“从善如流”“择贤人而用之”等信息。第(2)问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回答第(3)问的关键是理解“英雄尽白头”的原因。第(4)问可以从对唐太宗本人及对国家社会等角度归纳。
【答案】 (1)范围广泛;因人而异,各用其长;任人唯贤;方式多样。
(2)魏徵、房玄龄、杜如晦。
(3)“长策”:科举制。指导思想: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4)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登基成功;使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出现“贞观之治”;推动封建文化进一步发展。
1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阅读《毛泽东诗词选》时,就《沁园春·雪》的下半阕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他们的讨论。
(1)小张问:“秦王嬴政雄才大略,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统一六国。他究竟采取了怎样的统一方略呢?”请你简要回答小张的问题。(4分)
(2)小陈说:“我知道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请你简要回答小陈的问题。(4分)
(3)小张说:“除了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之外,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其他有作为的皇帝,如那位对自己讲学习,对朝政讲勤慎,对西学讲吸纳,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抗击沙俄的皇帝。”
小张所说的这位皇帝是谁?(3分)
(4)小明说:“大家刚才提到了中国古代三位帝王的功绩,他们在巩固统一、治理边疆方面各有成效。”请你分别举例说明。(15分)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帝王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的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 (1)远交近攻、分化瓦解、集中力量、各个击破、选准时机进行决战的战略方针。
(2)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等。
(3)清康熙帝。
(4)秦始皇: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后,增设闽中郡、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使秦的疆域“东至大海,西至陇西,南至南海,北及长城内外”,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唐太宗:在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羁縻府州进行管理;实行和亲政策,促进民族融合;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为唐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与蒙古首领会盟,组织收复雅克萨之战,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等,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三节法国大革命成果的捍卫者拿破仑
●新课导入
一次战斗中拿破仑被敌人追赶,正好遇到一毛皮商人,毛皮商人将他藏在了毛皮里。敌人到来后向毛皮里捅了很多刀然后离开了。敌人刚走,商人问拿破仑刚刚的感觉怎样。此时拿破仑的士兵刚好赶来。
拿破仑大喊道:“好大胆子居然敢在这儿口出狂言,拉下去,枪毙了。”当毛皮商人面向着墙,听见上子弹的声音却半天没动静的时候,心里正惊慌的时候,发觉拿破仑笑着走了过来,说道:“你现在知道我当时的感受了吧!”从这个小故事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代伟人拿破仑的机智勇敢与幽默。拿破仑的伟大之处还远不止于此。那么,拿破仑在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伟大足迹?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拿破仑?由此导入新课。
●教法案例
本节课主要包括七个框目的内容,信息量大,学生阅读负担较大。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建议教师将其有机整合成三个大的板块:在大革命中崭露头角;统治法国;英雄末日。
第一板块“在大革命中崭露头角”,包括教材的前两个框目的内容。(1)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的拿破仑:本目实际上讲述了拿破仑少年和青年时代的学习生活。在教学时,建议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有针对性的点拨提问:拿破仑在青年时期全盘接受了谁的思想?(卢梭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拿破仑以后的行动产生了什么影响?(成为其以后用民主主义思想改造法国的指南)(2)崭露头角的年轻将军:本目实际上讲述了年轻的拿破仑在土伦战役中出奇制胜,从而声名鹊起的事实。此处应该把握三个关键点:①背景:反法盟军包围法国,民族危机严重。②过程:拿破仑出奇制胜。③影响:拿破仑一跃成为法国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第二板块“统治法国”,是本课的重点。包括教材第3—5框目的内容。(1)发动“雾月政变”:这是拿破仑得以统治法国的一个重要前提,讲授时把握三个关键点:①背景:督政府软弱无力,无法稳定国内政局。②原因:拿破仑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发动政变;大资产阶级的支持。③结果:拿破仑成立执政府,成为法国的主宰者。
(2)从执政官到皇帝:本目实际上讲述了拿破仑强化和巩固统治的过程,把握两个问题:①执政官时期。从当时拿破仑实行的统治措施入手,分析出其军事独裁统治的实质。②帝国时期。在第一执政的四年后,拿破仑几乎是顺理成章地将法兰西共和国改造成帝国。此处的关键点和难点是怎样让学生认识清楚拿破仑帝国的实质。建议教师从其代表的利益、采取的措施特别是颁布《法国民法典》的措施及其巩固和发展法国大革命成果的作用几个方面分析,认识其还是资产阶级政权的实质,和封建帝制有本质的区别。
(3)对内政策与《拿破仑法典》:本目实际上集中讲述了拿破仑为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①对内政策。建议教师从教材给出的拿破仑统治措施入手,分析其实质。这些措施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资本主义道路具有了稳定性。②《拿破仑法典》。这是拿破仑为法国民主制度的发展做出的最为突出的贡献,也是拿破仑一生最伟大的贡献之一,重点把握这一法律文件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第三个板块“英雄末日”,包括教材第六和第七两个框目的内容,讲述的是拿破仑兵败法国,英雄末路的史实。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1)拿破仑粉碎了五次反法联盟,动摇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为其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这是值得肯定的。(2)客观评价其对外战争。前期战争是正义的,但也有很多的负面影响,例如损害了他国人民的利益,伤害了民族感情,也给法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战争负担等。后期的战争,这一负面影响更为明显,并引起了他国人民的民族战争,性质发生了变化。(3)远征俄国,惨遭失败。这是拿破仑对外战争的转折点。(4)第六次和第七次反法联盟的战争均告失败,拿破仑最终走向末路。
课程标准
简述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讨论其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拿破仑在军事上的特点及其对法国的改造(重点)2.客观评价拿破仑(重难点)
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拿破仑
1.法国大革命爆发时的拿破仑
(1)1785年,拿破仑成了法军的一名炮兵少尉,在炮兵团服役。
(2)拿破仑被卢梭的思想所吸引,认同了推翻封建王朝的合理性。
2.崭露头角的年轻将军
(1)1793年,在法国收复土伦的战役中,拿破仑卓越的军事才能开始展现出来,被雅各宾政府破格提升为炮兵准将。
(2)1794年,他又被任命为意大利军团炮兵指挥。
发动“雾月政变”和从执政官到皇帝
1.发动“雾月政变”
(1)背景
①雅各宾派没有建立起稳定的秩序,革命恐怖更令人不安。
②热月党人及其督政府未能把局势稳定下来。
③拿破仑是法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威震欧洲。
④拿破仑需要权力,而大资产阶级也需要有一个铁腕人物维持政局。
(2)时间:1799年。
(3)结果:推翻督政府,成立了以拿破仑为“第一执政”的执政府。
2.从执政官到皇帝
1804年,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成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
对内政策与《拿破仑法典》
1.内容
(1)经济上:成立工商业部,创建法兰西银行,改革财政,保护关税。
(2)政治上:取消地方自治,建立近卫军,成立司法部、警务部,改组法院。
(3)文化上:查封报刊,加强书籍检查制度。
(4)科技教育上:鼓励科学研究,奖励发明创造,建立公立中学和法兰西大学以培养人才。
(5)法律上:颁布《拿破仑法典》。
①组成:《法国民法典》(1804年)、《法国商法典》(1807年)和《法国刑法典》(1810年)。
②意义
a.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与成果法律化、制度化。
b.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的一部系统的成文民法典。
c.是近现代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编纂新法时所参考的蓝本。
2.影响
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和“百日王朝”的终结
1.拿破仑的对外战争
(1)表现
①1800年粉碎第二次反法联盟,到1809年已粉碎了5次反法联盟。
②1812年远征俄国惨败。
③1813年10月,在莱比锡战役中又惨败。
(2)性质:起初是正义的民族战争,后期逐渐转变为侵略性战争。
(3)影响
①前期的战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成果,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秩序。
②后期的战争引发了其他国家的民族战争,使法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牺牲。
③导致拿破仑帝国垮台,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
2.“百日王朝”及其终结
(1)建立: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进入巴黎,重登帝位。
(2)终结:1815年6月18日,滑铁卢战役失败,6月22日退位。
客观评价拿破仑
1.积极性
(1)他是法国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统治者。
(2)他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通过强有力的措施稳定了局势。
(3)他颁布了《拿破仑法典》,为世界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4)他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5)其对外战争,具有争霸欧洲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捍卫了革命成果。
2.局限性
(1)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利用了旧制度中的许多东西,建立军事独裁,这对民主制度来说是种倒退。
(2)他又有向封建势力妥协的一面,也有镇压人民的一面。
(3)他的对外战争有争夺霸权、掠夺人民的一面。
下列对拿破仑的评价正确的是( )
A.重建君主制度,导致大革命成果付诸东流
B.对于近代法律制度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C.发动侵略战争,阻碍了各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
D.宣扬“民族主义”,造成了欧洲国家的分裂
【解析】 拿破仑制定的《法国民法典》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A、C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项。
【答案】 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胸怀智勇者,无所畏恐,轻捷地步向通往王座之路,明知险阻重重偏向上攀登,皇冠千斤重,他不予掂量,坚定又镇静,兴冲冲向头部压去,怡然自得,视之如桂冠。
——歌德
《论拿破仑》
材料二 你这个毒心汉!为什么要蹂躏,那俯首屈膝的你的同种?
由于只看自己,逐渐变为盲目,你使其他的人睁开了眼睛。
你威武有力,你可以挽救人民,但是你,对于崇奉你的人们,
你唯一的馈赠只是坟墓,只有等你覆没了,人们才看出,原来勃勃的野心比渺小还不如!
——拜伦《拿破仑颂》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歌德的诗歌反映了他对拿破仑称帝的一种怎样的态度?
(2)拿破仑称帝是否意味着法国恢复到了大革命前的封建专制状态?为什么?(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失败的原因。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拿破仑称帝和对外战争的评价
材料解读
材料一:歌德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拿破仑怀着崇敬之情。材料二:拜伦以诗歌的形式指出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掠夺性和破坏性
解答思路
第(1)问结合材料一可知,歌德对拿破仑的赞赏和崇敬的心情。第(2)问一定要认识清楚拿破仑帝国的资本主义专制的性质。第(3)问从多角度回答其失败的原因
【尝试解答】
(1)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歌德的诗歌反映了他对拿破仑称帝一种崇敬、认可的态度。
(2)判断:没有恢复到大革命前的封建专制统治状态。原因:虽然拿破仑恢复帝制,实行某些倒退的措施,但拿破仑政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他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特别是《拿破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3)原因:拿破仑对外战争从捍卫大革命成果的正义战争变成了侵略扩张的非正义战争,激起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拿破仑称帝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连年的征战使国内人民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厌战情绪。战争行动本身的失败,如远征俄国和滑铁卢战役。欧洲反法势力的强大。
一、选择题
1.下图记录了1799年拿破仑发动的一场军事政变,这次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督政府软弱无力
B.拿破仑有较高的威望
C.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D.法国面临外国军事进攻的严重威胁
【解析】 督政府内不能稳定政局,外不能有效抵御反法同盟的进攻,法国形势危机,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答案】 C
2.拿破仑的措施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
A.创立法兰西银行,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B.颁布《法国民法典》等几部法典
C.建立了法兰西大学和公立中学
D.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教育
【解析】 《法国民法典》等几部法典不仅对法国而且对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A、C、D三项仅是对法国的影响。
【答案】 B
3.拿破仑帝国与反法联盟的战争,以拿破仑帝国的失败而告终,它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
A.在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封建主义的力量
B.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严重损害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失去了国内支持
C.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激起了被占领区人民的民族复仇情绪
D.这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落后的法国的胜利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时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封建主义的力量”,注定了拿破仑与反法联盟战争的最终失败。
【答案】 A
4.有人说“他是一个英雄,改变了欧洲的历史”,有人说“他恢复帝制,是历史的倒退”。“他”是( )
A.拿破仑
B.俾斯麦
C.亚历山大二世
D.查理一世
【解析】 抓住关键信息“恢复帝制”。俾斯麦是德意志帝国宰相,没当过国王。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沙皇,查理一世是英国国王,C、D两项也不符合“恢复帝制”。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5.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中的哪种主张?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
【解析】 本题属于半开放题目,要求考生选择观点,运用史实论证观点,这需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答题时要注意史论结合。
【答案】 更注重①: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更注重②: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更注重③: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争,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更注重④: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一、选择题
1.他具有科西嘉血统,受过法国式教育,而在很多方面却是典型的意大利人。这个人是( )
A.克伦威尔
B.拿破仑
C.华盛顿
D.恺撒
【解析】 拿破仑出生于法国的科西嘉岛,深受伏尔泰和卢梭启蒙思想的影响,故选B项。
【答案】 B
2.法国文豪巴尔扎克曾有这样的描述:“军人们听到拿破仑被任命为共和国第一执政时,都高兴得眉开眼笑。因为他们第一次看到他们同行中的一个人能够主持国政。”拿破仑能够担任第一执政的社会环境是( )
A.法国保王党人急需复辟专制制度
B.反法联盟反对法国实行共和制
C.拿破仑通过战争赢得了崇高威望
D.法国需要强权人物来维护利益
【解析】 督政府统治期间,内不能平息保王党人的叛乱,外不能阻挡反法联盟的进攻,动荡中的法国迫切需要一个强权人物来维护革命成果。在这种背景下,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登上法国最高政治舞台。
【答案】 D
3.“请你们奖励和提升这位年轻人,因为如果不酬谢他,他也会靠自己出人头地的。”得到如此褒奖主要是因为拿破仑( )
A.历史和数学成绩尤为突出
B.军校毕业后军衔为少尉
C.立志献身于科西嘉岛的解放事业
D.收复土伦战役中显示了军事才能
【解析】 1793年,年仅24岁的拿破仑指挥炮兵,奇迹般地收复了土伦,显示了高超的军事才能。上述材料出自土伦战役后国民自卫军长官写给政府要求提升拿破仑的报告。
【答案】 D
4.拿破仑的法兰西第一帝国不同于革命前的波旁王朝,主要是因为( )
A.它所代表的依然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B.它不断进行对外战争
C.它的皇帝是拿破仑,不是路易十六
D.它同英国始终处于敌对状态
【解析】 虽然拿破仑建立了军事独裁专制,但他却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革命果实,而波旁王朝是封建势力的代表。
【答案】 A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中出现了拿破仑称帝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 )
A.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淡漠
B.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妥协
C.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需要
D.防止封建王朝复辟的需要
【解析】 克伦威尔和拿破仑都是在政局动荡的情况下,为适应资产阶级稳定秩序的需要而建立极权统治的,A、B、D三项不符合要求。
【答案】 C
6.有学者认为:“在欧洲封建统治者眼里,拿破仑始终是一个扩散‘1789年瘟疫’的‘暴发户’。”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最主要史实是( )
A.建立执政府
B.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C.颁布《法国民法典》
D.打退反法联盟
【解析】 “1789年瘟疫”实质上是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拿破仑发扬光大这一革命精神的主要贡献就是颁布《法国民法典》,这部法律成为近代西方的法律规范,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答案】 C
7.
大文豪雨果评价拿破仑时曾说:“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是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雄才大略的。”这里的“污点”“罪恶”主要是指( )
A.“雾月政变”夺取政权
B.对外战争中的侵略与争霸
C.亲自公开加冕称帝无视罗马教皇
D.发布大陆封锁令
【解析】 这里的“污点”“罪恶”其实就是拿破仑的不足之处。综合分析,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外战争中的侵略与争霸,损害了他国人民的利益,引起了反抗拿破仑帝国的民族战争。
【答案】 B
8.下图中三位人物的共同点不包括( )
拿破仑
戎装的华盛顿
A.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
B.都是军人出身
C.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D.都曾是本国的军事独裁者
【解析】 D项与华盛顿的实际不符,A、B、C三项是其共同点。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在拿破仑之前就把当时欧洲世界的许多旧的、维持了几百年的封建政治羁绊削弱了,把很多法律的、国家法权的上层建筑的基础摧毁了(上层建筑因惯性而继续存在),把很多有着古老而华丽的外貌的大厦毁坏了。在欧洲爆发的、后来接连好多年在欧洲上空呼啸着的台风(拿破仑就是台风的中心),又把很多这样的建筑一扫而光。……拿破仑加快了这种不可避免的毁灭。
——[苏联]叶·维·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二 (拿破仑)娶奥国皇帝的女儿为妻……他不去消灭旧欧洲的一切痕迹,反而竭力和它妥协;他力图在欧洲帝王中间取得首屈一指的声誉,因此他尽量把自己的宫廷搞得和他们的宫廷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卷
(1)材料一中“这种不可避免的毁灭”指什么?运用史实说明拿破仑是如何加快这种“毁灭”的。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法兰西第一帝国后期拿破仑政治、军事活动的局限性,并分析其影响。
【解析】 第(1)问考查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从“上层建筑的基础摧毁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列举相关史实,并说明历史意义。第(2)问提取材料二中信息回答即可。
【答案】 (1)资本主义必然取代封建主义。史实:打击保王党,击退反法联盟;颁布《法国民法典》。说明: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传播平等、自由、博爱等民主革命思想;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瓦解;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局限性:政治上与欧洲封建势力妥协,强化专制独裁统治;军事上以侵略和争霸战争为主。影响:破坏了人民主权和民族自决原则,激起欧洲各国人民的反抗,导致拿破仑政权覆亡。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体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寝寐不遑。宽严相济,经权互用。”
——章梗《康熙政要》
材料二 1814年3月14日拿破仑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将是全法国的主人……今天像在奥斯特里兹战场上一样,我是主人……但是我认为在拉法耶特的时候(指法国大革命前期)和我这个时期有一个区别:当时人民是主宰,而现在我是主宰。”
——《拿破仑与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你认为这一评价是否客观合理?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统治与法国大革命之间关系的角度评价拿破仑。
【解析】 第(1)问实际上考查对康熙帝的辩证评价,无论是从正面评价还是从负面评价,都应该建立在其历史活动的基础之上。第(2)问特别注意给出的回答角度“从拿破仑统治与法国大革命之间关系的角度评价”。
【答案】 (1)评价: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看法:合理。康熙帝一生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亦可从不合理的角度作答:康熙帝作为封建统治者,其政策措施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其实行的政策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明发展的进程。)
(2)顺应历史潮流,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人民主权原则,强压民主运动,与封建势力妥协。第二节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新课导入
乔治·华盛顿是美国首任总统(1732—1799年),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在1787年组织了制宪会议。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93年连任,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续任,隐退于弗农山庄园。由于他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故被尊称为美国“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华盛顿的伟大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价华盛顿?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本课的学习吧。
●教法案例
本节课主要包括六个框目的内容,建议教师将其整合为三个大的方面:带领美国从独立走向胜利;推动美国从邦联发展到联邦;两次担任总统,留下丰厚政治遗产。
第一个方面“带领美国从独立走向胜利”,包括教材前三个框目的内容,其特点是阅读量大,难度系数低,适宜采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点拨关键点的教学方式,其关键点如下:(1)独立之前的美国是英国的殖民地,受到英国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压迫。(2)华盛顿参加了北美人民自己组织的两次大陆会议,之后建成了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大陆军”,成为北美获取独立的坚强柱石。(3)华盛顿指挥大陆军取得了特伦顿、普林斯顿和萨拉托加等战役的胜利。使美国逐渐摆脱了军事上的被动地位,同时也逐渐摆脱了外交上的孤立地位,大大推动了美国走向真正独立的进程。(4)1781年,取得了约克镇战役的决定性胜利。(5)1782年,美国的独立地位得到了英国的承认,美国取得了真正的独立。
第二个方面“推动美国从邦联发展到联邦”,就是教材第四个框目“主持费城会议,制定联邦宪法”。它与必修部分的内容交叉较多,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教师设置问题点拨提问:(1)华盛顿在美国宪法的制定和通过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独特作用?(他主持了制宪会议;他的声望、思想和坚持共和的主张,对新宪法的制定和通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新宪法的制定对华盛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华盛顿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威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3)《人权法案》使美国宪法增添了哪些民主民权的新内容?(课文中有,让学生自主回答即可)说明了什么?(美国人民对民主的执著追求)。
第三部分“两次担任总统,留下丰厚政治遗产”,实际上是对华盛顿的历史评价。此部分内容的特点是理解难度较大,归纳总结性较强。适宜采用问题导引法循序渐进的讲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1)华盛顿首次当选总统获得了全票通过,原因何在?(其在美国独立和政治建设方面的巨大贡献,他的当选实属众望所归)。(2)在华盛顿首个总统任期内,为改善美国财政状况和外交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学生可以在教材上用笔画出相关内容)。
(3)华盛顿第二次当选为什么又获得了全票通过?(巨大的功绩和个人的人格魅力)。(4)华盛顿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政策?目的如何?效果怎样?(中立;发展经济;为美国赢得了长时间的发展环境)。(5)华盛顿在其第二个总统任期结束后,做出了怎样的选择?表明了他怎样的优秀品质?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拒绝当终身总统,卸甲归田;不贪恋权位,对民主原则的忠实遵守;为美国开创了总统不得连任超过两届的先例)。(6)在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总结性的问题:华盛顿为什么被称为美国的“国父”?
课程标准
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主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重点难点
1.华盛顿在领导独立战争和建国初期以及两届总统任期内的主要事迹(重点)2.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评价(重难点)
临危受命的总司令
1.背景
(1)1774年,他出席第一届大陆会议,会议宣布可以用武力反抗英国的压迫。
(2)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直接推动了第二届大陆会议的召开。
2.受命
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把民兵整编为大陆军,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为美利坚的独立而战和约克镇战役的胜利
1.背景
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
2.概况
(1)战争初期,大陆军连连失利。
(2)1776年,华盛顿指挥军队奇袭特伦顿。
(3)1777年,巧袭普林斯顿,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了第一次大捷。
(4)1781年,美法联军取得约克镇战役的胜利。
(5)1783年9月,英、美正式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3.意义
(1)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又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
(2)美国的诞生,使美洲从此有了一个独立的国家。
主持费城会议,制定联邦宪法
1.背景
邦联制的美国只是一个松散联盟。
2.时间:1787年。
3.地点:费城。
4.结果:通过了世界近代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1)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权关系上,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是真正统一的国家。
(2)在政体上,美国是共和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
5.意义:奠定了美国日后政治稳定、经济发达的基础。
美利坚合众国的首任总统
1.就任
1789年,华盛顿宣誓就职,成为美国首任总统。
2.措施
(1)依法组织联邦政府。
(2)支持财政部部长汉密尔顿的方案,使美国走出财政困境。
(3)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尽量避免卷入英、法的争端之中。
(4)缓解联邦党和反联邦党的矛盾,取得一定成效。
3.再次当选
1793年,华盛顿以全票再次当选为总统。
不当终身总统
1.1796年,华盛顿明确表示任期期满后不再连任。
2.1797年,华盛顿结束了他的总统生涯。开创了主动、和平地移交政权的先例,形成美国总统连任最多不得超过两届的惯例。
华盛顿的三次“出山”与“隐退”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出山”
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就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独立战争,赢得了国家独立
1787年主持制定《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在美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
1789年,出任美国第一任总统,维护和完善了国家民主制度
“隐退”
1783年独立战争胜利后,他反对封建专制,不贪恋权力,交出军权,拒绝当国王,主动隐退
1788年,宪法通过后,华盛顿怀着欣喜的心情,再次踏上隐退之路
1797年,华盛顿再次急流勇退,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
1.1787年,华盛顿再度“出山”,主要是为了( )
A.镇压国内起义
B.开拓外交境界
C.制定联邦宪法
D.发展社会经济
【解析】 独立之初的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中央政府的权力很小,无力维护美国的整体利益,面临危险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再次“出山”,制定了美国联邦宪法,加强了美国中央的集权。
【答案】 C
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
1.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军事领袖
华盛顿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坚决维护13个州殖民地人民的利益、积极主张北美独立的代表人物。在北美独立战争中,华盛顿以坚强的毅力和高度的爱国心,组织军队,整顿军纪,筹集物资,指挥作战,表现了卓越的组织和军事才能,建立了不朽功勋。
2.华盛顿是立宪会议主席
虽然他的思想对美国宪法的形成没有起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名望对各州批准这部宪法却起了重大的作用。当时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反对新宪法,如果不是华盛顿的影响,很难说这部宪法能够得以实行。
3.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
美国能有华盛顿这样德才兼备的人作为第一任总统是幸运的。翻开南美和非洲各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个以民主宪法为伊始的新国家,堕落成为军事专制国家也是易如反掌。华盛顿是一位坚定的领袖,他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但是却没有永远把持政权的野心,既不想做国王,也不想当独裁者。他开创了主动、和平地移交政权的先例——美国至今仍然奉行的先例。
2.华盛顿是“他的同胞心目中的第一人”,其原因不包括( )
A.华盛顿出身于贵族家庭
B.华盛顿领导了独立战争并赢得民族独立
C.华盛顿具有高尚的品质
D.华盛顿为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卓越贡献
【解析】 华盛顿受到美国人民的爱戴,主要是因为他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贡献和为美国的民主建设做出的贡献,与他的家庭出身无关。故选A项。
【答案】 A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幅绘于1851年的世界名画讲述了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时刻:1776年12月25日寒冷的圣诞节之夜,乔治·华盛顿率兵渡过漂着浮冰的特拉华河,向驻扎在特伦顿的英军发起突然袭击。此战消灭英军的德国黑森雇佣军一千多人。特伦顿之战的胜利为屡受挫败的美国独立军带来了希望,成为独立战争转败为胜的象征。这幅画也因其卓越的表现手法和深厚的历史内涵,被美国人视为不畏挫折的精神图腾。
材料二
1782年,一位过去的部下刘易斯·尼古拉上校,给华盛顿写了一封长达7页的信,列举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将原因归咎于共和制度,然后劝华盛顿担任“国王”。华盛顿认识到这是军队中存在的一股逆流,他回信道:“……我很难设想我有什么行为竟会鼓励你写这样的一封信,在我看来,这封信包含可能降临到我国头上的最大危害。如果我还有一点自知之明的话,可以说你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讨厌你的计划的人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北美独立战争中的哪次重要战役?其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华盛顿的观点。独立战争胜利后,他的哪些行为推动了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建设?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华盛顿的历史贡献和民主精神
材料解读
材料一:以图文形式介绍了特伦顿战役的概况和影响。材料二:说明了华盛顿反对君主制,捍卫民主共和制的坚定决心
解答思路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向驻扎在特伦顿的英军发起突然袭击”的有效信息进行回答。第(2)问的第一小问对材料二中华盛顿的回信内容进行提炼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教材中“主持制宪”和“首任总统”的相关内容解答
【尝试解答】
(1)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行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战役:1776年的特伦顿战役。结果:取得了胜利,鼓舞了大陆军的士气和各地爱国者对胜利的信心。
(2)观点: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不当“国王”。
行为:1787年出任制宪会议主席,主持通过了《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9年就任美国首任总统;1797年结束总统生涯。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开创了范例。
一、选择题
1.约翰·亚当斯说:“华盛顿的行为很感人,他在北美大陆家产最多,而为了国家的事业,他却抛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把这一切都拿来孤注一掷。”上述评价是针对华盛顿( )
A.出席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坚决抗英的立场
B.把大陆军训练成一支威武之师的贡献
C.接受大陆军总司令的委任状并奔赴前线的壮举
D.迫使约克镇英军主力投降的军事行动
【解析】 材料中的“抛弃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孤注一掷”信息是解答的关键。只有C项最符合这一题意。
【答案】 C
2.“使我辞职的伟大事业终于发生了,我现在有幸向大陆会议致以真诚的祝贺……允许我不再为国家服务……”材料中的“伟大事业”是指( )
A.1787年宪法颁布
B.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胜利
C.来克星顿枪声
D.美国确立了联邦制
【解析】 由“向大陆会议”“不再为国家服务”等信息判断,材料中的“伟大事业”是指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
【答案】 B
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题干材料表明,1787年3月美国宪法制定前华盛顿决心“彻底变革”当时实行的某项制度。联系当时美国的状况及1787年宪法确立的有效维护国家统一的联邦制,可以推断要变革的制度应是松散的邦联制。
【答案】 D
4.华盛顿去世以后,亚伯拉罕·林肯曾在一次演讲中指出:“给太阳增添光辉或给华盛顿的名字增添荣耀都是不可能的。”此话的主要含意是( )
A.借太阳的独一无二批评华盛顿的专制
B.表达对华盛顿的哀思
C.告诫人民不要过多抬高华盛顿的地位
D.极言华盛顿所得荣誉之多
【解析】 太阳的光辉已经无法增添了,而华盛顿的荣耀也像太阳的光辉一样无法增添,实际是说,华盛顿得到了多得不能再多的荣耀。华盛顿的一生更多地体现了其民主意识和民主思想,因而A项错误;B项则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材料中也无告诫的语气,因而C项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谓华盛顿创西国民主之局,非也……纵观西国英雄,如法之拿破仑,英之格朗艺(即克伦威尔),其初皆起于民主党,及功成名立,仍谋世袭,独华盛顿坚拒诸将奉为皇帝世袭之请,异矣。
——宋恕《六字课斋津谈》(1895年)
材料二 若华盛顿,若拿破仑,此地球人种所推尊为大豪杰者也,然一华盛顿、一拿破仑倡之,而无百千万亿兆华盛顿、拿破仑和之,一华盛顿何如?一拿破仑何如?
——邹容《革命军》(1903年)
(1)你认为材料一中的“世谓华盛顿创西国民主之局,非也”的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指出宋恕所认为的华盛顿杰出之处。
(2)宋恕、邹容论述华盛顿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解析】 第(1)问中的第一、二小问,材料一认为不是华盛顿开创了西方民主政治,随后列举了英国、法国等开创的例子回答。第三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独华盛顿坚拒诸将奉为皇帝世袭之请,异矣”回答。第(2)问中的第一小问宋恕从华盛顿不贪恋官位的角度进行阐述,邹容从“地球人种所推尊为大豪杰者也”分析二者的不同。第二小问回答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
【答案】 (1)正确。理由:此前已有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和近代英国的代议制(君主立宪制)。杰出之处:超越同时代的其他领袖人物,拒绝称帝,反对世袭,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2)侧重点:宋恕侧重于领袖个人的作用;邹容则侧重于民众的作用。评价: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历史人物是否引领时代潮流(推动社会进步);正确看待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一、选择题
1.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能够在特伦顿和普林斯顿取得两次传奇胜利的原因不包括( )
A.民族情绪的激励
B.武器装备的优势
C.华盛顿高超的指挥艺术
D.士兵的英勇作战
【解析】 大陆军和英军相比处于劣势,武器装备落后于英军,B项不是两次传奇胜利的原因。
【答案】 B
2.乾隆帝和华盛顿是同一时期东西方世界的杰出人物。1796年两者同时选择了让出权力,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而华盛顿则留下了《致合众国民书》,谢绝被再次列为总统候选人,飘然远去。下列关于两人行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政治民主化做出典范
B.让位有着本质的不同
C.对君主专制体制的否定
D.让位都是无奈之举
【解析】 乾隆帝禅位于嘉庆帝是封建帝王的帝位传承,巩固封建君主制度;华盛顿则留下了《致合众国民书》,谢绝被再次列为总统候选人是为了打破专制独裁,巩固民主政治,因此二者的让位在本质属性上是不同的。故选B项。
【答案】 B
3.在波士顿美国独立战争纪念地来克星顿广场上矗立着一座雕像(如下图),该雕像纪念的是( )
A.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
B.打响北美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C.大陆军的总司令华盛顿
D.《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斐逊
【解析】 据波士顿、来克星顿及图片信息等可知,该雕像纪念的是来克星顿的枪声,该事件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答案】 B
4.英国乔治三世曾对华盛顿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啊,上帝!如果这样做,他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这样评价是因为华盛顿( )
A.领导军队打败了英国殖民者
B.提出了建立联邦的重要意见
C.组建了大陆军
D.在战争胜利后毅然辞职
【解析】 华盛顿在独立战争胜利后,毅然解甲归田,他是人类历史上不因外在压力,而仅仅依靠内心的道德力量,自觉放弃自己掌握的权力的典范,所以他受到包括乔治三世在内的人们的称赞。故选D项。
【答案】 D
5.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它赞美的是( )
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
【解析】 “万世联合船主”代表了统一的联邦政府,“十三包”代表当时美国的十三个州,“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则指地方对抗中央、地方之间各自为政局面的结束,故材料体现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体制,由此可知A项正确。
【答案】 A
6.1789-1793年,华盛顿为美国第一届总统。下列措施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①网罗人才,组成内阁 ②颁布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③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④制定了美国总统不得连任两届的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解析】 根据1787年宪法,华盛顿当选为总统,故②不属于题干限定范围,而美国总统不得连任两届的制度是华盛顿以实际行动在第二届任期即满时开创的。
【答案】 C
7.华盛顿一生最大的功绩是( )
A.打败英国,成为西半球霸主
B.建立国家,促进民主建设
C.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D.军事才能卓越,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 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打败殖民者,获得国家独立,并采取措施推动了美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这是其最大贡献,A、C、D三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 B
8.在共和国时代,克伦威尔建立起独裁统治,华盛顿则完善了总统制,这两种行为( )
A.都属于符合本国国情的举措
B.前者背离了资产阶级革命目标
C.都是为了强化个人权力
D.后者行为被其他国家仿效
【解析】 两人都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前者是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下建立了独裁统治,维护了革命成果;华盛顿完善总统制是为防止总统的专权。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米利坚(即美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二 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华盛顿的部下希望他担任“国王”。华盛顿严厉拒绝了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他说:“我认为这个请求孕育着可能使我国遭受最大灾难的阴谋。假如我没有利令智昏、自欺欺人的话,你就不可能找到一个比我更不同意你的阴谋的人了。”
材料三 1787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中央政府的权力结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瀛环志略》推崇华盛顿的哪些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中所说的“阴谋”出现的主要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美国独立后华盛顿为美国民主政治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
【解析】 第(1)问从材料“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来归纳概括。第(2)问从华盛顿对北美独立的贡献的角度来回答。第(3)问回答其在制定宪法、不当终身总统中的贡献。
【答案】 (1)领导独立战争;创立选举之法;不传子孙,天下为公。
(2)华盛顿对北美独立的贡献,他的部下因此推举他做国王。
(3)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和三权分立制;创立总统否决权制度,维护民主制,完善了总统制;第二届总统任期结束时,坚决不当终身总统,为美国总统连任不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英国尊贵的先生们不剥夺美洲的自由就不满足的时候,看来有必要采取某种措施,避开这一打击,并维持我们祖先给我们的自由……我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但是,拿起武器应该是最后迫不得已的手段。
——华盛顿
材料二 乔治·华盛顿全靠他在独立战争中表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才使各个殖民地保持了一致的目标。他在战后的贡献也是同样伟大的。他担任第一任总统时的坚定态度和树立的榜样限制了党派之间的激烈斗争,把国家的分裂推迟了六十年。他的为人和影响制止了美国人要对英宣战或对法宣战的危险倾向。他使自己的职责具有无上的尊严,并且用自己的才智鼓励他的政府。联邦政府顺利地组织起来,建立了国家信用机构,制定了外交政策,这些都是他担任总统的功劳。他拒绝第三次任职,为美国开创了只能连任两届总统的范例。
——[英]温斯顿·丘吉尔《英语民族史》
(1956-1958年)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华盛顿对英国持怎样的态度?而他拿起武器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丘吉尔是怎样评价华盛顿的?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维持我们祖先给我们的自由”,概括材料作答即可。第(2)问直接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即可。
【答案】 (1)态度:反对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压迫,但又对英国存有幻想。依据:天赋人权。
(2)取得民族独立,维持国家统一,争取和平环境,建立高效政府,制定相应国家政策,树立任期制榜样。第二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
●新课导入
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位于新德里东郊朱木拿河畔。陵园呈凹形,在陵园正中,静卧着一座黑色大理石陵墓,它是一个普通的正方形平台的样子,高约1米,长宽约3米。墓后是盏长明灯,昼夜不熄,这是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精神的象征。陵墓正面刻有印度文:“嗨!罗摩!”
这是甘地遇难倒地时喊出的最后两个字,罗摩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的英雄,被认为是印度教中保护之神毗湿奴的化身。陵墓没有任何装饰,极其普通、简朴。然而,每逢节假日,便吸引无数身着白色民族装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深切地悼念陵园的主人。甘地为印度历史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为什么被称为“圣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伟大的印度国父。
●教法案例
本节课教材分三个框目讲述了圣雄甘地为印度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的一生。
关于“倡导‘坚持真理’学说”一目的讲授,建议教师把握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甘地简介。这个问题把握五个关键点:①出生:甘地出生在一个虔诚信奉印度教的官宦之家。②求学:在英国留学,学习法律。③从业:学成回国后,成为了一名专业律师。④斗争:在南非处理案件中,对于种族歧视有了切肤的体会,转而走上了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之路。⑤结果:迫使南非当局通过了《改善印度人待遇法案》的文件。
(2)甘地的学说。①消极抵抗:此处要重点讲清楚此口号被更换的原因——容易发展成暴力,从而突破“非暴力”的限制,表面上看是口号的失当,深层次上体现出“非暴力不合作”的一定的局限性,反映出甘地作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阶级局限性。②“坚持真理”。此处要讲清楚这一口号的原因和内涵。当时印度主要有两种宗教,一种是印度教,一种伊斯兰教,无论信奉哪种宗教,都信奉的是一种神灵。甘地宣扬真理就是神。
因此,只要信教就需要信奉真理。甘地进而阐释了真理的内涵——“五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人类、爱生物、爱敌人,特别是“爱敌人”的内涵体现了显著的“博爱”思想。在这种解释之下,殖民者应该爱印度人民,因此印度的自治和独立是合理的;印度人民也应该爱殖民者,因此,通过暴力反抗的手段达到自治的做法,也违背了博爱的内涵。由此,既给印度人民制定了目标,也规定了手段,其实也是规划了一种束缚,体现了理智性和局限性。
关于第二目“组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讲授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给出的资料(主要是甘地的两幅图片和《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本目需要把握三个方面的要素:(1)背景:一战期间,通过同英国合作争取印度独立的尝试失败。(2)概况:三次大的运动。建议教师制作表格,让学生自主填写相关历史要素。
运动
开始时间
结果
第一次
1919年春
遭到镇压,转向暴力,宣布停止
第二次
1920年3月
转向暴力,宣布停止,转入低潮
第三次
1930年
在殖民当局的两面手法之下,运动被瓦解
(3)影响:①唤醒了印度人民的觉醒;②民族运动出现新面貌;③甘地成为了人民心目中的救星。
关于第三目“为和平、独立、团结而献身”的讲授,把握住三个关键点:(1)为和平:甘地两次推出国大党,都是为了印度的和平。(2)求独立:国大党通过了甘地起草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并得到了英国的积极回应和答复。(3)促团结: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进行谈判;走村串户地安抚穆斯林,力促团结;被一名狂热的印度教徒刺杀,为了和平而献身。
课程标准
讲述甘地领导印度国民大会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主要事迹,认识其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
1.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涵;甘地对印度独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重点)2.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评价(重难点)
倡导“坚持真理”学说
1.背景
(1)出生:1869年,甘地出生于印度的官宦之家。
(2)经历
①中学毕业后,甘地考入伦敦大学学习法律,最终考取律师资格。
②回国后做了职业律师,并赴南非协助处理一宗债务纠纷案。
③在南非,甘地领导了“非暴力抵抗”运动,以反对种族歧视,南非当局被迫通过《改善印度人待遇法案》。
2.内容
(1)用“萨提亚格拉哈”(即“坚持真理”)表示“非暴力抵抗”。
(2)“真理是神”,人的“爱”必须符合“神”的“博爱”。
(3)以“神”的正义性来说明“真理”的正义性,用“神”的“博爱”规定斗争方式的“非暴力”性。
(4)认为人的本质是善,并可以感化敌人。
3.评价
(1)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
(2)把各阶层、各教派和各种姓的人们,吸引到民族主义的旗帜下。
组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概况
(1)1915年,甘地与国大党幻想以和英国的合作换取印度的自治遭到失败。
(2)1919年春,甘地发动全国性群众罢市,对英国进行“非暴力抵抗”,但因遭镇压运动被迫停止。
(3)1920年3月,甘地提出“非暴力抵抗”计划,运动在全国展开,土布运动也迅速兴起。
(4)1921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达到高潮,但因群众斗争突破非暴力界限,1922年,甘地停止运动。
(5)1930年,甘地发起新一轮“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影响
(1)唤起了印度人民的觉醒,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印度的民族运动出现新面貌。
(2)甘地赢得了印度人民的普遍尊敬。
为和平、独立、团结而献身
1.1934年10月和二战期间,甘地两次离开国大党,但其思想精神在国大党和民族独立运动中的地位无法改变。
2.二战爆发后,甘地坚持“非暴力不合作”斗争,再掀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
3.1942年8月,国大党通过了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1945年6月,印度总督表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
4.1947年6月,印度各派领袖接受英国的“印巴分治方案”。8月,巴基斯坦、印度分别独立。甘地此前为印度统一所做的努力最终失败。
5.1948年1月,甘地被一名印度教狂热分子刺杀。
准确评价甘地
1.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印度国大党的领导人、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2.甘地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印度的自由民族独立运动,对印度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3.甘地具有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局限性,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1.“一个人不受外在权威的扶持,而成为他的民族的领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机取巧,也不是凭借掌握的技术装备,而是纯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上的政治家;一位一贯轻视使用武力的胜利的斗士;一位具有智慧与谦逊,用果敢与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武装起来的人。”爱因斯坦所评价的这位人物是( )
A.孔子
B.华盛顿
C.拿破仑
D.甘地
【解析】 由“一贯轻视使用武力的胜利的斗士”排除A、B、C三项。轻视使用武力而胜利的应该是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甘地。
【答案】 D
正确评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积极性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2.局限性
以非暴力限制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动摇性和妥协性。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
2.伦敦《新闻纪事报》曾这样评价甘地:“一位78岁的瘦弱老人竟以神奇力量震慑了整个世界,他所显示的力量,可以胜过原子弹的威力。”“他所显示的力量”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
A.揭开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B.给英国经济造成了一定打击
C.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D.彻底完成了印度的独立大业
【解析】 从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开始,印度人民就展开了反抗,因此可排除A项。B项是针对英国而不是针对印度而言的,因此也可以排除。单纯依靠非暴力的抵抗是无法实现彻底独立的。
【答案】 C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
“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甘地还把纺车当做印度摆脱对英国纺织业依赖的工具。他认为,印度可以放弃大多数进口产品。……因此对甘地而言,恰尔卡(纺车)是自治的象征。
——海默·劳《甘地传》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
(2)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说一说你的理解。对于甘地一生的评价,说法不一,评价他的关键何在?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对于甘地思想的认识和评价
材料解读
材料一:甘地的意思是说,西方因为物欲横流而造成了道德的巨大滑坡,并且这种影响已经在印度国家里面体现了出来。材料二:甘地极力倡导在印度推广纺车,从而达到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最终实现自治的目的
解答思路
第(1)问从西方文明的弊端以及对印度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第(2)问从印度群众民族运动的表现和甘地对其态度回答;第二小问要从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原则入手
【尝试解答】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原因:西方文明诸多弊端(物质进步而道德沦丧);英国的侵略使印度变成它的商品市场;破坏了印度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
(2)理解:甘地多次在群众运动突破非暴力界限时,中止不合作运动并谴责使用暴力的群众。关键: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
一、选择题
1.甘地认为:“真理是神,非暴力则是追求真理,即非暴力是认识神、认识真理的手段,是强者的武器。”这种抽象而富有神秘色彩的学说在当时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是( )
A.有利于非暴力思想的宣传
B.为谴责殖民压迫提供了理论武器
C.有利于发动群众进行斗争
D.有利于防止工农运动的深入发展
【解析】 甘地提出非暴力思想时,印度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民族独立,但印度五花八门的宗教与迷信不利于印度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团结,甘地的这种思想有利于将印度人民团结在“真理”这一统一的“神”之下。
【答案】 C
2.1922年,一个村庄的农民与当局发生冲突,杀死了20多名警察。甘地痛心疾首,绝食五天,并宣布停止非暴力运动。甘地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甘地主义不适应印度的国情
B.甘地对非暴力思想的执着
C.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动摇性
D.英国殖民当局的残暴
【解析】 为了民族的独立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是非常正常的,但当农民与警察发生冲突时,甘地却宣布停止运动,这足以说明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与动摇性。
【答案】 C
3.对1920年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下列最确切的理解是( )
A.以非暴力的手段反抗英国殖民者
B.以不合作的态度抵制英国殖民势力
C.采取和平和合法的手段争取印度自治
D.以和平的手段抗议英国殖民者的压迫
【解析】 本题考查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概念的准确理解。“非暴力”的含义是指用和平和合法的手段,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想争取印度自治,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 C
4.印度人尊称甘地为“圣雄”“国父”,主要是因为他( )
A.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B.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致力于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
D.把一生都献给了印度的自由独立运动
【解析】 印度人尊重甘地,主要是因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印度的自由独立运动。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思想
人类的公正不是建立在暴力的基础上,真正的公正是建立在自我牺牲、道义和无私奉献的基础上的……我相信非暴力这种武器属于最强者。我相信,一个最坚强的战士才敢于手无寸铁,赤裸着胸膛面对敌人而死。这就是不合作的非暴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坚持非暴力的不合作主义……
——甘地《论不合作》(1919年11月)
材料二 背景事件
1919年英国殖民当局公布了损害印度人民权利的高压政策《罗拉特法》,激起印度人民的强烈抗议,同年4月,英国殖民者制造了枪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
1922年,发生了农民与当局冲突的乔里乔拉事件,甘地认为这是暴力行为,为“无知者的不人道所激怒”而绝食五天,并且下令终止了这次不合作运动。同年,甘地本人被捕入狱。
材料三 评说
甘地的伟大人格几乎是举世公认。他具有赤诚的爱国热诚,崇高的牺牲精神,追求真理的执著信念,坚强的意志;他不分贵贱善恶一视同仁,没有种族歧视和宗教偏见……
——徐友珍《甘地传》
我们的后代子孙恐怕很难相信,世界上曾经活生生地出现过这样的人。
——爱因斯坦
请回答:
(1)概述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主张的背景及其这一主张的核心。
(2)概述甘地领导国大党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目标。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述甘地。
【解析】 第(1)问主要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提取相关信息。第(2)问中第一小问要调用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综合三则材料回答。
【答案】 (1)背景: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高压(镇压)政策,激起印度反帝运动的进一步高涨。核心:非暴力。
(2)目标:争取印度的民族自治。评述:甘地创立了独特的非暴力主义思想(甘地主义),领导了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为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印度的民族英雄,也是具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伟人。
一、选择题
1.“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他的身体虽然是柔弱的,但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比100艘英国军舰更有力量。”材料中的“他”的这套非暴力理论形成于( )
A.英国读书期间
B.南非工作期间
B.一战结束后
D.二战期间
【解析】 正是在南非工作期间,甘地深切感受到英国殖民者推行的种族歧视政策,才逐渐产生了非暴力理论。
【答案】 B
2.甘地在《武力政策》中说道:“我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对“印度的力量”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印度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反抗性较强
B.英国殖民势力强大,印度实力弱
C.印度宗教文化积淀极深而新的经济因素脆弱
D.印度无产阶级力量弱
【解析】 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地认为的“印度的力量”指印度劳动人民深受压迫,反抗性较强,本题选A项。
【答案】 A
3.1919年,甘地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宣布停止运动。他所说的“错误”主要是指他( )
A.没有把斗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B.没有及时制止英国殖民当局的暴行
C.没有把运动控制在非暴力范围内
D.没有及时提出争取印度独立的目标
【解析】 甘地于1919年春发动了全国性的群众罢市,对英国殖民统治进行“非暴力抵抗”。由于遭到血腥镇压,愤怒的群众从非暴力转向暴力,甘地便宣布停止了这次运动。
【答案】 C
4.下图反映了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的哪一项( )
手摇纺车的甘地
A.不在英殖民政府中就职
B.不在英殖民者的学校中接受教育
C.对英殖民者的法院和立法机关进行抵制
D.抵制英货
【解析】 图片是手摇纺车的甘地,这体现了为抵制洋布而进行的土布运动。
【答案】 D
5.20世纪初期,甘地多次强调:“革命的道路不适合于印度争取自治,印度不需要布尔什维主义。”这突出反映了( )
A.印度无产阶级力量太弱小
B.非暴力不合作的指导思想混乱
C.印度资产阶级立场的两重性
D.印度资产阶级自治的主张不坚决
【解析】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不合作运动来动员印度各阶层人民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迫使英国殖民者对印度资产阶级让步;另一方面又用非暴力防范人民以暴力推翻现行的社会制度。
【答案】 C
6.下图是1948年蒋介石在甘地遇刺后写的吊唁词,现收藏于印度甘地博物馆。1948年1月,刺杀甘地的是( )
A.英国殖民当局
B.狂热的印度教徒
C.狂热的伊斯兰教徒
D.国大党的激进分子
【解析】 刺杀甘地的是狂热的印度教徒。
【答案】 B
7.甘地是印度现代民族解放运动的著名领袖,甘地主义的创始人,下列对甘地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甘地是印度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大会党的领袖
B.甘地主义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指导思想
C.甘地对英国殖民统治者从不抱有任何幻想
D.甘地的斗争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解析】 1915年,甘地与印度国大党对英国采取了合作政策,幻想以此换取印度的自治,结果失败,故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答案】 C
8.有人这样描写印度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有宗教家的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材料中的“他”是( )
A.克伦威尔
B.拿破仑
C.甘地
D.凯末尔
【解析】 从材料中“印度历史上”“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等信息可以判断,“他”指的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领导者甘地。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甘地认为,非暴力抵抗是印度争取摆脱英国殖民桎梏的唯一正确方法;同时,他认为非暴力抵抗并不意味着对外国统治和其他罪恶的屈服。他写道:“我深信假如只有在怯懦和暴力两者之间加以选择时,我将劝人选择暴力……我宁愿要印度采用暴力来保护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印度卑躬屈膝、含垢忍辱地听人家侮辱,失去自己的荣誉。可是我认为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因此我并不是因为印度衰弱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而正是因为认识了印度的力量我才号召印度实行非暴力主义。”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材料二 贾·尼赫鲁记述道:“曹里曹拉事件后,我们的运动突然停止,我想国大党的著名领袖差不多全都愤慨,只有甘地例外。……年轻人当然更加激动。”“难道我们必须使三亿多印度人受了关于非暴力行动的理论和实践的训练后才能前进呢?即令如此,我们当中有多少人敢说,我们在警察极度挑衅下还能十分斯斯文文呢?即令我们办得到,但是那些打进我们运动中来的暗探和内奸采取暴力行动或煽动别人从事暴力活动,我们对这种人有什么办法呢?如果这是非暴力运动的唯一条件,那么非暴力的抵抗方法必须失败。”
——王春良《世界现代史诸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甘地选择非暴力主义的理由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概括“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不得摘抄原文)
(3)有人认为“非暴力”抵抗运动实际上是号召群众逃避斗争。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说明你的理由和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甘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前两问都可以从材料中找出,不能摘抄原文。第(3)问中的观点明显是错误的,必须认识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它斗争的意义,当然也明显地带有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妥协性。
【答案】 (1)非暴力比暴力高明得多,认识到了印度的力量。
(2)国大党内部出现严重意见分歧;非暴力抵抗方法不适应运动发展和斗争需要。
(3)否。“非暴力”抵抗运动虽然束缚了群众斗争的主动性,限制了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范围,但它仍具有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正义性质,对英国殖民统治有巨大的打击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斗争形式,但不是逃避斗争;其在一定程度上的软弱性是由印度经济落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所决定的。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本届大会进一步认为,印度人民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只有承认和采纳渐进的非暴力不合作政策,直到……自治得以确立为止。……本届大会热诚地建议:(1)放弃职衔和荣誉职位,辞去地方机构中的委派职位。(2)拒绝参加政府的招待会、正式接见和政府官员或以他们的名义举行的其他官方和半官方的宴会。(3)逐步撤出各省学校和学院的学生。(4)律师和诉讼公事人逐步抵制英国法庭,由他们自己成立私人裁决法庭,解决私人争端。(5)军事、文书和劳工阶级方面的人员拒绝充当新兵……(6)参加改革议会选举的候选人退出竞选,选举人拒绝选举任何违反大会建议而参加竞选的候选人。(7)抵制外国货物。
——印度国大党关于不合作运动的决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甘地的主要事迹。如图所示,他为什么这样穿着?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目的、手段是什么。
(3)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问既要根据材料,又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3)问主要根据两则材料进行归纳、概括。
【答案】 (1)事迹:领导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倡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原因:他身穿粗布衣服,以表明他身体力行自己提倡的土布运动。精神:体现了他抵制英货、不怕艰苦、身先士卒的民族革命精神。
(2)目的:争取印度自治。手段:通过和平和合法的手段。
(3)材料一中甘地的穿着反映了材料二中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有关内容;材料二是根据甘地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计划而由国大党通过的。第一节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
●新课导入
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支持他理论的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者。他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
他认为几千年以来,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掠夺。到此,同学们就可以猜到这位伟人是谁了吧?对,他就是马克思。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位伟大的人物?学完本课后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教法案例
本节课主要包括六个框目的内容:两个志向不凡的青年;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不朽的巨著——《资本论》;人类最伟大的友谊;革命思想永放光芒。本节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史实较多,线索也不是非常明朗。根据这种特点,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将其整合成三个大的板块,将“两个志向不凡的青年”和“人类最伟大的友谊”两个框目的内容整合成“伟大的友谊”;将“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不朽的巨著——《资本论》”三个框目的内容整合成“伟大的合作”;为了顺承整个板块的设计,建议将“革命思想永放光芒”框目的内容整合成“伟大的影响”。
关于第一个板块“伟大的友谊”,从教材两个框目的两个方面着手,分成“巴黎相会”和“友谊体现”。(1)“巴黎相会”,其实就是教材第一框目内容的处理,建议教师列出一个小表格,引导学生梳理知识。
人物
出生
地点
家庭
相遇
共同理想
马克思
1818年
德国莱茵省
律师
1844年8月
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身
恩格斯
1820年
资产阶级
(2)“友谊体现”,其实就是对教材“人类最伟大的友谊”的处理。在这种友谊的体现中,主要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支持,讲授时就从这两个方面把握。①生活上的支持:恩格斯对马克思及其一家的生活给予了最真诚的帮助;恩格斯为了支持马克思的工作而重新经商;指定马克思为其全部财产继承人。②工作上的支持: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停下自己的研究,继续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然后用10年时间整理出版了第三卷。可以说,《资本论》既是一座理论丰碑,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友谊的丰碑。
关于第二板块“伟大的合作”,实际上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的合作成果。根据教材的顺序讲授即可。(1)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在这一目中,主要讲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三大理论成果。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著作,并理解其出现的历史意义。①《神圣家族》——对唯心史观进行了彻底的清算。②《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他们的第一个伟大的发现。③《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开创了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革命的新纪元。
(2)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本目的关键点是“实践——理论——实践”的关系,需要教师点拨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拒绝空谈、注重实践的伟大理论品质,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理论才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也才能具有巨大的生命力。
历史实践
理论著作
实践意义
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创办《新莱茵报》;撰写《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把无产阶级理论推向了新高度,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19世纪60年代,工人运动重起高潮,并出现了国际联合的新趋势和要求
为第一国际起草《成立宣言》和《临时章程》
(3)不朽的巨著——《资本论》。建议教师从关键点进行把握。①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伟大的合作,确立了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终生的伟大理想。②过程:马克思完成了第一卷的编写,长达25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第二、三卷是恩格斯继续整理和完成的。③内容: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根源及其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趋势。④价值:马克思创立了前所未有的剩余价值理论,这是他继历史唯物主义之后的第二个伟大发现。⑤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创立。
关于第三板块“伟大的影响”,即“革命思想永放光芒”的处理,建议教师将其和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评价联系起来,紧紧把握住其理论体系的“科学性”特点展开讲解。(1)研究对象:关于人类社会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问题。(2)理论依据:吸收了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文化成果,结合革命实践而形成的,保证了其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3)主要内容: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4)国际评价:世人公认马克思是过去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主义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理论体系。
课程标准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理论的创建和革命实践中的贡献(重难点)2.对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重点)
两个志向不凡的青年
1.马克思
(1)1818年5月5日,生于莱茵省特利尔城。
(2)17岁时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体现出他的高尚境界。
(3)在大学里学习法律、历史和哲学,并接受了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4)1842年,担任《莱茵报》主编,继续从事反封建专制的斗争。
(5)1844年,完成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飞跃。
2.恩格斯
(1)1820年,生于莱茵省巴门市。
(2)研究黑格尔哲学,并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组织的哲学论战。
(3)1844年8月,与马克思相识并完成伟大的思想转变。
共同起草《共产党宣言》
1.条件
(1)马克思、恩格斯由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探索。
2.背景
(1)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并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
(2)创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缔造第一个国际性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
3.发表:1848年2月,伦敦。
4.内容
(1)每个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基础。
(2)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除原始社会外)。
(3)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和建立自己的统治,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5.意义
(1)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系统而完整的表述。
(2)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开创了世界无产阶级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革命的新纪元。
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
1.1848年4月,在莱茵省创办《新莱茵报》,指导革命。
2.积极参加科隆工人联合会与民主协会的活动,恩格斯更直接参加了巴登-普法尔茨起义。
3.在伦敦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分别著书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教训。
4.1864年9月,在伦敦创建国际工人协会并担任领导工作。
不朽的巨著——《资本论》
1.内容
(1)从分析商品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揭示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2)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根源及其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趋势。
2.意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解放全人类和自身的理论武器。
人类最伟大的友谊和革命思想永放光芒
1.人类最伟大的友谊
(1)马克思和恩格斯互相尊敬和支持。
(2)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工作给予最大的无私的帮助。
(3)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主动整理其遗著,完成了《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出版。
2.革命思想永放光芒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
(2)今日个别论断或预测的过时失效,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整体上的科学性。
(3)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理论贡献
1.在1845年出版的《神圣家族》中,他们指出,只有物质生产才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标志着他们在创立科学理论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2.1845—1846年,马克思又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首次提出用唯物主义理解历史的基本原理,即历史唯物主义,还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
3.1848年2月发表《共产党宣言》,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道路和策略,论证了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扼要地阐明无产阶级的建党学说和策略原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4.在《资本论》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产阶级存在的基础是对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占有,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和秘密,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5.1848年创办《新莱茵报》,号召工人积极投入到反对专制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去。
列宁在评价恩格斯的无私精神时指出:“他为天才的朋友树立了一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无意间,他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了上面。”你认为这块永不磨灭的纪念碑是( )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神圣家族》
D.《资本论》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恩格斯完成了马克思所没有完成的事业,并且他也因此而名垂青史,符合材料意思的只有《资本论》,故选D项。
【答案】 D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材料二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以上两则材料均摘自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重大的理论研究成果。
(2)材料二中恩格斯是如何评价马克思的?你对此如何理解?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马克思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财富。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马克思的主要贡献和高尚人品
材料解读
材料一:介绍了马克思主要的理论贡献。材料二: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
解答思路
第(1)问从材料一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回答马克思的理论贡献。第(2)问首先从材料二中提炼出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然后谈自己的理解。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谈谈自己的感想
【尝试解答】
(1)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精神财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成果: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发现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运动规律;提出剩余价值学说。
(2)评价:马克思受到千百万革命战友的尊敬和爱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理解:马克思的一生是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为人类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做出不懈的努力。
(3)精神财富:实践和理论探索精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关注人类命运,坚定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一、选择题
1.马克思开始革命家的生涯是在( )
A.高中毕业之后
B.被聘为《莱茵报》的主编之后
C.毅然退出《莱茵报》之后
D.与燕妮结婚后
【解析】 1842年春,马克思被聘为《莱茵报》的主要撰稿人,后担任主编。从此,他开始了革命家的生涯,故选B项。
【答案】 B
2.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逝世做了精辟的总结,“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你认为下面能体现“最重要的”表述的是( )
A.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提出唯物史观
C.创建、领导第一国际
D.提出剩余价值理论
【解析】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最重要的成就,B、C、D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3.某高二文科班将举行有关剩余价值学说的专题报告会,请小明做主持人,他准备到图书馆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么以下著作最适合他参考的是( )
A.《共产党宣言》
B.《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C.《资本论》
D.《国家与革命》
【解析】 通过《资本论》这部巨著,马克思创立了前所未有的剩余价值论,这是他继历史唯物主义伟大发现之后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答案】 C
4.列宁说:“欧洲无产阶级可以说,它的科学是由两位学者和战士创造的,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两位学者和战士”是指( )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黑格尔和马克思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费尔巴哈和恩格斯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结下了伟大而深厚的友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佳话。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马克思为何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大理论贡献有哪些?(至少列举三项)
(3)在贫困流亡中,马克思并未被政治迫害所压倒,而是始终坚持为人类而工作的信念,更加刻苦地探索革命真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 回答第(1)问时要考虑马克思的主要成就及其活动。第(2)问在回答时只需将所学知识正确迁移。第(3)问是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共产主义社会取代的必然性,同时,他还是国际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所以成为资产阶级政府最大的敌人。
(2)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唯物史观;起草《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著《资本论》,创立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
(3)坚持自己的理想永不动摇;客观环境的恶劣不是放弃努力的理由,而是更加努力的动力等。
一、选择题
1.这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城市,并被马克思称为“新世界的首府”,在这里他与恩格斯开始了毕生不渝的友谊,这座城市是( )
A.柏林
B.伦敦
C.巴黎
D.曼彻斯特
【解析】 1844年8月,恩格斯到法国巴黎拜访了马克思,从此,他们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携手合作,并肩战斗,并创造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 C
2.马克思主义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其“科学”性的重要依据是( )
A.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B.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制度
C.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D.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解析】 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主要在于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A、B、C三项都从属于D项。
【答案】 D
3.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缺乏产生的经济基础
B.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C.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D.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可知,恩格斯根据1895年的欧洲社会状况修改了原有的判断,重新认识了资本主义的命运,故B项正确。
【答案】 B
4.马克思在哪一部著作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和社会主义必将胜利( )
A.《共产党宣言》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资本论》
D.《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
【解析】 《资本论》从分析商品这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揭示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A、B、D三项与此内容不符。
【答案】 C
5.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这里的两个“发现”是指( )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解析】 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时注意材料中“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等关键词句,再结合马克思在理论方面的贡献即可得出答案。所以本题答案是A项。
【答案】 A
6.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会场悬挂着马克思的画像,巨幅标语上写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剥夺资产阶级,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标志着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组织的建立
C.马克思在政治、思想上发挥了领导作用
D.体现出马克思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解析】 A项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B项是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的意义;马克思已在1883年3月逝世,所以C项也错误。所以答案是D项。
【答案】 D
7.“我一生所做的……就是拉第二小提琴,而且我想我做得还不错。”恩格斯这段话反映的问题有( )
①恩格斯的小提琴技艺水平很高 ②恩格斯是马克思的出色合作者 ③恩格斯是马克思的有力支持者
④体现了恩格斯高尚的人格魅力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拉第二小提琴”是个比喻,做得不错并不是指恩格斯的小提琴技艺水平很高。解题的关键是对“第二小提琴”的正确理解。
【答案】 C
8.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他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这说明( )
A.恩格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永恒的真理
B.恩格斯承认马克思主义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
C.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去研究和解决问题
D.只有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的理论才有生命力
【解析】 A、B两项说法本身错误,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C项。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时,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伟大的决战已经开始,这个决战将在一个很长和充满变化的革命时期中进行,而结局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
——《1848年到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材料二 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恩格斯(1895年)
材料三 过去以为“一个简单的突然袭击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
——恩格斯(1894年)
请回答:
(1)材料一恩格斯对1848年革命有怎样的看法?
(2)材料二恩格斯在1895年时对1848年革命的看法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通过上述材料,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看法的变化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析】 回答第(1)(2)问时需要认真阅读材料,找到关键信息,要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高度寻找第(2)问中“变化”的原因。第(3)问在回答时要把握一个原则,即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答案】 (1)恩格斯认为1848年革命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伟大决战”,而“决战”的时间很长,“决战”的结果“只能是无产阶级的最终胜利”。
(2)变化:认为当时对1848年革命的认识是错误的,“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原因:“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即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
(3)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一变革将把世界上那种旧的、不合适的,以及散播无知、贫穷、个人竞争、内讧和民族战争的丑恶制度连根铲除并彻底消灭。将以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来代替它……创立这一制度可以用说服的方法,使政府相信建立这一制度的原则完全是真理。
——欧文《人类思想和实践中的革
命或走向理性社会》
材料二 共产党人不屑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丑恶制度”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2)材料二中所说的“目的”是什么?你怎样认识材料中提到的观点?
【解析】 本题主要通过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比较,加深对空想社会主义不足的认识,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空想,关键就在于没有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
【答案】 (1)丑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观点:作者的愿望不能够实现。
(2)目的: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以战斗的姿态向资本主义宣战。第四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新课导入
1986年1月16日,邓小平再一次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其理由是:他在中国推行的新的经济政策,使世界上1/4人口的生活得到改善;世界局势将因此而更加稳定;中国经济政策的彻底改变,如果确实有效,将意味着对苏联模式的共产主义提出了另一个选择;这个改变将会给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带来深远影响。上述材料中的“新的经济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是否“确实有效”?它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哪些改变?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邓小平?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本课的学习。
●教法案例
本课主要包括七个框目的内容:早年的革命活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举重若轻,战功卓著;务实的总书记;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人民的儿子。讲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贡献。
关于“早年的革命活动”一目,建议教师给学生点拨几个关键点:①出生;②入学;③留学;④入党;⑤回国。
关于第二目“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教师点拨两个关键点:①在江西中央根据地的工作;②长征和遵义会议前后。从中可以看出,邓小平是毛泽东领导的忠实拥护者和支持者。
“举重若轻,战功卓著”一目,讲述的是邓小平在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前后,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的卓越贡献,从中看出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政治领导才华,从而理解其“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的历史地位。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围绕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梳理知识:(1)抗日战争时期:①抗战防御阶段,建立抗日根据地。②抗战相持阶段,参加百团大战等。(2)抗战胜利后:配合重庆谈判,进行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
(3)解放战争时期:①战略防御时期,取得了陇海战役、定陶战役等胜利,为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做出了突出贡献。②战略反攻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③战略决战时期,邓小平担任淮海战役总前委书记,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④渡江战役。邓小平任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在总前委的直接指挥下,渡江战役获胜。(4)领导解放和建设大西南工作,为和平解放西藏和祖国大陆的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
“务实的总书记”一目,主要讲述的是邓小平在担任总书记的10年期间,在经济和外交等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1)当选:中共八届一中全会。(2)农业:为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3)工业:主持起草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这是我国第一部企业管理方面的章程。(4)主持文教和甄别平反工作。(5)外交工作。
“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一目,教师在讲授时把握两个关键点:(1)“文革”前后的“两落两起”。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自主找出相关史实,然后教师点拨出这些史实反映出邓小平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无私无畏、不屈不挠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工作品质)(2)拨乱反正:①科教领域。恢复了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全党和全社会由此开始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②思想领域。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③平反冤假错案。④拨乱反正的完成。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在邓小平指导下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一目,阐释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过程。(1)1977年开始探索。(2)1978年,开始阐释。(3)1981年,描绘了基本轮廓。(4)1982年,首次明确提出。(5)党的十二大以后进一步丰富。(6)党的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人民的儿子”一目,实际上是对邓小平的总结和评价。建议教师在授课时,将本课的前言导语和本目内容结合起来讲授。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形成对邓小平伟大功绩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1)邓小平在祖国统一、外交、政治体制改革、经济建设几个方面都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理论,并在香港和澳门得以成功实践;在他主持下,中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中日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中苏两国关系得以恢复,中国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友好发展,为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等领导职位;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结合导语,邓小平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地位?(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阅读教材最后一段,你感受到一代伟人邓小平怎样的情怀?(对祖国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
课程标准
了解邓小平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缔造新中国方面的贡献;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重难点)2.客观评价邓小平(重点)
早年的革命活动和在毛泽东身边工作
1.早年的革命活动
(1)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转为中共党员。
(2)1926年初由巴黎到莫斯科,在中山大学等校学习。
(3)八七会议后任党中央秘书长。
(4)1929年,发动百色、龙州起义,开辟左右江根据地。
2.在毛泽东身边工作
(1)1931年,邓小平来到江西中央根据地,取得各方面的成绩。
(2)20世纪30年代初,遭到“左”倾打击,1935年1月参加遵义会议。
举重若轻,战功卓著
1.抗战时期
(1)邓小平与刘伯承开辟晋冀豫、冀南、太岳和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
(2)刘邓率部粉碎日军对太行山区的大“扫荡”,参加百团大战。
(3)1943年10月,邓小平任北方局代理书记。
(4)中共七大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委员。
2.解放战争时期
(1)1945年9-11月,刘伯承、邓小平分别进行了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配合了重庆谈判。
(2)从上党战役至1947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取得10次大的战役的胜利。
(3)1947年6月,刘邓大军出击中原,8月,揭开了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序幕。
(4)1948年,邓小平等指挥淮海战役取得胜利。
(5)1949年,出任华东局第一书记、渡江战役总前委书记,直接指挥了渡江战役。
(6)1949年7月,邓小平出任西南局第一书记,与刘伯承一起解放了大西南。
(7)坚定执行中央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促进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
务实的总书记
1.政治:领导平反工作,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2.经济
(1)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的错误提出纠正意见。
(2)在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过程中,邓小平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3)1961年9月,中央颁布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这是我国第一部企业管理方面的章程。
3.党建
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阐述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4.教育
主持制定教育工作条例,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5.外交
1956年以后,邓小平多次参加或率团赴莫斯科与苏共谈判,维护了两国、两党间独立平等的立场和中共独立自主的原则。
6.思想
邓小平的许多正确思想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孕育和萌芽。
实事求是,拨乱反正
1.“文革”时期
(1)1966年,在“文革”中邓小平被停职隔离,1973年被重新起用。
(2)1975年1月,邓小平开始整顿“文革”造成的混乱局势,成效显著。
(3)1975年11月,邓小平又被错误批判,1976年4月“天安门事件”后被撤销一切职务。
2.新时期
(1)恢复职务:1977年。
(2)拨乱反正
①思想路线:支持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冲破“左”的束缚,奠定了其他领域的拨乱反正和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②科教领域
a.1977年8月,他阐述了科技战线拨乱反正和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b.彻底否定“四人帮”对教育战线的“两个估计”。
c.恢复高考制度。
③指导思想: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基本完成。
(3)平反冤假错案
①审查和解决党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②撤销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等错误文件。
③纠正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的错误结论。
④1980年给刘少奇平反。
3.意义
(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从1977年5月开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渐形成。
2.1978年12月,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3.1981年,邓小平描绘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
4.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5.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6.1987年,党的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此时期的基本路线。
7.邓小平领导全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人民的儿子
1.祖国统一
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2.外交政策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准则。
3.政治体制改革
强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抓。
4.南方谈话
从理论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问题。
邓小平一生中的“三落三起”
1.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邓小平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撤职、下放,第一次“落”。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邓小平得以平反,并得到了晋升,被正式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第一次“起”。
2.“文革”初期因“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第二次“落”。1975年周恩来病重,邓小平复出代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第二次“起”。
3.因全面整顿“文革”错误,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被错误批判,加上“天安门事件”而第三次“落”,“四人帮”倒台后第三次“起”,邓小平再次复出。
邓小平一生经受了众多磨难,在三次大落之后,又能三次重新崛起,最后走向成功,这主要是因为他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有临危不惧和善于斗争的智慧,有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有毫不妥协和顽强进取的奋斗精神。
1.“文化大革命”中,教师、学者等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其中许多人受到批判或错误对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上述局面得到改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风气的形成开端于(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B.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C.邓小平整顿文化科学教育事业
D.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1977年,他对文化科学教育事业进行大力整顿,号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故本题答案选C项。
【答案】 C
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及其历史地位
1.历史贡献
(1)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①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1929年他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②抗日战争时期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③解放战争时期率军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
④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西南,主政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做了大量工作。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①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②在他提出的“一国两制”思想指导下,我国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2.历史地位
(1)邓小平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充分展现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崇高品德、博大胸怀、卓越胆识和革命风格。
(2)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
(3)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4)是20世纪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2.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称为“邓小平理论”是因为( )
A.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B.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C.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D.邓小平是伟大的政治家和理论家
【解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是这一理论的主要创立者,所以该理论被称为邓小平理论。
【答案】 C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九十年的峥嵘岁月和光辉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材料二 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根据邓小平在当代扮演的重要角色,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历史地位做出了积极评价。其一,最成功的改革家;其二,“中国现代化之父”;其三,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其四,“社会主义思想(即社会主义事业)的救星”。
——《国内外邓小平理论研究之比较》
(1)材料一体现的思想对中国革命有何重要作用?如何理解“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2)外国学者关于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邓小平和毛泽东对中国影响的比较
材料解读
材料一:毛泽东对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阐述;材料二:研究邓小平的外国学者对邓小平历史地位的评价
解答思路
第(1)问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第一小问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对中国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归纳。第二小问考查理解能力,实际上考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从自身国情出发,符合自己的道路,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第(2)问考查对邓小平的评价问题。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做出正确的结论。理由主要是从邓小平的功绩中来归纳
【尝试解答】
(1)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用: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走向胜利的正确道路。理解:毛泽东依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态度:符合。理由:实行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选择题
1.在国共十年对峙期间,邓小平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C.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解析】 在百色起义后,邓小平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答案】 C
2.通过了由邓小平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既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又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解析】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在邓小平指导下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
【答案】 B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由于“人家封锁”给我们带来了困难
B.我们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而导致困难
C.“人家封锁”和我们“闭关自守”都是错的
D.必须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这一信息说明,中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答案】 D
4.(2016·浙江学业水平测试)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该法体现的原则不包括( )
A.“一国两制”
B.“港人治港”
C.高度自治
D.实现“三通”
【解析】 “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和原则,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根据我国宪法规定,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法律基本不变,坚持“港人治港”的方针,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同样,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郑重宣布,根据我国宪法规定,香港享有高度自治权,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现“三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愿望或两岸交往的状态,且与香港问题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四幅关于邓小平的图片:
(1)请为这四幅图片确定一个主题。
(2)请根据这四幅图片的线索说一说邓小平在新时期的历史功绩。
【解析】 本题考查邓小平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全部以图片的形式呈现,注意从图片中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第(1)问首先通过观察图片得知四幅图均涉及共同的人物邓小平,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出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此可知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一系列活动。第(2)问的“历史功绩”答题时切忌局限于对图片内容的表述,要由点及面,看到每幅图反映出的大背景。
【答案】 (1)主题只要切题并能概括图片内容即可,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2)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告,重点阐述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②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不但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还要解放生产力,要改革从苏联借鉴过来的经济体制,并自20世纪80年代起,农村和城市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③邓小平一再强调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主张全面开放,并致力于发展对外关系。④在祖国统一大业中,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选择题
1.邓小平被扣上“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帽子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初期
B.“文革”初期
C.“文革”后期
D.“大跃进”时期
【解析】 A、B、C三项分别是邓小平“三落三起”中的“三落”,其中符合题目要求的是在“文革”初期。
【答案】 B
2.邓小平在总结自己气壮山河的长征经历时只说了三个字:“跟着走!”对其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跟着毛泽东走
B.跟着王明走
C.跟着共产国际走
D.跟着军队走
【解析】 红军在到达遵义前,在毛泽东的努力下,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秘书长。此时的邓小平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认识到毛泽东军事路线的正确,坚决跟着毛泽东走。
【答案】 A
3.邓小平幽默地说:“如果对政治上东山再起的人设立奥林匹克奖的话,我很有资格获得该奖的金牌。”面对邓小平政治生活的三度沉浮,我们最应该学习他( )
A.不怕打击,愈挫愈勇的精神
B.一切以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为重的崇高品德和博大胸怀
C.敢于斗争,坚持真理的精神
D.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的精神
【解析】 题干中的四项都可以入选,但是“最应该学习”的还是B项,反映了邓小平的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答案】 B
4.邓小平一生经历过三次政治磨难,其中的两次发生在同一时期。这一时期是( )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 “文革”初期,邓小平受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停止一切职务下放到江西;1975年,他替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全面整顿;1975年底,全国又掀起一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天安门事件”后,他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因此答案应为D项。
【答案】 D
5.1976年10月,胡耀邦提出“现在我们党的事业面临着中兴。中兴伟业,人心为上”,“停止批邓,人心大顺”,“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与上述认识相吻合的中央决策出自(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三大
【解析】 从材料“生产狠狠抓,人心乐开花”等信息可以看出此时指导思想是发展生产,这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一致。
【答案】 B
6.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最高纲领
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中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是从国情出发的产物。
【答案】 D
7.(2016·浙江学业水平测试)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该讲话的发表( )
A.标志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
B.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
C.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D.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
【解析】 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标志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A项错误;1980年邓小平的讲话指出了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的弊端,不能反映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故B项错误;开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也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C项错误;讲话指出了党和国家政治体制的弊端,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体现了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初步构想,故D项正确。
【答案】 D
8.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 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防止“左”,提防“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两项。B项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自称为“第二提琴手”
的恩格斯逝世后,作为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之一的考茨基曾经说:“恩格斯的逝世使我们感到悲痛远远超过了马克思的逝世,因为我们觉得,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
材料二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经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
——《世界历史参考资料》
(1)材料一中,马克思对伟大人物是如何认识的?
结合史实分析“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才完全逝世了”的原因。
(2)材料二的观点体现了什么共同原则?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原则的?
【解析】 第(1)问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即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原因主要是恩格斯对马克思实践和理论上的继承发展,实践上,恩格斯继续指导各国工人运动,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第(2)问总结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的话可知其相同点都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马克思主义的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1)认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原因:实践上,恩格斯继续指导各国工人运动,推动了第二国际的成立;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整理和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共同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实际(或者国情)相结合。
实践:毛泽东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0.邓小平生前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注:图1是1978年12月25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面写着:“与中国打交道,与以色列免谈。”
(1)上面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邓小平的哪些重要活动?
(2)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邓小平作出评价。
【解析】 本题解题时要注意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第(1)问,根据图片内容即可作答。第(2)(3)问,根据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 (1)图1:努力促成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为我国的改革开放营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图2: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努力促成香港回归;图3:大力支持和倡导创办经济特区,有助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意义:邓小平的活动指引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道路,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国家强盛起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评价:邓小平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率军开辟中原战争,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邓小平成功地探索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一节享誉世界的“医圣”李时珍
●新课导入
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时人谓之李东璧。号濒湖,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
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李时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我们对其应该做何评价?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本课。
●教法案例
本课教材主要从“立志从医,济世救民”“采访四方,博览全书”“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等三个方面向学生简略介绍了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及其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与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中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全面了解和认识。
第一目“立志从医,济世救民”,教材从李时珍的出身家世、兴趣理想、科举受挫,到专心学医等方面介绍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教师在授课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目内容时,设计几个问题,如有哪些因素促使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的?李时珍是怎样走上从医之路的?你怎样看待李时珍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结合阅读“知识阅读”“学术窗口”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以下四个关键点:(1)医生世家:明代中期,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的一个医生世家,在这样一个医生世家中成长起来的李时珍,耳濡目染,心领神会,自然而然也步入了医学和药学的道路。(2)科举受挫,立志行医。(3)开始行医:此目教材列举了李时珍“死人诊其生”“活人诊其死”的故事,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它们反映了李时珍神乎其神的精湛医术。(4)王府、太医院任职。
第二目“采访四方,博览群书”。这一目教材回答了“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怎样写成《本草纲目》的”等问题。本目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建议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本草纲目?”“从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我们应学习李时珍的哪些精神品质?”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补充、拓展,在不增加学生记忆负担的情况下,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探究“李时珍的研究动机和方法以及经过,分析他是怎样写出《本草纲目》这一巨著的。”建议教师请学生阅读“链接阅读”中关于李时珍善于学习前人经验和注重实践的事例,体会李时珍的研究与实践、创新过程,学习李时珍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三目“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这部著作,博大精深,内容翔实,丰富多彩,以其科学文化性和实用性在我国科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誉的那样:“《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建议教师讲解这目内容时,设计问题:明朝著名文学家王世贞为什么称李时珍为“北斗以南第一人”?《本草纲目》为什么被称为“东方医学的巨典”?达尔文为什么称《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同时,教师用电脑制作课件,适当补充一些资料,推荐一些有关介绍《本草纲目》的书籍、文章、刊物、网址等。使学生了解关于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课程标准
了解李时珍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
重点难点
1.《本草纲目》的主要内容,及其在自然科学方面的价值(重点)2.评价李时珍及其著作《本草纲目》(重点)
立志从医,济世救民
1.名医世家
(1)1518年,李时珍生于蕲州一个医药世家。
(2)3次乡试失败后,立志行医,济世救民。
2.独立行医
23岁时从父行医,两年后独立行医,远近闻名。
3.太医院院判
武昌楚王送李时珍到北京,做太医院院判。不到一年,他辞官返乡。
采访四方,博览群书
1.原因
旧本草书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
2.表现
阅读大量书籍专著,采集大量药物标本,搜罗许多民间验方。
三易其稿,写成《本草纲目》
1.编写时间
1552年到1578年。
2.主要内容
收载药物1892种,集录验方11000余个,附有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
3.历史地位
(1)它是一部带有总结性又富于创造性的著作,是中国古代药物学、植物学的一座宝库。
(2)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4.李时珍的历史地位及其著作
(1)地位:被誉为“医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和世界公认的杰出自然科学家。
(2)著作:《濒湖脉学》《脉决考证》《白花传》等。
评价李时珍及其著作《本草纲目》
1.李时珍作为中国传统中医药学的代表性人物,李约瑟认为“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最高水平”。1951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尊崇为世界文化名人。
2.《本草纲目》不但是医药大典,而且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书中创立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该书出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李时珍被称为伟大的医学家,主要是因为他( )
A.医术高超,挽救了无数的生命
B.经过27年努力写成了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C.不顾个人生命安危采集良药
D.创造了针灸疗法
【解析】 李时珍被称为伟大的医学家,主要是因为他经过27年持续不懈的努力写成了医药巨著《本草纲目》。故选B项。
【答案】 B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经云:必先岁气,毋伐天和……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一《四时用药例》
材料二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年十四……发愤读书,十年不出户阈,经传子史声律农圃星卜佛老稗说,莫不倍究……时珍晚年学尤笃,昼夜不辍,自号濒湖山人。著《医案》《迈所馆诗集》《唐律脉诀》《五脏图论》……传天文、地理、奇门遁甲诸书。
——光绪《蕲州志》卷三十七《艺文志·李时珍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李时珍用药的哲学思想。
(2)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对李时珍评价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思路分析】
考查角度
对李时珍的历史评价
材料解读
材料一:李时珍对用药哲学思想的阐述。材料二:对李时珍的一个简评
解答思路
第(1)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以理解为顺应自然规律,天人相应整体观。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史实阐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尝试解答】
(1)哲学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顺应自然规律,天人相应整体观。
(2)正确。依据:其研究除涉及医学、药学之外,还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文学、训诂。
一、选择题
1.李时珍从35岁开始,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倾注全部心血写成了《本草纲目》,他写这部著作的出发点是( )
A.为李家光宗耀祖
B.立志为明代朝廷争光
C.使自己名扬天下
D.纠正传统本草学错误
【解析】 李时珍通过研究发现,原来的本草书籍中存在许多错误,害人不浅,于是他决定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纠正这些错误。
【答案】 D
2.王世贞称《本草纲目》“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主要是指( )
A.李时珍医术高超
B.《本草纲目》被人们视为宝物
C.《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
D.《本草纲目》插图精美
【解析】 “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宝藏悉陈”说明《本草纲目》内容详细、全面,A、B、D三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答案】 C
3.《本草纲目》附有大量的药物形态图(如图),李时珍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使自己的著作图文并茂
B.介绍用文字无法表述的药物
C.使药物分类更直观清晰
D.增加人们对药物的感性认识
【解析】 为了把许多形状复杂的药物描绘出来,使读者看得更加明了,增加人们对药物的感性认识,李时珍绘制了1
000多幅图附在自己的书中。
【答案】 D
4.明代有一患者李某抽风,久治不愈,家人想用中医治疗,应查阅的医书是( )
A.《本草纲目》
B.《濒湖脉学》
C.《脉决考证》
D.《天工开物》
【解析】 根据“明代……中医治疗”及《本草纲目》的内容综合判断,A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本草纲目》的部分插图。
材料二 李时珍采药图。
材料三 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片反映出《本草纲目》在内容上的两个突出特点,请你指出并评价这种特点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能写成《本草纲目》一书。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李约瑟为什么对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如此高的评价。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归纳能力。第(1)问结合图片分析。第(2)问要结合李时珍的优秀品质思考。第(3)问结合《本草纲目》的内容及影响思考。
【答案】 (1)一是运用了先进的药物分类法,这种分类思想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二是图文并茂,《本草纲目》附有1000多幅药图,形象地表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既便于人们学习和辨认,又防止了混用和误用。
(2)潜心于医学研究,博览群书;走遍大江南北,调查研究,仔细观察,亲自栽培、尝服药物,摸清药性;良好的文学素养等。
(3)药物内容丰富;药物分类法先进;其科学性、文学性、实用性,在我国及世界广泛流传。
一、选择题
1.李时珍曾经对父亲言诗明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诗中表达的李时珍的志向是( )
A.科考做官
B.读书应试
C.编修本草
D.终生行医
【解析】 这是李时珍几次举人考试落榜后向父亲写的表明学医决心的诗,而编修《本草纲目》则应是医学实践的升华。
【答案】 D
2.李时珍选择从医的直接原因是( )
A.当时社会重视医学,学医地位高
B.不愿参加科举考试做官
C.家庭影响及个人爱好
D.为谋生存被迫从医
【解析】 受家庭熏陶,李时珍自幼就有从医的愿望,故选C项。
【答案】 C
3.《本草纲目》使用的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是( )
A.按药性分类
B.分纲定目法
C.按气味分类
D.按产地分类
【解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采取分纲定目的办法,根据植物、动物、矿物等属性,将药物分成16部。
【答案】 B
4.被达尔文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的是( )
A.《伤寒杂病论》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解析】 《本草纲目》在国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达尔文曾称赞《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答案】 C
5.下列对右图著作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
B.是科学家勤奋钻研、实地考察的成果
C.是中国近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的象征
D.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时出现的总结性科学巨著
【解析】 《本草纲目》成稿于明朝。明朝时,我国的近代科技已远远落后于西方,故C项不正确。
【答案】 C
6.右图这张邮票是为了纪念谁而发行的( )
A.徐光启
B.宋应星
C.李时珍
D.徐霞客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右图人物为李时珍,故C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 C
7.李时珍被称为伟大的医学家,主要是因为他( )
A.收集并整理了大量药方
B.编写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C.开创了现代植物分类学
D.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解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收载了大量药物和药方,成为中国医药宝库中集大成之作,故B项符合题意;A、D两项是《本草纲目》的部分内容,C项与李时珍没有直接关系。
【答案】 B
8.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曾亲自去江河湖泽,终于弄清了、莼、杏三种水生植物的区别。为了弄清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他不顾危险,亲口尝服曼陀罗花酒,亲笔记下感受。这说明李时珍( )
A.性格比较执拗
B.只信自身所见
C.治学态度严谨
D.轻视前人经验
【解析】 亲自了解药物的性状和药效,说明李时珍对待医学研究的态度比较严谨。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 兔
【释名】 ……
【集解】 ……(时珍曰)……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
肉
【气味】 辛,平,无毒。……(弘景曰)兔肉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藏器曰)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
【主治】 补中益气。
【发明】 ……其性寒而解热……,故又能治消渴。……虚寒者,宜戒之。……
【附方】 ……
血
【气味】 ……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
请回答:
(1)《本草纲目》一般分哪几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功用的什么错误说法?
(2)从材料看,《本草纲目》有何不足之处?
(3)总结《本草纲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主要贡献。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可从材料得出答案,第二小问的答案可从“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这一信息中找到。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材料中引用的前人的错误说法,而李时珍又没有纠正的。第(3)问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 (1)门类: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错误说法:望月而孕。
(2)没有否定或纠正前人的某些错误说法(如孕妇忌吃兔肉)。
(3)对16世纪以前传统中医药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创立了新的药物分类法;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说法。
10.(2016·江苏高考)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他……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历代药书都……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分类、内容、编写形式等角度归纳。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