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上第一章
地球的自转(第2课时)时区和日界线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1.理解地方时的含义;掌握时区的划分;初步学会区时的计算;掌握过日界线日期变更的规律。(重难点)
2.使学生通过动手计算某个地区的日期和时刻,总结区时计算和日期变化的技巧和具体方法。
3.培养学生用地理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读图法。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手电筒、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设疑导入
我们在一些国际新闻报道中时常听到:北京时间X日X时,当地时间X日X时发生XX事,这说明了什么呢?
(根据自己的感知回答并归纳)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a、为什么时间不一样 b、是什么原因导致时间的不同 c、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后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问题,自我发现
结合课本资料认真分析时区的划分规则:1、世界的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2、时区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的 3、北京时间是怎么回事
师:(巡视,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对学生的阅读加以指导)
阅读课本的资料,解释上述问题,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并能够提出新的问题。结合课本资料认真分析时区的划分规则,注意中时区和东西十二区的划分及其他时区的变化规律)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1)时区的划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每个时区内使用相同的时刻,不同的时区有不同的时刻。全球有24个区时。
(2)时区的名称和分布:0°经线所在的时区(东经7.5°与西经7.5°之间)叫中时区(或零时区),由此向东,每隔经度
15°,依次为东一区、东二区,……东十二区,中时区向西,每隔经度15,依次为西一区,西二区、…,西十二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占经度7.5°。如图(3)中央经线和时区界线;0°经线是中时区的中央经线,其他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倍数,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
(15°×8=120°)。
(4)区时和区时的区分:各时区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刻,作为全区各地统一使用的时刻,这种适用于同一时区的时刻,称为区时。区时和时区的含义是不同的。区时是时间概念,时区是空间概念。区时和时区是有联系的占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也就是说,两个时区之间有几条时区界线,它们之间的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较东的时区,它的区时较早。(5)、我国规定全国统一使用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我们常说的"北京时间"。由此可知,各国的时间标准要根据时区和本国的实际情况而定。
对一些浅显的知识比如时差推算,学生能够通过自学获取,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老师不要过多的干预。
诱思导学,深化知识
加深提问1、时间早晚差异是如何产生的?2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有什么规律呢 请大家思考并可相互讨论;
世界各地时间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演示与观察:课本13页活动第一步:在地球仪的赤道上,标注A、B点,。第二步:转动地球仪,用手电筒照射第三步:观察A、
B、点。哪一个先迎来曙光?第四步:总结,这个演示说明了什么?结论: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都相同。同纬度地区,位置相对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时刻早,即“东早西晚”。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是15°的整倍数,即15°乘以该时区的编号数。例如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东经120°
(15°×8=120°)。
想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老师诱导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老师的诱思,可让学生更全面,更透彻的掌握所学的知识。
当堂练习,学会应用
我们对时区和区时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你知道新闻报道中的那些不同的时间是怎么换算出来的吗 通过下面的这些练习,你就能很轻松的进行时间变换了
练习题:
说时区、算时差
练习:15页学生在图上依次找到北京、东京、悉尼、等地、并读出它们所在的时区。算一算,这些地区与我国北京所在东八区的时差。东京(东九区)比北京早1小时;悉尼(东十区)比北京早2小时;莫斯科(东二区)比北京晚6小时;伦敦(中时区)比北京晚8小时;规律:相邻两个时区区时相差一小时,任意两个时区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
做练习
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计算过程。核对所做题目的正误刚才的两道题只是静态的计算,那动态的如何计算呢
练习题:小明将于上午8时从北京乘飞机前往伦敦,途中共耗时10小时35分,请问小明在伦敦的朋友应何时到机场接他
进行计算,并与前题做对比,找出共性和差异。
总结规律——计算区时差、确定时间的早晚、求得结果。时区和区时的计算:1、.求时区差:若两地都在同一侧时区,即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减,所得的差即为时区差;若两地不在同一侧时区,即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时区序号相加,所得的和即为时区差。简言之:同侧时区相减、异侧时相加。2、求区时:在时差上,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若已知区时的地点在东,所求地点在西,则用已知区时减去两地的时区差;若已知区时节的地点在西,所求地点在东,则用已知区时加上两地是时区差,即东加西减。所以在时刻上,较东的时区比较西的时区区时要早,简言之:时刻上是东早西晚。东加西减
地理中的计算题较少,本节中的计算题难度较大,但课堂上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做联系,因此精选题目,归纳方法,才能用较短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这种题目的计算方法
设疑解惑,深入探索
对时间的变换我们已经学会了,下面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1、(课本)、英国人和俄国人关于星期几的争论;2、(常用)、双胞胎的弟弟生日比哥哥大的故事;
听了这些故事,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对故事中的疑惑展开小组讨论:读图,观察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
(1)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简化如图:日界线
(1)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早的地点,东侧是地球一天中最晚的地点。自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日界线并不与1800经线完全吻合,它是一条折线。简化如图:盲点总结:
故事情境、学生面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
迁移应用,服务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与时间有关的事情,请大家看下面事例,然后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学生看事例:思考事例:小强的爸爸到日本出差,说好早上9点(当地)从东京乘飞机经2小时30分返回上海,11点,当小强正打算高高兴兴的出门去机场欢迎,可爸爸已经回到了家中,小强感到非常奇怪。
大家来给这位小朋友解释一下吧。
生:给他们出谋划策
新课改的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以致用。
小结:划分
时区地球自转---时间的差异
区时
日界线
检测:
1、2012年第30届夏季奥运会将于2012年7月27日晚8时12分(伦敦时间)在伦敦举行,北京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间收看开幕式直播
A、7月27日12时12分
B、7月27日16时12分
C、7月28日4时12分
D、7月28日12时12分
2、2011年5月1日,家住武汉的小红和在纽约的表姐通电话。小红:表姐,晚上好!表姐:小红,早上好!小红:看看你的手表,现在是什么时间?表姐:嗯······4月30日晚上9点整。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红表姐看手表时,北京时间是4月30日22时
B、小红表姐看手表时,北京时间是5月1日10时
C、小红与表姐互相问候时,出现的时间差异是由于地球公转引起的
D、世界各地的时间差异是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
3、北京时间3月2日9点30分,温哥华(西八区)的当地时间是:
A、3月1日17时30分
B、3月2日17时30分
C、3月1日9时30分
D、3月2日1时30分
4、为什么会丢失一天
1519年麦哲伦船队向西作环球航行,于1522年完成环球航行一周回到西班牙时,当地的日历上是9月8日,而水手们每天记录的航海日记上却是9月7日。怎么会丢失一天呢?
5、有关东、西十二时区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十二区的时间比东十二区时间早一个小时
B.东十二区的时间比西十二区时间早一个小时
C.东十二区的时间比西十二区时间早24小时
D.西十二区的时间比东十二区时间早24小时
6、小华在入住北京某酒店,看到服务总台的墙壁上看到一排挂钟(如下图)。
她对造成不同地区时差的原因以及北京与东京的时差关系,解释正确的是
(
)
A.地球自转,北京比东京早一小时
B.地球公转,东京比北京早一小时
C.地球自转,东京比北京早一小时
D.地球公转,北京比东京早一小时
7、请正确解读上图中的时间:北京:24:00
伦敦:
纽约:
8、日界线的故事:
有一位母亲在远洋轮船上生下一对双胞胎,结果人们记录下来的生日是姐姐出生的日期晚,妹妹出生的日期早,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是轮船经过了日界线,日界线两侧日期不同,姐妹分别在日界线两侧出生,生日自然就不同了。
那轮船是向个方向穿过日界线呢?
【课后反思】
1、本节内容为整个初中阶段的难点,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既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它,只有从生活中入手,用这些源于生活中的事例对他们来说比较熟悉,所以相对降低了学习难度。
2、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进行教学,提起学生的兴趣,不让学生感到枯燥厌学。
3、本节课问题与问题之间逐层深入,任何一个问题环节的不畅都会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深思熟虑,设置引导环节。
4、本节课需理性思考的内容较多。许多学生因为年龄和能力的局限,虽然有些问题在本节课内并未解决,如国际日期变更线问题等等,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已经被激发,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拓展提高,将成为学生的一种自发要求。
当然,本节课在一些内容细节上还需要加强改进:如在知识点讲解的流畅性上应该加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讲解上应该更加清楚!
图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