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商务版地理七年级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教 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商务版地理七年级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自转 教 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09 16:5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七年级地理
第一章
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世界时区图,学会简单区时计算。(重点)
2、通过阅读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掌握过日界线日期变更的规律。(难点)
3、培养学生用地理的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读图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大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地球的自转,请同学们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观察并归纳地球自转的规律。2、教师展示宾馆服务台后世界各地钟表不同的时刻图片。教师设疑: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及时间的差异现象,那么如何准确的计算时差和日期呢?这节课学习时区与日界线。
1、学生代表演地球自转,分组观察归纳地球自转旋转中心,方向,周期及产生的自然现象。2、学生观察讨论:为什么同一时刻,代表各地的钟表显表示的时间却不同呢?
培养学生演示能力,观察归纳能力;激发学生释疑解惑的学习兴趣。
展示目标
1、通过阅读世界时区图,学会简单区时计算。(重点)2、通过阅读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掌握过日界线日期变更的规律。(难点)
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
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一、时区与区时1、地方时的含义(1)由于地球的自转,同纬度而经度不同的各地,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早。教师首先演示:教材P13页活动题1.然后组织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模拟教师演示。体验感知:同纬度地区,位置相对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时刻早,即:东早西晚。学以致用(一):1、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
)A、时刻相同
B、时刻晚
C、后看到日出
D、时刻早(2)时差的推算:2、地球每小时转过的角度是多少度?3、经度每相差30°,时间相差多少小时?4、教师展示教材p14页图1-3-5设疑0°E、60°E、120°E、180°E经线各是几点?
学生游戏模拟演示实验: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手拉手围成一个圆(类似地球仪),按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转动,教师手持手电筒按同一水平方依次照向四位同学。体验感知:位置东面的同学比位置西面的同学先接受光照。学生抢答学生自学时差的推算:1

自转1周24小时
自转360
1小时
自转15°然后依据以上的换算关系抢答2、3题。学生通过观察图1-3-5和阅读友情提示,归纳确定:同一经线上的时间相同,而不同经线上的时间不同。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游戏的形式模仿教师演示,有利于理解归纳抽象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推算能力和观察归纳能力。
过渡
地球上同纬度的地区,经度位置不同地方时不同,这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许多不便,因此国际上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时区
合作学习问题探究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2、区时(1)教师展示世界时区图国际上规定,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2)教师设疑: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而我们却站了25位同学,同学们检查一下我们划分时区哪出错了?教师点拨:东十二区与西十二区合并为一个时区,它们的中央经线是180°经线。学以致用(二)1、连接下列城市与所在的时区:北京
伦敦
纽约
莫斯科东三区
东八区
西五区
零时区3、中央经线教师展示中央经线示意图教师设疑:(1)中时区中央经线是多少?(2)东八区的中央经线是多少?规律:各时区中央经线度数=15°×时区号学以致用(三)(1)、东京位于东九区,其中央经线是(
)A、120°E
B、135°WC、135°E
D、0°(2)、116°E经线位于哪个时区(
)A、东八区
B、西五区C、东三区
D、东九区4、区时每个时区均采用其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就是该时区的“区时”。
教师展示世界时区图5、时差计算教师点拨:由于同纬度的地区,东面的时刻比西面的时刻早,所以每向东跨一个时区日期加1个小时,每向西跨一个时区日期减1小时。即“东加西减”。学以致用(四)(1)伦敦奥运会于伦敦时间2012年7月27日20:00开幕,家在北京的小明于2012年7月27日20:00却没有观看到,那么北京时间几点才能看到开幕式呢?点拨:伦敦与北京相差8个时区即相差8个小时。(2)美国华盛顿位于西五区,当北京时间为9月26日8:00时,华盛顿时间为多少?点拨:华盛顿与北京相差13个时区即相差13个小时。(3)为了计时统一,我国统一使用“北京时间”即东几区区时(
)A、零时区
B、西五区C、东八区
D、东九区
1、排兵布阵游戏演示24时区划分:(1)教师准备20个面具,分别标出0与1至12共计25个数字。
(2)请1个高个同学代表中时区,(扮演将军)(3)然后请24位同学(扮演士兵)分别站在“中时区”东西两面,代表东时区(东1—12区)西时区(西1—12区)2、学生观察:哪两个时区合并为一个时区(东西十二区)模仿演示:请一个同学手持东西十二区面具。(扮演守两扇城门的勇士)学生先观察:北京、伦敦、纽约、莫斯科所在的时区,然后以上各地所在时区的学生代表举起面具。(6)学生观察读出具体数据(7)各个时区代表分别报出观察结果,思考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度数与时区号有什么关系?(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抢答1、学生依据p15页图1-3-6世界时区图依次读出伦敦、北京、华盛顿的区时。学生代表伦敦和北京分别报出两地所在的时区号结论:伦敦(中时区)比北京(东八区)晚8个小时,伦敦时间2012年7月27日20:00加8个小时,北京时间是2012年7月28日4:00规律:代表华盛顿和北京的学生分别报出两地所在的时区号。结论:北京(东八区)时间为9月26日8:00减13个小时,华盛顿(西五区)时间是9月25日19:00学生抢答:东八区区时。
排兵布阵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将抽象的时区划分变为游戏,有利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培养学生由特殊情况到一般情况的推理能力
从世界时图查找入手,学生更易于理解区时。教师利用重大体育事件播放时间,引导学生计算时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过渡
学生阅读教材p14页:“日期引起的矛盾”。分组讨论各抒己见。那么如何解决日期引发的矛盾呢?
合作学习问题探究
二、日界线1、日界线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一条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变更线位于太平洋中的180度经线上,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2、教师展示国际日期变更线教师设疑:(1)国际日期变更线为什么不与180°经线完全吻合呢?(2)日界线东侧是东、西两侧分别是哪两个时区3、教师展示日界线简图教师设疑:(3)如果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时,日期如何变化?学以致用(五)1、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轮船,从2013年3月31日1日10时(区时)经5分钟后,从西向东越过日界线这是所在的地点的区时应该是(
)A、2013年2月29日
B、2013年3月28日C、2013年3月30日
D、2013年4月31日
1、学生阅读教材p15页明确国际上如何规定的际日期变更线的呢。
2、学生先描出180°经线经过的地区,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见解。3学生观察指出日界线东侧是东12区;西侧是西12区的位置。学生开展游戏探讨活动:A同学站在板凳上代表国际日期变更线;B、C分别站在A西、东两侧分别代表东12区和西12区。D同学由B身前经过A到达C身前日期要减一天;E
同学由C身前经过A到B身前达日期要加一天。
培养学生观察识别能力学生通过游戏亲身体验突破难点
知识结构
划分:
时区时区
时间的差异:
区时
向东过日界线
日界线
向西过日界线
梳理归纳查缺补漏
学生依据知识结构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师生共同探讨。
【当堂达标】助学第15页1-5题
【课外拓展】
国际上规定,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这条线是地球上一天的终结,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日界线两侧日期不同,由东向西越过日界线,即由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即从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国际上为什么要规定出日界线呢?这要追述到十六世纪时,即1519年葡萄牙航海者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船去东方抢香料、财宝。由西班牙的圣罗长启航,而是向西越过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经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后称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船队在太平洋上没有遇到什么风浪,故称其为太平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这些船员在海上历时三年多时间,每天都记日记,但回到西班牙时,却发现日记的日期和当地日期不同,船员记日记的日期比当地日期少一天。有人说船员在海上风吹浪打,千辛万苦,历经坎坷,忘记一天;可船员说他们没有忘记,每过24小时记一天;那这一天哪去了呢?为什么会少一天呢?后来人们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
由于地球自转运动,太阳东升西落,东边地方总比西边地方先看到太阳,即东边时间要比西边早,即西边时间比东边晚;船队是向西航行,历时三年多时间回到西班牙,船员向西航行时,时间比西班牙要晚,这样绕地球一周,时间晚24小时,这24小时又是在三年多时间晚的。所以船员没有察觉,故其日期比西班牙要差一天。后人就根据这个事实,规定了国际日期变更线,过日界线时要加一天或减一天,而时间不变,解决了这个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针对本节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事实,教师引导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抽象的问题;同时教案设计了典型的试题,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以主导配角的身份为学生提供必需的图片,问题,活动方式等。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分解,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将较容易的内容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完成,同时教师采用多媒体的辅助,小组探讨,抢答连线等各方式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游戏很好,但没有充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