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原创】初中商务版地理七上 1.4地球的公转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教师原创】初中商务版地理七上 1.4地球的公转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09 17:2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上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公转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公转。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公转。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逐渐养成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2.能准确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明确公转产生的几个特殊节气(二分二至)及每个节气特点。(重点)
3.通过分组演示实验、讨论、归纳,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描述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如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划分等。(难点)
【教学模式】问题导学、探究学习。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教师演示用1个、学生操作用多个)、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导入
<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一一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一一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

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

成熟与收获。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四季交替的原因。
感受大自然时间变换的奇妙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演示与记录(公转方向和周期
1.教师出示地球仪,以手电筒做“太阳”,使地球仪绕“太阳”做公转,在演示的同时,注意强调演示要点:地轴是倾斜的,地轴最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呈66.5°的夹角。(2)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3)公转轨道是椭圆。2让学生充当太阳和地球来演示地球的公转。
1.活动:观察地球公转的演示,以小组为单位,如图模拟摆放地球仪并分析地球公转特点。
方向:
周期:_
地轴指向:
2.演示:一个学生扮演太阳。另一个学生举起双手伸直并拢,并倾斜身体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3.总结:学生总结这部分知识:
通过正确摆放地球仪和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观察记录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能力。
衔接与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知道了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而且我们通过演示,知道太阳光线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来回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太阳直射点的来回移动产生的四个特殊的点
观察与发现(二分、
二至)
指导学生看《地理图册》第11页——二十四节气太阳光直射点移动的纬度位置。)二、指导学生找出四个特殊的节气:太阳光线直射南北回归线;太阳光线直射赤道。3、思考:一年中太阳直射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各几次?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以及每个节气产生的特殊天文特征。(天文特征以北半球为例。教师强调北半球的天文特征与南半球的相反。
一.找出四个特殊的点:太阳光线直射南、北回归线:夏至日、冬至日。太阳光线直射赤道:春分日、秋分日。二、相互讨论,总结四个节气的特殊天文特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总结结论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发现的能力。
衔接与过渡
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太阳光的直射点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的,并且导致了四个很有特点的节气。那么,地球的公转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还会产生哪些有意思的现象呢?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追问与探索(四季的变化)
展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图片,先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探讨每个季节的特点。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常识,总结划分每个季节的月份:四季的划分:季节时间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春季3、4、5月三、合作探究:假设地球不是倾斜着公转,而是直立着公转,是否还会产生四季变化?
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切身体验,相互讨论并回答老师提出的疑问,共同总结四季的气候特点和划分的月份。二.我来小结:划分每个季节的月份:三、小组中相互讨论,并且以地球仪演示“地轴直立着公转”,与之前演示做对比,探索教师追问的问题,知道:假如地球是直立着公转,地球上将没有四季变化。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
衔接与过渡
地球公转不仅使同一地点在一年中产生季节的变化,还使不同纬度的地方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的热量产生差异。人们根据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
探索求真(五带划分
一、出示五带划分的图片,强调五带的划分界限,与每个温度带的特点:1.分组活动:
(l)观察书中图或幻灯片投影图,找出五个热量带的分界线。
(2)观察书中漫画或幻灯片投影图,分别说出漫画所描述的内容属于“五带”中的哪个?二、指导学生讨论五带形成的原因:根据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三、我来小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讨论五带的天文特征: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温带:既无太阳直射现象,
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讨论五带的气候特征:热带:终年炎热。温带:四季分明。寒带:终年寒冷。学生探讨归纳地理意义:季节的变化与交替五带的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热爱,指导通过地理的学习可以解释很多有意思的现象。
拓展与开阔(极昼与极夜)
教师展示寒带所特有的现象之一极昼极夜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奇观培养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构建于梳理
通过构建,在知识上既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又构建学习方法体系,提升地理思维品质。
当堂达标
1.地球公转时,地轴总是______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_______;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_____向_____。
2.澳大利亚学校放暑假的时间应是


A.1月
  B.7月
  C.4月   
D.10月
3.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  )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
B.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
C.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
D.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
4.对于我国来说,下列节日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
A.元旦
B.儿童节
C.国庆节
D.圣诞节
5.夏至日那天不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
A.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B.青岛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全球昼夜平分
D.是北京一年中的白昼最长的一天
6.下列四个地区中,位于热带的是
(
)
A.上海(约31°N)
B.北京(约40°N)
C.海口(约20°N)
D.厦门(约24°N)
7.读地球公转运行位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引起一年中的______的变化和________的变化,从而引起地面得到________的多少不同,产生了四季。
(2)B地的节气是______,在___月_____日前后。
(3)地球在D地时,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
(4)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____点附近。
(5)地球运行到____点附近时,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且济南春暖花
(6)当地球位于图中A位置时,下列现象可能的有_____(选择填空)
A.北京的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B.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
C.澳大利亚正处于一年中的夏季
D.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正值一年中的多雨季节
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优点:一是分组实验演示法运用恰到好处,通过分组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度高,学习效果好。二是知识建构采用对比的方法既复习旧知又把本课的知识点系统的展示出来。三是习“地球公转”这一部分内容时,一定要重视运用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只有在体验中,才能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体现地理学科特点,认识到地图是学习地里的工具让学生利用好课本图表(实用、长久优越于课件),
“读图—分析—归纳”三部曲的地理学习方法要贯穿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