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 要关注面向全体,凸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小班化课堂教学的交流与研讨 要关注每个教学环节、细节,注重学生个体化发展 要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服从学生的发展、需求,更新教学手段,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来造“环形山”教科版六下第三单元第3课目标定位:1.知道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形成的
2.理解陨石的大小、形状、速度都会影响环形山的形状
3.通过数据分析得到严谨科学的实验结论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学内容的三番处理数据呈现方式的三度变更实验操作规范的一再关注自制教具的因材适用第一次磨课 3.25直奔主题:
让学生观察先后出现的这三幅有关环形山的图片,说说环形山的有哪些不同特征…环形山的特征:
大小不同
形状不同
深浅不同猜猜:
这些不同特征形成的可能原因…生:
陨石撞击…
火山喷发…
……
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的学说猜猜(组内讨论):
陨石怎样撞击会形成这些不同特征呢?师生共同小结: 陨石的大小
陨石的形状
撞击的速度
撞击的角度
模拟实验:陨石的大小
撞击的速度
撞击的角度“三选二”
进行模拟实验制订计划交流计划进行实验第 1 次的实验记录单实验提示:师生合作中…师生合作中…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问题1:撞击的角度这个变量比较难控制,学生测量也比较困难改进措施:课堂中暂不做实验问题2:量大时间不够(预设:15分钟) 撞击的速度、角度和陨石的大小3个影响因素中任选2个因素进行实验,每组学生需要进行36次的实验及数据测量,并要进行12次的求平均数改进措施: 将全班分成两部分,分别模拟撞击速度、陨石大小因素的影响问题3:“陨石坑”比较小,用刻度尺会破坏其形状,不好测量,也测不准确
改进措施:用一根带刻度的小木棒来代替问题4:速度(高度)因素的影响,6、12、24厘米其效果也不明显改进措施:把撞击高度调整为30、70、100厘米另外:记录单中没有标明宽度和深度,学生不好记录
改进措施:予以注明第二次磨课 3.31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我们先来看看15分钟后学生的记录单…我们先来看看15分钟后学生的记录单…8组记录单中,
还有5组没来得及下结论的时间还是不够…为了节省时间:1.大小影响因素:玻璃弹珠由大、中、小改为大、小两种;
速度影响因素:高、中、低改为高、低2.教师事先绘制统计图,直接把每组的实验结果(平均数)用不同颜色的磁铁标出来,既节省时间又直观形象其次测量深度时,水平方向上缺少一个衡量的标识改进措施:
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个三角板第三课件背景颜色和字体接近,不清晰,改变背景颜色增加第三次磨课 4.2我们改进了的统计图:红、蓝,黄、绿四种颜色放在一起,学生都搞混了,分析起来比较困难改进措施:
1.大小和速度因素影响分两张统计图展示
2.把统计图制成网格状,便于标识问题1问题2:个别组的测量还有点不规范三角板的放置
不规范问题2:个别组的测量还有点不规范三角板的放置
不规范改进措施:
教师课件演示
测量深度改进措施:教师课件演示测量宽度意外惊喜泥沙湿一点,
效果更显著第四次磨课 4.7出现新问题:速度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多的交叉现象
而之前三节课的结论是统一的:
速度越快深度越深,宽度也会大一些
出现新问题:大小因素的影响出现:陨石大一点,深度基本上会深一点。
而之前的课都得不出这样的结论(之前是大小因素对环形山深度的影响不明显)为此,决定把统计图改为统计表以上是我们这次赛课的一个磨课过程至于结果...
还请专家、老师们课后不吝指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