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上第一章第二节
地球仪和经纬网(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对本课有两项要求,一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二是“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是认识经纬网的基础。本节课只要求认识地球仪、学习经线与经度。对于地球仪,传统上需要介绍的内容很多,如地轴、南北极点、特殊的经线等,课程标准只是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经线、经度。实实在在的把地球仪当做学习的工具来看待,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线与经度的划分,进一步观察总结出经线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课程标准是“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经度的划分”,要求学生具有获取、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而我校初一学生的基础较差,空间认知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我采用问题探究、读图思考法教学,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又因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较差,所以我采用引导提示,降低难度,小组讨论,组长表述来解决。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地轴、两极和赤道,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了解经线特点,学会确定某点的经度。
3.
通过观察0°经线、180°经线、西经20°经线、东经160°经线穿过的陆地和海洋,知道以20°W和160°E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划分东西两半球的原因,学会通过经度判断某地所在的东西半球。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思考法、启发诱导法、对比法。
【教具准备】地图册、地球仪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后,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演示总结,肯定学生的展示并根据情况适当纠正错误。
南极--地轴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让学生亲手指一遍,识记牢固。(我做过了我记住了)
自主观察自主学习
二、认识经线【问题展示】由以上的观察,我们知道,通过地球仪可以一览全球,因此,地球仪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好帮手。我们再观察一下地球仪上纵横交织的网格线,说说它们有什么用处?(此题学生目前回答有些困难,教师在此点到为止。)【内容探究】地球仪上纵横交织的网格线意义重大,它被广泛运用于军事、航空、航海、气象观测许多领域。让我们首先明确纵横的含义: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借助地球仪演示: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以上问题明确后,教师布置学习任务:(1)大家自主阅读P7,并结合地球仪说出什么是经线,经线的特点有哪些?读课本时别忘标出知识点中的关键词。(温馨提示:从方向、形状、长度等方面。)(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球分别在赤道上空和在北极(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仪,让同学们画出你看到的经线形状是怎样的?教师巡视,掌握学情。(3)追问: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线?
拨动地球仪反复观察网格线,思考它们的用处,认真听老师讲解。观察地球仪,学生七嘴八舌,踊跃举手示意(1)学生尽量脱离课本试背出。(2)小组先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到黑板图画出,展示分析这部分知识的思路和方法。(3)毫不犹豫的答出:无数条
明确地球仪的重要作用,并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地球仪上纵横交织的网格线。通过交流探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意识。
经线许许多多,怎样区别每一条经线呢?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标注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经度。那经度是如何划分的?又如何判断呢?
自主学习
三、经度的划分【自主发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图,让学生观察,总结经度沿东西方向增减的规律,记住字母表示(提示学生在课本中标出),并判断A、B两点的经度。教师板书总结:(1)、0°经线以西是西经,以东是东经(或向西增大是西经,向东增大是东经。)(2)、字母表示:西经W(WEST)东经E(EAST)说出下图中A和B的经度(提示:在没有0°经线的情况下利用“向西增大是西经,向东增大是东经”进行判断)继续总结:180°经线以西是东经,以东是西经。【反馈练习】教师要求学生完成助学中学习过程P5的第6题和知识结构中的部分内容。教师巡视,掌握学情,并细心指导学生完成情况。
学生自学课本P7-
P8,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借助地球仪分组探究,并结合助学中的提示步骤来完成,观察后总结规律写出A、B两点的经度。A、40°W
B、20°E学生及时动笔写下,并大声朗读2分钟后检测熟记效果。根据提示,运用规律,借助地球仪,思考判断;并通过纠错,巩固规律,提升认知,突破难点。A、140°EB、160°W及时完成助学中的相应练习,同位之间互通答案,学困生举手质疑。
通过图文结合,让学生理解规律、识记规律,增强运用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反馈练习,检测学生对规律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细练
四、东西半球的划分【设疑探究】教师先让学生看课本,找到真正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二妞
六姨)【教师点拨】让学生观察0°经线和180°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与20°W和160°E经线圈通过的地方有什么区别?(友情提示:从陆地、大洋看)教师竖指赞扬,咱们同学就是火眼金睛!教师通过板图边讲边画,让学生明确东西半球的范围,继而学会判断东西半球。【小结提炼】(教授记忆小窍门:小小为东、大大为西)教师画出下列经线,指导分析过程:先判断某点是东经还是西经,西经和西经(20°W)比、东经和东经(160°E)比。举例:说出A、B两点的经度:【指导分析】A、40°W就和20°W比较,利用(小小为东、大大为西),40°W﹥20°W因此A点就位于西半球。同理,你算一下B点位于哪个半球?教师夸奖学生的收获,然后及时练习地理助学中相应练习:P5的第7题和知识结构中的半球划分。
学生出现疑问:老师为何说“真正”二字?莫非还有什么蹊跷?学生快速行动进行观察对比,片刻后学生发现结果回答: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大部分通过海洋。学生瞪大眼睛跟老师学本事,突破难点,继而会判断东西半球。学生赶紧观察得出结论,举手说出答案:A、40°W
B、40°E学生在笔记本上先组织一下,待商讨之后再进行课堂交流。
简练概括,便于记忆,教会学生地理记忆的小窍门。通过鼓励赞扬更加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热情通过分步诱导,层层递进,适时补充,让学生更加集中精力,激活思维,开阔视野。充分利用助学,做到当堂巩固,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教师设问: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总结并回答(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收获
板书设
计
1、认识地球仪
2、理解经线地球仪和经纬网
3、经线的划分
4、东西半球的判断
【达标检测】
1、有关0°
经线两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东侧是东半球
B、西侧是西半球
C、东侧是东经度
D、西侧是东经度
2、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
A、180°
B、0°
C、160°
E
D、20°W
3、东半球的范围是(
)
A、0°和180°之间
B、20°E到160°E
之间
C、20°W到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之间
4、以下位于西半球的经线是(
)
A、10°E
B、10°W
C、165°E
D、40°E
5、下列经线只有一条的是(
)
A、10°经线
B、160°经线
C、180°经线
D、90°经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来开展的。经过课堂实践,目标达成方面基本上是多数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课堂上多数同学听课认真,也有个别精神状态较差,掌握的不太好。经线和经度,历来都是初中教学的难点,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没有培养起来,针对这种情况我进行了改进,把读图、思考、画图、练习进行有机结合,争取有更高的课堂效率。例如:1、突出“读图”,让学生学会读图,提高读图能力,同桌之间共同合作,一个指图,一个读图,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读图能力,突破了难点;
2、“画图”提高兴趣,巩固记忆。
学习比较抽象的经度的划分显然有些力不从心。但这部分内容又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年学业水平测试中的重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又显得至关重要,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力求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辅之以教师的板图讲解基本上达成了本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