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
活动课
太阳光直射、斜射对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课题】
活动课
太阳光直射、斜射对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课型】
新授课
【课标要求】
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观测了解太阳高度角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多少的关系。
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实验技能。
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
【教具准备】手电筒、多媒体、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源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我们这里1、中午与早晨比较,中午热;2、夏季与冬季比较,夏季热;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太阳光直射、斜射对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对身边的常见现象作思考,为下一步学习做准备。学生的回答可能不是准确的:例如有的学生说出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中午离得近,夏天太阳在我们头顶,冬天偏离我们很多等等。
从身边最常见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观察一、太阳光照射角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
观察实践突破难关
投影下图解释说明直射和斜射的含义,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观察同一束光线散布在不同的面积上,其亮度有何不同。并完成记录下来
学生利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观察同一束光线散布在不同的面积上,其亮度有何不同。并完成记录下来分组合作,完成表格填写。
让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观察现象,此次观察很简单学生较易得出结论。
观察项目光线照射角度光线散布面积亮度光线直射小强光线斜射大弱得出结论1,完成表格:
难点延
伸
假设这个光源发出了1万条光线,光源离地面1.5米,直射和斜射时照亮的面积如上图所示,如果把上面的两个分别各划出1平方厘米的面积,那么直射中的这一平方厘米和斜射中的这一平方厘米照到的光一样多吗?
学生简单的就会说出答案。
此结论十分重要,让学生先有一个理论基础。
结论2:在同样大小面积上,斜射时比直射得到的光线少。
过渡
太阳好像就是个发光的手电筒,那么太阳光线的直射与斜射与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又有什么关系呢?
1、展示下图(也可参考课本图)2、要求观察图形总结:哪一束光线散布面积最小?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量最多?哪一束光线散布面积最大?地面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
要求学生观察图形总结:要求学生明确:(1)、把阳光看成是平行光线。(2)、澄清误区:学生以为斜射时地面面积大,获得的光热多。原因是未把阳光看成平行光线。
澄清误区,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对单位面积获得能量的影响。
关键品析重点强化
观察项目地点阳光照射强度(和上面的手电筒类进行类比)阳光散布面积(直接观察)地面获得热量(利用结论2同样多的光线分配到不同大小的面积上)甲地强小多乙地中等中等中等丙地弱大少观察结果,展示结论3:观察结论:太阳光直射、斜射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热量多:阳光斜射:地面获得热量少。(如下图,上面的地区比下面的地区获得同样多的太阳光,但是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少)
学以致用:楼顶的太阳能为什么都是倾斜着安放?现在你明白了吗?思考:人们是怎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
过渡与衔接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能够感觉到,中午与早晨比较,中午热这是为什么呢?
从最简单的生活实践入手。
观察二:一天之中,太阳高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
关键品析重点强化
1、简单指出太阳高度的含义: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要求学生观察下图思考:该地清晨、正午和傍晚三个时段,哪两个时段太阳高度最小,哪个时段太阳高度最大(课本彩图不太明了。)
已经知道:太阳高度越大,与地面的直射程度越高,地面获得的光热越多,反之就少,图中1是早晨的时的太阳高度角、2是中午时的太阳高度角,显然可以得出结论:中午时的太阳高度大。早晨的太阳高度小。根据上面的结论,容易得到中午地面获得的光热多,早晨获得的光热少。
通过直观图示,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突出重点,由上面的结论很容易化解难点,
自我总结
时段项目清晨正午傍晚太阳高度大小读图思考完成下表观察得出结论:一天中太阳高度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清晨:少正午:多傍晚:少
过渡
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以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们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的阳光很充足呀,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
观察三、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对不同季节气温高低的影响
关键知识重点强化
观察:下图为某地朝南窗户二分二至日正午阳光入射图,
①
夏至
②
春分秋分
③冬至总结哪个节气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哪个节气最小?从季节上看,某一地区,哪个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获得的太阳光照最多?哪个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获得的太阳光照最少?地球上的五带中,哪个温度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获得的太阳光照最多?哪个温度带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获得的太阳光照最少
1、也可以看课本北京北京一年中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图,不过此图更直观。利用上面的结论,很容易得到答案。2、说出本地四季的冷暖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联系起来。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节气项目夏至冬至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大小中得出结论:
学以致用:讨论完成: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买房时,是考虑夏至日还是冬至日的楼房之间的距离?
知识梳理
清晨:少阳光直射:
自转
: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多地面获得热量多:
地面获得热量多少阳光斜射:地面获得热量少。
傍晚:少
夏季多
,
公转
:
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地面获得热量多少
冬季少
形成本节课知识体系,课完成知识脉络。
课堂练习:
枣庄市一年中的最高温度是7月份,最可能是其原因的是(
)
A.该月获得的太阳热量多
B.该月阴雨天多
C.该月工业燃烧的煤炭多
D.以上都不是
2、下图是位于枣庄的房屋向南的窗户,结合下图和所学的知识完成。在下列日期中,正午时射入房屋内的阳光面积最大的时间最可能是
(
)
A.夏季
B.冬季
C.春季
D.秋季
3、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照多少的主导因素是(
)
A、白昼的长短
B、太阳高度
C、海陆因素
D、季风
课堂反思
本节课主要讨论探究三个问题: 太阳光照射角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的关系、一天中太阳高度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对不同季节气温高低的影响,其实最主要的是第一个问题,其余两个,只要知道不同时刻、不同季节太阳高度不同就行了。所以重点就放在第一个问题的探究上。
2、此次活动课通过一些生活体验和学以致用的练习,使学生动起来了,气氛活跃,小组讨论热烈,完成任务质量高。以后加强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去探讨学习,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