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活动课 地球 太阳光直射、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活动课 地球 太阳光直射、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12-03 17:1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七上活动课
太阳光直射、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的影响
【课型】活动课
【课标要求】
●开展地理观测、动手制作等活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观测了解太阳高度角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2.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实验技能。
3.
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活动实验、比较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手电筒、放大镜、秒表,卡纸、测角器、2.5米长竹竿数根、照相机、活动记录表、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寒带、温带、热带三幅景观图片:1.寒、温、热三带的自然景观与人的打扮有什么明显不同?2.这些不同与阳光的照射角度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片,结合自身感受,回答问题
通过图片展示,引发学生思考,初步认识地面温度与太阳照射角度有关
观察一:太阳照射角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观察实验归纳总结
观察实验1:用放大镜聚集太阳光点燃火柴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1.安排大休息时间,学生去比较空旷的操场,分发放大镜、火柴、纸张等用品。2.每三个人一个小组,其中一人手持放大镜聚焦,第二人配合放置火柴或纸张,第三人负责观察、用秒表测时间并记录。3.首先观察放大镜不聚焦时,能否点燃火柴,再观察聚焦时能否点燃火柴,并记录需要的时间。3.在手背上进行聚焦实验,感觉在什么情况下会有灼烧感,并作记录。【教师巡视】确保学生安全和活动有秩序进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太阳光线越集中,其亮度越高,在地表产生温度越高。观察实验2:模拟太阳光直射、斜射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5-6人一个小组,小组长手持手电筒在一定的高度照射卡纸。分为以下四种情况照射(垂直照射、倾斜60°角照射、倾斜45°角照射、倾斜30°角照射。其余同学观察并记录光线散布面积的大小和亮度的大小。【教师巡视】巡视实验效果和维持秩序,处理特殊情况。【提示】(如果把太阳比作一个篮球,地球只有绿豆那么大)太阳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因此照射到地面的太阳光可以看成是平行光线。【教师引导学生归纳】(1)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2)阳光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斜射的越厉害,地面获得的热量越少。
观察实验活动:1.小组中的两个人合作,手持放大镜对准太阳,通过聚焦点燃火柴或者烧焦纸张,另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手背上体验什么情况下手背会有强烈灼烧感。2.小组中的第三人做好记录:是否点燃火柴及耗时是否烧灼纸张及耗时手背是否有灼烧感聚焦时不聚焦时3.思考:太阳光的集中与分散对地表获得热量的多少有何影响?观察实验:1、小组长拿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直射、斜射卡纸。其余同学观察同一束光斜射和直射时散布在卡纸上的面积有何不同?其亮度有何不同?2、小组其余成员利用表格做记录。光线散布面积亮度光线直射(90°)斜射角度1(60°左右)斜射角度2(45°左右)斜射角度3(30°左右)3.甲、乙、丙三地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太阳光照射情况。观察那一束光线散布面积最小?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热最多?那一束光线散布面积最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4.观察记录阳光照射角度阳光散布面积地面获得热量甲地乙地丙地
分工合作,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并且提高学生善于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太阳直射与斜射对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影响。
观察二:一天之中,太阳高度大小与地面获得热量多少的关系
观察实验合作探究
1.安排学生在清晨8:00、正午12:00、下午4:00三个时间点,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用测角器测量太阳高度并记录下来。2.讨论并绘制出折线图。【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天中,清晨和傍晚太阳高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少,气温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多,气温高。
观察并测量清晨、正午和傍晚三个时段,哪两个时段太阳高度小,哪个时段太阳高度最大?填写观察记录表清晨正午傍晚太阳高度绘制折线图4.思考:一天之中气温变化与太阳高度的大致关系是什么?【拓展延伸】为什么一天中气温出现在下午2点左右,而不是正午12点?
使学生了解一天之中气温变化是主要因素是太阳的高度。
观察三:一年之中,正午太阳高度大小对不同季节气温高低的影响
观察实验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安排地理学习小组骨干成员,每周选取一天正午时间,先测量竹竿影子的长短,再用测角器测量太阳当时的高度,做好记录,并且拍照。(提示)1.利用竹竿确定南北,选一空旷平坦的地方直立一竹竿,如上午某时,标出影子端点的位置,并以竹竿在地面的点为圆心,影长为半径,在地面上画一圆,下午某时,当竹竿影子端点再次落于圆上时,标出影子端点的位置。将标出的两端点连线,作它的中点与竹竿在地面点的连线,其就是南北方向。2.拍照的角度和位置相对固定,周围植物及人员着装的变化也是重要记录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一年中,北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高→地表获得热量多→气温高;冬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低→地表获得热量少→气温低。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光照多少的主导因素是太阳高度。
1.每周选取一天正午,按照要求进行观测。2.观测时间太阳高度竹竿影子长度………3.观察北京一年中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说说哪个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多;哪个季节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地面获得的热量最少。4.观察记录:夏至冬至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拓展延伸】生活应用:我们这里的楼间距应根据冬至日物体影子长短确定呢,还是根据夏至日物体影子长短确定呢?
使学生理解一年之中,季节的变化是由于太阳正午高度的变化引起的。
总结
“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表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同一地点,不同时间获得的热量有多有少;同一时间,不同纬度获得的热量也有很大差异,这些都与太阳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密切关系。
【教学反思】
这节活动课的安排,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展地理观测活动,增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但是这节活动课并不是一节课可以上完的,它的时间安排绝对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特别是观察实验三,其周期为一年,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认真研究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收集与整理,从而为组织学生活动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