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版地理七上3.2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版地理七上3.2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11 15:3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七上第三章
海陆变迁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史,并注意科学兴趣的培养。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地理助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谁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那么老师给大家讲一下这个故事?教师打开课件出示‘沧海桑田’故事。找一个读书较好的同学为大家读。教师利用多媒体重点标出‘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这句话是说麻姑看到东海变成了桑田。那么这是个神话故事,而事实上是不是会出现‘海洋变成陆地’的事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又有什么事例说明‘海洋与陆地相互变’的呢?板书:海陆变迁利用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听故事
由‘沧海桑田’故事入手,吸引学生。由设问引导学生有寻找事例来论证‘海陆变迁’欲望
重点讲解
教师让学生读课本P49学前内容。1、图中在哪里发现了‘鱼龙’化石?2、鱼龙生活在海洋中还是在陆地?上?3、这说明了什么?那么由‘喜马拉雅山发现鱼龙化石’可以
证明世界存在‘海陆变迁’。这也是‘海

陆变迁’的一个有力例证。那么什么力量使‘海洋’变为‘喜马拉雅山’的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9第一段。教师补充证明‘海陆变迁’事例: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树木化石说明什么?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
学生阅读课本P49学前内容。在喜马拉雅山岩石中。鱼龙生活在海洋中。这说明喜马拉雅山在很久以前为海洋。学生阅读第一段,回答:地壳运动说明台湾海峡原来是陆地
通过对教师设置几个问题的回答让学生很容易找到证明‘海陆变迁’第一个例证:喜马拉雅山
承接
地壳运动可以使海陆发生改变,人类活动也可以使海陆发生变化。
难点突破
教师让学生阅读P49‘思考’。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三角洲变化。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所带泥沙冲积而成黄河三角洲第一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二幅图黄河三角洲第三幅图教师展示荷兰围海造田图片教师对于‘思考’第2题可以向学生列举出来。A:浅海海底的煤炭资源B: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古河流C:日本填海造陆
学生阅读‘思考’内容学生读图。看黄河三角洲的变化。学生看图片体会人类活动改变海陆。学生将这些内容作为补充内容记下
将‘思考’第1题黄河三角洲变化以图片形式出现让学生更好理解。学生的知识有限让学生通过图片更好理解人类活动对海陆改变的影响学生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自己完成,可由教师提出学生体会。
承接
通过刚才学习同学知道地球上的海洋与陆地在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是可以相互变化。因而有些同学可能对我们先前学习的‘海陆分布’内容里海陆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胆推测:在很久之前的地球海陆分布可能不是现在样子。事实上以前就有人有这种想法,并得出了一个有关海陆分布的学说。
自主学习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P50第二段文字回答下面问题:1、大陆漂移说是

提出的。2、大陆漂移说的内容是什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本图3-2-2,学生观察海陆变化。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P51‘阅读’部分。1、找出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证据。2、你认为魏格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点拨提问:大西洋两岸有相同的动物,海牛会游泳吗?鸵鸟会飞吗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下列文字:美国航天局在卫星上安装激光射线和精巧的原子钟观测发现:目前,大西洋东西两岸的漂离速度是每年1.5厘米,夏威夷岛与美洲大陆之间则以每年5.1厘米的速度在靠近,澳大利亚与北美大陆的距离每年扩大1厘米。
学生阅读完成问题德国
魏格纳在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后来大陆分裂成数块,并缓慢漂移分离,经过漫长岁月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学生观看课件中‘海陆变化’学生阅读并找出‘大陆漂移说’的证据:1、大西洋两岸古生物对照图。2、科学家通过深海探测以及人造卫星测量魏格纳为找证据不惜生命
文字方面内容学生很好找,可由学生自己完成。通过出示‘美国航天局的发现’让学生更加确认‘大陆漂移说’的正确
动手做
教师让学生在白纸上描画出非洲与南美洲,并用剪刀剪下,试着拼合。
学生分组描图、剪纸、拼合
让学生动手拼合,体验魏格纳的发现。
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会有什么收获呢?教师对能说出第三条的同学应加以表扬
学生谈自己心得:A:知道了原来地球上陆地与海洋是在相互变化的。B:知道在地球上陆地在像浮冰那样漂移C:被魏格纳为找到证据不惜丢掉生命的精神。
让学生在三维目标谈自己收获
知识建构
【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沧海桑田的变化,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B、海底的古河流三角洲
C、荷兰的填海造陆
D、红海的不断扩大
2、下列国家中不太可能进行填海造陆活动的是(

A.中国
B.日本
C.英国
D.蒙古
3、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不包括(

A.气候变暖
B.古生物分布
C.地质构造
D.大陆轮廓
4、下列现象与形成原因的连线错误的是(

A.在喜马拉雅山发现岩层中含有鱼、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抬升。
B.在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有古河流及水井等遗迹——地壳下沉
C.欧洲的荷兰全国约四分之一的陆地低于海平面——海水侵蚀
D.非洲的西部海岸与南美洲东部海岸轮廓相似——破裂分离
5、以下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二、填空题
1.在世界地图上,南美洲大陆_________部分与_________洲大陆凹进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2.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_________提出来的,他认为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_____________的一块大陆。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主要为: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两部分。内容都比较抽象,再者所教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在处理时将问题进行细化,逐步分析降低难度。同时,对于课本中‘黄河三角洲’与‘荷兰围海造田’学生没接触过,因而在教学中以图片形式出现给学生以直观认识。
在对‘大陆漂移’学习时,同学出可能对这种学说认为不可能。所以在教学中出示‘美国航天局卫星探测’让学生真正认识这种学说是可能的。
但对于学生动手操作时组织的有点乱,以后在像这样活动时应准备好安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