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说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说
【教学模式】五环节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或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讲述:我们中国有许多成语,现在播放一个小故事,
请同学们猜猜描述的是哪个成语 这个成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猜成语
学生回答:这个故事描述的成语是“沧海桑田”,指海陆在不断变化。
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渡:在地球上,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沧海的实例有许多,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
合作探究一
展示①喜马拉雅山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图片提问:为什么高大的山脉上会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呢?②我国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的森林遗迹的图片提问:为什么海底会有森林的遗址?难道森林曾经生长在海底吗?③荷兰围海造陆的图片提问:这说明了海陆的变化除了受自然力作用外,还受什么作用的影响?
学生观看图片并尝试回答
学生回答:图片1是由于喜马拉雅山以前曾经是海洋现在是陆地;图片2是由于以前的陆地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变成了今天的海洋;图片3说明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海陆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总结: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同学知道海陆是在变化的。
巩固测试
黄河三角洲在不断“生长”,以平均每年1.5~3千米的速度向渤海推进。主要是黄河——形成的。荷兰作为世界著名的“低地国”,全国约1/4的陆地低于海平面,约1/5的国土来自围海造田。此种海陆变迁主要是——引起的海陆变化。联系所学知识,结合生活中的见闻,请你举出一些海陆变化的例子。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是由于黄河携带的泥沙人类活动引起的我国东部海底古河床遗迹,台湾海峡海底有森林的遗迹说明陆地变为海洋。
检测学生对海陆变迁的掌握情况
过渡
既然海陆之间是不断变化的,那么今天的海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呢?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合作探究二
1、展示大陆漂移的动画。看着拼好的一整块陆地,是巧合,还是另有其他原因?2、展示魏格纳的图片,介绍他的故事。提问:魏格纳通过哪些证据证明他的大陆漂移说呢?证据1、大陆拼合证据2、地层的相似性证据3、生物的相似性3、展示南极洲的图片,为什么在南极洲地下能发现有煤层?4、从魏格纳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观看动画,并发现南美洲和非洲能够重合在一起。阅读关于魏格纳的故事学生观看老师展示演讲,认真听讲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回答:不是巧合学生回答:南美洲与非洲古老地层在交接处有相似的地方,动物在交界处也相同。教师总结:原来大陆是在一起的。教师总结:南极地区原来并不是现在的位置,而位于温暖湿润的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后来由于大陆的漂移才逐渐到了现在的位置,由于气候寒冷,树木枯死经过复杂的地壳运动沉积下来形成煤矿学生回答:认真观察,敢于创新,大胆质疑,勇于实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以致用反复练习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精神
巩固测试
运用多媒体展示练习题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太行山是从古老的大海里抬升起来的海洋中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上来的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2、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是——国的科学家——。这种学说认为,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海洋,后来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状况。这种大陆漂移至今仍在缓慢地进行着,经测量,——正在不断扩张,——则在不断收缩。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总结:B德
魏格纳大陆七大洲、四大洋大西洋太平洋
巩固知识
课堂小结
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哪些?哪个国家的哪位科学家提出什么假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学生大声回答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知识建构
海陆变迁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运动2、海平面的升降3、人类活动二、大陆漂移说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五环节教学模式,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