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上第三章
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并了解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重难点)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法、合作探究、问题导学、阅读分析等方法。
【教具准备】剪刀、透明纸、学生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学生看课本引言问:人们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4800米处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追问:这些海洋生物怎么会“游上”高山的呢?
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问题。产生疑问,并思考、试着回答:喜马拉雅山曾经是一片海洋,后来隆起成为陆地。
产生疑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便于组织和开展进一步的教学。
学案导学
教师要求学生以《地理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为依据,先自学本课知识,并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1)在书上标注知识点;
(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3)标记疑难问题。
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自学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做到:(1)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在课本上标出;(2)完成助学上“学习过程”栏目;(3)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标记,以待解决。
通过自学从总体上把握本课的知识脉络,对于比较抽象的两种学说,则有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心理准备。
重难点突破
一、海陆变迁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山脉是海变陆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其它由海洋变成陆地的例子吗?点拨:日本、香港均是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为扩展生存空间进行填海造陆。荷兰则由于地势低洼,进行填海造陆。追问:由陆地变成海洋的例子有哪些呢?这种海陆变迁现象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哪个成语吗?——沧海桑田。播放视频:“沧海桑田”的故事。追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海陆的变迁呢?补充:除上述原因外,某些外力作用也会引起海陆变迁。比如:黄河三角洲的“生长”,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的。二、大陆漂移注意事项:①描出大致轮廓②相互合作,一起参与③剪时注意安全。
教师进行评价。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如:香港填海造陆、荷兰围海造田、日本填海造陆等。学生倾听,了解。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我国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水井。少数同学会回答:“沧海桑田”。看视频,领会“沧海桑田”的含义。地壳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此外,人类活动也能引起海陆的变化。听讲。活动1:体验魏格纳的发现①
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②用透明纸描出两个大陆的轮廓,标上洲名;③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说出你的发现。各小组通过观察、拼合发现: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可以拼合起来。
海陆变迁的实例很多,由学生自己课前查阅收集,感悟“地球表层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海陆变迁的另外一种描述是“沧海桑田”。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
承转
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
要求学生读课本第50页文字和图,以导学问题为索引,自主学习。设置问题导学:①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谁,哪个国家的科学家?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③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大陆漂移示意图”。你认为大陆漂移学说是空想的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④阅读与感悟: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受到哪些启示?⑤魏格纳为个人的假说寻找哪些证据?点拨提问:大西洋两岸有相同的动物,海牛会游泳吗?鸵鸟会飞吗?教师指导学生先撕纸,然后拼合。说一说,在游戏中,你依据什么把报纸拼合完整的?点拨:其实陆地如同一本书,这本书的文字就是它的古老地层。观察课本插图3—2—4,你有什么发现?讲述: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造卫星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着,平均每年移动1—2cm。
学生读书自主学习。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南美洲东海岸与非洲西海岸大陆轮廓线惊人的吻合,甚至能拼合在一起。大约2亿年前,大陆只有一块;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经过漫长岁月,形成今天的海陆分布格局;至今,还在及其缓慢地进行着。感悟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发现问题——思考假设——寻找证据——科学论证。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相似;古老地层相似。海牛不会游泳、鸵鸟不会飞,合理的解释是非洲和南美洲原来是一个整体。活动2:撕纸游戏,为大陆漂移学说寻找证据。过程:①把两张大小相同,内容不同的报纸重叠在一起,撕两下;②同桌互换撕碎了的小块报纸;③把撕坏了的两张报纸拼合完整。学生讨论后回答:不仅要根据他们的轮廓相吻合,还有纸上的文字也要一一对应。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相似。从总体上把握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交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活动2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加强科学观念的教育。树立“物质是运动的”的科学观念。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海陆是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动、海平面的升降以及人类的活动。大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缓慢漂移。
【当堂达标】
1、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A、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C、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D、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沧海桑田”说明的地理知识是(
)
A、地球上只有茫茫大海和桑田
B、大海可以被人类劳动改造成良田
C、茫茫大海在地壳运动过程中也有可能成为陆地
D、大海也是农田
3、下列叙述中不能证明海陆变迁的是(
)
A.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B.南极洲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
C.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
D.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4.图2为不同时期的大陆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能为其提供证据的是(
)
①南极大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荷兰国土的20%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
③南美洲大陆凸出的部分与非洲大陆凹进的部分几乎是吻合的
④大陆的形状大多是三角形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魏格纳是根据哪两个大洲的轮廓相吻合而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
)
A.非洲与南美洲
B.亚洲与大洋洲
C.北美洲与南美洲
D.南美洲与南极洲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内容不多,重点是知道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基本观点,形成科学的地理态度,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难点是根据生活中的见闻,举出海陆变迁的实例。为突破难点,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关键是课上要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受到的启示等,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