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重点)
2、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难点)
3、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小组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识图-析图-总结相结合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忆旧知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上节课,我们分析了不同时间气温的变化规律,即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还记得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出现在什么时间?一年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出现在什么时间?这节课我们再来探讨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分布规律。板书课题: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二课时)多媒体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重点)2、阅读北半球1月、7月气温分布图,说出不同地区气温的季节差异。(难点)3、通过教师引导,学会阅读和使用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4、通过学习,构建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努力探寻自然奥秘的态度和精神。
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出现在午后2时和日出前后北半球一年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出现在七月和一月。指名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更好地去学习知识
温故而知新,既可以巩固旧知,又可以为本节课做热身运动。让学生做自我评判,便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课前出示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知道这节课我应该去干什么更好地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过渡语言
在以前的地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同学们还记得么?老师出几个小题考考你们。
合作探究过程合作探究过程
(多媒体展示):多媒体展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读图回答问题:⑴什么是等高线?⑵运用等高线能表示什么?⑶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有什么特点?⑷等高线稠密和稀疏的地方,坡度有什么特点?⑸等高线是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什么?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什么?教师设问:地球表面高低不同,我们能用等高线图表示出来。那么,世界各地的气温也不同,能不能用类似的方法来表示出气温的水平分布呢?多媒体出示等温线图
提问: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看图回答问题:⑴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的点连成的线)。⑵运用等高线是表示地面的高低。⑶在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等。⑷等高线稠密的地方,坡度陡
;稀疏的地方,坡度缓。⑸等高线是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海拔低,表示的是洼地。如果中心海拔高,表示的是山顶。(学生活动)让学生仿照等高线图的判读方法,引导学生看图,分析、讨论、抢答。回答:⑴这张图与我们学过的什么图比较相似?(等高线地形图)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同?(相同)⑶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是多少?(4℃)⑷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于四周气温,表示的是高温中心。⑸等温线的疏密与气温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等温线稠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
等温线图是学好世界气温分布的工具。等温线的判读我先让学生复习等高线的判读,再迁移到等温线的判读中,效果较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利用知识储备对新课知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迁移中自主学习等温线的概念和判读。老师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有前面学习的等高线做铺垫,等温线的知识就好理解多了,这里不多浪费时间。
过渡语言
学习了等温线图,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气温是如何分布的?
合作探究过程合作探究过程合作探究过程
(多媒体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教师引导:⑴这是一张什么图?⑵这张图与以往我们见过的图有什么不同?教师引导:请学生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描绘0℃、10℃、20℃等温线,在图中发现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答:⑴从赤道向两极,气温是如何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是什么?⑵年平均气温高于20℃和低于-10℃的主要纬度范围?板书:1、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过渡)那么,同一纬度地带,陆地和海洋气温有没有差别?设问:夏天中午和晚上站在河岸和水中的感觉?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同学们都有这种感觉,推理:在同一纬度(同一地点)的陆地(河岸)和海洋(河水)在夏季(中午)和冬季(晚上)气温的变化规律。归纳总结:由此可以推断“陆地”和“海洋”之间也存在这种差异。得出结论:受海陆的影响,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也不一样。板书:2、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过渡):刚才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气温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影响。那么,气温是否受地形影响。(教师)提问:同学们爬过山吗?有什么感受?谁来描述一下?(教师)这说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据观测,在同一地点,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板书:3、同一地点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学生活动)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⑴这是《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⑵从图例、等温线等方面描述。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会有很多发现。如: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⑵一般情况,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⑶南北半球相比,南半球等温线较为平直。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学生抢答)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回答:中午河岸气温高,河水气温低;晚上,河岸气温低,河水气温高。让学生推理出:同一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学生抢答):爬山时,在山脚下穿短袖衬衫还觉得热。到达山顶,感觉冷,还要加衣服。学生做题:山底海拔720米,气温是28.8℃,计算出山顶海拔1520米处,气温应是约24℃。请生演算,看谁算得快而准,并让先举手的同学讲一讲计算结果和思路。
等温线是学习世界气温分布的工具,知识点比较抽象,利用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在图上描画0℃、10℃、20℃等温线,就把抽象的知识点变得很直观。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这是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太阳直射和斜射让学生理解由赤道向两极,大气获得的热量越来越少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进一步验证了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海陆因素对气温的影响学生感觉抽象,利用夏季男孩子喜欢游泳的特点,自己讲述亲生感受陆地和水里的温度差异。用贴近生活的图片拉近了气温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仿佛亲临感受气温的差异造成的冷暖差异学生都有“高处不胜寒”的体会。老师用贴近生活的图片拉近了气温和学生的关系,让学生仿佛亲临感受气温的差异造成的冷暖差异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计算的时候要让学生说出算理。
过渡语言
学习对我们生活有用的地理,用我们刚学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拓展提高
多媒体出示:1、为什么我国南北方的景观相差如此之大?2、“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试分析两句诗中所蕴含的地理原理。
南北方景观的差异之大主要是纬度因素造成的阅读古诗,举手回答:气温的差异还和地形有关系,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学会从古诗中,从生活发现地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思想。
衔接
与过渡
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完成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知识梳理
【当堂达标】
1.下列关于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热带地区终年高温,气温无变化
B.寒带四季分明,冬冷夏热
C.温带一般春暖、夏热、秋凉、冬冷
D.气温在一年内有变化,在一天内无变化
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是
(
)
A.地势越低,气温越低
B.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气温相同
C.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的曲折
D.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升高
3.“早穿皮袄午穿纱”描述的是
(
)
A.山东省
B.黑龙江省
C.新疆吐鲁番
D云南省.
4.新疆与青岛比较
(
)
A.青岛气温高
B.新疆气温高
C.新疆夏季气温高
D.青岛夏季气温高
5.读重庆与峨眉山顶七月平均气温示意图,回答:
(1)看图上重庆与峨眉山顶海拔相差
米。
(2)气温相差
℃。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初一的学生想象力不够丰富,分析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认为等温线图是学好世界气温分布的工具。等温线的判读我先让学生复习等高线的判读,再迁移到等温线的判读中,效果较好。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因素,纬度因素让学生观察地图得出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海陆因素和地形因素对气温分布的影响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从当堂达标情况来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再补充一些例题,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题,这样巩固的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