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版地理 七上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一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版地理 七上第四章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一课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11 15:5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七上第四章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及解读】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课标解读: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要经常运用。课程标准把这一基本技能作了明确要求,正符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气温在时间上的变化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课堂中尽量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来学习。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气温,了解气温观测的相关知识,会计算某地的日平均气温。
2.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说出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其出现的时间,会计算某地的气温的日较差。(重难点)
3.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及其出现的时间,会计算某地的气温的年较差。(重难点)
4.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并归纳某地气温的年变化特点。(重难点)
【教学模式】双向互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比较法、问题导学。
【教具准备】简单PPT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眼下正值深秋,同学们每天骑电动车或自行车上下学的请举手,请几位同学谈谈早上、中午、下午放学时的感受。为什么早晚冷,中午比较温暖?那么,什么是气温呢?
学生举手。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畅谈:早上:很冷;中午:温暖;傍晚:较冷。早上气温低,中午气温高,傍晚气温低。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导入新课,情境自然真切,能引起学生共鸣。感知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环节一
一、气温和气温观测设置导学问题1.什么是气温,一般用什么表示,读作什么?2.测量气温的仪器是什么?放置在哪进行测量?3.通常,气温观测一天要进行几次,分别在几时进行?4.读图4—2—1,读出该地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数值,并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5.议一议,如何用类似的方法求得一个地方的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学生读书、读图先独立自主学习,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整合答案,解决疑难。1.大气的冷热程度称之为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2.仪器是温度计,放置在百叶箱里。3.通常,气温观测一天要进行4次,分别在2时、8时、14时、20时进行。4.2时为3℃、8时为7℃、14时为15℃、20时为12℃,该地日平均气温为=9.25℃5.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
通过小组自主学习,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孩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明确方法。
教学环节二
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日变化气温在一天当中的变化叫气温日变化。猜一猜: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点拨: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提出读图要求:①请读出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候?提问: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和原来你猜想的相同吗?有何不同?点拨:太阳光透过大气层来到地面时,地面先增温,大气此时并没有增温,大气的温度来自于地面长波辐射。因此太阳辐射最强时,大气温度不是最高,最高气温出现在14点。②请读出一天中最低气温是多少,出现在什么时候?追问:为什么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③现在同学能说出天气预报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是哪一时段的气温?④计算该地气温日较差。
学生了解气温日变化的概念学生猜测。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气温。活动1:读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学生读图回答。①最高气温为31℃,出现在14时;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生活体验:学生作实验,课间操时当太阳光透过玻璃照射到走廊里时,用手摸玻璃,感知是否变热。(玻璃即相当于大气层,玻璃是凉的,并没有增温。)②最低气温为25℃,出现在凌晨5时左右;日落后,地面失去光热供应,地温和气温都不断降低,直到第二天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③最高气温是14时的温度;最低气温是日出前后时的温度。④31℃-25℃=6℃
设置悬念。学会读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图。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让学生说、量、算等方法,培养学生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过渡
气温不但在一天中有变化,在一年内也有变化。
教学环节三
2.气温年变化出示导学问题:①请读出该地最热月平均气温值及出现的时间;②请读出该地最冷月平均气温及出现的时间;点拨:我们的寒假一般是在1月份开始,暑假从7月开始。③计算两地气温年较差;④猜想南半球陆地上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是几月?为什么?⑤北半球海洋上最热月和最冷月分别是几月?追问:为什么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均滞后一个月呢?教师引导学生创设情境,体验生活。据课本第64页表4—2—1,完成济南市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教师在黑板上简要画图作实例说明。据图回答:①济南市最热月平均气温出现在哪个月,最冷月出现在哪个月?②计算济南市多年平均的气温年较差。③说说济南市气温年变化特点。
学生读课本第64页图4—2—3,按照读日变化曲线图的方法完成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①最热月平均气温值是21℃,出现在7月;②最冷月平均气温是-12℃,出现在1月;联系生活,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③21℃-(-12℃)=6℃④最热月是7月;最冷月是1月。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⑤北半球海洋上最热月是8月,最冷月是2月。生活体验:夏天在室外地板上放一盆水,赤脚站在地板上有什么感觉?(很烫)把脚放入水盆,又有什么感觉?(温暖)这说明海洋比陆地吸热慢,同样的道理,放热也慢,所以滞后一个月时间。活动2: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第一步:阅读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步骤。第二步:描点。第三步: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①最热月7月,最冷月1月;②27.6℃-(-1.4℃)=29℃③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气温年较差大。
学会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培养学生正确的读图方法和严谨的学习态度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感悟海洋与陆地吸热和放热快慢的不同。学生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提高绘图技能。读自己绘制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学会归纳某地气温年变化特点。
过渡
刚才同学们是补绘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能否独自绘制一幅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呢?
教学环节四
教师出示南半球大陆上某地多年月平均气温资料:月份123456气温 (℃)23.321.614.35.6-6.7-16月份789101112气温 (℃)-20-15.0-6.05.813.919.7
要求学生按照步骤绘图。(1)绘出横坐标,将其平均分成12段,并标上月份;(2)绘出纵坐标,按相等的温度差值标上气温刻度;(3)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在坐标图上标注出来,并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4)在适当位置写上图名。
学生按照要求去做。(1)绘出横坐标;(2)绘出纵坐标;(3)描点、连线;(4)写图名南半球大陆上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完成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一项基本技能。
引导学生比较两地气温曲线图,你发现了什么?结论:根据某地气温曲线图,可判断该地是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向上弯曲。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向下弯曲。判断依据: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在7月,最低值在1月;南半球相反。
通过比较领悟气温曲线图的内涵。
知识建构
【当堂达标】
1.我们把大气的
称之为气温,一般用
表示,读作

2.气温是用放置在
里的
测得的。
3.一年中,北半球月平均气温,大陆上
最高,
最低
;海洋上
最高,
最低。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

4.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A.正午12点
 B.
14点
C.
2点
D.日落前
5.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

A.日落前后
 B.
日出前后
C.
12点
D.4点
6.读下图完成下列内容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
月,数值约为
℃;
(3)气温年较差为
℃;
(4)该地气温的年变化规律是:冬

,季节变化
,年较差
(大或小)。
7.大陆上的气温(
)月最高,(
)月最低。海洋上的气温(
)月最高,(
)月最低。
8.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月份
1
2
3
4
5
6
气温/℃
-20.1
-15.8
-6.0
5.8
13.9
19.7
月份
7
8
9
10
11
12
气温/℃
23.3
21.6
14.3
5.6
-6.7
-16.8
1)根据上面的材料绘制气温曲线图。
2)该地气温的年变化特征是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导入我认为比较新颖,又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所以学生在畅谈时,兴致很高。
关于气温日变化曲线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判读则都采用问题导学的形式进行,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水到渠成。
最后,关于绘制并比较南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设计,也比较实用,通过绘图既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又对已学知识“北半球陆地上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在7月,最低值在1月”,进行了融合和提问。
不满意的是:关于“一天中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则归纳的有些牵强,但愿有更好地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比如,能收集到枣庄市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天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并据资料绘制出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学生就会发现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的时刻不同,有时6点左右,有时5点左右,从而引导学生只能用地理现象(即日出前后)来说明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


气温的概念
气温的观测
气温的时间变化
日变化
年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