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七上第四章第二节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说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教学目标】
1.知道气温测定的方法,学会计算平均气温。
2.阅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和年变化曲线,说出最高(低)气温及气温日较差、年较差。
3.运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说出气温的年变化特点。
【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
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昨天是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小雪,虽未飘雪,但寒意已至。请同学们结合自身感受,谈谈这几日早、中、晚的冷暖变化。
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感受畅所欲言。早晨上学:天气很冷,穿着厚厚的衣服,戴着手套,耳套,感觉仍然挡不住寒风;中午:比较暖和,可以减件衣服,跑动容易出汗;下午放学:感觉已经变得凉了许多,等等。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出自身感受,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而然的进入到知识点学习中。
同学们刚才提到的早上、中午等这种大气的冷热程度其实就是“气温”,那么,一天的气温会不会象同学说的那样:早上上学的时候最冷,中午放学时气温最高呢?气温的冷热如何是测量出来的?那就让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吧!
一、认识气温1、气温的测量(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2页的文字和63页的阅读,完成《助学》67页的1、2题。2、检查自学内容。3、展示温度计教师出示温度计,走到学生中间,要求读出度数。发现误差,做出强调:(1)不可触球部;(2)读值要平视。4、读出四时气温(1)要求学生读出课本62页图4-2-1中四个时间段的气温值。(2)求算日平均气温,追问求算方法。一天中测量的四次气温,哪一次能代表这一天的状况呢?(3)再追问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如何求算?学生回答的不一定准确,教师加以更正。
一、认识气温1、自学气温阅读并完成《助学》。2、成果汇报(1)气温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测得的,感应部分距地面1.5米。(2)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3)气温观测一天要进行4次。3、观测度数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出自己认为最准确的数值。根据教师强调的操作要求,重新核对自己读出的数值。4、学以致用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读出温度计的数值,所以借课本的图进行气温值的度数练习很有必要。(1)在每一个温度计的下方写下自己认为准确的度数。同位之间相互交流减小误差。(2)动手计算一天之中气温不断变化,日平均气温能反映当天的状况。①某地该日平均气温:(3+7+15+12)/4=9.25(℃)②日平均气温=一日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3)活学活用③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④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12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气温的基本定义,测量方法,百叶箱的测温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课上观测温度计并读出度数,将出现的问题归纳、分析,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由气温日均温进而推出月均温和年均温,学会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问题。
通过平均气温的求算,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周期有日、月、年等。其中,“晨凉、午热、夕暖、夜寒”说的就是某一个地方气温的日变化。通过课本63页图4-2-2“某地气温日变化曲线”,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信息呢?
二、气温的变化(一)气温的日变化1、读课本63页曲线图,完成《助学》67页5、6题。2、引导学生总结如何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3、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加以验证。霜花
午睡承接过渡:气温一日内变化就如此明显,一年之内变化会怎样?(二)气温的年变化1、读课本64页年变化曲线图和第一段文字,完成《助学》7、8两题。2、根据日变化的总结自主学习气温的年变化。3、认识海洋的气温特点。结合生活实例,介绍特点:与固体相比,水升温慢,降温也慢,因而最热月和最冷月都比陆地晚一个月。
二、气温的变化(一)气温的日变化1、自主学习读图完成助学,课本落实重点。指图说出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及气温日较差,并概括出该地气温日变化特点:晨凉、午热、夕暖、夜寒。2、读图总结:(1)认识横轴(24时)、纵轴(气温)所代表的地理事物。(2)日变化曲线图中的知识点:①极值:最高温、最低温及出现的时间(14时和日出前后);②差值:可求算日较差(高-低);其中,“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反映了该地气温日较差大。③特点:反映气温的日变化特点。(晨凉、午热、夕暖、夜寒)3、亲身体验结合气温日变化特点,解释下列现象出现的原因。①冬日里,睡觉前玻璃上海洋露珠,早上起床时却是一层厚厚的霜花。要点:一天中,日出前后气温最低。②夏日里,吃过中午饭后街上行人减少,许多人在家里睡午觉。要点:一天中,14时左右气温最高。(二)气温的年变化1、自主学习读图完成助学,课本落实重点。2、学以致用根据对气温日变化总结的知识点,说出气温年变化图中隐藏的信息。①极值:北半球陆地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②差值:气温年较差=最热月平均气温(7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即:22℃-(-12℃)=34℃③特点:该图反映气温的年变化特点是:春暖、夏暑、秋凉、冬寒。如果用两个季节表示:夏季高温,冬季寒冷。由于海洋气温总是比陆地晚一个月,所以北半球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
学生既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又需要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研究气温日变化,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关系。学习后,结合亲身体验最能够有效的强化知识,巩固新知识。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气温日变化图的规律总结,完全可以应用到气温年变化图中。
承接过渡
由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学习可知,气温变化曲线中承载着众多信息,既然如此重要,大家想不想自己动手绘制一副呢?(学生:“想”。)
(三)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要求学生看课本64页下方的绘图步骤。2、教师解读与示范教师重点解读“标点”步骤:①先是在横轴某月份的中间画一个竖虚线;②再在纵轴上找到该月份对应的温度,画一横需线;③最后描画出两虚线的交点,即表示在图中该月的平均气温。根据描述,教师进行两个点的示范演示。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图,补全课本64页的曲线图。强调:要用柔美的曲线将各点连起来,切不可用直尺逐个相连。4、展示学生做完的曲线图,既有优秀的,也有不符合要求的。5、教师引导学生对曲线图的绘制步骤进行小结。6、要求学生看着自己的绘制的曲线图,解决课本65页上方的1、2、3题。7、展示不同温度带的气温年变化图。8、引导学生谈谈气温的年变化与我们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图中问题。夏季中暑
冬季冰冻
(三)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1、自主学习看课本64页下方的绘图步骤。自己进行理解感悟。2、观看示范学生认真听取教师的讲解,并在教师示范时跟随描述“标点”的步骤。3、动手尝试①标点:根据64页表格信息和教师演示描画各月气温数值。②连线:用柔美的曲线将各点连起来。③写名:在图的正下方写上图的名称“济南市气温年变化图”。4、展示提高①展示优秀的绘图,学生与自己对比寻找差距;②展示不足的绘图,学生与自己对比明白问题所在,利于提高。5、步骤小结:①画坐标轴;②先画竖月;③再画横温;④标画交点;⑤曲线相连;⑥写清图名。6、学以致用、再次验证:①极值:济南7月最热,1月最冷;②差值:气温年较差29℃;③特点:夏季高温,冬季寒冷。(重点掌握气温的年变化特点,为学习气候特点打下坚实基础)7、拓展延伸气温的年变化特点并非温带一种,不同的温度带表现不同。甲:热带(年最低气温在15℃以上)全年高温(炎热)乙:温带(至少大部分在0℃以上)夏季高温,冬季寒冷;丙:寒带(至少大部分在0℃以下)全年温度低,夏季相对稍高。8、亲身体验①酷热夏季,室外活动容易中暑,应减少在烈日下活动;要点:一年中,夏季气温最高。②寒冷冬季,管道容易冻裂,易发冻疮,应注意防寒保暖。要点:一年中,冬季气温最低。
以学生学习绘图为例,学生能够自学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重复,重点问题,难点问题需要讲解。由于初次学习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重要的是步骤准确清晰,进行小结是非常有必要的,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知识的复习。运用生活实际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利于知识的记忆。
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并结合我们的亲身感受大家可以说说我们薛城昨天的气温日变化特点和去年气温年变化特点。
【当堂达标】
1.(目标1)我们把大气的
称之为气温,测量气温的工具是
。
2.(目标2)表示了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这种气温的变化称为
;表示了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这种气温的变化称为
。
3.(目标2)北京7月平均气温是26℃,1月平均气温是-4.7℃,那么北京的气温年较差是_____℃。
4.(目标1)为求算某地日平均气温,通常一天要进行几次观测(
)
A.3次 B.4次
C.5次
D.6次
5.(目标2)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
)
A.中午12时
B.上午10时
C.午后2时
D.午后4时
6.(目标3)请简要说出我们枣庄地区的气温年变化特点(
)
A.全年高温
B.全年寒冷
C.全年温和
D.夏季高温,冬季寒冷
7.(目标2)南半球海洋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
)
A.一月
B.二月
C.七月
D.八月
8.(目标1、2)枣庄二十九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测得学校某天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分别为6℃、16℃、14℃、4℃。据此,完成①~②题。
①二十九中学该日的最高气温最有可能是( )
? A.14℃ B.17℃ C.25℃ D.10℃
②该日的平均气温是( )
? A.10℃ B.14℃ C.16℃ D.8℃
9.(目标3)读某地各月气温变化表,回答下列问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10.5
10.7
13.4
18.2
22.1
25.5
28.8
28.2
26.0
21.7
17.5
13.1
(1)、该地气温年较差是_______。
(2)、该地位于_______半球(南、北),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3)、该地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_______带,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
(4)、请在下图中画出该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
【教学反思】
首先,本节知识的学习遵照了由生活感受——寻求概念——实际测量——整合数据——形成图表——分析图表——总结规律——验证生活的顺序进行,使学生自然的感受到我们的地理科学习就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体现了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
其次,本节知识的学习注重了自学的环节,充分运用课本、助学和个人感受,对于易于掌握的知识点不去赘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自主能动性,顺利完成自学和形成自己知识的建构。
最后,本节知识的学习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善于归纳的好习惯。例如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和年变化曲线图有着众多的共性,在认真分析了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后,总结出如何读图的规律,将其规律轻松的运用到年变化曲线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即可完成。
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认识气温
气温的变化
1、亲身感受
2、熟悉概念:大气的冷热程度
3、读温度计:注意事项
5、算日平均气温
4、气温观测:①百叶箱;②时间与次数
气温的日变化
气温的年变化
3、气温日变化特点
1、极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2、气温日较差
3、气温年变化特点
1、极值: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2、气温年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