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版地理7上第5章 第3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版地理7上第5章 第3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11 16:38: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第五章
世界的居民
第三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课型:新授课
第五节课
课程标准: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2.读城乡景观照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二者的景观差别。
3.结合实例说出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自觉养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习惯。
2.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说出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说出聚落的区位、分布、形态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自觉养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出门“打的”,乘电梯上十几楼的健身房,然后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二、半夜上网,去歌厅、舞厅,困了不睡觉。之后失眠,再吃安眠药。
三、把路边上植树的地方用来盖楼,在家里栽盆景。
四、手机里存了二、三百个电话号码,没有一个是邻居的。
五、饭店越来越多,厕所越来越少。厕所的标志是“此地禁止便溺”。
六、家里安了防盗门、防盗窗,却总是丢钥匙,然后请开锁高手撬自己家里的门。
七、建广场时,把大树砍掉,再立12根水泥柱子,建一片水泥的“小木屋”和“树墩子”。
(农村人笑话城里人节选)通过上面几句话我们看到了乡村和城市的一些不同,当然这些事情也的确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周围。如果用我们地理的视角我们该如何分析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呢?
板书: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自主导学,问题探究】
探究一:乡村与城市
_________________称为聚落。聚落一般分为______和______的两大类型。
(通常我们把人类聚居的场所称为聚落,乡村和城市是聚落的两种基本类型)
板书:乡村与城市
【多媒体展示】
城市的建筑物高,乡村的建筑物矮
城市的道路密集,乡村的道路稀疏
城市的范围大,乡村的范围小
城市的人口数量多,乡村的人口数量少。
城市的车辆多,农村的车辆少。
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
乡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总结:通过以上图片展示,完成下表,体会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
聚落
人口密度大小
建筑物高矮
范围大小
道路疏密
汽车流量大小
商店、医院、学校等多少
生产活动
乡村



稀疏


农业
城市



密集


工业、服务业
板书:乡村和城市的景观差异。
问题过渡: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有哪些类型?
分类:
类型
农村
林场
牧村
渔村
生产活动
种植业
伐木
畜牧业
渔业
依据城市规模的不同,城市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提出疑问:乡村和城市有这么多差异,那乡村和城市有什么联系呢?
过渡: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板书:聚落与自然环境
【承转】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那些自然环境比较优越的地方(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图)
学生通过观察后得出: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地区适合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承接】议一议,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哪些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学生讨论后回答: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多媒体展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后回答
影响因素
聚落形态
平原地区
团块状,规模大,密度也大
山谷地区
条带状,规模较小
沙漠地区
点状或带状
河流两岸和湖泊四周
条带状或环状
【承转】同学们,我们在电视上经常看到不同建筑风格的房屋,这些建筑物和自然环境有没有联系呢?(展示图片)
西亚地区气候热而干,所以房屋的墙体较厚
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冰屋可以防寒保温,
具有隔热的作用,窗户小是为了防止热气进
同时可以就地取材。
入室内。
云南地区气候湿热,住在上层防止地面的湿
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较为干燥,黄土直立性好,
气,同时二楼通风好,较为凉爽。
窑洞的寿命长,可以就地取材。
【能力提升】
我的家乡有什么特色民居?这与当地自然环境有何关系?(学生思考回答,石板房)
【过渡】世界各地的聚落千差万别,风格独特。它们既印有人类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痕迹,也记录并传递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但有科学研究的价值,也有文化审美的价值。于是,有的聚落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板书: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
例:学生阅读课本106页,《丽江古城》议一议,云南的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重要价值?
【答案】云南省的古城丽江,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了解世界部分文化遗产的分布:学生看课本107图5-3-1
【承转】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聚落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各种设施越来越齐备,传统民居、纪念地和遗址在逐渐减少。聚落文化遗产也遭到日益严重的毁坏,有的甚至已经消亡,我们该怎么办?
(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做博学之日,提高自身修养,外出旅游时一定要爱护和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遗物遗迹。)
【能力提升】1.结合图文资料,就布达拉宫的旅游开发与保护,谈谈个人的观点。
答案:对参观布达拉宫的游客实行限时限量;政府增加投入,加强修缮维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虚拟旅游;提倡文明、环保行为等。
2.读新闻报道,说说你能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做点什么。
答:传承文明,延续历史。为保护文化遗产尽自己最大力量,包括遵守相关法律,积极参加有关活动等。
【知识梳理与小结】
学生借助板书总结本节课内容。
【随堂练习】
什么样的地区易形成聚落?
用语言介绍你参观过的聚落的自然景观特点及人文差异。
【教学反思】
优点主要是:1.采用了大量的颜色鲜明的图片以及丰富的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学生有话说,也比较容易讨论并得出结论。
2.结合山亭的实际进行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家乡过去的图片,学生想去知道,所以这节课学生讨论的很热烈,也很有成效。
3.按照学生认知的规律安排授课的顺序:聚落分类→聚落形成的条件→聚落的形态→聚落承载的文化载体→如何才能保护传统的聚落。
不足之处:学生讨论的还不够深入,还要从问题的深度上下工夫。
山亭的发展与变化
城市是由乡村演化而来的,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将在城市里居住、生活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