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版地理七上第五章 第3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商务版地理七上第五章 第3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8-11 16:4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七上第五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通过图片比较,描述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别。
●举例说明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图片描述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
2.能举例说出聚落与环境,尤其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难点)
3.认识保护传统聚落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重点)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
【教学方法】启发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几组乡村和城市的图片。总结引出课题:乡村和城市是人类的居住地,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节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学生谈谈自己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不同景观。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区别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引出课题。
合作探究(一)
第一篇
感知生活--乡村与城市。提出一系列问题:1.聚落仅仅是人类的居住地吗?什么是聚落?2.聚落的基本类型有哪些?3.通过展示的几组图片,并结合固有的了解,对比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4.居住在乡村与城市聚落的居民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教材内容可得出答案。1.聚落既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的场所。2.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基本类型。3. 楼房高矮多少道路多少宽窄汽车流量大小人口密度大小商店/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的多少生产活动城市聚落高多多宽大大多非农业生产乡村聚落矮少少窄小小少农业生产4.乡村:(1)农村—耕作
(2)牧村—放牧
(3)渔村—捕鱼
(4)林场—伐木
城市:工业、服务业
培养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衔接过渡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出,聚落的形成过程是先有乡村,再有城市,并且城乡的本质区别在于生产方式的不同。聚落建在某个地方,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
合作探究(二)
第二篇
缜密思考—聚落与自然环境。1.如果你是几千年前的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人民选择甲乙丙中哪个地方作为理想的居住地?2.由此得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列出关键词,并具体分析。(教师补充学生没有写出的关键词,然后让学生思考分析)3.列出几个城市,让学生分析形成的因素。(1)大庆(2)上海、南京、重庆等城市的发展(3)沙漠中的绿洲(4)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鱼米之乡
1.学生分组讨论后,各自说说选择甲乙丙的理由。最后得出结论,乙是最佳的选择,因为乙处靠近水源,地形平坦,交通便利等等。2.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再找组内其他成员分析: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耕种水源--水源充足交通—交通便利自然—自然资源丰富宗教—宗教信仰3(1)自然资源丰富(2)河流沿岸城市,交通便利(3)水源充足(4)地形平坦,河流众多,多雨气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通过小组内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和团结协作能力。
衔接过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聚落建筑的外貌、材料等也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那么看看下面几个图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反映了怎样的外貌、材料?
追问探索
教师出示几组图片:1.热带雨林地区2.西亚沙漠地区3.云南西双版纳地区4.内蒙古草原地区5.寒带地区6.黄土高原地区
学生看图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1.高架屋防潮湿,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2.厚墙加小窗,防晒又凉快3.竹楼,盛产竹子,就地取材,通风散热4.蒙古包,便于拆装,适合游牧生活5.冰屋,就地取材,防风保暖6.窑洞,黄土直立,就地取材,冬暖夏凉
反馈练习,强化学生的理解过程;拓展提升,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衔接过渡
以上我们得出了一个聚落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合作探究(三)
第三篇
升华情感—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课件展示几幅图片:1.云南的丽江古城2.北京的四合院3.安徽黟县西递村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和聚落中传统民居的开发和保护相碰撞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学生就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传统民居的发展与保护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辩论:拆除PK保护。传统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信息,如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在乡村和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结合图片引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归纳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聚落的概念、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聚落形成和法则的主要因素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过: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传统民居作为历史记忆与传承的一种体现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希望大家能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归纳总结本课主要内容。
【当堂达标】
1.聚落可分为(

 
A.乡村与牧村
B.乡村与渔村
C.乡村与林场
D.乡村与城市
2.关于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聚落就是人们休息的地方
B.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演变而来的
C.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D.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聚落
3.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表现在(

A.乡村的道路较城市狭窄,错综复杂
B.人口的职业构成有较大的差异
C.功能差别,乡村功能较为复杂
D.人口密度不同,乡村人口较稠密
4.关于北京四合院的建议,哪种更合理(

A.悉数保护下来,不能拆除
B.太破旧了,影响市容,干脆全部拆除
C.四合院是北京民居的最大特色,应予以适当保护
D.把四合院全部拆掉,照原样重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大量精选的图片,结合7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引导学生走进聚落,走进城乡,以学生为主体,在合作中选择、探究、比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已知探究未知的能力。
不足之处在于,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还可以增加些视频,会更利于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