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5《古诗三首》(课件+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5《古诗三首》(课件+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10 17:06:12

文档简介

5《古诗词三首》测评练习
1.读《泊船瓜洲》填空
(1)作者当时船停泊在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当时离家乡并不远。
(2)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等字,但“绿”字用的更加巧妙传神,“绿”字让我们看了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你还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安石在评价《秋思》时说“看似平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请你找出来抄一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默写 《泊船瓜洲》、《秋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拓展训练
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看看用哪个词更精确?
(1)红杏枝头春意( )。(旺、闹、浓)
(2)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动、翻、皱、起)
5《古诗词三首》参考答案
1.(1)瓜州 一水间 数重山
(2)到、过、入 春天生机勃勃的的景象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因而王安石评价张籍的《秋思》时说:“看是寻常最奇崛。”)
3.略。
4.(1)红杏枝头春意(闹)。
(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课件32张PPT。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课文5古诗三首 学习古诗的方法通读全诗
逐字、逐句理解
读懂全诗的意思
背诵、默写诗 方法一理解重点词、不理解的词
说说诗句的意思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方法二你还有什么好方法?请介绍。三步读诗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知诗人,解诗题 (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于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遭到大官僚的反对,没几年就被罢官了。后来又被重新任命为宰相。
这首诗是他再次上任离开家乡金陵,路过京口,停留在瓜洲时写的。
王安石 (一)知诗人,解诗题 “泊”:停船靠岸。
泊船瓜洲: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岸上。
【注释】 1. 泊船:停船靠岸。 2. 瓜洲:在长江北岸,扬州市南,和京口相对。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有“吹绿了”的意思。 7. 何时:什么时候。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一水间”
“只”
“数重山”离家近很想还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京口与瓜洲之间不过一水之遥,与钟
山也只有几山之隔。 明诗意明诗意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哎!和煦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陪着我一起回家呢?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
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
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
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
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
烈思乡情。在你的眼里,秋天是怎样的季节?秋 思 [唐]张 籍 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诗人简介** 张籍(767—830)唐诗人。字文昌,江苏苏州人。贞元十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帮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又因其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帮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是韩愈的学生,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有《张司业集》初读知意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你领悟到了什么?秋 思 [唐]张 籍(jí)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jiàn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zhònɡ
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 1.行人:此处指送信的使者。 2.发:出发。 3.意万重:思绪万千。 4.开封:打开信封。 【注释】洛 阳 城 里 见 秋 风,
欲 作 家 书 意 万 重。 诗意: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
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
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
不知如何表达。复 恐 匆 匆 说 不 尽,
行 人 临 发 又 开 封。 诗意: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
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以使树叶黄落,
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
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那畔行,夜深 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 无此声。**诗人简介** 纳兰性德(1654—1685),字容若,康熙时宰相明珠之子,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不久晋升一等侍卫,文武双全,尤长于词,为清初词坛巨擘,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宋后第一真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词风接近李煜,清新自然,隽永超逸。有《通志堂集》《饮水词》。指风雪交加的声音。字词理解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榆关:即今山海关。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整夜风雪交加。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故园:故乡。此声: 词的上阕”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说明了身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点明了行进的方向。“夜深千帐灯”,“千帐灯”点明了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是一个特殊的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诗句理解 下阕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细致描写将士的心理。夜的静谧更显出了风雪的声音之聒耳,睡梦被无情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外的风声雪声,感受着袭来的阵阵寒意,更加怀念故园的温暖、宁静和祥和。“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余,使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淌出来。 (2)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诗句释意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
(“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首词抒写羁旅思乡之情。上片写奔赴山海关中途夜宿军帐时的苦闷,下片抒思乡之情。语言和谐明快,感情表达率直自然,风格缠绵哀惋,是纳兰性德的代表作。整体回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