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课件:第3章 物态变化(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2018学年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同步课件:第3章 物态变化(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7-08-10 01:58:48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名师导学新知1 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物体较热,我们说它的温度高;物体较冷,我们说它的温度低.?
?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摄氏度,沸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100等份,每一等份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摄氏温度用字母“ t ”表示.?
(3)对记录结果会写会读.?
例:人体的正常体温记作“37 ℃”,读作“37摄氏度”.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52.3 ℃”,读作“负52.3摄氏度”或者“零下52.3摄氏度”.? 注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不能分开读,例如
20 ℃不能读作“摄氏二十度”,单位符号书写时要注意格式,字母左上角的小圆圈,既不能漏掉,也不能分开或者位置不对.?
(4)温度计.?
①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高低的工具.?
②原理:液体热胀冷缩.?
③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例1】水银温度计中封闭着一定量的水银,在用这种温度计测量温度的过程中,水银发生热胀冷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计中水银的状态不变 ?
B. 温度计中水银的体积不变?
C. 温度计中水银的高度不变 ?
D. 温度计中水银的温度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测温原理:外界温度的变化,引起测温液体(水银)体积相应地变化,体积的变化放大为毛细管内液柱高度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水银一直是液体,状态不变.
答案:A? 例题精讲举一反三 1. 如图3-1-1所示是小红利用小瓶、橡皮塞和玻璃管自制的液体温度计. 该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的规律来工作的. 实际使用中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导致示数不准确. 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热胀冷缩适当缩小玻璃管的管口大小 2. -20 ℃的正确读法是( )
A.负20摄氏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摄氏20度
D.零下20度 A新知2 温度计的使用 (1) 使用前要观察:①温度计的量程;②分度值.
(2)使用时要注意: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进入被测液体中(或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②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或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35 ℃~42 ℃,人体正常体温是37 ℃;使用体温计前应先把水银甩下去.?【例2】在“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实验中,经过下列
5个步骤,请填上正确的顺序:__________. ?
A. 选择温度计,观察温度计的测量范围和最小
刻度;?
B. 估计被测水的温度; ?
C. 让温度计与被测的水充分接触;?
D. 取出温度计; ?
E. 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例题精讲 解析:本题考查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使用时首先应根据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温度计,并观察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和量程,然后测量被测物体的温度,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最后从被测物体重取出温度计.
答案:BACED 举一反三 1. 下面关于常用温度计的使用中,错误的是
( )
A. 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的最高刻度的温度
B.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C. 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 读数时,可以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再读数 D 2. 某同学测得沸水的温度只有92 ℃,失误较多,但下列操作中不可能产生这一失误的原因是 ( )
A. 温度计的玻璃泡跟沸水没有长时间接触就读数
B. 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完全浸没在沸水中?
C. 将温度计从沸水中取出读数?
D. 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沸水中,并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沸水中读数 D新知3 不准确温度计的使用 在平时的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用不准确的或是上面没刻度的温度计测物体的温度.解决这样的问题,经常采用数学上比例的方法.? 【例3】小明要自制一支温度计,需要刻上刻度. 在一个大气压下,他把温度计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分别标出温度计中液柱达到的位置A和B. 将该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如图3-1-2所示,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应该是__________.? 例题精讲 解析:根据温度计的刻度方法,位置A应标0℃,B应标100 ℃,即刻度尺上“7 cm”刻线处应是0 ℃,“3 cm”刻线处应是100 ℃,从“3 cm”刻线到“7cm”刻线分成100等份,每一份是1 ℃. 即每1 cm对应的温度是100 ℃/(7 cm-3 cm)=25 ℃/cm. 图中温度计中液柱恰好在“6 cm”刻线处,距A处约1 cm,所以对应的温度应该是25 ℃.?
答案:25 ℃ ?举一反三 1. 有一支温度计的刻度不准,将温度计放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中的示数是4 ℃,放在沸水中的示数是96 ℃,若放在空气中的示数是20 ℃,则空气的实际温度是( )
A. 20 ℃ B. 18.4 ℃?
C. 17.4 ℃ D. 以上都不是 C 2. 一支温度计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在一标准大气压下,把它放入沸水中,示数为95 ℃,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5 ℃现把该温度计悬挂在教室的墙上,其示数为32 ℃教室内的实际温度是__________.30℃课堂十分钟 5. (3分)气象人员按气象要求测得某昼夜四个不同时刻的气温数值如图KT3-1-1,由图可知当日的最大温差为_________℃.? 14 6.(6分)如图KT3-1-2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______;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
_____________. 热胀冷缩乙弯曲的缩口 7. (9分)某学习小组的同学自制了一个简易温度计,如图KT3-1-3所示,A为一塑料瓶,
B为吸管,通过软木塞与A相连,管下端
插入水槽中,使管内外水面有一高度差h,
在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出对应水柱高度h,
记录数据如下表:? (1)此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
(2)用此温度计能测29 ℃及其以上的温度吗??
?
(3)利用此温度计存在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体的热胀冷缩不能. 测温范围小,测得的温度受外界气压的影响课件22张PPT。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2节 熔化和凝固名师导学新知1 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自然界中常见的状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各种状态间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
①定义:
②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而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注意:熔化与溶化不要混淆,前者表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而后者表示一些溶质溶化在溶剂中的过程,如盐溶于水变成盐水. ·········【例1】夏天喝饮料加些冰块,是利用冰________时____________而使饮料温度降低;而北方的冬天人们往麦田灌水,俗称“上冻水”,这样做的目的是:当气温降低时,可以利用水________时_________使麦田温度不致降得过低,麦苗不致冻坏.
解析:冰变成水是熔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水结成冰是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
答案:熔化 吸收热量 凝固 放出热量 ? 例题精讲举一反三 1.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熔化的是( )?
A. 冰在太阳下化成水 ?
B. 食盐放入水中化成盐水?
C. -40 ℃的水银变成0 ℃的水银 ?
D. 玻璃在高温状态下变成液态玻璃?
2.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是0 ℃的房间中,冰__________继续熔化(填“能”或“不能”),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不能冰熔化过程中要吸热新知2 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物理意义.?
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同时吸收(放出)热量,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凝固点).不同的晶体熔点(凝固点)一般不同,但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非晶体在熔化(凝固)过程中也吸收(放出)热量,但是温度连续变化,没有确定的熔点或凝固点.?
(2)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的区别.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其熔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凝固过程中要放出热量.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是有明显区别的:晶体达到熔点,还需继续吸收热量才能熔化,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而非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升高,物质则先由硬变软,再变稠,最后变稀. 【例2】小明同学在探究固体熔化的活动中,作出了如图3-2-1所示的图象.从图象可知,这种固体是_______
(填“晶体”或“非晶体”),它的凝固点是_________. 例题精讲 解析: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是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 从图中可知,这种物质的熔化温度一定,所以是晶体,其凝固点是0 ℃. ?
答案:晶体 0 ℃ 举一反三 1. 如图所示四个物态变化的图象中,属于晶体熔化的图象是( ) C 2. 某种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象如图3-2-2所示,该图象可以反映( )
A. 晶体的熔化过程?
B. 晶体的凝固过程?
C. 非晶体的熔化过程?
D. 水的沸腾过程 B新知3 熔化与凝固图象 (1)根据物质因温度变化发生熔化或是凝固时所记录的随时间而变化的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绘出的表示物质状态变化的图象. 如图3-2-3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 从图象中可以得到很多的信息:0~5min是固态物质吸热温度
升高的过程,5~10 min是物
质熔化的过程.10 min以后是
液态的该物质温度升高的过程.? (2)特别地:在第5 min这一时刻,物质还是处于固态.在10 min时,物质是液态.而在5~10 min之间,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从图象上还可以看出,该物质的熔点是47 ℃(因为图象上的标度没有更精确,所以只能估计到这一温度,若精确的话,可读出更为精确的值).? 【例3】如图3-2-4所示为萘的熔化和凝固图象,试据图回答: 例题精讲 (1)萘在BC段是_______态,在DE段是______态,在EF段是_______态.??
(2)萘的熔点是_______,凝固点是_______.?
(3) 萘熔化时用了_______ min,凝固时用了______ min,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填“吸”或“放”)热,温度_______.
解析:晶体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固体和液体是共同存在的;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熔化时间和凝固时间不一定相等.
答案:(1)固液共存 液 固液共存?
(2)80 ℃ 80 ℃ (3)8 4 吸 不变 ?举一反三 1. 某固态物质加热变为液态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3-2-5所示,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物质是_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_________ ℃.?
(2)该物质在第3 min
时的状态是__________
态,此时_________(填“吸
热” 或“放热”). 晶体210固液共存吸热 2. 小明同学利用相同质量的海波和松香进行了固体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小明测出了多组数据,并绘制出了海波和松香的温度—时间变化图象,如图3-2-6所示.? (1)由图象可知,在海波和松香这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_;它的熔点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6分钟时海波处于___________(填“固体”“液体”或“固液共存”)状态. 海波48(47~49均正确)固液共存课堂十分钟 5. (3分)如图KT3-2-1所示是某晶体的熔化图象,从图象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该晶体在CD段是气态
B. 该晶体在BC段不吸收热量?
C. 该晶体的熔点是48 ℃
D. 6 min时该晶体已完全熔化 C 6. (4分)如图KT3-2-2所示是某物质物态变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该图象是______(填“熔化”或“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该物质的熔点是_____℃.凝固80 7.(11分)炎热的夏季,家中的蜡烛、柏油路上的沥青会变软. 而冰块熔化时,没有逐渐变软的过程. 由此推测,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可能不同,我们选用碎冰和碎蜡研究物质的熔化过程. 为让碎冰和碎蜡均匀和缓慢地熔化,我们把碎冰放到盛有温水的烧杯中,把碎蜡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中分别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实验装置如图KT3-2-3甲所示. (1)图KT3-2-3乙是___________(填“冰”或“蜡”)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图KT3-2-3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_____℃.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________.?
(3)为了使冰和蜡受热均匀,实验中采用的做法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你自己实验探究冰和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你在实验中会想到注意哪些问题呢?请你至少写出一条注意事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冰54吸热水浴法加热 使用碎冰和碎蜡(或用金属棒不停搅拌)试管底部不要接触烧杯底课件25张PPT。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3节 汽化和液化名师导学新知1 汽化 (1)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需要吸热.?
(2)汽化的方式有两种:蒸发和沸腾. 【例1】用湿抹布擦过的黑板,过会儿变干了,这一现象是( )??
A. 汽化 B. 凝固?
C. 液化 D. 升华
? 解析:用湿抹布擦拭黑板后,黑板上的水分从空气中吸热变成水蒸气蒸发掉,由液态变成气态,属于汽化现象.
答案:A 例题精讲举一反三 1. 下列现象不属于汽化的是( )??
A. 洒在教室地上的水一会不见了 ?
B. 夏天,晾在外边的衣服变干了?
C. 酒精灯里的酒精几天后变少了 ?
D. 清晨树叶上出现露珠 D 2. 如图3-3-1所示,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
A. 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B. 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C. 熔化吸热,汽化放热?
D. 熔化放热,汽化吸热B新知2 沸腾 (1)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虽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2)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的液体其沸点不同.?
(3)液体沸腾的条件:从实验可知,液体沸腾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达到沸点;二是沸腾过程中要继续吸收热量,二者缺一不可. 【例2】小明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当水温为82 ℃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 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例题精讲 (1)在记录第四次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3-3-2甲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空格中. (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3-3-2乙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3)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 ℃,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从图中可知这时温度计的示数为94 ℃.作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主要考查学生的作图能力.从图中可知,当温度达到98 ℃时,水开始沸腾,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变.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 ℃的原因有很多,如气压不是1个标准大气压、温度计不准确、读数有误差、水有杂质等.
答案:(1)94 (2)如图3-3-3所示. ?
? (3)保持不变?
(4)气压不是1个标准大气压
(或温度计不准确或读数有误差
或水有杂质等) 举一反三 1. 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如图3-3-4所示,水在沸腾过程中要______热量,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吸收不变 2. 某同学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你回答:?
(1)实验中得到水的沸点是多少??
(2)在实验中可观察到:开始加热时,杯底及杯侧壁生成许多_________;沸腾前杯底的气泡在水中上升时体积_______;沸腾时杯底的气泡在水中迅速上升,体积_______,到达水面时气泡________.99 ℃小气泡缩小变大破裂新知3 蒸发 (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且只发生在液体表面的平和的汽化现象.?
(2)实验表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三个:?
①液体的温度: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②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
越快.?
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情况: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3)蒸发制冷:由于液体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物体或自身的热,就会使周围物体或自身的温度降低,因此蒸发有制冷作用. 【例3】下列做法不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 )
A. 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 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 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D. 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放在冷藏柜里
解析:加快液体的蒸发有三个方面的措施:提高液体的温度;增加液体的表面积;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四个选项除了D,其他都是加快液体蒸发的.
答案:D 例题精讲举一反三 1. 关于液体蒸发和沸腾的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
B. 蒸发有制冷作用?
C.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发生,沸腾只在一定温度下发生?
D. 蒸发放热,沸腾吸热?D 2. 下列事例中,能使蒸发变慢的措施是( )
A. 用电热吹风机将头发吹干?
B. 农业灌溉中用管道输水代替沟渠输水?
C. 将湿衣服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
D. 用扫帚把洒在地面的水向周围扫开 B新知4 液化 (1)物体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放热.?
(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降低温度(可使所有气体液化)和压缩体积(只能使部分气体液化).?【例4】雪糕是大家都喜爱吃的冷饮,夏天当我们吃雪糕时撕下包装纸会发现冒“白气”,实际上“白气”是雪糕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根据你的观察,雪糕冒出的“白气”符合实际的是如图3-3-5中的_______.? ?例题精讲 解析:生活中看得见的“白气”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 雪糕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棒冰而液化成小水珠,使棒冰周围冒出“白气”. 由于“白气”温度低于周围空气,所以向下飘. (如果“白气”的温度高于周围空气时会向上飘,如热汤上方的“白气”)
答案:液化 乙 举一反三 1. 小芳吃雪糕时,看到雪糕周围冒“冷气”,由此她联想到了泡方便面时碗里冒“热气”的情景. 以下是她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其中正确的是( )
A.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气化成的水蒸气?
B.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小水珠,后者是水蒸气?
C.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不同的,前者是液化形成的,后者是汽化形成的?
D. “冷气”和“热气”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D 2. 夏天,小丽将冰水和热水分别注入常温下的两只透明烧杯中,如图3-3-6所示,一会儿发现两只烧杯的杯壁上都有一部分出现小水珠,变得模糊了针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甲、乙两杯都在内壁出现了水珠?
B. 甲、乙两杯都在外壁出现了水珠?
C. 甲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
D. 甲杯的外壁出现了水珠,乙杯的内壁出现了水珠D课堂十分钟 4. (3分)室内温度为20 ℃,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图中正确反映温度计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的是 ( ) C 6.(4分)如图KT3-3-1所示,小明盛热汤时,戴的眼镜马上变得雾蒙蒙的,什么都看不清了,这是因为水先_______成水蒸气,又遇冷________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汽化液化 7. (5分)如图KT3-3-2所示,烧杯甲和试管乙内都装有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杯中水沸腾,若不断加热,乙试管中水能否沸腾?为什么? 不能沸腾;当烧杯中的水沸腾后,尽管不断吸热,但烧杯中的水温度不再升高,保持水的沸点温度不变;试管中的水从大烧杯中吸热,温度达到水的沸点后,就和烧杯中的水的温度一样,就不能从烧杯中继续吸热,这时虽然达到了沸点,但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8. (6分)观察水的沸腾实验.?
(1)实验中除图KT3-3-3所示器材还需_______. 停表 (2)小明观察沸腾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如图KT3-3-4甲、乙、丙、丁所示,则在水沸腾前,气泡上升情况是______图;在水沸腾时,气泡上升情况是________图.? 甲乙课件19张PPT。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名师导学新知1 升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现象:冬天冰冻的衣服可以变干、卫生球变小等现象都是升华.?
(3)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可以用升华吸热得到低温,例如用干冰升华吸热降低温度来保鲜食品.? 【例1】冬天结了冰的衣服,即使在0 ℃以下的环境中也会直接变干,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蒸发 B. 熔化?
C. 升华 D. 液化?
? 解析:冬天结了冰的衣服直接变干,是因为冰从固体直接升华变成了水蒸气.
答案:C 例题精讲举一反三 1. 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 早晨有浓雾 ?
B.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C. 屋顶上的瓦上结了一层霜 ?
D. 水结成了冰?
2. 在寒冷的冬天,以下实例中,属于升华的是( )
A. 树枝上形成的“雾凇”?
B. 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
C. 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
D. 雪花在脸上变成水BC新知2 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冬天霜的形成、玻璃窗上冰花的形成等都是凝华,白炽灯泡用久了变黑是钨蒸气凝华的结果.?
(3)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例2】下列符号分别代表大雨、冰雹、霜冻和雾等四种现象,其中主要通过凝华形成的是( ) 例题精讲 解析:霜冻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固体,是凝华现象. 雨、雾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冰雹是雨在下落的过程中遇冷变成的固体,是凝固现象.
答案:C 举一反三 1. 用久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下列哪种现象?( )
A. 凝固 B. 升华?
C. 凝华 D. 先升华后凝华?
2. 下列几种物态变化中,放出热量的是( )
A. 熔化、凝华 B. 汽化、升华?
C. 液化、凝华 D. 凝固、蒸发D C 新知3 自然界中的自然现象涉及的物理知识 自然界中有很多现象都和物理有关.其中雾、露、云、霜、雨、雪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们是水常见的几种状态.?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成为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则称为云.雾和云都是水蒸气液化现象,不是冰的升华现象.? 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气遇到0 ℃以下的物体,直接凝华为固体.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的温度低于0 ℃,水蒸气在空气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即雪花),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霜和雪都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而不是液体的凝固.?
由此可知,露、雾、霜都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直接凝结而成的;雨、雪和冰雹才是从天而降,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的.?【例3】关于雨、露、霜、雾的成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雨水是水液化形成的?
B. 露水是水汽化形成的?
C. 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 雾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解析:雨水、露水、雾都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所以A、B、D选项均错误;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所以C选项正确.
答案:C 例题精讲举一反三 1. 如图3-4-1,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小明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 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 ℃,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A 2. 谚语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其语言简炼,含义深刻. 有句谚语:“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气温__________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而形成的;雪后寒是由于雪熔化时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导致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降低凝华吸热课堂十分钟 6. (4分)在空中喷洒干冰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干冰使空中的水蒸气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小冰粒,冰粒下降过程中熔化成水形成雨.冷藏室中取出的盒装酸奶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酸奶盒表面会附有一层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热量液化形成的.?凝华放出 7.(6分)如图KT3-4-1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紫红色的碘蒸气,这是______现象;过一会儿还可观察到烧瓶底部附着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______现象,同时烧瓶中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说明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_______热量. 升华凝华放出 4. (2015广东)如图3-J-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能是海波凝固时温度变化曲线
B. 可能是松香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
C. 可能是萘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
D. 可能是沥青熔化时温度变化曲线 章末总结C 8. (2015广东)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中,如图3-J-3所示.?
(1)下表是加热过程中不同时刻水的温度
记录,其中有一个记录错误的实验数据,请
指出该错误的数据:______,这样判断的
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正数据后可判定此时水沸腾的温度为______℃,没有有达到100 ℃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_______________.95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98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3)请根据表格的正确数据在图3-J-4中画出水加热直至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如答图3-J-1所示. 9. (2015梅州)有一杯掺有少量酒精的水,小涛同学想测出这杯混合液的凝固温度(已知水的凝固点为0 ℃,酒精的凝固点为-117 ℃). 他将这杯液体放入冰箱的冷冻室内,并将温度计正确插入混合液中,每隔2 min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入下表中. (1)当实验进行到22 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3-J-5所示,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填“A”“B”或 “C” ),此时混合液的温度是______℃.? B-11 (2)该混合液的凝固点是_____℃,当实验进行到17 min时,该混合液体所处的状态是___________态.
(3)由上表可知此混合液属于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
(4)在水中渗入酒精,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_(填“高”或“低”). 由以上分析可推测,一定量的水中掺入酒精质量越大,混合液的凝固温度________(填“越高”“越低”或“不变”).-6固液共存晶低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