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精测】
(总分60分,测试时间60分钟)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礼记·礼运》中描述的“大同”社会、老子主张的“小国寡民”、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等都对后世影响深远。这反映了
A.
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
儒家思想在古代成为主流
C.
古代政治思想相互融合
D.
文人对封建社会黑暗的批判
【答案】A
2.(陕西省汉中市南郑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山东曲阜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曲阜的三孔:孔府、孔林、孔庙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孔子的重要思想为我们后人提供了众多的借鉴经验,下列孔子的主张中,体现了孔子以爱人之心协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A.
克已复礼、贵贱有序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存天理,灭人欲
D.
兼爱、非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要求为体现孔子以爱人之心协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己复礼、贵贱有序属于恢复等级秩序的思想,因此A项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符合题目要求,因此B项正确;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的思想,所以C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所以D项错误。学~
3.(江西省上饶市四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表1为孔子年谱(摘要)
年份
年龄
大事记
前548
4岁
在鲁,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
前517
36岁
离鲁去齐,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
前493
59岁
去卫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
表1所示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
A.
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
B.
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
C.
以“忠恕”理念对待社会动荡
D.
对“礼崩乐坏”局面进行反思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卫国内乱父子夺位”等信息,说明这是一个统治秩序受到严重破坏的“礼崩乐坏”的时代,对孔子的儒学思想产生很大影响。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联系不紧密,排除ABC项。
4.(新疆库尔勒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孔子“仁”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仁”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 ③“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④“仁”完整地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5.(四川省遂宁市高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一时期的历史特征。这一时期文化领域的成就是
A.
出现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B.
兴办私学开始出现,教育学术开始下移
C.
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关键信息“地区性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儒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属于我国古代战国时期,C项属于战国时期的文化领域成就,故C正确;A、B是春秋时期,D是西汉时期,三项均不属于这个时期,排除。
6.(河南省南阳市2016—2017学年下期高二期终质量评估历史试题)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人天性中有恶,要“化性起伪”,即通过后天的道德教化,实现对人性的改造,达到弃恶入善的目的。这说明此思想家
A.
主张提高道德自律性
B.
要求缓和社会矛盾
C.
强调加强国家的统治
D.
吸纳了法家的思想
【答案】D
7.(福建省龙海市程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历史试卷)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其思想属于
A.
强调赏罚的法家思想
B.
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
C.
提倡道德的儒家思想
D.
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得出“尚力”的思想;根据“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得出“尚贤”的思想,这一思想家为墨家,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8.(青海省西宁二十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卷)据《庄子·天下篇》记载:“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这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历史现象
B.
“天下大乱”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C.
这说明庄子主张思想大一统
D.
士阶层的兴起,推动了思想争鸣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来看,庄子认为各种学术流派都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因和存在的必要,并非主张思想大一统,C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项符合对材料的解读,BD项符合史实,但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9.(四川省资阳市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B.
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D.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答案】D
10.(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有学者指出:中国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与下表信息对应准确的一组是
同情行将消逝之封建
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
厌弃一切制度
同情宗法
反对宗法
放弃宗法
④个人观点
①贵族观点
②平民观点
③君主观点
A.
①道家②墨家③法家④儒家
B.
①儒家②法家③墨家④道家
C.
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
D.
①墨家②道家③法家④儒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贵族观点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平民观点反对宗法血缘关系,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③承认正在萌长之专制,放弃宗法,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④厌弃一切制度,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对应正确的是C。
①儒家②墨家③法家④道家。
11.(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前演练卷(三)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
【答案】C
12.(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三5月适应性测试文综历史部分试卷)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宣扬复古守礼
B.
肯定汤武革命
C.
追求仁政德治
D.
主张重构秩序
【答案】D
【解析】材料借助孔子与孟子二人评价“国君与人臣”这一对关系来考察春秋战国时期旧的政治体制的破坏与重建——孔子希望恢复被破坏了的稳定的等级秩序,孟子所倡导的则体现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择明君而行抱负的很强的流动性,改变周制之下的等级僵化。孔子批评管仲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可见双方都强调君臣相处要遵循正常的秩序,故选D。材料没有涉及礼制问题,排除A;汤武革命是指仁德的商汤与周武王以武力推翻前朝的革命。材料没有体现孔孟主张仁德的相关信息,排除BC。故选D。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B。材料强调的是君臣关系应恪守的原则,但当君不听臣谏时臣子可离开君主,当臣子离开国君时,也就无所谓再安其位、守其职了。
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
13.(2016-2017学年福建省柘荣县一中等五校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年表(部分)
年份
年龄
大事记
鲁襄公二十五年
二岁
齐(大夫)崔杼弑其君,立景公
鲁昭公二十五年
三十五岁
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季氏执鲁政
鲁定公四年
四十八岁
吴兵破郢(楚国都),楚昭王奔随
鲁哀公四年
六十一岁
孔子自陈迁蔡,楚侵蔡
材料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守城门的人)曰:“奚自(从哪里来)?”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生活时代的政治现象。(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孔子针对以上政治现象而提出的主张。(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孔子的上述主张(4分)
【答案】
(1)现象:士大夫夺权;诸侯争霸(混战);礼崩乐坏;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任答一点即可)(4分)
(2)主张:施行德治、礼教;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倡导“仁”。(任答两点即可)(4分)
(3)评述:孔子身处乱世,心系周礼,具有旨在重建社会秩序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政治理想执着追求的坚定意志,但在践行上缺乏客观可能性。(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行政命令来治理国家,制定相应的刑法,人们虽然想到免于刑罚,但还不能从心理上想到犯罪是可耻的;以道德来治理国家,以礼仪规范来约束百姓,人们就会有了耻辱之心,并且知道如何遵守规矩。而“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由道德克制自己,恢复周礼由此可归纳出孔子的思想。
(3)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儒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孔子的观点要从阶级分析法来分析。由材料“克己复礼”,虽然在重建社会秩序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政治理想执着追求的坚定意志,但在践行上缺乏客观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