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思想深刻、语言犀利、论证严密,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在教学设计上,以复习议论文相关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比较立论文和驳论文在写法上的区别。学法上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在初步读懂文章的基础上,以朗读为框架,融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特色于其中。
学习目标:
1、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3、学习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4、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回顾议论文的相关知识:议论文的三要素有论点、论据、论证;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能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2、了解驳论文的有关知识:
①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②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③驳论文通常的结构方式是先摆出对方错误的观点,然后予以驳斥。为了驳斥对方的观点,这类文章也往往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④阅读一篇驳论文,首先钉找出被反驳的论点、论据,其次,想想作者反驳的是论点,是论据还是论证,第三找出作者所提出来的理由,所表达的观点。明确作者的观点、论据与对方论点,论据的对应关系。
3、1934年,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主义,只是多次向国联申诉,而国联却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不对日本侵略采取任何制裁措施。此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活动。因此,1934年的舆论界曾有“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焉无存”的论调。9月25日,鲁迅先生这类论调,写下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进行驳斥,旨在警醒国人,振奋民族精神。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搽chá
玄虚xuán
省悟xíng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梁jí
诓骗kuāng
怀古伤今
2、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本文所反驳的论点是什么,对方是根据什么来提出这个论点的?
对方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
②、鲁迅在本文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他又是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作者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用古代的和现在的事实来证明。
3、研读1——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采用的是哪种反驳方式?
作者巧妙地通过对对方论据的分析,指出“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一种“他信力”,中国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反驳了对方的论证过程,即通过揭示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缺乏逻辑联系来确定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作者还就“现在改为求神拜佛”的现象进一步分析,指出中国人“麻醉着”自己,发展着“自欺力”。采用的是驳论证的方法。
4、研读6——9段,思考:这部分采用了怎样的论证顺序和反驳方式?
作者针对敌方论点,先提出自己的论点,然后提出了证明这一观点的论据。在证明论点过程中,作者揭示出对方以偏概全的错误根源,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的荒谬。这部分采用的是间接批驳论点的方式。
(二)作业
1、朗读课文3-5遍,读得流畅,富有情感。
2、作者在行文中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感以及对愚昧的国民的愤恨之情,你认为哪些语句最能表现作者蝗情感、态度的,请从文中圈画出来,并加以有感情地朗读。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形式多样化,个体读,分组读,齐读都可以。
(二)细读课文,设疑探讨,交流对话
1、第1段中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但为什么还要反复承认对方说的论据是“事实”呢?
反复强调是“事实”,说明对方的论据是真实的,但由此推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这就为后方的批驳树立了靶子。
2、试分析文中的“中国人”各指代的内容。
3、文中的“中国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指什么?
“中国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
“状元宰相”是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基御用文人。
“地底下”是指正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停建的革命力量。
4、揣摩下加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了“中国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5、从本文来看,驳论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生动而犀利,洗练而周密。
(三)小结
这篇驳论中,作者针对当时一些人散布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批驳,明确指出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表现了作者的一颗爱国赤心。
(四)作业
1、文中说“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请给每一类人,各找一、二个事实论据。
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古代的:埋头苦干的人
信“地”“物”
驳
驳
拼命硬干的人
他信力
论
论
为民请命的人
信国联
证
点
舍身求法的人
现在的:也不少
求神拜佛
自欺力
(一部分人)
(大部分人)——中国脊梁
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词语
(1)前仆后继:
(2)为民请命:
(3)怀古伤今:
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中国人”在文章中的具体含义。
(1)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2)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
(3)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4)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
3、内容理解。
(1)敌对方的论点是
。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用
的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论点,这对批驳敌论点起
的作用。
(3)第一段中作者反复强调是“事实”,有何作用?
(4)“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有何作用?
(5)“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是一个
句,改为陈述句是
,其中“这一类的人们”是指
,他们的特点是
。
(6)在1——5段中作者通过分析,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手忙脚乱的反驳方式是(
);而6——9段用的的反驳方式是(
)
A、直接反驳
驳论据
B、间接反驳
驳论点
C、直接反驳
驳论证
D、间接反驳
驳论证
(7)指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状元宰相”指的是
②“中国脊梁”指的是
③“地底下”指的是
(8)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