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2017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2017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扁鹊见蔡桓公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11 12:15:27

文档简介

22.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
教学目标
学会独立读懂文言文
理解本文寓意
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的寓意
学会多角度地解读文本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诵读课文,读准字音。
看注解,试翻译课文。
导入
解题:本课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桓公的故事,本意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这一观点的。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请学生注意预习中划出生字注音是否正确。
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教师点评。
课文写了扁鹊几次见桓公。试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桓公对待扁鹊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研读分析
诵读课文,说说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讨论归纳:拒绝忠告会招致不良的后果;不能带着有色的眼镜看人;有病早治无病早防——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防微杜渐;要善于劝谏,善于工作,要有责任心
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
讨论归纳: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桓公是个盲目自信之人。
总结
本文通过扁鹊三次见桓公,指出桓公有病,应及时治疗,但桓公自认为“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拒绝了他的劝告,最后病后的故事,说明要正视自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和帮助。
作业
课后练习(共30张PPT)
“喻老”: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六十三章》
计划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干大事,要着手于它微细的时候。天下的难事,一定开始于简易;天下的大事,一定开始于微细。
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
其散文长于推论事理,词
锋犀利,剖析入微,善用寓言说明问
题。
与孟子、庄子和荀子,并称战国散文四大家。
“讳”
: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忌”:是嫉妒,猜忌。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这则故事中的蔡桓公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结果如何呢?我们一齐来看看课文。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人,医术高明,所
以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
蔡桓(huán)公,蔡国(现在
河南省上蔡县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
1.立有间(

2.君有疾(
)在腠(
)理
3.寡人(

4.医之好治不病(

5.桓(
)侯不应(

6.汤(
)熨(

7.骨髓(

8.桓侯遂(
)死
给下列句中的斜体字注音。
1
jiàn
2
jícòu
3
guǎ
4
hào
5
huán
yìng
6
tàng
7
suǐ
8
su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
深。”桓
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

治不病

为功。”
进见
小病
皮肤的纹理
厉害严重

恐怕
一会儿


喜欢
给没有病的人治病
无义

作为(自己的)功劳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
鹊出,桓侯又不悦。

肌肉皮肤
理睬
高兴
更加
再一次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
走。桓侯故
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
是以
无请也。”
远远地看见
特意

达到

“旋”,转身

同“剂”


因此
不过问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寻找
逃往

于是就
扁鹊见蔡桓公(译文):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桓公面前站着看了一会儿,扁鹊说:“您有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以后,桓侯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不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桓侯,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桓侯又没有理睬。扁鹊退出后,桓侯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在进见时远远看见桓侯就转身跑了。桓侯特意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转身就跑,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是针灸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肠胃里,是火剂汤的力量能达到的部位;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管辖的部位,医药已经没有办法了。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因此不问了。”又过了五天,桓侯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桓侯就病死了。
古文现象
通假字
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
写出下列划线词的古今义
1
立有间
2
居十日
3
将益深
4
索扁鹊
5
故使人问之
6
望桓侯而还走
1.古义:一会儿。今义:之间。
2.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住所。
3.古义:更加。今义:好处。
4.古义:寻找。今义:索取。
5.古义:特意
。今义:所以。
6.古义:跑。今义:走。
立有间
蔡桓公的病不重,只在腠理
扁鹊的医术高明
居十日
时间标志(层次)
在腠理
讽刺医生
桓侯体痛
在肠胃
居十日
居十日






居十日
在骨髓
使人索扁鹊
无法医治


在肌肤
讳疾忌医
居五日
桓侯遂死
死因
按时间顺序
不应不悦
不应不悦
故使人问
死因
死因
死因
死因

讳疾忌医——
日益恶化
最终身亡
{
缺点错误
不听劝告——
要防微杜渐,及时医治。
越陷越深
要正视问题,改正错误。

{
{
铸成大错
{
要接受批评帮助和忠告。
启示:
有病须早治,切勿讳疾忌医。
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勇于正视,及时改正。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不可主观猜测,切勿拒绝忠告。
见微而知著,小患易酿大祸,要及早提防。
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不可盲目自信,要多点听从他人劝告。
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有错的一项是:
A.扁鹊见蔡桓公(huán)
立有间(jiān)
B.君有疾在腠里(còu)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hào)
C.扁鹊望桓侯而还走(huán)
汤熨之所及也(tàng)
D.火齐之所及也(jì)
桓侯不应(yìng)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C.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D.桓侯/故使人/问之。

3.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①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桓侯说:“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转身就跑。
病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管的地方,医生是没有办法的。
1.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
按时间顺序。
——扁鹊见蔡桓公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居五日……桓侯遂死。
2.扁鹊说了哪些话指出蔡桓公的病情正日益严重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②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④今在骨髓,臣是以无情也。
3.课文描写蔡桓公的哪些言行,表现他的讳疾忌医
①“寡人无疾”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③不应“又不悦”
表现蔡桓公固执、自信。
表现对医生猜忌、反感。
说明对医生冷淡、反感,拒之千里之外。
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它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5.根据提示背诵课文。
扁鹊见蔡桓公
疾在腠理
寡人无疾
居十日,扁鹊复见
病在肌肤
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
病在肠胃
不应,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
侯而还走
今在骨髓
故使人问之
居五日,已逃秦矣
使人索扁鹊
桓侯遂死
(一)填空:
1.课文中扁鹊说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话,表明了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
2.从课文中蔡桓公说的_________________
一句话可以说明他的病得不到根本治疗的原因。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4.这个故事后来演化为一个成语是:
疾在腠理
病在肌肤
病在肠胃
今在骨髓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讳疾忌医
(二)改正下列错误的翻译:
1.扁鹊远远看了桓侯一眼还走了。
2.桓侯故意派人去问他。
3.医生总喜欢治疗没病的人,认为是自己的功劳。
4.病到骨髓里,那是司命可以治,医生是没有办法了。
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转身就跑。
所管的地方
把治好病当作
特意
附录:诸子百家
儒家:孔子(孔丘)、孟子(孟轲)、荀子(荀况)
法家:韩非、李斯
道家:老子(老聃)、庄子(庄周)
名家:公孙龙子、惠施
墨家:墨子(墨翟)
兵家:孙子(孙武)
纵横家:苏秦、张仪
农家:神农氏
阴阳家:邹衍
杂家:《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