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学案(打包7套)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三章 全等三角形学案(打包7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9-07 21:44:20

文档简介

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4课时
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三角形的全等
学习目标:
1.复习并回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重点)
2.根据平移或旋转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并掌握其规律.(难点)
学习重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学习难点:平移或旋转与三角形全等的综合.
知识链接
观察下面几组图形,其中△ABC≌△A'B'C',请写出它们的对应角和对应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照1中两个三角形的位置关系,请尝试画出几个与△ABC全等的三角形.
二、新知预习
3.如图,每组图形中的两个三角形都是全等三角形.
观察每组中的两个三角形,请你说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经过怎样的变换(平移或旋转)后,能够与另一个三角形的重合.
请你分别再画出几组具有类似位置关系两个全等三角.
实际上,在我们遇到的两个全等三角形中,有些图形具有特殊的位置关系,即其中一个三角形是由另一个三角形经过平移或旋转(有时是两种变换)得到的.发现两个三角形间的这种特殊关系,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命题证明的途径,较快解决问题.
自学自测
如图所示,E为BC的中点.
当AB=DE,∠B=∠DEC时,可用___________证明△ABE≌△DEC;
当AB=DE,AE=DC时,可用___________证明△ABE≌△DEC;
2.如图,AB与CD相交于点O,且AC∥BD,AC+BD,那么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探究
探究点:具有特殊位置关系的三角形的全等
问题1:已知:如图,在△ABC中,D是BC的中点,DE∥AB,交AC于点E,DF∥AC,交AB于点F.求证:△BDF≌△DCE.
【归纳总结】本题运用了转化的思想,将题目中相等的线段转化为两三角形中一对相等的边,即可证明全等.
【针对训练】
已知:如图,AC=EF,AB∥CD,AB=CD.求证:BE∥DF.
问题2:已知: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求证:DE=FE.
【归纳总结】本题运用了转化的思想,观察可知,将△ECF绕着点E逆时针旋转180°,它可与△EAD重合,即可证明全等得到等量关系.
【针对训练】
已知:如图,D是△ABC的边BC的中点,过C,B分别作AD及AD的延长线的垂线CF,BE,垂足分别为F,E,求证:BE=CF.
二、课堂小结
基本图形
平移全等形
旋转全等形
翻折全等形
已知,如图,AB∥CD,BF∥DE且AE=2,AC=10,则EF=_______.
2.已知:如图,BE=CF,AB∥ED,AC∥DF.求证:△ABC≌△DEF.
3.已知:如图,AB=DC,BC=EC,∠ACD=∠BCE.求证:∠1=∠2.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1.6
2.∵AB∥ED,AC∥DF(已知),
∴∠B=∠DEF,∠F=∠A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E=CF,
∴BE+EC=CF+EC(等式的性质),即BC=EF.
在△ABC和△DEF中
∠B=∠DEF(已推出),
BC=EF(已推出)
∠F=∠ACB(已推出),
∴△ABC≌△DEF(ASA).
3.∵∠ACD=∠BCE,
∴∠ACD+∠DCE=∠BCE+∠DCE,
即∠ACE=∠DCB.
在△ACE和△DCB中,
AC=DC(已知),
∠ACE=∠DCB(已证),
EC=BC(已知),
∴△ACE≌△DCB(SAS).∴∠1=∠2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13.1
命题与证明
学习目标:
1.理解逆命题和逆定理的概念,能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会识别互逆命题.(重点)
2.了解证明的含义,通过具体例子掌握证明的步骤和书写的格式.(难点)
3.理能够判定一个命题的真假,并能进行说明,能够判定一个命题是否存在逆命题.
学习重点:判断命题的真假.
学习难点:掌握证明的步骤和书写的格式及反证法.
知识链接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对顶角相等.(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若a2=b2,则a=b.(

若x=3,则x2-3x=0
二、新知预习
2.对于平行线,我们知道:
这两个命题中,其中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与另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有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再举例说明两个具有这种关系的命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像这样,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为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在两个互逆命题中,如果我们将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就是这个原命题的逆命题.
根据已经学过的基本事实、定义、性质和定理等,进行有理有据的推理.这种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请将下面的证明过程补充完整.
证明: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a,b,c,a∥c,b∥c.
求证:a∥b.
证明:如图,作直线d,分别于直线a,b,c相交.
∵a∥c(已知),
∴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b∥c(已知),
∴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_____=_____(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即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像这样用文字叙述的命题的证明,应当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第一步,依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
第二步,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第三步,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进行证明.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自学自测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每一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B.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C.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D.假命题没有逆命题
2.请你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性,若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
(1)如果a能被4整除,那么a一定是偶数;
(2)若|a|=|b|,则a=b.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探究
探究点1:真命题与假命题
问题:命题:①对顶角相等;②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③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④同位角相等。其中假命题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归纳总结】识别命题真假的关键是在条件成立的前提下,看结论是否正确,可以举“特例”验证.
【针对训练】
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两个锐角之和为钝角
B、两个锐角之和为锐角
C、钝角大于它的补角
D、锐角小于它的余角
探究点2:互逆命题
问题:下列命题中,逆命题正确的是(

对顶角相等
B.若a=b,则
C.末尾是0的整数能被5整除
D.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针对训练】
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②互逆命题的真假性一致;③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A.1个
B.2个
C.3个
D.0个
探究点3:证明与举反例
问题: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若是假命题请举一个反例加以说明.
(1)两个角的和是180°,则这两个角是邻补角;
(2)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如果x>y,那么x2>y2.
【归纳总结】特例成立还不能证明其为真命题,要由特殊形式转化为一般形式,再用推理的方法证明结论正确;若特例不成立,则原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针对训练】
写出下列定理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是假命题的举例说明.
(1)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的和为180°;
(2)对顶角相等;
(3)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问题2:已知:如图AB⊥BC,BC⊥CD且∠1=∠2,求证:BE∥CF
证明:∵AB⊥BC,BC⊥CD(已知)

=
=90°(

∵∠1=∠2(已知)∴
=
(等式性质)
∴BE∥CF(

【归纳总结】从结论逆推进行分析得出条件,反过来的过程就是证明结论的过程.
【针对训练】
求证: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二、课堂小结
内容
互逆命题
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为另一个命题的_____和_____的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在两个互逆命题中,如果我们将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就是这个原命题的_________.
证明
第一步,依据题意画图,将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图形)语言.第二步,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第三步,根据基本事实、已有定理进行证明.
举反例
特例成立还不能证明其为真命题,要由特殊形式转化为一般形式,再用推理的方法证明结论正确;若特例不成立,则原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如图所示,下面证明正确的是(
)
A.因为AB∥CD,所以∠1=∠3
B.因为∠2=∠4,所以AB∥CD
C.因为AE∥CF,所以∠2=∠4
D.因为∠1=∠4,所以AE∥CD
2.如图所示,完成下列证明过程.
①∵∠1=∠2(已知),∴

(
).
②∵∠3=∠4(已知),∴

(
).
③∵
+
=180°,∴AB∥CD.
3.请你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真假性,若是假命题,请举出一个反例.
(1)如果a能被4整除,那么a一定是偶数;
(2)若|a|=|b|,则a=b.
4.如图所示,在△ABC中,D,E,F分别为AB,AC,BC上的点,且DE∥BC,EF∥AB.求证:∠ADE=∠EFC.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B
2.①AD
BC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A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ABC
∠BCD(或∠BAD
∠ADC)
(1)如果a是偶数,那么a能被4整除.假命题.反例:如a=2是偶数,但2不能被4整除.(2)若a=b,则=.真命题.
4.∵DE∥BC(已知),
∴∠ADE=∠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EF∥AB(已知),
∴∠EFC=∠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DE=∠EFC(等量代换).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C
A
B
D
E
F
1
2
当堂检测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3课时
运用“角边角”(ASA)及“角角边”(AAS)判定三角形全等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正确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和“AAS”.
2.会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和“A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学习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和“AAS”.
学习难点: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ASA”和“A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知识链接
1.如图,小明不慎将一块三角形玻璃打碎为三块,他是否可以只带其中的一块碎片到商店去,就能配一块与原来一样的三角形模具吗
如果可以,带哪块去合适
你能说明其中理由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知预习
2.如图,在△ABC和△A'B'C'中,∠B=∠B',BC=B'C',∠C=∠C'.把△ABC和△A'B'C'叠放在一起,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吗?提出你的猜想,并试着说明理由.
验证如下:将△ABC叠放在△A'B'C'上,使边BC落在边____上,顶点A与顶点____在边B'C'同侧,由____=____,可得边BC与边B'C'完全重合,因为∠B=∠B',∠C=∠C',∠B的另一边BA落在边B'A'上,∠C的另一边落在边C'A'上,所以____与____完全重合,____与____完全重合,由于“____”,所以点____与点____重合.
所以,△ABC____△A'B'C'.
于是我们得到关于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个基本事实:
基本事实三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个两个三角形全等.
全等三角形和判定定理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对应全等.
自学自测
1.有△ABC和△DEF,下列各组条件中,若能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在后面的括号内打“√”,若不能,则在后面的括号内打“×”.
(1)AB=DE,BC=EF,∠B=∠E.(  )
(2)AB=DE,BC=EF,CA=FD.(  )
(3)∠A=∠D,∠B=∠E,CA=FD.(  )
(4)AB=DE,∠A=∠D,BC=EF.(  )
(5)∠A=∠D,∠B=∠E,∠C=∠F.(  )
2.已知:如图,AD=BE,∠A=∠FDE,BC∥EF.
求证:△ABC≌△DEF.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探究
探究点1:用“ASA”判定三角形全等
问题:
如图,AD∥BC,BE∥DF,AE=CF,求证:△ADF≌△CBE.
【归纳总结】在“ASA”中,包含“边”和“角”两种元素,是两角夹一边而不是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应用时要注意区分;在“ASA”中,“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
【针对训练】
如图,点A,C,B,D,在同一条直线上,BE∥DF,∠A=∠F,AB=FD.
求证:AE=FC.
探究点2:用“AAS”判定三角形全等
问题:
如图,在△ABC中,AD⊥BC于点D,BE⊥AC于E.AD与BE交于F,若BF=AC,求证:△ADC≌△BDF.
【归纳总结】在“ASA”中,包含“边”和“角”两种元素,是两角夹一边而不是两角及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应用时要注意区分;在“ASA”中,“边”必须是“两角的夹边”.
【针对训练】
已知:如图,点A,B,D,E,在同一直线上,AD=EB,BC∥DF,∠C=∠F.求证:AC=DF.
二、课堂小结
内容
联系
“角边角”
两角和它们的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边角”或“________”
两个三角形,如果具备两个角和一边对应相等,就可判定其全等,但其中“对应”必不可少,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是两角的夹边,而另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是其中一等角的对边,则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在△ABC和△A′B′C′中,∵∴△ABC≌△A′B′C′(ASA)
“角角边”
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________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记为“角角边”或“________”
在△ABC和△A′B′C′中,∵∴△ABC≌△A′B′C′(AAS)
易错提醒
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
1.如图∠ACB=∠DFE,BC=EF,那么应补充一个条件___________,才能使△ABC≌△DEF
(写出一个即可).
2.
如图,已知∠ACB=∠DBC,∠ABC=∠CDB,判别下面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3.已知:如图,
AB⊥BC,AD⊥DC,∠1=∠2,
求证:AB=AD.
4.已知:在△ABC中,∠BAC=90°,AB=AC,直线m经过点A,BD⊥直线m,CE⊥直线m,垂足分别为点D、E.求证:(1)△BDA≌△AEC;(2)DE=BD+CE.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1.∠B=∠E或∠A=∠D或
AC=DF
2.不全等,因为BC虽然是公共边,但不是对应边.
3.证明:

AB⊥BC,AD⊥DC,


B=∠D=90
°.
在△ABC和△ADC中,
∠1=∠2
(已知),

B=∠D(已证),
AC=AC
(公共边),

△ABC≌△ADC(AAS),
∴AB=AD.
(1)∵BD⊥m,CE⊥m,
∴∠ADB=∠CEA=90°,
∴∠ABD+∠BAD=90°.
∵AB⊥AC,
∴∠BAD+∠CAE=90°,
∴∠ABD=∠CAE.
在△BDA和△AEC中,

∴△BDA≌△AEC(AAS);
∵△BDA≌△AEC,
∴BD=AE,AD=CE,
∴DE=DA+AE=BD+CE.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13.2
全等图形
学习目标:
1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会找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重点)
2.根据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表示方法.
3.理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会运用其性质解决有关角度、线段的计算问题.(难点)
学习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知识链接
1.在我们的周围,经常可以看到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这类图形在几何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二、新知预习
2.如图,观察给出的几组图形.
每组图形中,两个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各有怎样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在半透明纸上画出同样大小的图形,再将每组中的一个图形叠放到另一个图形上,观察它们是否能够完全重合.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
.(要是把两个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就可以说明这两个图形的形状、大小相同.)
即:全等形的准确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
推得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对应顶点:
、对应角:

对应边:

“全等”符号:
读作“全等于”.
自学自测
写出下列每组全等图形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如图,△AMB≌△AMC,请写出图中的相等线段.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探究
探究点1:认识全等图形及全等三角形
问题1: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举行,下图中的图形是全运会的会徽,其中是全等形的是(  )
A.(1)(2)
B.(2)(3)
C.(1)(3)
D.(1)(4)
【归纳总结】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全等形,可以通过平移、翻折、旋转等方法,将两个图形叠合起来观察,看其是否能完全重合,有时还可以借助网格背景来观察比较.
【针对训练】
指出图中的全等图形.
问题2:
如图,若△BOD≌△COE,∠B=∠C,指出这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若△ADO≌△AEO,指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
【归纳总结】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的关键是准确分析图形,另外记全等三角形时,对应顶点要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写出对应角和对应边了.
【针对训练】
已知△ABC≌△A′B′C′,且AB=4,∠C′=30°,则A′B′=
,∠C=

探究点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问题:
如图,△ABC≌△DEF,∠A=70°,∠B=50°,BF=4,EF=7,求∠DEF的度数和CF的长.
【归纳总结】本题主要是考查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角的度数和线段的长,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别图形.
【针对训练】
1.
在△ABC中,∠A=∠B,若△DEF≌△ABC,且△DEF中有一角是100°,则这个角在△ABC中的对应角是(

A.
∠A
B.∠B
C.∠C
D.
∠A或∠B
2.
如图所示,在△ABC中,AB=11
cm,BC=8
cm,AC=6
cm,沿着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顶点C落在AB边上的点E处,折痕为BD,则△AED的周长为_______cm.
二、课堂小结
内容
解题策略
全等图形及全等三角形
能够__________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__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对应元素: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记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对应顶点的字母应写在对应的位置上;找对应元素时,注意有公共边(角)的,公共边(角)通常是对应边(角);对顶角一般是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________;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________.
如图所示,已知△ABC≌△BAD,点A,C的对应点分别为B,D,如果AB=5
cm,BC=7
cm,AC=10
cm,那么BD等于(
)
A.10
cm
B.7
cm
C.5
cm
D.不确定
2.如图所示,沿AM折叠,使D点落在BC上的N点处,若AD=7cm,DM=5
cm,∠DAM=30°,则AN=
cm,NM=
cm,∠NAM=

3.如图,△ABE和△ACD是由△ABC分别沿着AB,AC边翻折形成的,若∠BAC=140°,则∠α=_______.
4.如图,△ABC≌△DEF,且B、C、F、E在同一直线上,判断AC与DF的位置关系,并证明.
5.如图,△ABC≌△ADE,∠CAD=10°,∠B=∠D=25°,∠EAB=120°,求∠ACB的度数.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A
7
5
30°
3.80°
解析:由折叠知△BAC≌△BAE≌△DAC,∴∠ABC=∠ABE,
∠ACB=∠ACD.∵∠ABC+∠ACB=180°-∠BAC=40°,
∴∠EBC+∠DCB=80°,∴∠α=∠EBC+∠DCB=80°.
解:AC∥DF,
证明如下:∵
△ABC≌△DEF,
∴∠ACB=∠DFE,
∴180°-∠ACB=180°-∠DFE.
即∠ACF=∠DFC,∴AC∥DF.
5.∵△ABC≌△ADE,∴∠CAB=∠EAD.∵∠EAB=120°,∠CAD=10°,∴∠EAB=∠EAD+∠CAD+∠CAB=2∠CAB+10°=120°,∴∠CAB=55°.∵∠B=∠D=25°,∴∠ACB=180°-∠CAB-∠B=180°-55°-25°=100°,即∠ACB的度数是100°.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13.4
三角形的尺规作图
学习目标:
1.了解尺规作图的概念,会用尺规作图法作线段和角.
2.熟悉尺规作图的步骤并能熟练运用作图语言.
3.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为基础,利用尺规作三角形.(重点)
学习重点:尺规作图的步骤.
学习难点:利用尺规作三角形.
知识链接
如图,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线段c的长度为线段a,b长度的和.
如图,已知∠1.
求作:∠2,使∠2=2∠1.
二、新知预习
3.只用直尺(没有刻度)和圆规也可以画出一些图形,这种画图方法被称为尺规作图.
由三角形全等判定可以知道,每一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都只能作出唯一的三角形.
如图,已知线段a,b,c.
求作:△ABC,使AB=c,BC=a,AC=b.
分析:由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能够作出边AB,即A,B两点确定,而BC=a,AC=b,故以点A为圆心,b为半径画弧长,以点B为圆心,a为半径画弧,两弧的交点就是点C.
作法:
第一步:作线段AB等于c;
第二步:以点A为圆心,以b为半径画弧长;
第三步:一点B为圆心,以a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C;
第四步:连接AC,BC,△ABC即为所求.
自学自测
如图,已知线段a,b.
求作:△ABC,使得CB=a,AC=AB=b.
如图,已知线段a,b,∠1.
求作:△ABC,使得∠BAC=∠1.AB=a,AC=b.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探究
探究点:用尺规作三角形
问题1:如图,已知线段a,b(a>b),∠α.
求作:△ABC,使得∠A=∠α,AB=a,BC=b.
【归纳总结】判定作出符合要求的三角形,关键是根据条件确定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位置.解题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多个符合题设条件的△ABC.
【针对训练】
已知:线段a、b和∠α,如图所示.
求作:△ABC,使AB=3a,AC=b,∠A=∠α.
问题2:已知:线段a,b,c,如图所示.
求作:△ABC,使得AB=a,AC=b且BC边上的中线AD=c.
【归纳总结】判定作在作较复杂的三角形时,先画草图,从中找出一个较容易作出的三角形,然后以它为基础作所求作的三角形就比较方便了.
【针对训练】
已知:如图所示,已知线段a,b和m.
求作:△ABC,使得BC=a,AC=b,AC上的中线BM=m.
二、课堂小结
类型
三角形的尺规作图
①已知三边作三角形
②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作三角形
③已知两角及其夹边作三角形
④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作三角形
下列条件能作一个唯一三角形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①∠A=65°,∠B=45°,∠C=90°;
②∠A=60°,∠B=60°,∠C=60°;
③AB=4cm,BC=3cm,AC=5cm;
④AB=2cm,BC=5cm,AC=3cm;
如图,△ABC是不等边三角形,DE=BC,以D,E为两个顶点作三角形,使所作出的三角形与△ABC全等,这样的三角形最多可以作出(

A.2个
B.4个
C.6个
D.1个
已知线段b,∠β,如图所示.
求作:△ABC,使得BC=b,∠B=∠C=∠β.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B
作法:(1)作线段BC=b;
以B为顶点,射线BC为一边,作∠MBC=∠β,
以C为顶点,射线CB为一边,在BC同侧作∠NCB=∠β;
射线BM,CN交于点A,则△ABC就是所求作的△ABC.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2课时
运用“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正确理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重点)
2.会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及进行简单的应用.(难点)
3.了解“SSA”不能作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学习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
学习难点:“SAS”判定方法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知识链接
若△AOC≌△BOD,则有
对应边:AC=_______,AO=_______,CO=_______,
对应角有:
∠A=_______,∠C=______,
∠AOC=_______.
2.填空:
已知:AC=AD,BC=BD,
求证:AB是∠DAC的平分线.
证明:在△ABC和△ABD中,
AC=AD
(
),
BC=BD
(
),
_____=______(

∴△ABC≌△ABD(
).
∴∠1=∠2

).
∴AB是∠DAC的平分线(角平分线定义).
二、新知预习
3.探究:两条边和一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全等的呢?
(1)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cm,.5cm,并且使长为1.5cm的这条边所对的角是30°.
(2)从(1)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其中一边的对应角相等时,这两个三角形_________.
(3)画一个三角形,使得它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cm,5cm,并且使两边夹角为30°.
(4)从(1)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_________.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关于三角形全等的另一个基本事实:
基本事实二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________.
自学自测
1.如图,AB=CB
,∠
ABD=

CBD,那么

ABD
和△
CBD
全等吗?
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C,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探究
探究点:用“SAS”判定三角形全等
问题1:
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C≌△DEF的是(  )
A.AB=DE,∠B=∠E,BC=EF
B.AB=DE,∠A=∠D,AC=DF
C.BC=EF,∠B=∠E,AC=DF
D.BC=EF,∠C=∠F,AC=DF
【归纳总结】全等三角形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
【针对训练】
下列条件中,可以保证△ABC≌△A'B'C'的是(

AB=A'B',AC=A'C',∠C=∠C'
AB=A'B',AC=A'C',∠B=∠B'
AB=A'B',BC=B'C',∠A=∠A'
AB=A'B',BC=B'C',∠B=∠B'
问题2:
如图,A、D、F、B在同一直线上,AD=BF,AE=BC,且AE∥BC.求证:△AEF≌△BCD.
【归纳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针对训练】
已知:如图,点E,A,C在同一条直线上,AB∥CD,AB=CE,AC=CD.
求证:BC=ED.
问题3:
已知:如图,BC∥EF,BC=BE,AB=FB,∠1=∠2,若∠1=45°,求∠C的度数.
【归纳总结】全等三角形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
【针对训练】
已知:如图,AB=AC,AD=AE,∠1=∠2.
求证:BD=CE.
二、课堂小结
内容
“边角边”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角边”或“________”).
在△ABC和△A′B′C′中,∵∴△ABC≌△A′B′C′(SAS).
易错提醒
“SAS”中的角必须是两条边的夹角,而不是其中一边的对角,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全等(填“一定”或“不一定”).如图所示的两个三角形的两组边及一条边的对角相等,很明显这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1.下列图形中有没有全等三角形,并说明全等的理由.
2.在下列推理中填写需要补充的条件,使结论成立.
在△AEC和△ADB中,
_______=________(已知)
∠A=∠A(公共角),
_______=________,
∴△AEC≌△ADB
(
).
3.已知:如图,AB=DB,CB=EB,∠1=∠2,
求证:∠A=∠D.
4.如图,点E、F在AC上,AD//BC,AD=CB,AE=CF.
求证:△AFD≌△CEB.
5.如图,四边形ABCD、DEFG都是正方形,连接AE、CG.求证:(1)AE=CG;(2)AE⊥CG.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1.甲与丙全等,SAS.
2.AB
AC
AD
AE
SAS
3.证明:∵
∠1=∠2(已知)
∴∠1+∠DBC=
∠2+
∠DBC(等式的性质),
即∠ABC=∠DBE.
在△ABC和△DBE中,
AB=DB(已知),
∠ABC=∠DBE(已证),
CB=EB(已知),
∴△ABC≌△DBE(SAS).

∠A=∠D(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4.证明:∵AD//BC,

∠A=∠C,
∵AE=CF,
∴AE+EF=CF+EF,
即AF=CE.
在△AFD和△CEB中,
AD=CB(已知),
∠A=∠C(已知),
AF=CE(已知),
∴△AFD≌△CEB(SAS).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13.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第1课时
运用“边边边”(SSS)判定三角形全等
学习目标:
1.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重点)
2.掌握“边边边”(SS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能够应用.(难点)
3.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学习重点: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
学习难点:掌握“边边边”(SS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知识链接
1.
什么叫全等三角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ABC
≌△DEF,找出其中相等的边与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新知预习
3.准备一些长都是13cm的细铁丝.
(1)和同学一起,每人用一根铁丝,折成一个边长分别是3cm,4cm,6cm的三角形.把你作出的三角形和同学作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和同学一起,每人用一根铁丝,余下1cm,用其余部分折成边长分别是是3cm,4cm,5cm的三角形.再和同学作出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重合吗?
(3)每人用一根铁丝,任取一组能够构成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数据,和同桌分别按这些数据折三角形,折成的两个三角形能重合吗?
基本事实一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4.准备几根木条,应图钉把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框架,拉动它,观察它的外形是否发生变化.如果用四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的框架,在拉动它时,它的外形是否发生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自测
已知:如图,AB=CB,AD=CD.求证:△ABD≌△CBD.
工人师傅在安装木质门框时,为了防止门框变形,常常先在门框上钉两个斜拉的木条,请说明这样做的道理.
四、我的疑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探究
探究点1:用“SSS”判定三角形全等
问题1:如图,AB=DE,AC=DF,点E、C在直线BF上,且BE=CF.求证:△ABC≌△DEF.
【归纳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
【针对训练】
如图,点C是AB的中点,AD=CE,CD=BE.求证:△ACD≌△CBE.
问题2:如图所示,△ABC是一个风筝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求证:AD⊥BC.
【归纳总结】将垂直关系转化为证两角相等,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两角相等是全等三角形的间接应用.
【针对训练】
雨伞的截面图如图所示,伞背AB=AC,支撑杆OE=OF,AE=AB,AF=AC,当O沿AD滑动时,雨伞开闭,问雨伞开闭过程中,∠BEO与∠CFO有何关系?说明理由
探究点2:三角形的稳定性
问题:
要使四边形木架(用4根木条钉成)不变形,至少需要加钉1根木条固定,要使五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加2根木条固定,要使六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加3根木条固定,…,那么要使一个n边形木架不变形,至少需要几根木条固定?
【归纳总结】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时,所需要的木条根数,可从具体到一般去发现规律,然后验证求解.
【针对训练】
王师傅用4根木条钉成一四边形木架,如图,要使得这个木架不变形,他至少要再钉上木条的根数为(

A.0根
B.1根
C.2根
D.3根
二、课堂小结
内容
“边边边”
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________(可以简写为“边边边”或“________”).
在△ABC和△A′B′C′中,∵∴△ABC≌△A′B′C′(SSS).
在所给的两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边对应相等,而又没有角对应相等时,往往通过寻找或构造另一组边也相等,从而利用“SSS”证明全等.
三角形的稳定性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不具有稳定性.
1.如图,D、F是线段BC上的两点,AB=CE,AF=DE,要使
△ABF≌△ECD
,还需要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人师傅砌门时,常用木条EF固定门框ABCD,使其不变形,这种做法的根据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B.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C.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D.三角形的稳定性
3.如图,AB=CD,AC=BD,△ABC和△DCB是否全等?请完成下列解题步骤.
解:
△ABC≌△DCB.
理由如下:
在△ABC和△DCB,
AB
=
DC,
AC
=
DB,
_________=_________,
∴△ABC

________(
________
).
3.已知:如图
,AC=FE,AD=FB,BC=DE.
求证:(1)△ABC≌△FDE;
(2)
∠C=
∠E.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BF=CD或
BD=FC
2.D
3.BC
CB
△DCB
SSS
4.证明:(1)∵
AD=FB,
∴AB=FD(等式性质).
在△ABC和△FDE
中,
AC=FE(已知),
BC=DE(已知),
AB=FD(已证),
∴△ABC≌△FDE(SSS);
(2)∵
△ABC≌△FDE(已证).

∠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1)∵四边形ABCD、DEFG都是正方形,
∴AD=CD,GD=ED.
∵∠CDG=90°+∠ADG,∠ADE=90°+∠ADG∴∠CDG=∠ADE=90°.
在△ADE和△CDG中,

∴△ADE≌△CDG(SAS),∴AE=CG;
设AE与DG相交于M,AE与CG相交于N,
在△GMN和△DME中,由(1)得∠CGD=∠AED,
又∵∠GMN=∠DME,∠DEM+∠DME=90°,
∴∠CGD+∠GME=90°,
∴∠GNM=90°,
∴AE⊥CG.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