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 实验方案 (原卷)
1.【2017海南卷】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表示腐蚀品的是( )
A. B. C. D.
2.【2017新课标Ⅰ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21教育网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3.【2017北京卷】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4.【2017天津卷4】.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B.制备无水AlCl3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C.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D.鉴别NaBr和KI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5.【2017江苏卷】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c·n·j·y
A.制取SO2 B.验证漂白性 C.收集SO2 D.尾气处理
6.【2017新课标Ⅱ卷10】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氧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氧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源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7.【2017江苏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 苯酚浓度小
B 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 部分Na2SO3被氧化
C 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H2SO4,加热;再加入银氨溶液;未出现银镜 蔗糖未水解
D 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 溶液中含Br2
8.【2016上海卷】下列各组混合物,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两种试剂不能分离的是( )
A.氧化镁中混有氧化铝 B.氯化铝溶液中混有氯化铁
C.氧化铁中混有二氧化硅 D.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氯化铜
9.【2016海南卷】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将SO2通入溴水中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B.将铁屑放入稀HNO3中证明Fe比H2活泼
C.将澄清石灰水滴入某溶液证明其中存在CO32
D.将乙烯通入KMnO4酸性溶液证明乙烯具有还原性
10.【2016北京卷】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箅渣取液 D.灌装保存
111.【2016上海卷】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操作Ⅰ是过滤,将固体分离除去
B.操作Ⅱ是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
C.操作Ⅲ是过滤、洗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D.操作Ⅰ~Ⅲ总共需两次过滤
12.【2016上海卷】下列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由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试剂 试纸或试液 现象 结论
A 浓氨水、生石灰 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 NH3为碱性气体
B 浓盐酸、浓硫酸 pH试纸 变红 HCl为酸性气体
C 浓盐酸、二氧化锰 淀粉碘化钾试液 变蓝 Cl2具有氧化性
D 亚硫酸钠、硫酸 品红试液 褪色 SO2具有还原性
13.【2016四川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B 常温下,将铁片浸入足量浓硫酸中 铁片不溶解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 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加KIO3
D 向苯酚钠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溶液变浑浊 相同条件下,乙酸的酸性一定比苯酚强
14.【2016新课标Ⅰ卷】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15.【2016江苏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 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
B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Ksp(BaSO4)<Ksp(CaSO4)
C
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
D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HSO3–结合H+的能力比
SO32–的强
16.【2016新课标Ⅱ卷】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
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固体存在。
该白色粉末可能为( )
A.NaHCO3、Al(OH)3 B.AgCl、NaHCO3 C.Na2SO3、BaCO3 D.Na2CO3、CuSO4
17.【2015天津卷】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B.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成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
18.【2015上海卷】检验用硫酸亚铁制得的硫酸铁中是否含有硫酸亚铁,可选用的试剂是( )
A.NaOH B.KMnO4 C.KSCN D.苯酚
19.【2015广东卷】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固体 试管内壁都有水珠 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B 向稀的苯酚水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 生成白色沉淀 产物三溴苯酚不溶于水
C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性:Cl2>I2
D 向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 加入H2O2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0.【2015山东卷】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向AgCl悬浊液中加入NaI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 Ksp(AgI)
B 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 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溶液上层呈橙红色。 Br—还原性强于Cl—
D 加热盛有NH4Cl固体的试管,试管底部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体凝结。 NH4Cl固体可以升华
21.【2015安徽卷】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NH4Cl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试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及现象 结论
A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反应中有NH3产生
B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反应中有H2产生
C 收集气体的同时测得溶液的pH为8.0 弱碱性溶液中Mg也可被氧化
D 将光亮的镁条放入pH为8.6的NaHCO3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弱碱性溶液中OH-氧化了Mg
22.【2015上海卷】实验室回收废水中苯酚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操作I中苯作萃取剂
B.苯酚钠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C.通过操作II苯可循环使用
D.三步操作均需要分液漏斗
23.【2015浙江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溶液中存在
SO42-或SO32-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24.【2015江苏卷】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备Al(OH)3悬浊液:向1mol·L-1AlCl3溶液中加过量的6mol·L-1NaOH溶液
B.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的水【版权所有:21教育】21cnjy.com
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3+:取少量待检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实验现象21·cn·jy·com
D.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H2O,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FeCl3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十 物质的分离、提纯与检验 实验方案 (解析版)
1.【2017海南卷】列危险化学品标志中表示腐蚀品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为腐蚀品标志,故A正确;
B、为易燃固体标志,故B错误;
C、为辐射标志,故C错误;
D、为易燃液体或依然固体标志,故D错误。
2.【2017新课标Ⅰ卷】《本草衍义》中对精制砒霜过程有如下叙述:“取砒之法,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累然下垂如乳,尖长者为胜,平短者次之。”文中涉及的操作方法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蒸馏 B.升华 C.干馏 D.萃取
【答案】B
【解析】“将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烟上飞着覆器,遂凝结”,属于固体直接转化为气体,类似于碘的升华,因此涉及的操作方法是升华,答案选B。
3.【2017北京卷】下述实验中均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对比分析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① ② ③
A.由①中的红棕色气体,推断产生的气体一定是混合气体
B.红棕色气体不能表明②中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C.由③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生成的红棕色气体为还原产物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由此说明木炭一定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答案】D
【解析】
A.浓硝酸不与玻璃反应,因此红棕色气体是浓硝酸的分解产生的,同时还生成了氧气;故A正确
B.根据A可以知道浓硝酸受热能够发生分解产生二氧化氮;故B正确
C.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是硝酸中的氮通过化合价降低得到的,所以是还原产物;故C正确
D.③的气体产物中检测出CO2,也可能是硝酸分解产生的氧气与木炭反应得到的产物;故D错误
故选D。
4.【2017天津卷4】.以下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除去NaHCO3固体中的Na2CO3 将固体加热至恒重B.制备无水AlCl3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C.重结晶提纯苯甲酸 将粗品水溶、过滤、蒸发、结晶D.鉴别NaBr和KI溶液 分别加新制氯水后,用CCl4萃取
【答案】D
【解析】
A、加热碳酸氢纳分解生成了碳酸钠,不能达到使用目的;
B、直接 蒸发Al与稀盐酸反应后的AlCl3溶液,铝离子发生水解,最终得到的是Al(OH)3;
C、重结晶法提纯苯甲酸的方法是:将粗品水溶,趁热过滤,滤液冷却结晶即可;
D、NaBr和NaI都能与氯水反应生成对于的单质,再用四氯化碳萃取,颜色层不同。故选D。
5.【2017江苏卷】下列制取SO2、验证其漂白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来源:21cnj*y.co*m】
A.制取SO2 B.验证漂白性 C.收集SO2 D.尾气处理
【答案】B
【解析】
铜和稀硫酸常温条件下不反应,A错误;
B.SO2可使品红溶液褪色,B正确;
C.SO2密度比空气大,应将进气管伸到瓶底,长进短出,C错误;
D.SO2在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很小,饱和亚硫酸氢钠溶液不可用于吸收尾气SO2,D错误。
6.【2017新课标Ⅱ卷10】下列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实验 结论
A. 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氧化碳溶液,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 生成的1,2—二溴乙烷无色、可溶于四氧化碳
B. 乙醇和水都可与金属钠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乙醇分子中的氢与水分子中的氢具有相同的活性
C. 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 乙酸的酸性小于碳酸的酸性
D. 甲烷与氯气在光源下反应后的混合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 生成的氯甲烷具有酸性
【答案】A
【解析】
A.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溶于四氯化碳,溶液最终变为无色透明,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www.21-cn-jy.com
B.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只有羟基可与钠反应,且-OH中H的活性比水弱,故B错误
C.用乙酸浸泡水壶中的水垢,可将其清除,说明醋酸可与碳酸钙等反应,从强酸制备弱酸的角度判断,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故C错误
D.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气体有一氯甲烷和氯化氢,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为氯化氢,一氯甲烷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故D错误
7.【2017江苏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实验结论
A 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少量浓溴水、振荡,无白色沉淀 苯酚浓度小
B 向久置的Na2SO3溶液中加入足量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部分沉淀溶解 部分Na2SO3被氧化
C 向20%蔗糖溶液中加入少量稀H2SO4,加热;再加入银氨溶液;未出现银镜 蔗糖未水解
D 向某黄色溶液中加入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 溶液中含Br2
【答案】B
【解析】
A.向苯酚溶液中加少量的浓溴水,生成的三溴苯酚可以溶解在过量的苯酚溶液中,所以无白色沉淀,故A错误
B.沉淀部分溶解,说明还有一部分不溶解,不溶解的一定是硫酸钡,溶解的是亚硫酸钡,所以亚硫酸钠只有部分被氧化,故B正确【版权所有:21教育】
C.银镜反应是在碱性条件下发生的,本实验中没有加入碱中和做催化剂的稀硫酸,所以无法发生银镜反应,从而无法证明蔗糖是否水解,故C错误
D.溶液变蓝,说明有碘生成或本来就有碘分子。能把碘离子氧化为碘的黄色溶液除了可能是溴水外,还可能是含其他氧化剂(如Fe3+)的溶液;当然黄色溶液也可能是稀的碘水,故D错误
故选B。
8.【2016上海卷】下列各组混合物,使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两种试剂不能分离的是( )
A.氧化镁中混有氧化铝 B.氯化铝溶液中混有氯化铁
C.氧化铁中混有二氧化硅 D.氯化亚铁溶液中混有氯化铜
【答案】D
【解析】
A项,虽然氧化镁和氧化铝都是金属氧化物,但根据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的特点,可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将二者分开,过滤得氧化镁固体和偏铝酸钠溶液,往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可得氢氧化铝沉淀,过滤,将氢氧化铝加热可得氧化铝;
B项,先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过滤,得氢氧化铁和偏铝酸钠溶液,往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可得氢氧化铝,过滤,然后用盐酸分别溶解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可得到氯化铝溶液和氯化铁溶液;
C项,一个碱性氧化物,一个是酸性氧化物,所以可先用氢氧化钠溶液溶解,过滤,得氧化铁固体和硅酸钠溶液,往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过滤,将所得沉淀加热即可得到二氧化硅。
D项,由于氯化亚铁和氯化铜都只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且得到的沉淀又都溶于盐酸,所以二者不能分离。
9.【2016海南卷】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
A.将SO2通入溴水中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B.将铁屑放入稀HNO3中证明Fe比H2活泼
C.将澄清石灰水滴入某溶液证明其中存在CO32
D.将乙烯通入KMnO4酸性溶液证明乙烯具有还原性
【答案】D
【解析】
SO2使溴水褪色是证明SO2具有还原性,错误;
B.铁屑放入稀HNO3中不产生H2,而是产生NO,错误;
C.澄清石灰水滴入HCO3-溶液中也会产生白色沉淀,错误;
D.乙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是发生了氧化反应,体现了乙烯的还原性,正确。故选D。
10.【2016北京卷】下列中草药煎制步骤中,属于过滤操作的是( )
A.冷水浸泡 B.加热煎制 C.箅渣取液 D.灌装保存
【答案】C
【解析】
冷水浸泡属于物质的溶解,A错误;
B、加热煎制属于加热,B错误;
C、箅渣取液属于过滤操作,C正确;
D、灌装保存是液体转移,D错误。答案选C。2
111.【2016上海卷】实验室提纯含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的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操作Ⅰ是过滤,将固体分离除去
B.操作Ⅱ是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
C.操作Ⅲ是过滤、洗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D.操作Ⅰ~Ⅲ总共需两次过滤
【答案】C
【解析】 KNO3中混有NaCl应提纯KNO3,将它们都溶于水,并降温结晶。因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基本无明显变变化。则有,操作Ⅰ是在烧杯中加水溶解,操作Ⅱ是蒸发浓缩,得到较高温度下的KNO3饱和溶液,操作Ⅲ为冷却结晶,利用溶解度差异使KNO3结晶析出,过滤,洗涤,干燥可得KNO3晶体。故选C。21教育网
12.【2016上海卷】下列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中,由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选项 试剂 试纸或试液 现象 结论
A 浓氨水、生石灰 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 NH3为碱性气体
B 浓盐酸、浓硫酸 pH试纸 变红 HCl为酸性气体
C 浓盐酸、二氧化锰 淀粉碘化钾试液 变蓝 Cl2具有氧化性
D 亚硫酸钠、硫酸 品红试液 褪色 SO2具有还原性
【答案】D
【解析】
A.NH3制备可以采取浓氨水和生石灰制取,可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则说明NH3为碱性气体,正确;21cnjy.com
B.利用浓硫酸的高沸点性,可以制取HCl气体,pH试纸变红,则说明气体为酸性气体,正确;
C.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加热可以制取Cl2,Cl2可以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试纸变蓝,说明KI转化为I2,则说明Cl2有强氧化性,正确;www-2-1-cnjy-com
D.SO2使品红溶液褪色体现的是SO2的漂白性,错误。故选D。
13.【2016四川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石灰水变浑浊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B 常温下,将铁片浸入足量浓硫酸中 铁片不溶解 常温下,铁与浓硫酸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C 向某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溶液颜色不变 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加KIO3
D 向苯酚钠溶液中滴加乙酸溶液 溶液变浑浊 相同条件下,乙酸的酸性一定比苯酚强
【答案】D
【解析】
A.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CO2和SO2,故原溶液中可能含有CO32-、HCO3-、SO32-、HSO3-;
B.常温下铁片浸入浓硫酸中发生钝化,钝化是化学变化;
C项中淀粉溶液遇碘单质变为蓝色,并不是遇碘元素变为蓝色,故不能证明该食盐中一定没有添加KIO3;
D项中发生反应,该反应是强酸制弱酸,可以说明相同条件下乙酸的酸性强于苯酚。
14.【2016新课标Ⅰ卷】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长颈漏斗分离出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产物
B.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铜粉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
C.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将氯化铁溶解在较浓的盐酸中再加水稀释
D.将Cl2与HCl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得到纯净的Cl2
【答案】C
【解析】
乙酸和乙醇反应的产物为乙酸乙酯,分离乙酸乙酯应该用分液漏斗,长颈漏斗不带有活塞,无法
用于分离操作,故A错误。
B、NO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NO2,且NO密度与空气相近,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C、氯化铁易发生水解,所以配制时应在较浓的盐酸中溶解,抑制其水解,防止生成沉淀,再加水稀
释,故C正确。
D、将Cl2与HCl的混合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其中的HCl,但是得到的Cl2未干燥,会含有水蒸气,故D错误。21*cnjy*com
因此,本题选C。
15.【2016江苏卷】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溶液变浑浊。 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
B
室温下,向浓度均为0.1 mol·L–1的BaCl2和CaCl2混合溶液中滴加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Ksp(BaSO4)<Ksp(CaSO4)
C
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再滴加几滴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Fe3+的氧化性比I2的强
D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HSO3–结合H+的能力比
SO32–的强
【答案】AC
【解析】
室温下,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足量CO2,发生反应: + CO2 + H2O + NaHCO3,
说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的强,正确;
B、硫酸钙为微溶物、硫酸钡为难溶物,均能形成白色沉淀,题给实验无法判断二者的Ksp大小,错误;C、室温下,向FeCl3溶液中滴加少量KI溶液,发生反应:2Fe3+ + 2I-== 2Fe2+ + I2,Fe3+的氧化性比
I2的强,正确;
D、题给实验说明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弱,错误。
答案选AC。
16.【2016新课标Ⅱ卷】某白色粉末由两种物质组成,为鉴别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水仍有部分固体未溶解;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全部溶解;
②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振荡后仍有固体存在。
该白色粉末可能为( )
A.NaHCO3、Al(OH)3 B.AgCl、NaHCO3 C.Na2SO3、BaCO3 D.Na2CO3、CuSO4
【答案】C
【解析】
A.NaHCO3、Al(OH)3 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生成硫酸钠、硫酸铝、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无固体存在,A错误;2·1·c·n·j·y
B.AgCl不溶于水和酸,加入水后,碳酸氢钠溶解,而AgCl不溶,再加入足量稀盐酸,AgCl仍然不溶,固体不能全部溶解,B错误;
C.亚硫酸钠和碳酸钡中加入水,碳酸钡不溶于水使部分固体不溶解,加入稀盐酸,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固体全部溶解,再将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稀硫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碳和水,符合题意,C正确;
D.Na2CO3、CuSO4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振荡后无固体存在,D错误。
故选C。
17.【2015天津卷】下列关于物质或离子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溶液中加KSCN,溶液显红色,证明原溶液中有Fe3+,无Fe2+
B.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C.灼烧白色粉末,火焰成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无K+
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
【答案】B
【解析】
A项Fe3+遇KSCN会使溶液呈现红色,Fe2+遇KSCN不反应无现象,如果该溶液既含Fe3+,又含Fe2+,滴加KSCN 溶液,溶液呈红色,则证明存在Fe3+但并不能证明无Fe2+,故A项错误;
B项气体通过无水硫酸铜,粉末变蓝,则发生反应:CuSO4+5H2O=CuSO4·5H2O,CuSO4·5H2O为蓝色,故可证明原气体中含有水蒸气,B项正确;
C项灼烧白色粉末,火焰成黄色,证明原粉末中有Na+,Na+颜色反应为黄色,但并不能证明无K+,因为黄光可遮住紫光,故K+颜色反应需透过蓝色的钴玻璃滤去黄光后观察,故C项错误;
D项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有CO2、SO2等,故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则原气体比一定是CO2,D项错误;本题选B。
18.【2015上海卷】检验用硫酸亚铁制得的硫酸铁中是否含有硫酸亚铁,可选用的试剂是( )
A.NaOH B.KMnO4 C.KSCN D.苯酚
【答案】B
【解析】
A.加入氢氧化钠,因含有铁离子,可生成红褐色沉淀,不能检验是否含有亚铁离子,故A错误;
B.亚铁离子具有还原性,可与高锰酸钾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可鉴别,故B正确;
C.亚铁离子加入KSCN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KSCN只能鉴别铁离子,故C错误;
D.亚铁离子与苯酚不反应,不能鉴别,只能鉴别铁离子,故D错误.
故选B.
19.【2015广东卷】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分别加热Na2CO3和NaHCO3固体 试管内壁都有水珠 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B 向稀的苯酚水溶液中滴加饱和溴水 生成白色沉淀 产物三溴苯酚不溶于水
C 向含I-的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淀粉溶液 加入淀粉后溶液变成蓝色 氧化性:Cl2>I2
D 向FeSO4溶液中先滴入KSCN溶液再滴加H2O2溶液 加入H2O2后溶液变成血红色 Fe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答案】BC
【解析】
A. Na2CO3对热稳定,结论错误;
B. 生成三溴苯酚白色沉淀,均正确;
C. 碘单质遇淀粉溶液变蓝色,证明Cl2+2I-===2Cl-+I2,故有氧化性:Cl2>I2,均正确;
D. Fe2+被H2O2氧化成Fe3+,与KSCN变(血)红色,只体现了Fe2+的还原性,没有体现Fe2+的氧化性,结论错误。21·cn·jy·com
20.【2015山东卷】下列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操作及现象 结论
A 向AgCl悬浊液中加入NaI溶液时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 Ksp(AgI)
B 向某溶液中滴加氯水后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 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C 向NaBr溶液中滴入少量氯水和苯,振荡、静置,溶液上层呈橙红色。 Br—还原性强于Cl—
D 加热盛有NH4Cl固体的试管,试管底部固体消失,试管口有晶体凝结。 NH4Cl固体可以升华
【答案】C
【解析】
A. Cl 与I 浓度不相等,不能比较Ksp,错误;
B. 该溶液可能含有Fe2+或Fe3+,应该是先入KSCN溶液,溶液不变色,再滴加氯水,观察是否变红色来鉴定有无亚铁离子的,故错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 上层呈橙红色,说明Cl2与NaBr反应生成了Br2和NaCl,则Br 的还原性强于Cl ,正确;
D.试管底部NH4Cl分解生成NH3和HCl,试管口冷的NH3与HCl又反应生成了NH4Cl,不是升华(升华是物理变化),错误。21·世纪*教育网
21.【2015安徽卷】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NH4Cl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试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及现象 结论
A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 反应中有NH3产生
B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 反应中有H2产生
C 收集气体的同时测得溶液的pH为8.0 弱碱性溶液中Mg也可被氧化
D 将光亮的镁条放入pH为8.6的NaHCO3溶液中,有气泡产生 弱碱性溶液中OH-氧化了Mg
【答案】D
【解析】
检验氨气的方法正确,故A正确;
B、火焰呈淡蓝色,又根据反应物的特点可以判断该气体为H2,B正确;
C、PH为8.6时,仍然有气体生成,说明碱性条件下,Mg可以被氧化,故C正确;
D、若是氢氧根氧化了Mg,则氢氧根得电子被还原,不可能生成气体,所以D的结论不合理,故选D。
22.【2015上海卷】实验室回收废水中苯酚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操作I中苯作萃取剂
B.苯酚钠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大
C.通过操作II苯可循环使用
D.三步操作均需要分液漏斗
【答案】B
【解析】
苯酚容易溶于有机溶剂苯,而难溶于水,水与苯互不相溶,因此可用苯作萃取剂将含有苯酚的废
水中的苯萃取出来,操作I中苯作萃取剂,正确。
B.苯酚钠容易溶于水,而难溶于苯,因此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在水中的小,错误。
C.向萃取分液后的含有苯酚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发生反应:NaOH+C6H5OH=C6H5ONa+H2O,C6H5ONa
容易溶于水,而与苯互不相溶,然后分液,得到的苯可再应用于含有苯酚的废水的处理,故通过操作II苯可循环使用,正确。2-1-c-n-j-y
D.再向含有苯酚钠的水层加入盐酸,发生 :C6H5ONa+HCl=C6H5OH+NaCl,苯酚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大,在下层,通过分液与水分离开,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三步操作中都要进行分液操作,因此要使用分液漏斗,正确。【出处:21教育名师】
23.【2015浙江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测定新制氯水的pH,用玻璃棒蘸取液体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即可
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21*cnjy*com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C.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未知溶液中存在
SO42-或SO32-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D.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在较高温度下制得浓溶液再冷却结晶、过滤、干燥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新制氯水中含HClO,有强氧化性,具有漂白性,会氧化漂白pH试纸上的指示剂,使之褪色或变成白色,从所以不能利用pH试纸测试新制氯水的pH,A不正确。21*cnjy*com
B.做蒸馏实验时,在蒸馏烧瓶中应加入沸石,以防暴沸。如果在沸腾前发现忘记加沸石,应立即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所以B正确。
C.在未知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生成的白色沉淀,可能为为硫酸钡或氯化银,说明溶液中可能存在SO42-或SO32-[.C或Ag+,无法排除银离子的存在,故C不正确。
D.根据硝酸钾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明显增大,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提纯混有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应采用加热浓缩、蒸发结晶的方法,注意当蒸发皿中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趁热过滤。而除去硝酸钾内混有的少量氯化钠.则应采用加热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待硝酸钾晶体析出后,再过滤、干燥,D不正确。
24.【2015江苏卷】下列设计的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制备Al(OH)3悬浊液:向1mol·L-1AlCl3溶液中加过量的6mol·L-1NaOH溶液
B.提纯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向含有少量乙酸的乙酸乙酯中加入过量饱和碳酸钠溶液,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的水【版权所有:21教育】
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Fe3+:取少量待检验溶液,向其中加入少量新制氯水,再滴加KSCN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D.探究催化剂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向一支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H2O,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FeCl3溶液,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答案】BD
【解析】
NaOH过量,反应生成偏铝酸钠,不能制备Al(OH)3悬浊液,故A错误;
B.乙酸与碳酸钠反应后,与乙酸乙酯分层,振荡后静置分液,并除去有机相的水可除杂,故B正确;C.加入少量新制氯水氧化了亚铁离子,检验亚铁离子,应先加KSCN溶液,再加氯水,故C错误;
D.相同条件下,试管中加入2mL5%H2O2和1mLFeCl3溶液反应速率快,则可探究催化剂对H2O2解速率的影响,故D正确;故选B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