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认识愚公形象,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自主解决生字词读音。
2、阅读课下注释,将重要的字词释义做勾画积累。
3、尝试译课文,在文中标注自己的疑难。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仞(rèn)
迂(yū)
魁父(kuí)
箕畚(jī
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穷匮(kuì)
厝(cuò)
2.解释下列词语。
(1)迂(
)
谋(
)
汝(
)险(
)
指(
)
杂然(
)
许(
)献疑(
)
焉(
)置(
)
穷匮
(
)
(2)通假字:反(
)惠(
)亡(
)厝(
)陇(
)
(3)一词多义的词语:
方
且
曾
固
亡
焉
(4)常见的文言虚词:之
其
(5)古今异义词:惩、阳、阴、诸、毛、已、何苦
(6)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箕畚、毕、聚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师生备注③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④且焉置土石?
⑤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文本理解
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
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3、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自主(合作)探究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有:(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的道理是: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2、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文章安排这个情节,一方面“遗男”“跳往助之”,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3、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穷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愚公形象。
4、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5、愚公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在我们当今社会,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拓展延伸
.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点。
六、自主反思22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背诵文章;
2.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除蔽纳谏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自主解决生字词读音。
2、阅读课下注释,将重要的字词释义做勾画积累。
3、尝试译课文,在文中标注自己的疑难。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指的是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辞进行规劝。《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纳谏(j
iàn
)
昳丽(
yì
)
蔽(bì
)
谤讥(bàng
)
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义。
(1)我孰与徐公美:代词,谁,哪一个。
孰视之:通“熟”,仔细。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
(3)朝服衣冠,窥镜:早晨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4)时时而间进:间或,偶尔。
又何间焉:参与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两者之间。
(5)于皆以美于徐公:比
皆朝于齐:到
战胜于朝廷:在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义:劝谏
今义:讽刺
(2)邹忌修八尺有余
古义:身高
今义:修理
(3)朝服衣冠
古义:穿
今义:服装
(4)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方圆
今义:地方
(5)闻寡人之耳者
古义:使……听到
今义:听
5、.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并解释其含义。
(1)朝服衣冠。服:名作动,穿
(2)吾妻之美我者。美:形容词作动词,认为……美。
6、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知。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5)忌不自信。
(6)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文本理解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请在原文中用“——”勾画邹忌三次提问的句子,并揣摩他提问时的心理;用“~”勾画三人的不同回答,并揣摩他们各自的心理活动。
邹忌比美,妻、妾、客为何不能直言?请在原文中勾画批注。
邹忌怎样想到入朝见威王呢?
暮寝思之,不仅想到自己在小家庭中受蒙蔽,更联想到齐王拥地方千里,受蒙蔽的可能性不就更大吗?
自主(合作)探究
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2、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家庭故事。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3、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请从原文中勾画答案)?他为何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从邹忌和齐威王两方面考虑。)
邹忌先以自家故事引起齐王兴趣,
然后再以小比大,以家比国。他劝说齐王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避免了直接批评、触犯龙颜引起的杀身之祸,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使“王之蔽甚矣”的结论水到渠成,结果齐威王心悦诚服,欣然接受。
4、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谈谈你的感受。
拓展延伸
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了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试从讽谏者(下级)、纳谏者(上级)和普通人(自身)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作为下级:
作为上级
:
作为普通人:
六、自主反思24《诗经》两首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认识其文学地位;
2.理解内容,体会人物细腻的情感;
3.反复诵读,体会语言的节奏美、音乐美、意境美;
4.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自主解决生字词读音。
2、查找资料,了解《诗经》的常识。
3、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
篇,包括
,
,
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
坻(
)
荇菜(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把广兰路过聊天哦佛人人;楼佛理复古风格;,。不,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不能,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文本理解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参考答案]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J、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自主(合作)探究
1、精读《关雎》,回答下列问题。
(1)姑娘为什么让人产生爱慕之心?请结合诗句感受人物形象。
勾画的语句:
人物形象:
师生备注(2)男子的追求是不是一帆风顺?请结合诗句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心理变化的语句:
人物心理:
2、精读《蒹葭》,回答下列问题。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景色特点?这一描写具有什么效果?
景物:
景色特点:
作用:
(2)你觉得伊人是怎样的一个形象?结合诗句感受人物形象。
勾画的诗句:
人物形象:
(3)诗中主人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结合诗句感受人物形象。
勾画的诗句:
人物形象:
(4)这首诗从章节上看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带来了什么效果?
章节特点:
拓展延伸
古老的《诗经》,永恒的书卷,向我们传递着爱情的真谛:爱情不因时空而阻隔,不因艰险而放弃。为了所爱之人,可以义无反顾地追求、寻觅。爱情就是这样的让人着迷,让人沉醉,让人甘心为它奉献一切。浩渺天地,岁月沉浮,然而即使物转星移,沧海桑田,人类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憧憬和赞颂却始终不曾改变。情缘到时我们也应小心呵护爱情,以纯洁、高尚的情怀对待爱情,如此,才能拥有幸福和甜蜜,才能享受美好生活。
六、自主反思21曹刿论战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古今异义词“师、鄙、牺牲、狱”等和虚词“之、以”的用法;
2、了解几种常见的特殊句式:倒装句、省略句和判断句;
3、了解长勺之战的背景,理解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自主解决生字词读音。
2、静静阅读课下注释,将之前未遇到过或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释义做勾画积累。
3、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 ,这部书传说是春秋时期 ,左丘明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曹刿请见(guì ) ②又何间焉(jiàn ) ③小信未孚(fú )
④牺牲玉帛(bò ) ⑤小惠未徧(biàn ) ⑥登轼而望之(shì )
⑦夫战,勇气也(fú ) ⑧望其旗靡(mǐ )
3、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同“遍”,普遍 ) ( 跟从,支持 )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为人信服 赐福,保佑 )
③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独自专有 )
4、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B )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5、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肉食鄙,未能远谋(鄙:见识短浅, ) 小大之狱(狱:案件, )
为人卑鄙 (品德低劣;) 牢狱之灾(监狱; )
虽不能察(即使, ) 必以情(实情, )
虽是犯错 (虽然 ) 真情实感(感情; )
忠之属也 (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牺牲玉帛(祭祀用的牲口, )
为人忠实 (忠诚; ) 为国牺牲(舍弃自己利益或为正义事业而献身 )
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明察,但一定要依据实情处理。
(2)夫战,勇气也。
作战,(是靠) 勇气的。
(二)文本理解
1、整体把握,根据要求默写课文。
(1)战前鲁庄公在曹刿启发下,采取取信于民的措施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3)曹刿在齐军败退后不立即下令追击的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文意理解
(1)
读课文回答“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结合文中的“三问”、“三答”理解)
肉食者鄙”的“鄙”表现在:(1)战前准备阶段,鲁庄公的三答,表明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2)战斗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充分暴露了鲁庄公未察敌情,贸然进军,不懂军事。(3)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再次暴露“鄙”。曹刿的“远谋”表现在:(1)战前三问。说明他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有远见。(2)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四、自主(合作)探究
1、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1)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2、本文详写的什么,略写的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本文紧扣“论战”来写,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言论。如第一段中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详细具体地表现他“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再如第三段论战胜的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依靠士气、抓准时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了出来。这两段文字,充分地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对于无助于表现“论战”的事,如战争的起因、战斗的状况、战后的处理等,略写或不写。这样剪裁,叙事清楚,详略得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五、拓展延伸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 ”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①,易置②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③,佯败走,而警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注释]①约束: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②易置:撤换。
③奇兵:变化莫测的军队。
1.解释下列旬中加点的词。
(1)小惠未徧
(2)牺牲玉帛
(3)而绝其粮道
(4)秦悉坑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3.(1)甲文中体现“可以一战”理由的句子是
。
(2)乙文中赵括所为与“忠之属也”相反的句子是
。
4.乙文与主要人物有关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1。(1)同“遍”,遍及,普通。
(2)古代猪、牛、羊等祭祀晶。
(3)截断
(4)动词,活埋。
2.(1)做官的人谋划这件事 你又为什么参与呢
(2)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
3.(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悉更约束,易鼍军吏。4.纸上谈兵;不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
【乙文译文】赵括代替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军官。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事,派了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于是)军心离散。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结果)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兵士便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六、自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