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那树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写法。
读课文,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理解那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
品味文中精妙的语段,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正确认识科学与环保的关系。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读题目,你想到与树有关的哪些事件?哪些情感
2、精读课文,你从文中读出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填空。
《那树》体裁是散文,作者是 王鼎均 ,他是 台湾 (籍贯)当代作家。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泥泞( nìng
)
倒坍( tān
)
世袭( xí
)
饥蝗( huáng
)
默契( qì
)
刽子手( guì
)
屹立( yì
)
佝偻(gōu
lóu
)
踝骨(
huái
)
荫庇( yìn
bì )
嚼碎( jiáo
)
紊乱(wěn
)
3、下列词语中共有四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后的字写入田字格中。
销声匿迹
锐不可挡
挡—当
脍炙人口
枉费心机
揠旗息鼓
揠—偃
正仁君子仁—人
直截了当
穿流不息穿—川
(二)文本理解
1、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在“那树”身上发生怎样的故事。
概括:那树屹立在路边很久,经济的发展让它成为了无用品,最终被砍伐,连根也被挖走。
(2)文章第一部分,从哪三个方面描写早期的那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树的容貌、生存环境、对人类的功德三方面来描写的,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文意理解
就是这样一棵集众多特点于一身的老树,有一天,却被砍倒了,连根带枝,此时,作者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呢?你觉得文中哪个地方最能渗透出作者的感情,最值得欣赏,请你找出来,有感情读一读,品一品。
(1)“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定稳固,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赞美之情。(2)“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奉献(3)“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善良(4)“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的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以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运用排比的修辞,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与老树的发展之慢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大树为人类奉献的精神。(抓住“一厘米、一厘米”、“一里一里”、“一千码、一千码”、“一排一排”来分析)(5)“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咬”、“白森森的骨粉”、“呻吟”刻画出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表达对砍树人的愤恨。(提示:①哪些词语最值的品味?②这是从人的哪种感观写?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受?)(6)“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运用拟人修辞,树长久在这里生长繁衍,至死也不愿离开这土地,也要为人类服务,表现作者的敬重之情。(7)“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割”“
刽子手”“
切断”
这些词语充分体现人类的无情,斩草除根,残忍至极。
自主(合作)探究
1、就这样,一棵充满无限爱心为人类带来无尽福荫的老树被无情的砍倒了,老树倒下了,到死的那一刻也没有一丝抱怨,留给我们的是无限深思。我们假想一下:假如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
这一切都已经预示:老树的消失是一个必然,因为它已经阻碍了迅速发展的现代文明,成为城市发展的绊脚石,是人与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人类无情的毁掉了曾给人们带来绿荫的大树。这也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2、我们来看一组资料,通过这两组资料一对比,你是否有所启发?自然与人类要和谐发展,我们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
材料一:人们说青藏铁路是一座丰碑,是指它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工程特色,比如:每年春夏季节,藏羚羊都会大规模的由南向北长距离迁徙,设计者在野生动物经常通过的地方修建动物通道,把铁路抬高修过去,这样利用科技手段保护了藏羚羊的迁徙习惯。又如要在某个地方取土,就先把草皮连同它的腐质土一起铲到另外一个地方保护起来,等到取土完了,再把草皮放到原来的地方。很好的保护了这里的高寒植被。
材料二:几百年来,宫廷和民间文化在北京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北京文化,但从1977年起,北京开始了大规模的拆建,如大佛寺改建为内蒙古宾馆,隆福寺拆了盖了人民市场……老北京有3000多条胡同,如今只剩下400多条了,而且还在继续少下去。
利用爱心、高科技更好的保护自然和生物,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完美的回答。这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拓展延伸
表达心声:课文我们已经赏析完了,相信学了课文我们同学心中都有了新的想法,现在让我们用一个简短的片段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
(1)想象蚂蚁与那树告别时,会互相倾诉些什么?
(2)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置那树?
(3)如果你是那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
六、自主反思12人生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写法。
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学习通篇用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
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读题目,按照我们平时的写作,这个题目会不会太大?说到人生你想到了什么?
2、精读课文,文章内容是否与题目一致,这样的内容是否能够诠释题目?
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人生》的作者是丹麦(国籍)的勃兰兑斯。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瞭望(liào)
瞻望(zhān)
攫取(jué)
鲑鱼(guī)
天赋(fù)
停滞(zhì)
臆测(yì)
馈赠(kuì)
解释下列词语。
瞭望:登高远望。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事而不知疲倦。
臆测:主观的推测。
(二)文本理解
1、整体把握
(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文章大意。
文意理解
作者把人生比作攀高塔,你认为这个比喻是否恰切?为什么?
这个比喻较为恰切。把人生比作攀登,是一般性的做法,大家广为认可;把人生进一步具体地比作攀登高塔,非常奇特,是一个成功的设喻。大的方面没有什么问题,细节略有瑕疵,似可商榷,如“课文研讨”中“整体把握”所提到的。至于为什么恰切,道理不难说明,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2)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挖掘坑道的人: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征服广阔领域的人:军事家、政治家,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在工场劳作的人: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升等。
自主(合作)探究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3、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作者对这类人的性格特点写得非常充分而明确,可以作为概括要点的训练材料。试从两大方面来概括:
一是贪欲:占有欲极强,渴望征服,喜欢掌握权力,控制人和事物;
二是坚强:精力充沛,头脑活跃,爱冒险,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
这些都是课文的原话节录,或是从原话提炼出来的。
4、“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 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据上文“当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可以判断“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当然,也可以从另外方面理解,“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这种情况。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说他“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全神贯注以致忘记了时间,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是说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事,别人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完了,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拓展延伸
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勃兰兑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想出几个形象的比喻,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请老师和同学评议。
此题意在延伸拓展、学以致用,并训练文字表达能力,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的能力。答案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顺着课文的思路延伸下去,即想几个与课文的比喻相似或相近的比喻;也可以别出心裁,想出更新颖更奇巧的比喻。有几点要注意,一是“有深意”;二是避免与课文所描写的重复,最好要有原创性、独特性;三是语言尽量优美。
六、自主反思9谈生命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写法。
反复朗读,品味本文生动形象、富含哲理的语言;
.理解文章主旨,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记诵名言警句,体会文中一系列形象所蕴含的深义。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初读题目《谈生命》你首先想到的这是怎样题材的文章?
2、精读课文,你发现这篇文章真正的题材是什么?它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填空。
《谈生命》的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初中阶段我们要求阅读她的名著是《繁星》《春水》。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心魄惊骇(hài)
枭鸟(xiāo)
荫庇(yìn
bì)
芳馨(xīn)
朔风(shuò)
云翳(yì)
解释下列词语。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羞怯:羞涩胆怯。
骄奢:骄横奢侈。
荫庇:大树枝叶遮蔽阳光,比喻保护、照顾。
绯红:鲜红。
怡悦:愉快;喜悦。
(二)文本理解
1、整体把握
.(1)自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你认为的写得最好的语句,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写出批注。
你认为最好段落是
原因是
仔细阅读全文,想一想,你认为本文应该划分为几个层次?怎样划分?请构思出本文的结构图。
文意理解
(1)“一江春水”经历了哪些生命过程的体验
?与生命过程有何相似之处?(可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文中的4个“有时候……”
(2)从“一江春水”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命怎样的规律?
暗示生命过程也会遇到不同的状况。生命历程是丰富多彩的。
(3)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一棵小树”?树的一生中有着怎样的经历?
按小树成长的先后阶段写,小树的全部生命经历了破壳而出到长到最茂盛的中年再到他消融了,归化了。
自主(合作)探究
1一棵小树的经历,使我们得到哪些启示?
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多姿多彩,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不可能只有一帆风顺,也有千沟万壑。
2、找出最能表达课文主题思想的是哪一句?
3、结合课文,谈一谈,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你对生命又有怎样的认识?给你以哪些人生的启迪?
4、在冰心眼中,生命是一江滚滚东流的春水,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小树。你认为生命还像什么?请用一个比喻句诠释你对生命的理解。
拓展延伸
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杏林子在《生命,生命》一文中也写道:
“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写一段话,表达对人生的看法。
【链接材料一】安徽太和县张营小学5名13岁女学生,因其中一人与其他同学发生口角,凭“姐们义气”之冲动,竟相约集体投水自杀,导致2人死亡,两朵含苞待放的生命之花就此凋零。
【链接材料二】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5月,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应邀赴美巡演,场场爆满,演员们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精妙绝伦的表演,让人感动,令人惊叹,征服了美国观众,谱写了一曲自强不息的生命之歌。
六、自主反思11地下森林断想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写法。
体会作品的哲理,并由此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体味课文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读题目,你首先想到的这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它会写些什么内容
2、精读课文,看看文章内容是否与你所想一致?你读懂文章的主题了吗?
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浩瀚(hàn) 鼎(dǐng)盛 窥(guī)测 深渊(yuān)
B.沙砾(lì) 愤懑(mǎn) 峡(xiá)谷 灼(zhuá)人
C.吝啬(sè) 镜泊(pō)湖 徘(pái)徊 沉湎(miǎn)
D.无垠(yín) 崛(jú)起 孱(chán)弱 嶙(lín)峋
C(A项中“窥”读kuī;B项中“懑”读mèn;D项中“崛”读jué)
2.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是( )
A.幽深 沉缅 依然如故 沉默寡言
B.罕见 娇艳 隐姓埋名 山崩地裂
C.峻岭 脾气 遮天蔽日 岩浆横溢
D.漫长 悬崖 五彩缤纷 万籁俱寂
A(“缅”应改为“湎”。)
3.选出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 )
A.也许为它所感召,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它们勇敢的种子,都来了,来了。
B.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
C.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出那么大的脾气?或许仅仅是因为它喜欢运动。
D.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B(A项“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中的“,”应用“、”;C项中的“?”应用“。”;D项中的“种子”上应加引号。)
(二)文本理解
1、整体把握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说说“地下森林”有哪些品格?
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不怕黑暗,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终究能战胜一切困难,任何时候都不悲伤或消沉;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文意理解
“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你从哪里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作者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地下森林,倾注了什么感情?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课文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表达的情感的强弱度有所不同,用“你”表达情感更加强烈,表达对地下森林的敬仰和热爱,对读者更具有感染力。
(2)“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阳光怎样“嫌弃”它?时间又怎样“公正”对待它?“几万年的代价”指什么?)
阳光的“嫌弃”表现在:“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由于好奇而向谷底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几丝暖意。”阳光通常被视为最公平的,但这里表现出轻忽、冷漠和不公正。时间对地下森林却是另一种态度: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间也拟人化了,表现出爱心。“几万年的代价”是指:一、极言时间之长;二、在漫长的岁月里,生命陷于困顿以至窒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称为“代价”。
(3)“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试找出恰当的格言警句概括作者受到的“启迪”,并找出一两个事例来印证这一道理。)
作者在课文的最后明白地说出自己所受到的“启迪”,用的文字较多,不是以格言警句的形式呈现的,现在要求学生用格言警句来概括,可以顺着作者的话去说,也可以根据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会另作总结概括,如:置之死而后生;只要忍耐和努力,终究会获成功;一颗优秀的种子,在任何贫瘠的土地里都能生长……至于让学生举一两事例,可以是自然界的,也可以是人类社会的。
自主(合作)探究
1、文中真正描写幽谷里树木突破黑暗和冰冷的封杀而发芽生长并蔚然成林的,仅是19至20两段,是不是写得过于简略呢?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作者着意于极写环境的险恶和生命的艰辛,以此映衬地下森林的生命力的神奇伟大。
2、为什么行将结束才描写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
为了突出地下森林在黑暗中艰辛、险恶的经历;更能突出它的“品格”,读者读来也更觉新奇。
3、全文九个问句,各有什么意味 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问:“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 ”“你从哪里飞来 ……熬过那漫长的岁月 ”一方面改变陈述句带来的阅读的沉闷,提醒读者的阅读注意,另一方面也提示了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
第四.五.六问:“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阳光是公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 ”与第一、二、三问句有疑而问有所不同的是,这里的三问句是无疑而问的,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因为上文就专门谈及阳光的偏私,“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这里已经否定了阳光的公平,那么再以反问的形式提出阳光的不公平,是换一种语式强化这种否定的情绪。
第七问:“它究竟在期待和希望着什么呢 ”这一问句的意义和作用同第一、二、三问句是一样的。
第八、九问:“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 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这是对经历劫难之后的地下森林的问话,不再有沉重之感,却有另一种动情的感觉,那就是回首往事,怀念艰苦岁月里的患难真情。与前面所有问句的作用有所不同,这两问句是提示回味上文的内容。
拓展延伸
读后感想:地下森林没有屈服于恶劣的生长环境,没有屈服于不公的命运,历经千万年的磨难,终于生长成“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并发出“我是森林”的豪迈宣言。我们也要学习地下森林坚韧不拔地进取,才能到达幸福的乐园;只有坚持不懈地开拓,才能赢得光辉的未来;只有坚忍不拔地进取,才能到达幸福的乐园;只有顽强不息地攀登,才能登上理想的巅峰。只要不放弃,只要坚持下去,努力拼搏,人生终会绽放精彩。
我的收获:
六、自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