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枣儿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写法。
2、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3、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4、理解“枣儿”在文中的作用。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你了解话剧吗?你发现题目中的枣儿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精读课文,你怎样认识剧本中的人物?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1)《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荣获19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奖一等奖,其作者是孙鸿 。
(2)本剧以“ 亲情 ”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 枣儿
”进行对话,展开情节。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翘( qiáo
)首
踌( chóu
)躇(
chú
)
咀(
jǔ
)嚼(jué
)
囫( hú
)囵( lún
)吞枣
(二)文本理解
1、整体把握
下列关于《枣儿》剧本的思想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
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d、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4
文意理解
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在剧中未出场,他们对于表现剧本的主题思想有什么作用?
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四、自主(合作)探究
1、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 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1)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2)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1)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2)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2、品味画线句子的另一层象征意义。
(1)老人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 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不知道。
男孩迷路了吧 (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
哪儿会看不见 (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 可好吃了!
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3、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 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
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六、自主反思16音乐之声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写法。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3、把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你了解音乐剧吗?读到题目首先让你想到的是什么?
2、精读课文,你发现音乐剧这种艺术给我们展示的东西是否跟之前的艺术形式一样
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 美
国剧作家
勒曼 (姓名)。
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涟漪(yī
)
巍峨峥( zhēng
)嵘( ròng
)
鳞次栉( zhì
)比
伫( zhù )立
顶礼mó( 膜
)拜
通xiāo( 宵
)达旦
(二)文本理解
1、整体把握
(1)修道院院长把玛利亚比作“胶结的月光”“天上的彩虹”
,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恰当。修道院院长把玛利亚比作“胶结的月光”“天上的彩虹”,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麽麽对玛利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在你看来,玛利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意理解
(1)勾划1-4段中的环境描写的语句,它们对突出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作用:
.(2)勾划第6和8段中的描写玛丽亚动作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玛丽亚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
性格特征:
(3).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作用:
四、自主(合作)探究
1、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玛利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风格;
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具有浓郁的风格,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色彩。
五、拓展延伸
说说(身边)生活中的“玛利亚”。
六、自主反思14变脸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写法。
2、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3、
抓住细节刻画和心理刻画,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读题目《变脸》你熟悉吗?你了解的变脸是怎样的?猜测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
2、精读课文,你发现这篇文章实际写的是什么?与你所想有差别吗?
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川剧剧本《变脸》的作者是 魏明伦
,全剧共六场,课文节选的是第 二
场。
2、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打鼾( hān
)
阴霾( mái
)
盘缠(pán
)
睡眼惺忪(xīng)
糍粑(cí
bā
)
鹭鸶(lù sī
)
(二)文本理解
1、整体把握
本课节选的剧情,是围绕什么矛盾冲突展开的?其矛盾冲突的高潮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将矛盾冲突逐步推向高潮的?
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的高潮:
怎样将矛盾冲突逐步推向高潮的:
文意理解
剧中塑造了狗娃和水上漂这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他们各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
狗娃的性格特点: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
水上漂的性格特点: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义。
自主(合作)探究
赏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作勾画、批注,如:
狗娃的唱词“月亮走,我也走……我愿留在小船舟”
批注:
水上漂的唱词“芦花丛,白头翁……返老还童”
批注:
五、拓展延伸
看川剧,了解川剧绝活。
六、自主反思13威尼斯商人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与写法。
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及作品,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
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在这儿之前你读过戏剧吗?你听说过《威尼斯商人》吗?
2、精读课文,你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了些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
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①《威尼斯商人》选自《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里的《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___英_____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李尔王》、《__哈姆莱特______》、《__奥赛罗______》、《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著名__喜______剧。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公爵( jué
)
祈祷(qí
dǎo
)
涵义( hán
)
中流砥柱( dǐ
)
袒露( tǎn
)
保佑( yòu
)
豁免( huò
)
甘霖(
lín
)
解释下列词语。
①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②凛然:严肃,令人敬畏的样子。
③万恶不赦:极端恶毒而不容赦免。
④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⑤豁免:免除
(二)文本理解
1、整体把握
(1)概括剧情内容。
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以夏洛克为一方、以安东尼奥等人为另一方,围绕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进行的。
(2)用原词填空。
不准流一滴血,________不准割得超过________不足一磅的重量,________你割下来的肉,比一磅略微轻一点________重一点,________相差只有一丝一毫,________仅仅一根汗毛之微,________要把你抵命。
也、或是、要是、或是、即使、或者、就
文意理解
(1)请谈谈你对夏洛克这一形象的认识。
(2)请说说你心中的鲍西娅。
(3)你对莎翁笔下的“商人王子”安东尼奥作何评价?
自主(合作)探究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读后请说明:你所朗读的段落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2、.研读重点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1)你这样一点没有慈悲之心,将来怎么能够希望人家对你慈悲呢?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想~引起夏洛克对“慈悲”的思考,从而引导他放弃“一磅肉”的要求。
(2)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了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形象的说明钱对他的重要性,活画出要钱不要命的守财奴的典型性格。
拓展延伸
1、请依照下面这个句子,以所给的词语开头,说一段话。
例句: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
仿句:承诺
2、课外了解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看看夏洛克有什么不同之处?
六、自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