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导学案 (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导学案 (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11 21:26:55

文档简介

17
公输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积累并掌握重要字词的读音;
2.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了解疑问句、反问句等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性格特点,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相关文学常识,自主解决生字词读音。
2、静静阅读课下注释,将之前未遇到过或者你认为重要的字词释义做勾画积累。
3、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墨子
公输》。该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郢(yǐng)
公输盘(
bān

不说(yuè

见(xiàn)
敝舆(bì
yú)
鱼鳖(biē)
鼋鼍(yuán
tuó

稚(zhì)兔
鲋(fù)鱼
禽滑(gǔ)厘
为(wèi)我为(wéi)云梯
以牒(dié)为械(xiè)
3、解释下列词语
①起:出发,动身。
②义:坚守道义。
③夫子何命焉为,
为:焉与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④知类:明白事理。
⑤胡:为什么。
⑥见:引见。
⑦何若:什么样的。
⑧虽然:即使这样。
⑨牒:木片。
⑩所以:用来……的方法。
⑾寇:入侵。
(二)文本理解
1、文意理解
①交流收集到的墨子的资料,说说墨子其人。
②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朗读时认真揣摩语气、语意,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心理变化、人物性格)朗读课文时,仔细体味下面几个句子要读出怎样的语气。
(1)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2)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3)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4)公输盘油,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此时的公输盘有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2)公输盘在无辞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心里发虚,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3)楚王嘴上承认墨子说的有道理,但是,仗着楚国的实力,攻宋势在必行。因
此。“善哉”里并没有诚意;“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道诸侯的强硬态度。(4)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
③整理:
(1)一词多义(长、见、为、请、然)
(2)词类用
(3)特殊句式
自主(合作)探究

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 主要表现的是哪一位 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对应的双方是:
墨子和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②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为哪三个步骤,试分别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以说明楚国攻打宋国不会有好结果,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联系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除了锋利巧妙的言辞外,还有哪些条件?
一个人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④结合全文,看看墨子止楚攻宋,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
本文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能从中看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尤其能显示他的机智美。如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而在和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大国虚荣心,又觉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断绝楚国的攻宋企图的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机智勇敢、镇定自若的特点。
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体会墨子的劝说艺术,完成下面的情景对话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某校打算对学校的社团活动课进行调整,现向全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你也参加了这项活动。调查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数量少,2、每周只有一次,课程时间有限。据此向学校领导提出你的整改建议并简要陈述理由。
X校长,您好。我是X年级的学生。目前我们学校的选修活动课的设置中同学们真正感兴趣的课程不较少,我们建议多增加一些能够调动同学兴趣,提升我们综合素养的课程,比如“手工制作”、“学生电视台”、“职业体验”等课程,另外课程时间安排相对集中,我们希望能够分散到平时的每一天,您看可以吗?
六、自主反思18
《孟子》两章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含义及词类活用变化。
2、体会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的特点,了解论证方法,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说说两文阐明的作者观点,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看法。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看看你能否理解文章内容?
2、再读课文,想一想到底作者到底想传达什么思想,从中读出孟子怎样的形象?
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被尊为亚圣,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畎亩(quǎn

胶鬲(


孙叔敖(


百里奚(xī

3、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2)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办法)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帮助。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③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
5、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二)文本理解
1、整体把握,初读课文,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据——战争需要人和
类推——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人和实质:施
出身低微
论据——历史事例
艰苦磨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终担重任
论证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居安思危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忙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主(合作)探究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方面 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三者中,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主要阐明了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看法(略)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 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
第一节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人的事例。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练的杰出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这六个人的典型事例,为本文要论证的论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论据。
4、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要阐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看法(略)
5、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略)
五、拓展延伸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 请列出两句。
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 请列举几例。
2、得“人和”的君主,因为团结好民众,他才能“战必胜”。而对于每个人来说,搞好团结同样重要。只有和周围的人搞好团结,个人才能得到更加长足全面的发展。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精神,使人丧失上进心,而逆境更能造就人才。人要能够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这就是先人闪光的思想,是先人带给我们的人生教益。让我们从中学习、顿悟,增添生活的睿智和面对困难的勇气。
我的收获:
六、自主反思20《庄子》故事两则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积累掌握文中“相、国、止、安、于、固”等文言词语的意思。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两则故事?
2、慢慢地读课文,细细咀嚼,想一想你读懂两则故事了吗?
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子 秋水》
)。庄周,是(
战国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鸱(
chī

濠梁(
háo

鞗(
tiáo
)鱼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动词,做宰相

(2)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拟声词
)(
吓唬

(3)是鱼之乐也(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怎么

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文本理解
1、《惠子相梁》的主题是什么?
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2、故事中的、鸱、腐鼠各比喻什么?
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腐鼠比喻功名利禄。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自主(合作)探究
1、两则短文分别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参考答案]第一则庄子讲鹓鶵的故事里,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做鸱,把功名利禄比做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第二则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反映。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
2、第一则,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析]此题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则的艺术手法,也是对庄子说理语言特点的初步体会。
[参考答案]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形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体现了《庄子》语言机敏、幽默、诙谐,富有想象力的特点。
3、第二则,庄子的辩解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诡辩,如果你是惠子,你会继续怎样辩论?
五、拓展延伸
1、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 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
六、自主反思19
鱼我所欲也
一、自学导航
㈠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掌握重点词语的释义。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舍生取义”的主旨;
3.学习本文比喻恰当,对比鲜明,
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㈡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表达的观点?
2、再读课文,仔细思考你读懂作者的观点了吗,他到底想传达什么思想?
3、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及文本,了解作者概况及相关作品并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语。
4、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圈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并认真思考“自主训练”中关于“文本理解”的练习题。
三、自主训练
(一)基础达标
1、文学常识
孟子,名_______
字_________
邹人,思想家、________家,是__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___________”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统一天下。
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苟得(
gǒu

一箪食(
dān

一豆羹(
gēng

弗(


蹴而(


不屑(
xiè

3、找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鼓患有所不避也
______同_______
_____________
(2)不辩礼仪而受之
______同_______
___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同________
_____________
(4)乡为生死而不受
______同_______
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1)向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________
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
蹴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______
(4)故不为苟得也______________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___
(5)则凡可以得生者____________
得之则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______
万钟于我何加焉____________________
(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___________
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_
(8)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____
(9)舜发于畎亩之中
__________
发于声__________
(10)管夷吾举于士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乡为生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理解
1、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答题不得超出方格限定的字数。)










2、《谈骨气》一文用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概括“骨气”的含义,这些话也是《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请举两例证明这一观点。(课内外均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孟子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6、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人的本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两个这样的事例。
事例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例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列举生活中的一个贤者,并写出他具有怎样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合作)探究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怎样提出来的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
2、本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局限,应予剔除。
拓展延伸
“舍生取义”实际上是人们在履行正义赋予的责任,梁启超说过:“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生到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的头上,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
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尽得大责任,就是大快乐;尽得小责任,就得小快乐。尽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
请以“责任”为话题,
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自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