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陈涉世家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原因。
3.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语言、动作描写,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语汇,培养文言语感。
学生在历史课中已经学过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因此在把握文章情节上难度不大。初三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通过学习本文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可以受到古人志向与智慧的鼓舞与激励。但仍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课前的充分预习很重要。
2课时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自然规律:压力过大当然会产生反作用力。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历史上著名的“大泽乡起义”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案例。那么,大泽乡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发起的?在严酷的管制下陈胜、吴广如何能够发起翻天覆地的壮举呢?陈胜凭借什么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掌旗人的?让我们随着一位二千多年前的伟人的讲述,把目光投向那刀光剑影、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处吧。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新授(播放PPT课件)
(一)夯实基础
1.范读课文。
2.字词过关。
鹄(hú) 铚(Zhì) 酂(Cuó) 苦(Hù) 柘(Zhè) 社稷(jì)
闾(lǚ)左 谪(zhé)戍(shù) 当行(háng) 度(duó)已失期
以数(shuò)谏(jiàn) 罾(zēng) 间(jiàn)令 祠(cí) 笞(chī)
陈胜王(wàng) 忿恚(huì) 毋(wù) 以应(yìng)蕲(Qí)
宁(nìng)有种乎 谯(Qiáo) 会(huì)计事 长吏(lì)
通假字(播放PPT课件)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征发,调发)
②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③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④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3.知人论世。(播放PPT课件)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21·cn·jy·com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叙人臣事迹)70篇、表(大事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二)疏通文意(播放PPT课件)
1.学生齐读课文。
2.本文三段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3.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完成课文通释。
要求:重点字词的识记,翻译句子的通畅。
参考:苟:如果。 若:你。 屯:停驻。 会:适逢。 亡:逃走。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等:同样。 立:指确定某种名分。
怜:爱戴。 指意:意图。 足下:指对方,古人对别人的敬称。
威众:威服众人。 死国:为国事而死。 太息:长叹。
嗟乎:感叹词,相当于“唉”。 失期:误期。 忿恚尉:使尉恼怒。
令辱之:使尉责辱他。 为坛而盟:(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
行收兵: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 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
祭以尉首:用(两)尉的头祭天。 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以数谏故: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宁,难道。
省略句(播放PPT课件)
①守丞死,乃入据陈(“乃”的前面省略“起义军”)
②广以为然(“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
③上使外将兵(“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三)当堂小结
我们大致了解了本文的内容,你觉得陈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小结中质疑,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下一节课。)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也让同学们在课后进行了通释课文,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课文。本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本文,了解故事情节,认识英雄人物。
二、巩固检测
教师出示相关课件,检测重点文言词语,学生进行抢答。
第一轮:解释加点词语。(播放PPT课件)
辍耕之垄上(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会天大雨( ) 度已失期( )
乃丹书帛曰( ) 将军身被坚执锐( )
第二轮:一词多义。(播放PPT课件)
数:扶苏以数谏故( ) 卒数万人( )
书:乃丹书帛曰( ) 得鱼腹中书( )
将:上使外将兵 ( ) 项燕为楚将( )
之:陈胜佐之 (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以:或以为死 ( ) 以激怒其众( )
第三轮:古今异义字。(播放PPT课件)
等:等死,死国可乎 (古: 今:)
比:比至陈(古: 今:)
亡:今亡亦死 (古: 今:)
往往:卒中往往语 (古: 今:)
三、慧眼识英雄(播放PPT课件)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内容,认识英雄陈涉。
提示:请以“陈胜是一个________的人,我是从文中________看出。”的句式进行表达。
学生可进行小组合作交流,然后进行展示。
在展示过程中,注意要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可以按照:单个读—点评—示范读—再单个读—整体读的方式进行。
教师总结:大家很好地结合了文章的内容,分析认识了我们的英雄有志、有勇、有谋的形象特征。
四、细思明写法(播放PPT课件)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让陈胜这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立体丰满。
学生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总结:看来大家的思考越来越深入了,对这篇文章刻画人物的写法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不错,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其他人物的衬托、材料详略的安排都能够帮助我们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借鉴运用。21教育网
五、时空对话(播放PPT课件)
陈胜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他的功绩永载史册,他的美名千古流芳。我想同学们今天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一定想对我们的英雄抒发一下景仰之情。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口头表达一下怎么样?21cnjy.com
学生展示。
教师点评并展示。
结束语:你从历史的硝烟中走来,带给我们一个关于梦想的深刻命题;你少有壮志,在贫穷困顿中却立下了鸿鹄之志;你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粉碎了封建统治的铁规戒律。历史将永远记住你,操戈怒向暴政前,赞君敢为天下先!www.21-cn-jy.com
老师相信,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是有限的,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无止境的。无论是陈胜,还是《史记》,都有更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学习。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完这篇《陈涉世家》,也可以更多地去了解这部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和它背后的故事。2·1·c·n·j·y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涉年轻―→筹划起义―→发动起义
远大志向 足智多谋 机智勇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唐雎不辱使命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细节的品析,把握唐雎的形象。
3.体会并学习唐雎的凛然正气和自强精神。
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2.探讨唐雎不畏强权,为国赴难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学时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成长时期。如今,优越的生活条件,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学生模糊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们更不清楚需要凭借什么来完成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课文《唐雎不辱使命》寓含着士的思想与涵养,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是非常难得的“教科书”。士的精神,照彻千万年,沐浴古今人。学生循迹与士对话,能从文中领悟民族文化精神,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价值观念,让他们学着以一个英雄的姿态完成生活赋予他们的各项使命。21·cn·jy·com
1课时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叙说一段历史
(拍惊堂木)话说战国时代,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了韩国和魏国,继而又用“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方法想兵不血刃就灭了安陵。在安陵危急存亡之秋,唐雎慷慨一诺千里赴难。他这一去遭遇了哪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他真的能不辱使命吗?欲知详情如何,且听课文分解!2·1·c·n·j·y
二、读懂一篇文章(播放PPT课件)
1.听读——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文中,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自由读——文从字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畅,自由自在地读起来吧!
3.译读——积累重点字词
师:书声琅琅,真好!你能读准这些字的音吗?(正音)再看一看,这些句子你能正确地读出节奏吗?(引导、明确)这篇文章的注释非常详实,同学们理解起来相对会比较容易。单元学习提示中特别强调要“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良好的文言语感”,请同学们结合今早的预习,说说你的发现或疑问。21教育网
(屏显古今异义字、一字多义)
师:刚才,我发现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这样我们才能温故而知新。善于梳理区分文言词汇,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4.说读——讲故事(播放PPT课件)
师: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师总结:秦王想“易”——唐雎想“守”)
三、认识一个人物(播放PPT课件)
在这场敌我悬殊的较量中,唐雎这个小人物却能够“不辱使命”,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人物的语言去一探究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战国策》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本文亦是如此。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勾画出有关唐雎的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借助“学习建议”和“学法点拨”对句子进行品读,体会语言深刻的意蕴,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小组讨论交流,班内展示)
我们的批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建议:请用下面的句式来批注你的赏析结果。(播放PPT课件)
唐雎曰:“__________。”我们发现,这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__________的唐雎。请听我们说:________。www-2-1-cnjy-com
我们是这样设计朗读的:________,请听我们读________。
◆学法点拨:赏析人物语言我们要注意三点:
A.联系相关内容。如: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或者在什么状况下说这些话的。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21*cnjy*com
B.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C.提出朗读建议。如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
◆小结:从这些话语中,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使者形象。
师:一个挖空心思地想“易”地,一个千方百计地要“守”地。在这场敌我悬殊的较量中,唐雎这个小人物却出色地完成了一个“维护国土完整”的大使命。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要想真正感受这个人物的魅力所在,我们还是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文章是怎样描述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的呢?我们先来读一则助读材料。《战国策》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本文亦是如此,它用了506个字来描写这场生死较量,却有430个字都在不厌其烦地描写人物的对白。其中,以唐雎的语言最为扣人心弦。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有关唐雎的语言描写。(生答,屏显)【版权所有:21教育】
①“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臣未尝闻也。”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④“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师:请一位同学读出这四句话。(一生读)
读得很流利,但不够传神。每一句话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唐雎呢?老师想以第一句话为例,告诉同学们怎样赏析人物的语言,其余三句等会儿由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人物语言我们要注意三点:【来源:21cnj*y.co*m】
A.联系相关内容。如: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或者在什么状况下说这些话的。(也就是说不能孤零零地只看这句话,一定要关注说话的背景。)【出处:21教育名师】
B.言为心声。注意体会说话人的心情、心理。
C.注意朗读的重音、语速、语调等。
1.请同学们齐读出现第一句话的第二自然段。唐雎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状况下说出这番话的?
有人说,课文第二自然段的一问一答其实就是第一自然段的重复,你觉得呢?请试着从说话内容和说话语气两个方面找出它们的异同。21·世纪*教育网
师:揣摩一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
(生答)
师:于是,他与秦王有了第一次正面交锋。这番话中的哪些地方鲜明地表现出了唐雎对“易地”这件事的态度?
(否,守之,千里不敢易,岂直五百里)
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谁愿意来试一试?
(生读,师示范读,生自由读)
师:我们从这句话里看出了一个怎样的唐雎?(生答)看,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读出了这么多的内容。好,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赏析或同桌讨论其余三句话,用“一个________的唐雎”这样的句式,批注你的赏析结果。记住你的结论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依据。
(生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
2.从第二句话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唐雎?(生答:不卑不亢、沉着冷静,英勇无畏、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
哦?此时的唐雎和说第一句话时的处境完全一样吗?(不一样。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是怎样的险境啊!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男生齐读秦王的话,女生齐读唐雎的语言。www.21-cn-jy.com
孔子曾说:“无知者无畏”,而有时,无畏者亦可装作“无知”啊!一问一答,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和唐雎的英勇无畏。21cnjy.com
3.在这场斗争中,不可一世的秦王好像并没有占到上风,他怎会就此善罢甘休?唐雎的第三句话是在什么状况下说出来的?(生答)
哦,秦王玩起了最拿手的把戏:以“天子之怒”及其严重后果(“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加以恐吓,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历史背景,着实让人不寒而栗啊!但唐雎无所畏惧,反唇相讥,以“布衣之怒”来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正所谓你有强权,我有正义;处在矮檐下,偏偏不低头!
话一出口,秦王就用了14个字加以评论,字字句句都充斥着对“布衣之怒”的(生答:嘲讽)
4.师:面对侮辱与挑衅,于己,当回击;于国而言,更当抗争!于是乎,唐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齐读:此庸夫之怒也……
师引导点拨:
改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与原句进行对比分析)
生答,师总结: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痛快淋漓、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气势,而风过气清,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2-1-c-n-j-y
补充士的资料
至此,一个忠于使命,为维护国家尊严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使者形象跃然纸上。
四、学习一种精神(播放PPT课件)
师:在这场正义与邪恶、仁义与野蛮、和平与暴力的斗争中,唐雎凭借智慧和勇气使秦王不战而屈。
在朗读品味中,我们一次次为他的聪慧机智、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所感染,为他的勇赴国难、大义凛然所震撼!而他的这些可贵的精神品质也如一颗璀璨的珍珠镶嵌在人类的历史上。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以国为家,心系天下,写下了不朽的华章!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面对唐雎以及像唐雎一样的民族脊梁,我们心里也一定充满了深深的敬意。接下来,请你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内心的这种感动、敬意表达出来。你可以现场写一首短诗,也可以说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21*cnjy*com
(生写作交流,师点评)
附自己所写的短文:(播放PPT课件)
唐雎于国家存亡之际只身赴秦,性命忧虞。然秦廷之上,以三寸之舌斗君王,凭七尺利剑退秦师。其义之正,其辞之严,闻者叹服。孤身入险境,方显英雄本色;舍生斗秦王,更见赤胆忠心!
嗟夫!以布衣之无畏,面大王之盛怒,镇定如斯,孰几人可为?奇哉,智者唐雎!壮哉,义士唐雎!
结束语:同学们,春秋战国时期的狼烟与烽火已离我们远去了,但唐雎那种有胆识、正气凛然、不畏强暴的人物将永远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现在,国际形势、政治局面也是暗潮汹涌,当国家、人民有难时,我们也要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忠诚与生命去谱写报效祖国的壮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隆中对
1.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语感。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1.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初三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对待学习较为认真。但是,基础不够扎实,学习能力较为欠缺,不善于总结归纳,对语文课的兴趣浮于表面,虽然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能力,但文言文基本功不够扎实,还需耐心指导。21·cn·jy·com
1课时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新课导入
大屏幕展示: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展示“三顾茅庐”的画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这篇课文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详细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隆中对”。
二、背景介绍,等闲识得当时面(播放PPT课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大家所熟悉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几乎统一了黄河流域。南方的孙权,因为已历三世经营,已经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地区。而帝室之胄刘备兵力甚少,又没地盘,他有心兴汉,却无计安邦,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21教育网
三、五读五说,横看成岭侧成峰(播放PPT课件)
1.通读全文,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出处,勾画生字词及难理解的字词,说说什么是“对”。
2.听读全文,注意朗读的字音、语气及感情,检查自己的字音预习,说说在这篇文章里,你又新学到了哪些字词。(播放PPT课件)www.21-cn-jy.com
3.齐读课文,进一步把握课文结构,了解课文大意,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播放PPT课件)2·1·c·n·j·y
4.熟读课文,并试着用现代汉语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不断去丰满这个故事。
5.跳读课文,寻找比较难理解的字词句,并在小组里大胆地说出来,同时对小组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也可以试着说出你的见解。21cnjy.com
四、四抢四答,疾风方可知劲草(播放PPT课件)
1.每个小组派代表提出问题或解答别的小组的问题,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能把其他同学都难倒,哪个小组解答的问题最多。www-2-1-cnjy-com
2.把你们小组认为的课文里很重要的必须引起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说出来,看谁说得最好、最有水平,以证明你们小组在文言文学习上的不俗能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对着老师展示的课件,你是否能最快地反应过来那些红色字词的意思?能否说得出词的古今意思及本文的通假字、文言句式?21*cnjy*com
4.你有自信能够代表你们小组大段大段地说出课文的翻译,以帮助大家查漏补缺,扫除翻译上的盲点吗?
五、三品三探,不畏疑云遮望眼(播放PPT课件)
1.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
2.下面这些问题你有想过吗?品读课文的前半部分,探出它们的答案。
问题一: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说明了什么?
问题二:为什么“时人莫之许也”,只有崔州平和徐庶“谓为信然”?
问题三:诸葛亮为什么只可“就见”,“不可屈致”?
3.品读课文中诸葛亮关于前景形势的分析部分,你能够探究出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吗?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2-1-c-n-j-y
六、二赏二析,重点与难点齐飞(播放PPT课件)
1.欣赏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部分,分析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他是根据什么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并结合课件上的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说说你觉得诸葛亮提出的政策准确吗?【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最后再次欣赏全文,说说此时诸葛亮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来源:21cnj*y.co*m】
七、一次拓展,学习长宜放眼量(播放PPT课件)
1.根据《三国演义》里你所知道的内容,说说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做了哪些事情,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2.通过小说的启发,我们还得到了对史籍中的人物的很多新发现。读了《隆中对》,读了《三国演义》,你对诸葛亮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一段精练的话表达你对他的感受。
诸葛亮神机妙算,深谋远虑,沉着果断,战无不胜,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代名词和化身。
诸葛亮是一个令人忧伤的悲剧,他为刘氏王朝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然而懦弱无能的后主刘禅是一个扶不上墙的阿斗,他不仅不能继承他父亲的宏图伟业,而且连他自己的德行都不能约束好,最终成为别人的阶下囚,让诸葛亮的一生心血付诸东流。历史好像给超凡脱俗的诸葛亮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21·世纪*教育网
他有空城计退敌的镇定,有草船借箭的神机,有七星坛借风的诡异,有挥泪斩马谡的柔情,有火烧赤壁的刚毅,有三气周瑜的尖锐……他,诸葛亮,一生就是一场精彩的戏剧。
结束语:(播放PPT课件)诸葛亮的一番“隆中对策”,深刻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各方面形势,为刘备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统一天下的策略,向我们展示了诸葛亮如何“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的远见卓识和过人才干。“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出处:21教育名师】
隆中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出师表
1.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的借鉴意义。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九年级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文的经验,因而疏通文意不是教学的重点,针对这篇表文情辞恳切、感人至深的特点,特制订出的教学重点是有条有理地将此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而蜀汉发展和出师北伐的历史背景学生知之甚少,可这一者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二者可以帮助学生更进一步认识诸葛亮两朝老臣的忠诚形象,所以有必要适当介绍。
1课时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对联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三组被打乱的诗句,想请同学们把他们重新组合完整。(出示打乱了的对联)(播放PPT课件)21·cn·jy·com
出师一表真名世,夜半挑灯更细看。
出师一表通今古,远比管乐盖有余。
出师一表千载无,千载谁堪伯仲间。
2.诸葛亮的情况,你能给大家做一个介绍吗?(播放PPT课件)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青年时隐居乡间耕种,后来,受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助其完成大业。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退敌、六出祁山,一生辛劳,万古流芳,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2·1·c·n·j·y
智慧的确是诸葛亮身上耀眼的光芒,除此之外,他忠诚报国的品格也为后人所称道。这三句诗中提到的《出师表》就是力证。【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感知学习
1.默读课文第1~5自然段,说说诸葛亮“言”了些什么。(播放PPT课件)
学生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21·世纪*教育网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
①广开言路;②赏罚公平;③亲贤远佞。
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21教育网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想想诸葛亮为什么会“临表涕零”。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是什么?)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中“陆逊营烧七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www.21-cn-jy.com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面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21cnjy.com
小结: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四、人物分析(播放PPT课件)
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或《三国演义》中的情节,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结束语: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词五首
1.反复朗读,轻松背诵这五首词。
2.品读鉴赏,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1.准确背诵,理解词的情感。
2.学会品读鉴赏的方法。
九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学习经验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古诗词学习的方法——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品味语言等,这就使“通过深研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以体会其创作风格和人格魅力”可以成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高学生学习、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水平,为学生高中乃至高校的语文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www-2-1-cnjy-com
5课时。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第一课时 《望江南》
一、读词——读出词的音韵美(播放PPT课件)
1.听读,听配乐朗读《望江南》,欣赏画面。
2.导读,老师指导重音、语速、停顿等。
3.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词作,读出感情。
4.齐读,读出音韵美,读出情感美。
5.译读,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词意,解说词的内容。
明确:这首词写一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过尽千帆”却仍然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二、品词——品出词的语言美(播放PPT课件)
学生品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先是同桌间相互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1.词中的主人公在干什么?哪个词体现了她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急切心情?
主人公在等待爱人。“梳洗罢”体现了她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急切心情。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梳洗罢”?“独”字又说明了什么?
“女为悦己者容”,她早起梳妆打扮,是相信爱人今天必定会回来,表现了她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一个“独”字既写出了她孤独寂寞的生活处境,也说明了她在等候远行爱人的归来。2-1-c-n-j-y
3.在等待爱人的时候,这个女子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你是从哪一句中看出来的?
心理变化过程:从希望到失望。从“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可以看出。
4.主人公为什么“肠断白洲”?
也许那是她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
三、绘词——绘出词的意境美(播放PPT课件)
这首词仅仅27个字,却写得情韵兼胜,意境优美,画面感强,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描绘一个画面吗?
(小组内先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评出优秀者。)
示例1:女子坐在梳妆台前,铜镜里映出如愁绪般的丝丝缕缕的三千青丝,女子扑上粉,抹上胭脂,只是没有人为她点上那一抹绛唇,无血色的脸上终于有了颜色,她手执了一支金步摇,细细地插在浓密的黑发上。【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示例2:当又一叶白帆从我目光中飘过,我垂下眼帘,有涩涩的泪水模糊了视线,这不是他,在远去的这么多叶白帆里没有我等待的人。我呢喃低语:不是,不是,过尽千帆皆不是……夕阳的余晖斜斜地铺在江面上,有一点刺眼,但又是那么脉脉含情,只有它知道我的期待,有多少心碎的泪水伴着这流水悠然远去,一如我等不到的柔情……
第二课时 《渔家傲·秋思》
一、新课导入
古曲可婉约如小桥流水、和风细雨,也可豪放如大江东去、暴风骤雨,令人品尝回味。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二、读(播放PPT课件)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
(节奏 感情 意境)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
(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三、品(播放PPT课件)
1.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看,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
雁去 边声
千嶂 长烟
落日 城闭
请用:我看见了一幅______________图(落日归雁 长烟落日 边声四起 孤城落日 归雁孤城 戍边)句式说话。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3.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 肃杀
4.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 寂寞 孤独 思乡
5.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阕中寻觅深藏在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________中感受到了________
(浊酒一杯 思乡 思亲)
(燕然未勒 使命 责任 爱国 忧国)
(羌管悠悠 无奈 凄凉 别愁)
(人不寐 焦虑 苦闷 悲愤 担忧)
(将军白发征夫泪 悲怆 苍凉 壮志难酬 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来源:21cnj*y.co*m】
6.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四、拓(播放PPT课件)
1.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的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忧愁。
2.用白话文改写、扩写上阕或下阕内容。
第三课时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读词以入境
(一)了解背景(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播放PPT课件)
这首词是熙宁八年(1075)冬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二)读出韵味(播放PPT课件)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
2.再读,同桌之间彼此读,讨论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
3.推荐读,师生评价。明确语气语调:豪迈奔放,高亢激昂。
二、品词以入味(播放PPT课件)
怎么读出词人的豪放?著名的节目主持人赵忠祥老师说:“朗诵创作的过程,就是词语感受的过程。”的确,在诗词中,往往看似小小的一个词,却有着极重的分量、极大的张力。
1.请同学们说说哪个字既直接又集中地体现了本首词的豪放风格?
“狂”。
2.上阕中哪些词句体现了词人的“狂”?谈谈你们的理解。
①装备齐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请用自己的话再现太守当时的装备。
只见苏轼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帽,身穿貂皮衣。
“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
②随从众多(阵容庞大):“千骑卷平冈。”
请展开想象,描写一下当时的画面。
成千的骑士情绪高昂,浩浩荡荡,纵马奔驰,疾风一般,腾空越野,马下是尘土飞扬。
“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
③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为报倾城随太守。”
人们倾城而来,万人空巷,只为观看太守出猎。
这样的出猎在当时也算不上稀奇,怎么竟然能够吸引全城的百姓都来观看,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呢?让百姓倾城相随的会是一位怎样的太守呢?【出处:21教育名师】
“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
④自比孙郎(豪气冲天):“亲射虎,看孙郎。”
太守备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词人活用这个典故,想要表达什么?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表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
三、论词以识人(播放PPT课件)
1.有感情地朗读下阕。思考:让老夫有狂举狂态的内在原因有哪些?请你结合词句谈谈。
①“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顿酒,胸怀还很宽阔,胆气还很豪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但又有什么关系!因老当益壮而狂!这句话要读出老当益壮的气概来,重音要落在“开张”“又何妨”上。
②“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这里借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会”是定将的意思。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句中的“挽”“望”“射”这三个连贯的动作,勾画了一个动感鲜明的特写镜头,诗人是以挽弓射箭的壮举,来表达内心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词人因雄心壮志而狂的感情在这里达到了高潮。21·世纪*教育网
2.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正好经历了由杭州通判被贬官为密州太守的人生转折。当英雄老去,建功立业还只是一种向往的时候,这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既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但更多流露的是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
3.如果说词的上阕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出猎图,那么下阕其实为我们刻画了一幅什么图?
赤胆忠诚的报国图(杀敌图)
4.有感情地齐声朗读全词,再次感受苏轼的狂举豪情。注意词的风格,把握词人在情感上的细微变化。
四、悟词以入心(播放PPT课件)
时下的我们,浮躁张扬,信仰缺失,是不是可以从苏轼的坎坷人生中得到一点什么有益的启示?请以“苏轼,我想对你说……”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第四课时 《武陵春》
一、新课导入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她以卓尔不群的气质与横空出世的才华,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阆苑仙葩中独树一帜。今天我们就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一瓣春花,轻嗅她的芬芳,倾听她的叹息。
二、读词——读出词的音韵美
(一)了解背景(播放PPT课件)
绍兴五年(1135)李清照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词。这时她已经51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www.21-cn-jy.com
(二)读词解意(播放PPT课件)
1.听读,听配乐朗读《武陵春》,听清字音和节奏。
2.自读,学生自由朗读词作,要读出感情。
3.导读,老师指导重音、语速、停顿等。
4.齐读,读出音韵美,读出感情。
你感受到这首词中流淌的是什么样的感情?请用词中的一个字来表达。
“愁”。
请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
5.译读,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词意,解说词的内容。(播放PPT课件)
三、悟词——悟出词的情感美(播放PPT课件)
1.哪句话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们知道人在最激动的时刻,常常借眼泪来宣泄内心的情感。苏轼因梦见亡妻而“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柳永因和爱人分别而“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么李清照呢?她欲语泪先流又是为何呢?从文中找出原因。
2.词人欲语泪先流的原因是为什么?
“物是人非事事休”,以至于她“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在暮春里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死,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因此当词人道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时,其愁、其哀是何等沉痛!这比“声泪俱下”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
3.在下阙里,我们发现作者的心情有了转变,请同学们找出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并具体说说变化过程。21*cnjy*com
“闻说”“也拟”“只恐”。“闻说”写她起了出游之兴;“也拟”表现计划出游的喜悦心情;“只恐”又一转,满腹愁绪又一次弥漫心头。三组词,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将细腻的心理活动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
四、品词——品出词的语言美(播放PPT课件)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被词论家赞为“创意出奇”。你能说说它好在哪儿吗?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和夸张,形象可感地突出了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21·cn·jy·com
方法指导: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诗词:①词意解析。即解释词句的意思。②字词品味。即要抓住重点字词,特别要关注诗句中精妙传神的动词、形容词;③修辞手法。把握诗句中采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④情感体会。即注意领会诗句中的景、事及景、事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五、鉴词——鉴出词的风格美(播放PPT课件)
以《望江南》和《武陵春》为例,品婉约风格美。(赏析两首词的相似之处)
①风格相近,《望江南》清新明快,《武陵春》直率凄婉。
②写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
③两首词情景交融,都有独特的意境美。夕阳有情,流水有意,是心灵的抚慰;风停花谢尘留香,是伤春,更是伤己。人、景、情水乳交融。21教育网
④抒发的感情相近。两首词都写闺情,都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武陵春》除此之外,还包括家国之恨、故国之思,情感更为深广。两首词都细腻生动地再现了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婉转起伏,富于变化。《望江南》反映了思妇喜悦、急切、兴奋、失望、伤心、哀怨的心理变化。《武陵春》从愁思满怀写起,经历片刻的轻松,终于忧愁难遣。
第五课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故事导入
淳熙八年(1181年),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退居江西。陈同甫,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辛弃疾与陈同甫志同道合,畅谈世事,相聚十日才分别,此后两人经常书信来往,诗词酬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二人酬和诗词中最有名的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读词入境(播放PPT课件)
1.自读,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结合文下注释,读准字音,初步理解词意,同时把你理解障碍的词句圈出来。21cnjy.com
2.互读,同桌之间彼此读,讨论一下这首词用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来读更合适。(豪迈奔放)
3.范读。听老师读,听的时候仔细体味本词的豪放风格。
三、品词入味(播放PPT课件)
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子。对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版权所有:21教育】
1.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谁能把它找出来?
“壮”。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2.词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
①“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军营生活情景,勇猛、雄壮。
②“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杀敌场面,壮观激烈。
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这里的“壮”指的是“雄壮”。
3.这首词的“壮”,仅仅是“雄壮”的意思吗?
不是,还有“悲壮”的意思。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也是“壮”语,只是这里的“壮”是“悲壮”的意思。
4.如何理解“可怜白发生”?
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可怜白发生”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2·1·c·n·j·y
四、论词入情(播放PPT课件)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思考: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五、鉴词品美(播放PPT课件)
品豪放风格美
以《江城子》和《破阵子》为例,品豪放风格美。(赏析两首词的相似之处)
①两首词都描写了壮阔宏大的场面:《江城子》描写了打猎时的壮观场面;《破阵子》描写了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等多种军营生活和杀敌的激烈壮观场面。21*cnjy*com
②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想要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江城子》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破阵子》既表达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③两首词在表达上都直抒胸臆,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
结束语:(播放PPT课件)中国是诗的国度,灿烂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也闪烁着诗歌的光辉,唐诗、宋词已成为我国文学繁荣的一个象征,诗言志、词言情也成为中国文化知识分子表情达意的最主要的方式。通过学习《词五首》,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触摸到历史与文化的脉搏,更是跨越时空的界限,和古人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