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打包4套)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12 10:01:34

文档简介

16 智取生辰纲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线索,把握情节。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结合具体环境,把握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初三的学生已经学过几篇小说,能理解小说三要素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要领,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再通过人物理解社会(环境)。对于情节性、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因此首要任务是要灵活挖掘教材内容,巧妙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匠心独运,理解小说的主题内容。
1课时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新课导入
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哇
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
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
路见不平一声吼哇
该出手时就出手哇
风风火火闯九州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梁山好汉英勇豪放的另一面。在这里,既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也没有让人扼腕屏息的搏斗场面,有的只是智慧与智慧的较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
二、绘声绘色讲故事(播放PPT课件)
1.复述故事,把握故事情节,要求说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故事发生:杨志改时送生辰纲(开头至“今日天下怎地不太平”)。
故事发展:七雄贩枣蒙杨志(“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坐了歇凉”)。
故事进一步发展:白胜设计诱官军(“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
故事高潮:杨志无奈买白酒(“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
故事结局:杨志误失生辰纲(“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动,说不得”)。
尾声:吴用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
2.思考: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 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晁盖智取生辰纲, 定计——施计——劫纲
三、众说纷纭评故事(播放PPT课件)
1.晁盖、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 “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1)智用天时: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正是六月初四日时节,天气未及晌午,一轮红日当天,没半点云彩,其实十分大热。……众军人看那天时,四下里无半点云彩,其实那热不可当。”在短短几行文字中便出现两次热,天气的特征已得到极其鲜明的表现,所以军汉们一见到迎面的土冈子,便都去松树下睡倒了。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无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已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2)智用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自然有其中原因。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这前两智充分说明晁盖等人做到了知己知彼,且深入调查研究了杨志一行人的行进时间、速度和路线。他们断定在近正午时分,杨志一行人将抵达黄泥冈,而且军汉们急于歇息。晁盖等人为杨志一行已画好了他们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都将进入的埋伏圈。
(3)智用矛盾(智用人和):同样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矛盾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此智更说明晁盖等人运用前两智的高明得当。
(4)智用计谋:
一稳——扮客商,稳住对方 (初消疑心)
二诱——佯争酒,引诱对方 (消尽疑心)
三麻——巧下药,麻翻对方 (全部放倒)
2.小组合作思考: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言呢?
杨志为了押运生辰纲,也是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文中许多地方可看出他的智谋:(播放PPT课件)
①他不多带些兵,伪装成客商就是为了掩人耳目,智藏行踪。
②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调整:五更→日中,辰牌→申时;说明他小心谨慎,智变行辰。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而正午天气炎热,恐怕歹人也不愿出来活动。
③杨志一行人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而净找偏僻崎岖的小径:说明他智选路径。这样艰难的路径,连强盗也不愿走。
从智藏行踪,智变行辰,智选路径,可以看出杨志是用心良苦的,为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
为了确保生辰纲的安全,杨志还有哪些举措?
①逼赶:怕路长梦多,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得罪老都管;
②减少中途休息:担心军士懈怠;
③审察枣贩:谨慎、多疑;
④对卖酒汉子高度警惕;
⑤喝酒时慎之又慎,小心翼翼。
从中可以看出杨志是个精明、谨慎、多智之人。
3.进一步探究:杨志既不乏“智”,却最终输给晁盖等人的原因是什么?(播放PPT课件)
明确:
这一关键症结就在杨志内部分化,而晁盖内部团结一心。老都管斥责杨志的一番话,顺应了军汉、虞侯的心愿,而使杨志最终妥协,同意军汉们买酒、喝酒,自己也身受其害。
由此可见,杨志的“智”败于晁盖、吴用的“智”下,有诸多的外在因素。
四、各抒己见品故事(播放PPT课件)
1.从情节上看,小说构思巧妙。思考:本文构思巧妙体现在哪些方面?
(1)妙用伏笔
杨志痛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
如:杨志极知天下不太平,不肯去,又不得不去,去而却又为一都管、两虞候掣肘。晁盖、吴用等人团结一心,胸有成竹,而杨志率众却矛盾激化,众叛亲离……
(2)妙用环境烘托
善于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有的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作品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写。对天气炎热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推动了情节发展。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从另一方面看,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炎热。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为“智取”服务。
(3)妙用叙事角度
课文标题是“智取生辰纲”,文章却从杨志等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这样就造成发一种“明防”而“暗夺”的效果,使故事叙述更加曲折,甚至令读者如坠云里雾里,直至结尾补叙其中缘由,这才豁然开朗,令人叫绝。
2.从人物塑造上来看,妙用矛盾冲突。思考:矛盾冲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文中有两个矛盾:一种是杨志与众军汉、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随着天气日见炎热行程日见紧迫,路途日见难行,这一矛盾不断激化,最终爆发。另一种矛盾是押送与智取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矛盾。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这些不同的矛盾冲突互相勾连,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也使不同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五、发挥想象编故事(播放PPT课件)
展开联想,充分想象一下,如果杨志在失掉生辰纲之后没有落草为寇,而是回去交差,他的结局会是什么样的?
结束语:《水浒》是我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无论是刻画人物性格、描述各种场景,还是讲述故事,都惟妙惟肖、绘声绘色,它以其丰富的艺术营养滋养了后代文学。同时,它也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颂歌。小说中的英雄气质才是吸引我们的东西,他们或勇武过人,或智谋超群,或身具异能,而胸襟豁达、光明磊落、敢作敢为则是他们共有的特点,正气冲天,豪气凌云,读之使人振奋。
智取生辰纲
施耐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杨修之死
1.理清文章脉络,探讨杨修的死因。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1.客观全面认识杨修这个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主要节选自中国古典白话文小说,多数是浅易的文言文,并不难懂。学生已经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他们已具备了借助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本文选自名著《三国演义》,学生已经相对熟悉小说的整体情节,也比较感兴趣。《杨修之死》脉络清晰,情节跌宕,能够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学习课文上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在由于学生阅历和逻辑思维发展程度不同,在分析“杨修真正的死因”这个问题上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教师引导分析。
1课时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情景导入与文学常识介绍
1.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歌曲来自哪位作家的哪部文学作品,引入罗贯中和《三国演义》,播放图片。
2.学生完成并显示作家作品资料卡,介绍作者罗贯中及《三国演义》。(播放PPT课件)
3.检测字词预习。(播放PPT课件)
二、阅读课文,并完成《杨修死因调查报告》(播放PPT课件)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相信同学们都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穿越回三国时期,去调查一件杀人事件。
1.一读课文,找出事件涉及的人物(明确小说中的人物);讨论并归纳小说叙述了哪些事件(理清并归纳小说情节)
2.二读课文,根据事件及描述归纳人物性格特征(抓住情节和人物描写概括人物性格)
3.三读课文,讨论凶手杀人的动机(深层挖掘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探究主题)
被害人:杨修
凶手:曹操
涉案事件:(梳理情节后补充:插叙)
1.因传“鸡肋”被杀 事件
2.改建花园大门 事件
3.分食塞北酥饼 事件
4.道破“梦中杀人” 事件
5.告发曹丕阴事 事件
6.教曹植斩门吏 事件
7.为曹植作答教 事件
8.死后被操厚葬 事件
被害人性格特征: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言行不谨……
凶手性格特征:虚伪奸诈、老谋深算、阴险多疑、嫉贤妒能……
杀人动机(杀人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三、归纳写作特色
①通过矛盾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课文篇幅不长,但人物的性格却异常的鲜明突出,这是因为作者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性格。同一件事表现出两个人的不同态度、不同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直到军国大事,矛盾冲突愈来愈激烈,人物的性格也愈来愈鲜明。
②在记叙顺序上,本文采用了插叙。
这个节选的片段,足见《三国演义》的功力,课后应该多进行阅读。
四、活动拓展(播放PPT课件)
曹操人物形象讨论: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上的曹操
①同学上台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有关曹操的资料,并谈谈自己对历史上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的看法;
②正确鉴赏《三国演义》,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结束语:锋芒不可不露,但也不可太露,更不可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因为毕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精神、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恃才放旷、锋芒毕露
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杨修之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范进中举
1.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感知艺术形象,理解描写人物的手法。
3.品味小说语言,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1.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了解作品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
2.品味小说的语言,领略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理解课文内容,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很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只是在对小说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方面还须老师引导完成。
1课时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对联导入(播放PPT课件)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这副对联反映了什么现象?(封建社会科举可以让人一步登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这样的小说《范进中举》(板书标题、作者)。
二、绘声绘色讲故事(播放PPT课件)
(一)复述故事
速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绘声绘色讲故事。先自我复述,再在同桌间相互复述、补充,最后在班上复述。师生共评,并补充遗漏的重要情节。
(二)畅谈感受
通过读故事、听故事、讲故事,说说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可笑、荒唐、啼笑皆非……)
三、入木三分评故事(播放PPT课件)
(一)细读课文,圈点勾画
1.哪些人物、哪些情节、哪些词句、哪些描写,让你觉得“荒唐”(可笑、啼笑皆非、不可思议……)?并在文中批注你的感受。
2.学生自读,勾画,批注。全班交流。
(二)点拨整合,深化认识
1.体验对比的效果
中举,是范进一生的转折点。围绕着“中举”,小说中人物的表演也是穷形尽相。请分组设计一种形式体现这种变化。
比如可以参照下面的句式说话:
中举前________,而中举后________。
人物有范进、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说话时既要先引用原文,做到言之有据,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提炼,做到言之有物。
比如可以模仿语气朗读或表演前后两个片段;比如可以画漫画。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比如:由“岳父”到“老爹”——
中举前:范进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岳父见教的是”。
中举后:“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小结:作为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主要的讽刺手法就是对比。对比是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的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从而起到相反相成、辛辣讽刺的艺术效果。
2.感受细节的力量(播放PPT课件)
(1)范进中举发疯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指名朗读,学生自读,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
讨论:你认为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得好,说出你的理由。
①昏厥:“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生动地写出了范进如在梦幻中的情景,报帖分明在眼前,他一定要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这才确信是真的。“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写出了已经失常变态的范进,几十年来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狂喜得完全忘形了,竟致旁若无人,极具讽刺意味。“噫”,表明范进惊喜过望。“飞跑”,渲染范进的疯劲儿。“一直走到集上去了”,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神智不清,丑态百出,这些词语包含着非常辛辣的嘲讽意味。
②想象“好”字的内涵:如果放大范进此时的心理活动,他心里在想些什么?
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种种甜酸苦辣,下半世即将纷至沓来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小结:这一段描写范进看见报帖后心头顿然狂喜,喜极发疯的丑态,揭示了他内心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运用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文字的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却有辛辣讽刺的力量。
③观看视频。你觉得视频中哪个细节表演得最到位?
(2)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
即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递与他道:“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要求学生自己边读课文边表演。讨论::这段对胡屠户的描写,哪个细节最精彩?
揭示了胡屠户语言和动作的矛盾。“攥”“舒”“缩”“揣”四字,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胡屠户的心理。当时的胡屠户见钱暗喜,却假装客气推让,又害怕弄巧成拙,担心范进当真收回银子,让到手的鸭子飞了。所以他在推让过程中极不自然,极不干脆,是“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当从范进口中再次证实银子的确是赏与自己后,他便收起客气,“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一动作之快,与之前全然不同,活画出口是心非、贪图钱财的小人相。
3.探究主旨的深度(播放PPT课件)
话题:你觉得范进,是可怜、可悲,还是可笑、可气、可叹?
可怜:范进大半生穷困潦倒,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20多次,到54岁才考进秀才;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没有一个借米周济他,胡屠户盛气凌人地辱骂他,他只是唯唯诺诺;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逆来顺受;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中举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低下,让人感到世态的炎凉。
补充:小说描写范进出场,写他面黄肌瘦,花白胡须,穿着麻布的直裰,头戴破毡帽。这个时候已经是12月上旬了,他却穿着很薄的单衣,所以他冻得乞乞缩缩的,非常猥琐、非常悲凉的图景。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进入考场以后,因为年纪大了,走路又不小心,磕磕碰碰的,把破衣服又扯破了几块。
可悲:中举前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胡屠户可以任意辱骂他,面对尖刻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堂堂七尺男儿,本有谋生的能力,竟使家人“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对功名疯狂追求到这种程度,真是可悲!
补充:为什么范进从20岁到54岁一直参加这样的科举考试,一考再考?因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极大的诱惑力,就像龙门一样,“鲤鱼跃龙门”,你跃过了它,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况,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读书人都有一种精神,“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历了很多生活的苦难、磨难,才能最后翻身做“人上人”。
可笑:中举之后,范进地位马上提升,这从周围众邻居的称呼“范老爷”、胡屠户的言行、张静斋上门几件事都可看出。而张静斋送钱送房子,可见范进经济状况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更预示他从此将走上富贵之路。他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可见他性格中有虚伪的一面。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
四、文采飞扬编故事(播放PPT课件)
运用讽刺手法写作小作文:(以下题目,任选其一,自拟题目亦可。)
(1)假如范进没有中举
(2)范进上任之后
(3)假如范进与孔乙己相会在咸亨酒店(先读一读《孔乙己》)
(播放PPT课件)结束语:《范进中举》以描写和揭露科举考试制度为中心,但它的意义不局限于描写科举制度和知识分子。实际上,它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者用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腐烂的肌体解剖给众人看。而在《儒林外史》中,作者精心刻画的人物还很多,如体现作者价值取向的“嵌崎磊落”的王冕、“离经叛道”的杜少卿,还有周进、王惠、严监生、匡超人、王玉辉等封建社会群丑人物,请同学课外认真阅读《儒林外史》原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香菱学诗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3.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初中生绝大多数没有阅读过《红楼梦》,学生之前对《红楼梦》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关注重点基本落在宝黛钗的爱情上,对香菱这样的配角和《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蕴了解不多,对《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也不多,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名著。
1课时
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 (设计者:  )
一、新课导入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大家知道这首判词说的是谁吗?她是《红楼梦》中一个次要人物,又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她天资聪明,命运坎坷,却又出淤泥而不染,真是一朵芳香四溢的荷花。她就是香菱。今天我们共同赏析《红楼梦》第四十八回的节选《香菱学诗》,感受一个平凡却又令人敬佩的女子形象。
二、初读课文,说香菱身世(播放PPT课件)
小组内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说给组内同学听。
组内交流对香菱的认识:
①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小说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她就出场了,当时她是姑苏城甄士隐老爷的宝贝独生女,名甄英莲(真应怜)。
②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她被呆霸王薛蟠占为妾,进入贾府,改名为香菱(相怜)。
③第八十回中,薛蟠的正妻夏金桂给她改名为秋菱(求怜)。夏金桂的“桂”字正应了香菱判词中的“两地生孤木”之说,也最终验证了香菱“实堪伤”的命运。
三、细读课文,看香菱学诗(播放PPT课件)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交流。
明确: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2.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作”。
四、品读课文,评香菱其人(播放PPT课件)
结合作品内容讨论:香菱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找出文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神态和细节描写,加以分析。
明确:
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一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
思考: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在本文中,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讴歌了香菱这个为精华灵秀所钟爱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人竟然和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作践!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在封建社会里,男女是如此的不平等!
五、赏读课文,学习高超手法(播放PPT课件)
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哭笑怒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示例: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结束语:(播放PPT课件)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