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记承天寺夜游[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01-20 15:05:00

文档简介

(共67张PPT)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制作:山东临清 黄庆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千古一人 :诗词文书法绘画皆绝




嘉祐二年(1057) 进士及第丧母守孝 。
元丰二年(1079)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熙宁二年(1069) 反对变法卷入党争。
元祐元年(1086) 重获启用官至礼部。
绍圣元年 (1094) 又遭贬职惠州儋州。
元符三年(1100) 渡海北返次年病逝。
苏轼开荒种地辛苦一年后,苏轼在东坡旁筑了一间
书斋,命名其为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著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著名的画家
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苏轼是一个伟大的人
为人:坦荡忠诚,矢志不移。
为文:成果斐然,留芳千古。
为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抛弃了自怨自怜,选择了乐观旷达,这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与执著。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创作动机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坟。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对亡妻的思念,盼望相逢之切与十年来仕途坎坷郁积的苦闷,倾心而出, “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渐被无情恼。
创作动机
以暮春之景带出伤春的情怀
[注释] “天涯何处无芳草”句:相传苏轼爱妾朝云在歌咏这阕词,唱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时,曾经哭至不能歌,因为想到有朝一日身故以后,苏轼的心情是否也会出现如同“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心理调适,而不会为朝云怀悼念之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水调歌头》
创作动机
作者政治上甚不得意,又久未与其弟苏辙谋面,心中颇多积郁。中秋之夜,与友人共游金山,“天宇四垂,一碧无际……俄月色如画,遂共登金山顶之妙高台”,苏轼请同行著名歌者袁陶歌其《水调歌头》,不觉随之起舞,借以宣泄对时事人生的无限感慨并抒发对弟弟的强烈思念。
承 天 寺 塔
承天寺
承天寺大雄宝殿
承天寺甬道
承天寺庑廊
陀罗尼经幢(宋)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qǐn)
(zǎo)
(xìnɡ)
译一译
1、留:保留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或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  
2、调:文言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在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3、换:文言中的一些单音节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虚数词等,在翻译时,应用现代汉语里与之相应的词来替换。
4、删:文言文中的同义连用的实词或一些虚词在翻译时要相应的删掉。
5、补:文言中的省略成分或根据语言用法不必用的成分,在翻译时应补出来。
翻译方法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高兴地样子
想到
于是、就

共同、一起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
开衣裳准备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便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游乐
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
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空明澄澈
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只是、不过
而已、罢了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苏轼和张怀民处境相同,可用白居易
的哪一句诗来形容?
同是天涯沦落人。
3.苏轼急切地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可用李商隐的哪一句诗来形容?
心有灵犀一点通。
4.文中写景的一句好在哪里?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空明澄澈、亦真亦幻的特点,令人联想,很有情趣。
5.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6.作者在这里设计了怎样的一种情境?
清幽宁静。
7.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对文中的“闲人”如何理解?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9.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通达乐观

10.你能根据苏轼所创造的意境创作一副对联吗
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11.这篇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胸中廓然无一物。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美,是到处都有的。
拓 展 延 伸
苏轼名篇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当东坡的生命携着明丽的色彩,浩浩荡荡地穿空而过;当几纸金墨伴着喧嚣散落,我思索,是一种怎样的神奇而强烈的力量,用旷达塑造英雄;又是怎样一种气概,用豪情冲破了逆流
风光霁月
枝柯涌流日月精华,花萼孕育出一朵尘世绝唱,他是文人的奇迹,他太出色了。一杆竹管潇洒地涂画,便能镌刻山河,撼动寰宇;多才多艺,超然的风范更能倾倒众生,俯仰万世———那是琥珀般的思绪飞扬,那是旭日喷薄般的才情流转,那是中华文化长卷中瑰丽的色彩一抹。他的诗是一种雄浑的蕴藏,可以令人思接千载,让时空飞腾;他的文是高山流水般的风雅,清新畅达,洗尽浮华。
到处都在传诵他的华章,在文人雅士的青衫拂动间,在晚秋惊鸿的一掠间。仕途顺达,皇上重用,才华横溢,这位天之骄子尽享生命的喜悦。   
命途多舛
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们媚笑着走来,历史的阴霾从此要羁绊苏轼一生,“乌台”的暗流褪尽了昔日的荣耀,颠沛流离取代了曾经的风光霁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样的挫折他始料未及,这样的遭遇注定坎坷,因为小人们总喜欢在暗中加害于他。
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出没于惊涛骇浪而从容应对,豁达处之。在白露横江、清风徐来之际,他要以自己更为旷达、疏狂的性情和更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万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霎时,他的内心已一片澄明。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缕轻尘。那些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繁华落尽见真醇,于是他寄情于优美的诗文,沉淀出不朽的艺术。于是,凄苦得以超越,灵魂得以提升,奇迹得以出现。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彻响千古的名字———苏东坡。后记:痛苦的历练往往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把困难放大来羁绊人生。放大困难的蛹,永远成不了蝶;放大困难的鸟,决不会在烈火中重生。我们要做的是用心灵的月光照亮黑夜的路,用乐观豁达的浩然之气点化人生旅途中“千里快哉风”的惬意!
名师点评:这位考生的见识与才华表现为:一是用苏轼的词句拟写标题并统率全文,以此作为苏轼遭遇挫折后走出逆境的内在动因,使主旨鲜明、突出。二是作者有较好的文学素养与描写功底,笔墨挥洒之处,神采飞扬,与苏轼本人的才气相辉映,颇有文化散文之风。三是很好地把握了人物内心深处“入世”“出世”的矛盾与困惑,用禅、道的光辉照耀苏轼的内心星空,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苏轼是如何走出人生的沼泽地的。
苏轼的赤壁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沧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座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
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称“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
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
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
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
赤壁因苏轼而光芒四射。
赤壁,只属于苏轼。
分析: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黄州故垒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抒胸中块垒。这是一段为中学生所熟知的文坛掌故,写进作文中本毫无新意,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赋予旧材料以新的思考角度,来抒写自己对苏轼的理解,这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学习语文的用心程度,同时也告诉了下届考生这样一个道理:只要用心积累,对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加以创造性的运用,足以应对高考作文了。
文章开头即创设了一个清秋黄昏泛舟赤壁的情景,直接入题;紧接着联系苏轼,点出苏轼与黄州赤壁的密切关系,衔接紧密,与文题“苏轼的赤壁”照应自然;接着糅合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有关语句,嵌入巧妙,也为下文做好铺垫;紧接着以苏轼在黄州的政绩来证明苏轼在赤壁边上的顿悟,再以余秋雨《东坡突围》中的“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过渡,照应严密;由于有了上文对苏轼顿悟的铺写,李清照、柳永、李煜的愁绪,便反过来衬托出了苏轼“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和“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这几处引用显出了作者的作文功力;最后,排比句式的运用让文章拥有了一个漂亮的结尾,“赤壁,只属于苏轼”,更让整篇文章显得结构圆合。文章虽然在内容层面上略嫌不够充实,但能够如此娴熟地将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难道不足以让这篇作文获得满分吗?
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后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等),原意表达一位江上思妇的哀怨离愁,改编后的乐曲主题有所转变,成了描绘夕阳西下、云破月来、渔舟唱晚的山水乐曲。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全曲中没有一件乐器是从头演奏到底的,但全曲又是一气呵成,并无断线之感。其中琵琶着重用于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二胡着重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古筝着重模拟跳荡的或舒缓的流波之声;洞箫表现舟子唱渔歌时的悠扬声音;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气势。诸种乐器在演奏乐曲时或简或繁,或停或续,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短或长,或合或分,有机组合,变化纷呈,既各尽其能、千姿百态,又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美妙动听。
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swf
背一背
畅谈本文的魅力
练一练(课外完成)
大胆向大师挑战,将文中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