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我的叔叔于勒 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14 09:3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我的叔叔于勒》学案
设计王军
教师寄语:资本主义社会,有钱能把鬼变成人,没钱能把人变成鬼。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小说起伏曲折的情节和精妙的艺术构思。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体会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及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理解文章的主题。
作者简介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拜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为师。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0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是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莫泊桑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除了《羊脂球》(1880),这一短篇文库中的珍品之外,莫泊桑还创作了包括《一家人》(1881)、《我的叔叔于勒》(1883)、《米隆老爹》(1883)、《两个朋友》(1883)、《项链》(1884)及《西蒙的爸爸》、《珠宝》、《小步舞》、《珍珠小姐》等在内的一大批脍炙人口、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短篇佳作。
莫泊桑的长篇小说也达到比较高的成就。他共创作了6部长篇:《一生》(1883)、《俊友》(又译《漂亮朋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和《我们的心》(1890),其中前两部已列入世界长篇小说名著之林。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拮据(

栈桥(

阔绰(

 
褴褛(

牡蛎(

2.解释词语
拮据
褴褛
阔绰
恭维
张皇
端详
十拿九稳
与日俱增
狼狈不堪
二、理解探究
1.故事涉及到哪些主要人物?他们各做了哪些事?他们之间原本是什么关系?
2.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将课文分为几部分?
3.“我”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三、合作释疑
1.
结合有关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说说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
2.菲利普夫妇态度的转变具体体现在他们对于勒的不同评价上,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3.
归纳文章主旨

4.本文有哪些环境描写的语句?分别有什么作用?
四、课内精读
阅读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 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两个“狼狈”意思一样吗?怎么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描写角度看,选段写于勒,运用了________描写。选段描写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即若瑟夫)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曲线的句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作者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盲人看
 
毕淑敏
 
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着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着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过来。原来这一片突然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拢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滋滋地觉着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儿也不亮,小得像个荧火虫尾巴。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只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便烛火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后来,我很长时间没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目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我说,50元。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儿,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您放心。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先就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从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目的姑娘,成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有些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人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以走……
终于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1.文中的盲人用什么去看世界?(用文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第一次写了接孩子的情景。联系上下文,看看对本段的分析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
①盲人带着孩子回家,是盲人在引路。(   

②此时的孩子已经长大,可以做盲人的带路人了。(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又一次错了”?


A.因为作者又一次错怪了盲人在做“黑”生意。
B.因为作者明白了盲人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施舍而是尊重。
C.因为盲人责怪作者多给了钱。
D.因为盲人看透了作者炫耀自己有钱的阴暗心理。
4.盲人说“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这说明盲人________。
5.倒数第二、第三自然段都写了盲人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情景,采用的是________手法。
6.当明眼人不再接送孩子的时候,盲人依旧如故。下面分析正确的是(多重选择)。


A.表现出盲人对孩子的深深父爱。
B.表现孩子已成为盲人的眼睛,盲人一天也离不开孩子。
C.表现盲人的思维还滞留在孩子小的那一阶段,对孩子不放心。
D.表现盲人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世界,即使孩子长大了,在他的心里依然是孩子。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我母亲对我们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
这段文字写出了“我”家经济的________(从原文中找一个词),小说之所以一开始就从“我”家庭经济的拮据写起,是为________。
2.只要一看见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请简要分析这两句话所表现出的人物的心理。
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②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15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③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④“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1.第一段是一段概述,交代了三方面的情况,在文中找出15个字加以概括。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用“——”标出“家里样样都要节省”中的“样样”指代哪些内容。
  3.“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中的“永不变更”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境?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表明了这是父亲的一个长久的话题,已经成了他的“口头禅”了。说明于勒的回来对于他、对于他的全家是多么重要。
    B.说明父亲知识贫乏,不会用更多的语言表达出盼望于勒回来的心情。
    C.说明父亲年岁大了,人也变得啰嗦了,一句话总要重复说。
    D.父亲十分珍重亲情,对多年未归的弟弟十分盼望。  答(

  4.“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惊喜”的原因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入括号中。
    A.没有想到他要回来,他却回来了。
    B.他回来了,就能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
    C.他回来了,就会还清“占用”的钱。
    D.出走十余年现在回来了,以手足之情能不“惊喜”吗?  答(

  5.文章第④段本是父亲说的话,应接在第③段后面,这里作者把它另作一段,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