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短文两篇》学案
设计王军
教师寄语: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学习目标
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培养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
“不求甚解”含义的理解。
2.积累名言警句。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怡情(
)
(2)诘难(
)(
)
(3)滞碍(
)
(4)吹毛求疵(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统chóu(
)
澡饰(
)
làn加(
)
味同jiáo蜡(
)
huò然贯通(
)
3.
从培根《论读书》中摘录你最喜爱的格言警句,然后谈谈你的理解。
二、理解探究
1.《不求甚解》这篇文章是如何为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正义的?
2.《谈读书》这篇随笔,为了说明读书的重要性,作者运用了多种方法,试简述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对于表达又有怎样的意义?
三、合作释疑
1.为什么有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你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的?
2.结合《短文两篇》中关于读书方面的一些观点,联系自己近十年来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内精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如何读书,作者主要谈了哪些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段中的两处加粗成分叫插入语,它们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此你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如何证明“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长期以来,对于读书就有“博览”与“精通”的争论,你持什么观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有关读书,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试写出一则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学会学习
①由于社会信息、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即使世界上最聪明、记忆力最好的天才学生的头脑也容纳不下如此之多、而且还在不断激增的信息和知识。即使能容纳得下,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学习那么多的内容。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的:“光是浏览一下世界上一年内
发表的化学论文和著作,一位化学家每周使用40个小时需要阅读40年。”因此,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和信息,未来的学校教育只能传授那些最基本的理论、最重要的信息,其他很多东西,特别是那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尚不存在的信息和知识,需要他们今后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自己不断再搜集、再学习。所以,学校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研究、如何创造。教会他们如何在综合、分析、学习、消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能力。
②在未来社会中,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将是加强基本训练,给学生传授那些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知识、实际知识和综合化的信息,并在传授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果说,在50年代我们用25%的时间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话,那么目前我们将用505的时间来学习基础课程,在未来,我们更将增加学习面向未来的边缘交叉学科和综合基础学科。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开发智力的话,那么,最最需要的是开发他们的右脑,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培养各种各样的能力的话,那么,最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研究,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的:“鉴于可以预见到的变革速度,我们可以推测,知识将会越来越陈旧和过时,今天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明天将会成为错误的东西。学生们必须摆脱过时的概念,并知道何时、如何去替代这些过时的概念……总之,他们必须不断学习,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习的人。”南斯拉夫的伊曼博士也指出:“学会学习的概念,意味着受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里能很快地、很准确地找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在各级教育体系中,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如果现在约用80%的时间传授知识,用205的时间来获得学习方法的话,”那么,在未来,“这个比例应该倒过来”。
③虽然用多少时间传授知识,用多少时间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的问题,在各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中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规定,而且计算也是极为困难的。但是,在未来社会中,学校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根据如上分析,所谓学会学习有如下三方面含义:
(一)要求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理解、消化、吸收和概括的能力;
(二)要求学生知道如何知道很快很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三)要求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
1、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为题,回答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个问题,极富现实意义。
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纳伊曼博士主张在未来,传授知识所用的时间和获得学习方法、研究方法所用的时间的比例应该倒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全文内容,在末尾处简要概括出“学会学习”的第三方面内容。(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句子
例句: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开发智力的话,那么,最最需要的是开发他们的右脑,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如果说,未来的学生需要着重培养各种各样的能力的话,那么,最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研究,获取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罢此文,你打算如何“学会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
狂妄自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咬文嚼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仿句练习:
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深刻而丰富。
有书为伴,闲暇________,________。
有书为伴,幽静________,________。
有书为伴,嘈杂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这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了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对于上面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很尊重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
B.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
C.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D.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2.下面是对文章第③至⑦自然段层次结构的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④⑤⑥│⑦(并列结构)
B.③→④⑤⑥→⑦(层进结构)
C.③④‖⑤⑥│⑦(分—总结构)
D.③│④‖⑤‖⑥│⑦(总分总结构)
3.本文运用的两种主要论证方法是(
)
A.举例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比喻论证
4.本文谈到的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③自然段中加“[
]”的词句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