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苏教版2.9《晏子使楚》课件(5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八年级上苏教版2.9《晏子使楚》课件(5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8-14 11:4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5张PPT。试一试1、魏晋时期文学家孔融小时候很聪明。有个傲慢的大官很瞧不起他,说:“小时候聪明,大了就未必。”你知道孔融是怎么回答的吗?“看来你小时侯一定很聪明.”2、美国记者采访周总理时问:“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为什么你们中国人走路老低着头?”你能替周总理回答这个问题吗?“因为我们走的是上坡路。”《晏子春秋》晏子使楚学习目标 1、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句。
3、分析晏子的形象。
4、学习并体会晏子的论辩技巧。
晏婴,又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春秋时期,诸侯并起,风云变幻。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晏婴简介 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
拯救平民百姓却不夸耀,辅佐三世 国 君却没有许多财富,晏子果然是真君子啊。 晏子使晋
晏子使吴司马迁更是对晏婴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感慨地说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
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就算是给他拿着马鞭赶车,也是高兴钦慕的。 齐景公执政初期,很想励精图治,重现齐国的声威。这位青年君主做事情比较狂热,他曾在与晋国的会晤中喊出了“与君代兴”的话,就是说,我要取代你们晋国成为霸主。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他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背景介绍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1、《晏子春秋》
后人搜集春秋时齐国大夫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2、晏子
名婴,字平仲,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灵公、庄公、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等闻名诸侯。 一、常识1、《晏子使楚》选自 ,是后人搜集 国大夫 的言行编辑而成的书。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2、晏子:名 ,字 。 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三、把握文章内容 晏子将 使楚。 楚王闻 之,
谓 左右 曰:“晏婴,齐之习 辞 者 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副词,将要动词,出使代词,指晏婴将要出使楚国这个消息。对……说 近旁的人
这里指近侍 的 熟练 表判断语气言辞 ……的人 将要代词,指晏婴“以何”,以,用;何,疑问代词,什么办法。用什么(办法)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了,我想要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表疑问语气,呢 左右对曰:“为 其来也, 臣 请缚 一人
过王而行。 王曰, 何为 者也?
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 坐 盗。” “为(wéi)何”,做什么。疑问代词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他,代晏婴回答介词,相当于“于”,在回答君王时的谦称,我“一个人” ,省略量词。请允许我做某事经过的(人)“坐何”,坐,犯罪,犯了什么罪古今异义词,偷窃;现代汉语,强盗,指抢东西的人。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他)犯了偷窃罪。”省略主语的判断句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 吏二
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 曷为者也?”
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看着犯偷窃罪“二吏”的倒装,两个小官吏“曷”通“何”,什么。“为曷” ,干什么Wéi,干的人到,指到尊长那里去酒喝得很高兴善于、擅长赏赐,给与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省略主语的判断句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 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
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语气助词,了辱自取、自讨熙通“嬉”,开玩笑语气助词,吗让指示代词,这样莫非介词,在……的原因其:代词,它们,指橘和枳
;实:果实只代词,这样的事回答离开座位,表示郑重在才德极高的人,这里指晏子就橘生于淮南变为,变成也叫“枸橘” 果实酸苦省略主语的判断句助词,的得无……耶:表示推测兼反问语气, 莫非……吗,难道……吗译文
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缚者曷为者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曷”通“何”:什么
“熙”通“嬉”:开玩笑三、通假字四、古今异义字:坐古义:犯罪
今义:坐下病古义:辱
今义:疾病固古义:本来
今义:牢固席古义:座位
今义:席子闻古义:听,听说
今义:用鼻子嗅左右古义:近侍
今义:方位词其实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通常是个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相当于“实际上”(承上文而含转折)实词理解
古义 今义
盗 偷东西 抢东西
贼 抢东西 偷东西
盗:从“皿”,本意是装东西的器皿,
《荀子 修身》 “窃货曰盗”。
贼:“手持戈破贝”之意,本意是毁坏,引申为“害”,“杀”。 贼人
病:耻辱
萧统《陶渊明集序》 “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辱。”所+(以、为、与、从)+动词
所以:表示原因或方法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所为:表示为什么目的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救赵也。
——《战国策 赵策》这就是先汉得以昌盛的原因我来见将军的目的,是想靠您来帮助赵国呀。所与:表示跟什么人
圣人,非所与熙也。
所从:表示从什么方向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村里的人看到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为其来也
何为者也
生于淮南则为橘 为齐之习辞者也
楚之水土
楚王闻之
婴闻之
吾欲辱之 之六、一词多义出使
让使晏子使楚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于

是 的

代词,指晏子将使楚这个消息
代词,这样的事,指“橘生……不同”
代词,他,指晏子注意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1:判断句
例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肯定) (否定)以何也为何者也坐何2:倒装句(宾语前置)
例如:何以也
何为者也
何坐
注意了解词类活用例如:
齐人固善盗乎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本为形容词,在课文里活用为动词,善于、擅长对照下面三幅图画讲一下故事梗概:



情节概括:楚王问计左右献计君臣施计晏子破计楚王悔计设疑·探究1、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两段的内容 第一段:写楚国君臣事前的密谋策划。第二段:写晏子机智地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 问题:
楚王为何要侮辱晏子?(1)骄纵 目空天下 狂妄自傲
(2)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为了在最开心最欢乐的时候,在晏子降低了防范之心的时候,突然让别人押齐国的人,好达到最好的效果来羞辱晏子一番,从而达到目的。 2.楚王为何在“酒酣”时施计?3. 晏子为何要“避席”对曰?避席是古代的一种礼仪。晏子避席,一方面是出于“尊卑”的考虑——楚王贵为一国之君,自己只是一名使者,于坐席上与楚王说话(在楚王默许的情况下)虽不为过,也有“失尊卑”之嫌;另一方面是出于“客主”的考虑——再怎么说,楚王都是主人,而且这个主人给自己“赐酒”,这时若要说出晏子要说的那些带有讽刺意味的话,那还是先避席,作卑躬状为好,不然就显得太傲慢了,于客人的应守的礼节不合;还有一方面是出于“话题敏感性”的考虑:楚王是冠冕堂皇地对自己的国家进行侮辱,作为一国之使,要认真郑重处理才称得上“不辱使命”,此时为表示严肃,不能还坐在座席上、捧着酒杯若无其事地说话,应该避席。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示范避席礼节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齐人固善盗乎?楚王对晏子的侮辱
晏子针锋相对地反击

晏子的结果

楚王的结果莫非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在齐为君子在楚为强盗水土异也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橘生于淮南生于淮北橘枳水土异也人生长于齐入 楚不盗盗类比推理: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说明了环境会影响植物成长.人和植物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中品质、道德等都有可能发生转变。 橘生于淮南生于淮北橘枳水土异也( )人生长于齐入 楚不盗盗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本质的改变类比推理:4.总结晏子应对楚王侮辱的方法!表现了他的什么特点?(1)在态度上,避席对曰
(2)在语气上,用揣度、疑问的形式
(3)在用语上,用“婴闻之”留有余地(4)在方法上,用类比 “水土异也”善于辞令 机智勇敢 博闻强记 不辱使命 捍卫了祖国的尊严的出色的外交家。晏子的特点6. 楚王的形象(1)只因为晏婴“习辞”,就要侮辱晏婴,显示其性格中的骄纵,心胸狭窄。
(2)问计于近臣,表现其愚蠢。
(3)用“坐盗”来羞辱晏子,表现其龌龊。(4)王视晏子曰:“楚人固善盗乎?”
这时楚王的心理是等着看晏子的难堪。所以他说这句话时的神态一定是讥笑的,语气是轻佻的、侮辱的。
(5)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这种“笑”是自我解嘲、尴尬地笑。
因为晏子的反驳委婉、巧妙,给楚王留有余地,楚王才能以这种方法承认自己的失败。2、读读想想:楚王和臣子的谋划,是针对晏子的,还是针对齐国的? 应该说,楚王的初衷是针对晏子的,可以从“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一句可以看出。
但从另一方面看,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侮辱了晏子,也就是侮辱了齐国。而且,楚国的谋划,“齐人固善盗乎”一句,矛头直指整个“齐人”,这就是针对齐国了。(或者说既针对晏子,也针对了齐国。) 3、 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维护齐国的尊严甲文中的晏子、楚王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结合选文略作评析。 提示:扣住要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①晏子机智善辩,具有强烈的爱国热
情和外交家的风度。
②楚王具有自知之明。分析晏子形象探究学习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机智善辩,爱国自尊。探究学习分析楚王形象自作聪明,仗势欺人,
傲慢无礼,但能以大
局为重,敢于承认错误。
总结:
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因他忠于齐国又机灵善辩,所以他与楚王的斗争是针锋相对,但又很注意分寸,有理有节,他回驳的出发点及选材均是站在国家利益这个至高点上。故事一: 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___________。"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 而我恰恰相反故事二: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会弥补这个缺陷!”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故事三 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长得很胖,又爱穿黑衣服。一次,一位贵族看到他在散步,便冲着他大叫:“你看,来了一朵乌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克雷洛夫看着雍肿的贵族答道。怪不得蛤蟆开始叫了!2、下列与“何为者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缚者曷为者也
B、齐人固善盗乎
C、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D、齐人也,坐盗A3、“寡人反取病焉”的结果用一句俗语来概括是:
聪明反被聪明误。背诵提示:故事性较强的作品,要记人物,记情节;记人物的语言动作,记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拓展延伸: 1、你从晏子身上学到了什么? 2、你从这篇课文里收获了什么? 巩固练习: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其 实 味 不 同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 ②晏子避席对曰( )
③齐人固善盗乎( ) ④叶徒相似( )
⑤晏子入见,立有间(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1.其/实味/不同
2.①捆绑②座位③偷④仅仅、徒然、只⑤一会儿⑥舒服(安逸、安乐、安闲)
3.①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
晏子的故事 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