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饮食风俗

文档属性

名称 3.4饮食风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8-15 11: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中国饮食文化 饮食风俗食风食俗概述一般包括年节食俗、日常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少数民族食俗、生婚寿丧食俗。
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以热食、熟食为主。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特点是聚餐式。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 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一、汉族节日食俗春节春节: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重要的节日。
来历: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更名为春节。春节的主要食品饺子: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
年糕: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汤圆:取团团圆圆、甜蜜美满之意。春节习俗1、守岁:春节最重要的习俗。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全家老小熬夜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2、接财神: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初一一过最重要的活动便是接财神。关于财神民间有正财神、偏财神、文财神、武财神的说法。春节习俗3、贴窗花:民间十分普及的剪纸艺术,新春佳节,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剪纸。深受百姓的喜爱。
4、拜年:向长者拜贺新年,叩头施礼,辞旧迎新。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
5、放爆竹:民间有“开门爆竹的说法,即新年第一件是即燃放爆竹。以辞旧迎新。
6、压岁钱:为企求晚辈的平安。
7、贴福字:“福气”“福运”“幸福”元宵节食俗农历的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整个农历新年的欢喜结尾。人们在这天提灯笼、猜灯迷、吃元宵。
元宵这种节日食品现已被发扬广大,各种各样的汤圆和元宵走入市场,人们在任何时候均可吃到象征团圆、美满、甜蜜的元宵。寒食节寒食节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的典故:为纪念春秋时被晋文公烧死的介子推,实行禁火冷食。
节日食品:寒具、青团子、馓子。端午节节日食品:粽子、雄黄酒乞巧节农历的七月初七,中国的女儿节。古代女子最重视的节日。乞求织女把绣花手艺传给自己。
习俗:吃巧果、互赠瓜果、乞巧
乞手巧,乞貌巧,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六、乞巧节
中秋节中秋一词最早出于《周礼》,直到唐朝初年中秋成为最重要的节日。到了明清时期,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节日食品:月饼重阳节农历的九月初九,中国的老人节
习俗:登高、吃重阳糕、喝菊花酒。腊八节农历的腊月初八,简称腊八,亦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的典故:相传释迦牟尼成佛之前,绝欲修行。一日饥饿劳顿,昏倒在地,被一牧羊女发现,用黏米、糯米、野果、山泉水煮成“乳糜”粥相救,醒后独坐菩提树下,静观默想,终于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
后传到民间,意为庆贺丰收;
又传到宫廷,意为企求吉祥。小年、除夕小年:腊月二十三,很多中原地区从小年开始庆贺新年。
习俗:祭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从这天开始,各家各户把屋前屋后以及桌椅器具打扫洗刷干净。农村喂养有肉猪的农户开始杀过年猪,并置办年货,如做套花(或称焦饵)、糍粑等。外出他乡经营、谋业、做生意者,开始返里。
除夕:每一年的最后一天。
习俗:团年饭。节日习俗对餐饮业的影响
1、丰富了菜点的品种。
2、促进了餐饮业的发展
3、推动了食品工业的发展。二、少数饮食风俗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散居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份。主要居住于高寒山区。藏族主要食品糌粑、酥油、风干肉、青稞酒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多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火把节是彝族最重要的节日。彝族主要食品转转酒、砣砣肉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主食以米制品为主,饵块、饵丝、米线是他的特色饮食。
生皮、三道茶是白族最有特色的食品。